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茶叶进出口贸易的现状及发展

来源:抵帆知识网
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

题目:福建茶叶进出口贸易的现状及发展

一、主要内容和基本要求

我国福建是茶叶原产地,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和利用茶叶的地区,已有5000多年的悠久历史,现在世界各国引种的茶树,使用的栽培管理方法,加工工艺,乃至茶叶的品饮,应用等等,莫不源于中国。我国福建茶叶以其源远流长的历史积蕴闻名于世界,长期以来,茶叶是福建传统的出口创汇产品之一,其生产量、消费量和出口量均居世界前列。

并且,福建茶叶的技术含量和产品附加值均较低,在国际市场上尚不具备竞争优势。随着国际市场的进一步开放,茶叶贸易的竞争日趋激烈,消费者对茶叶产品质量的要求也日益提高,欧盟、日本和美国等发达国家(地区)相继采取各种技术性贸易措施,我国福建茶叶出口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考验,技术性贸易壁垒成为影响福建茶叶出口的主要因素,对福建茶叶产业经济的发展产生了一系列重大影响。另外,品牌的缺失使福建茶叶不能在世界市场占主导地位。

为此本文从行业、政府、企业三方面对福建茶叶的进出口状况进行分析,根据现有问题,作出一些推动发展的措施。

本文以福建往年进出口量及金额的列表比较福建茶叶贸易的位置以及现状。并与外国其他国家的规章制度比较我国福建对茶叶的安全卫生检测,质量技术水平等,从不同角度,分析福建茶叶存在的问题,

二、主要参考资料

[1] 欣华.期待中国茶叶进入欧洲市场[J].中国贸易报2009(6).

[2] 姜含春.中国茶产业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J].人民日报海外版2009(3):23-28.

[3] 蔡知凌.福建乌龙茶出口现状及对策建议[J].思考-探讨,2011(7):45-47. [4] 李连清.十年来中国近代茶业研究综述[J].贵州茶叶,2009(5)112-115. [5] 张紫琴.福建安溪茶叶生产集聚现象的成因分析[J].茶世界,2011(2):33-36. [6] 蒋颖.福建茶叶国际竞争力比较分析[J].科技和产业,2010(4):23-26. [7] 陈荣冰. 加入WTO对福建茶业的影响及其对策[J].福建茶叶,2011(4):89-92. [8] 沈佐民.我国茶叶出口制约因素及其对策[J].池州师专学报,2010(1):78-80. [9] 王泽农.中国茶出口还要“补”哪几门课[J].中国经贸,2009(7):90-93.

- 1 - / 28

[10] 王志成.从茶业大国到强国[J].2010(6):156-158. [11] 郭建义.商标缺失中国产业之痛[J].2009(2):132-134.

[12] 沈亚青,何承耕.安涣县茶叶生产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问题与对策探讨[J].茶叶科学技术,2011(4):26-30.

[13] 陈朝辉.福建茶叶日本市场4C营销策略[J].福建质量管理,2011(3):24-26. [14] 陈栋,卓敏.半个世纪以来中国红茶生产和贸易的演变以发展策略思考[J].中国茶叶,2009(6):56-59.

[15] 庄鸿恩,黄光钦.福建茶叶企业突破绿色壁垒的思考[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1(2): 67-69.

三、进度要求

2011年12月24-30 完成选题按照指导教师要求开始收集材料, 寒假期间及开学第一周 完成开题报告、开始毕业实习

第二周 进行并完成开题答辩。打印开题报告,论文提纲,制作PPT。 第三周 根据开题答辩结果和答辩组意见开始撰写论文初稿 第五周 完成初稿提交批阅

第七周 毕业论文工作期中检查,填写“毕业论文中期自检表”。完成提交二稿。 第八周 定稿、修正格式。 第九周 完成论文评阅

第十周 审核答辩资格。论文装订。制作答辩文件,包括PPT、论文摘要、论文目录。

十一周 5月7、8、9日进行论文答辩,推荐优秀论文。 十二周 论文二次答辩,推荐校级优秀论文。

指 导 教 师: (签字) 专业负责人/系主任: (签字)

- 2 - / 28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一、课题任务与目的

(一)选题背景

我国福建是茶叶原产地,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和利用茶叶的地区,已有5000多年的悠久历史,现在世界各国引种的茶树,使用的栽培管理方法,加工工艺,乃至茶叶的品饮,应用等等,莫不源于中国。我国福建茶叶以其源远流长的历史积蕴闻名于世界,长期以来,茶叶是福建传统的出口创汇产品之一,其生产量、消费量和出口量均居世界前列。并且,福建茶叶的技术含量和产品附加值均较低,在国际市场上尚不具备竞争优势。随着国际市场的进一步开放,茶叶贸易的竞争日趋激烈,消费者对茶叶产品质量的要求也日益提高,欧盟、日本和美国等发达国家(地区)相继采取各种技术性贸易措施,我国福建茶叶出口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考验,技术性贸易壁垒成为影响福建茶叶出口的主要因素,对福建茶叶产业经济的发展产生了一系列重大影响。 (二)研究目的

福建是茶叶生产和消费大国,但与世界上其他茶叶大国相比,我们在生产、贸易上并不领先。研究此题目的目的在于通过以福建茶叶进出口贸易的现状和发展对策为例从不同方面分析中国茶叶贸易的现状与发展对策。 (三)主要任务

本文主要任务研究中国福建茶叶进出口贸易的现状和发展对策以及国内茶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二、调研资料情况

(一)国外研究现状

共同开发提升中国茶产业的价值

海恩(2009)提出中国在茶叶的种植、消费和文化等方面有着悠久的历史积淀,也向来是欧盟市场上茶消费品最重要的进口国之一。他期待能够通过欧盟茶叶委员会和中国茶产业界的对话,加深双方的交流,交换更多供需信息,共同开发提升中国茶产业链的价值[1] (二)国内研究现状

1、中国福建茶业进出口贸易现状 (1) 年产量居全国第一

- 3 - / 28

姜含春(2009)指出“十五”以来,中国茶产业处在新的发展高潮。茶科技取得了新的突破和进展。[2]

蔡知凌(2004)提出茶业是福建省发展农村经济的优势主导产业。产量全国第一。年出口金额全国第三位。[3] (2)支柱产业论

李连清(2009)提出中国近代以来,茶叶是对外贸易的大宗,是中国近代社会的支柱产业之一,是赚取外汇的拳头产品之一。茶业在近代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从古到今都扮演着重要角色,尤其在近代,它是中国的支柱产业之一。所以,近代茶业的研究是近代经济史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4]

张紫琴(2007)提出茶叶作为一种特殊的农产品产生集聚效应,推动着当地经济增长。

[5]

蔡知凌(2004)提出随着我国加入WTO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空间逐渐扩大。

(3)出口量有下降趋势

与此同时,日本、欧盟等主要贸易国不断设置新的技术壁垒。茶叶质量尤其是农药残留的安全隐患。成为制约福建茶叶出口的主要瓶颈。出口量和出口金额自2001年以来呈逐年下降之势。[3]

蒋颖(2008)提出世界茶叶市场上近年来一直都处于供过于求的状态,目前世界茶叶年生产量为300万吨,并有逐年增加的趋势,年需求量保持在250万吨左右,国际茶叶市场竞争激烈。[6] 2、福建茶叶存在的问题

(1)面临国外新增绿色贸易壁垒难题

陈荣冰(2002)指出福建茶叶能否在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首先是茶叶卫生质量问题,这是当前影响茶叶销售的主要障碍,可以说,关系到福建茶业的兴衰。[7] (2)福建出口茶叶产品质量与安全问题不容乐观

沈佐民(2007)提出制约中国茶叶出口的主要因素是:茶叶出口经营管理体制滞后,出口经营主体素质不高;出口茶叶产品结构不合理,出口茶叶均价低;茶叶 生产、出口规模小,缺少世界知名品牌;茶叶出口产品的质量与安全问题等。[8]

王泽农(2009)提出中国茶产业仍面临着一些等待解决的问题:茶叶标准化体系和质量管理体系建设面临新的挑战。

[9]

(3)品牌意识淡薄

王泽农(2009)提出中国茶产业仍面临着一些等待解决的问题:茶叶产量大,品牌少,培育自主品牌刻不容缓;茶产品在国际市场影响和宣传力度不够;茶叶生产和出口市场的规范需进一步加强等等。

[9]

3、福建茶业发展策略

- 4 - / 28

(1)加强基础建设并扩大茶产业规模

沈亚青、何承耕(2003)提出安溪县目前茶叶生产效益不高。通过分析安溪县茶叶生产的条件以及现状,指出存在问题如茶叶生产成本上涨等,并提出走产业化道路,以充分发挥茶叶资源优势。[12]

陈朝辉(2009)提出福建茶叶开拓日本市场是要时刻以消费者为中心,以4C理论为指导,指定切合实际的。[13]

陈栋、卓敏(2009)提出要促进中国红茶产业可持续发展,必须针对中国红茶产业面临的挑战与原因,瞄准国际国内茶叶市场供求关系、贸易格局和消费结构的变化。

[14]

(2) 健全和完善茶叶产品安全卫生和各项技术标准体系

庄鸿恩、黄光钦(2009)提出茶叶是福建出口的优势特色农产品,在我国加入WTO后,福建茶叶出口更具有广阔的潜在市场优势和明显的比较优势,但随着当前国际茶叶贸易绿色壁垒的兴起,茶叶出口面临着新的严峻挑战。[15] (3)实施品牌战略

安明霞(2007)提出当下看来,品种茶在中国茶叶市场占有主导地位,但从长远来看,品牌茶才是中国茶叶的发展方向和最终出路。[16]

夏文顶(2003)提出实施名牌战略,抢占市场空间。从茶叶国际贸易的特点来看,未来茶叶市场的竞争,最根本的是品牌竞争。

[17]

童万亨、陈国裸(2009)提出安溪县茶叶市场的培育,提升了茶叶品牌、品质、品位,推动了茶产业的迅猛发展。 [18]

陈清福(2009)提出要重新定位闽茶,为闽茶的发展重新进行品牌策划与品牌设计,使其发挥更好的产业效益与文化价值。抢占世界茶文化产业主阵地。 [19] 4、 中国茶叶未来展望的发展势头 从成长性角度,有观点认为: (1)刚性需求增大

薛城(2009)提出在即将踏入2010年门槛的时候,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明年“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预期,为茶产业未来一年的发展勾勒出了良好的外部环境,让行业吃了一颗定心丸。宽松的财政和货币政策以及扩大内需的措施,也将意味着产业能继续获得政府财政投入,同时获得更多的信贷支持。

[20]

(2)预期销量大增

傅志远(2009)提出根据福州海关2009年7月,今年上半年福建茶叶出口市场日本保持逆势增长,占同期福建茶叶出口总量的半壁江山。[21]

刘辉霞(2009)提出今后几年内,人均茶消费增长率为1%~1.5%,大力发展茶叶产业,市场前景广阔。[22]

- 5 - / 28

张永恒、陈欣(2009)提出面对上海世博会,中国茶企决心抓住这一百年不遇盛会,请天下客人品尝中国茶。上海世博会期间,由中国十大名茶组成的“中国茶国家队”将集体亮相联合国馆。[23]

梅峰(2009)提出金融危机虽然给经济发展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但对茶产业来说,更应看成是一次机遇。2009年国内茶叶市场在中央“扩大内需”的拉动下,茶叶消费将会持续增长。[24]

三、实施方案

通过查阅资料的方式,了解近年来我国茶叶进出口贸易的发展趋势,通过研究我国福建茶叶产业的现状与发展为例,依次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影响因素以及发展策略。并相应找出中国整体茶叶进出口贸易的发展趋势。基于数据结合理论分析国内外茶叶需求量对我国茶叶出口的影响,针对其现行政策和存在的问题,为我国茶叶产业未来和我国茶出口企业找到比较适合的对策。

四、预期结果

(一)主要内容: 1 福建茶叶进出口的现状 1.1 进出口概况 1.2 国际市场价格 2 福建茶叶存在的问题

2.1 国外新增绿色贸易壁垒制约出口 2.1.1 卫生质量检测缺乏标准化 2.1.2 产品质量检测缺乏标准化 2.2 产品质量检测标准阻碍市场拓展 2.2.1 卫生质量检测缺乏标准化 2.2.2 产品质量检测缺乏标准化 2.2.3 制定的茶叶标准相对滞后 2.3 企业缺失市场品牌意识 2.3.1 缺失企业品牌 2.3.2 缺失产品品牌 2.3.3 缺失区域品牌 3 福建茶叶的策略与发展 3.1 宏观政府层面

3.1.1 加强茶叶基础设施建设 3.1.2 完善技术标准体系

- 6 - / 28

3.1.3 创新茶叶流通体系 3.2 微观企业和行业层面 3.2.1 实施品牌战略 3.2.2 优化产业结构

3.2.3 实施国内外市场一体化战略 3.3 发展趋势

3.3.1 刚性需求增大 3.3.2 预期销量增大

3.3.3 成立品牌与海峡两岸交流

(二)预期结果:

本篇论文通过中国福建茶叶进出口贸易的现状和发展对策的研究的相关资料的基础上,进行整理、思考,运用理论知识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分析我国茶叶产业的发展并提出的相应的对策、建议。使历史悠久的茶叶大国变成名副其实的茶业大国。 (三)结果形式:

完成一篇8000~10000字的,符合学校要求的毕业论文。

五、进度计划

2009年12月24-30 完成选题按照指导教师要求开始收集材料, 寒假期间及开学第一周 完成开题报告、开始毕业实习

第二周 进行并完成开题答辩。打印开题报告,论文提纲,制作PPT。 第三周 根据开题答辩结果和答辩组意见开始撰写论文初稿 第五周 完成初稿提交批阅

第七周 毕业论文工作期中检查,填写“毕业论文中期自检表”。完成提交二稿。 第八周 定稿、修正格式。 第九周 完成论文评阅

第十周 审核答辩资格。论文装订。 制作答辩文件,包括PPT、论文摘要、论文目录。

十一周 5月7、8、9日进行论文答辩,推荐优秀论文。 十二周 论文二次答辩,推荐校级优秀论文。

六、参考资料

[1] 欣华.期待中国茶叶进入欧洲市场[J].中国贸易报2009(6).

- 7 - / 28

[2] 姜含春.中国茶产业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J].人民日报海外版2009(3):23-28.

[3] 蔡知凌.福建乌龙茶出口现状及对策建议[J].思考-探讨,2010(7):45-47. [4] 李连清.十年来中国近代茶业研究综述[J].贵州茶叶,2009(5)112-115. [5] 张紫琴.福建安溪茶叶生产集聚现象的成因分析[J].茶世界,2011(2):33-36. [6] 蒋颖.福建茶叶国际竞争力比较分析[J].科技和产业,2008(4):23-26. [7] 陈荣冰. 加入WTO对福建茶业的影响及其对策[J].福建茶叶,2011(4):89-92. [8] 沈佐民.我国茶叶出口制约因素及其对策[J].池州师专学报,2009(1):78-80. [9] 王泽农.中国茶出口还要“补”哪几门课[J].中国经贸,2010(7):90-93. [10] 王志成.从茶业大国到强国[J].2009(6):156-158. [11] 郭建义.商标缺失中国产业之痛[J].2009(2):132-134.

[12] 沈亚青,何承耕.安涣县茶叶生产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问题与对策探讨[J].茶叶科学技术,2011(4):26-30.

[13] 陈朝辉.福建茶叶日本市场4C营销策略[J].福建质量管理,2009(3):24-26. [14] 陈栋,卓敏.半个世纪以来中国红茶生产和贸易的演变以发展策略思考[J].中国茶叶,2009(6):56-59.

[15] 庄鸿恩,黄光钦.福建茶叶企业突破绿色壁垒的思考[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0(2): 67-69.

- 8 - / 28

摘 要

我国福建是茶叶原产地,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和利用茶叶的地区,已有5000多年的悠久历史, 在中国乃至世界茶叶发展历史上,福建茶叶占据着重要地位。我国福建茶叶以其源远流长的历史积蕴闻名于世界,长期以来,茶叶是福建传统的出口创汇产品之一,其生产量、消费量和出口量均居世界前列。

但是,福建茶叶的技术含量和产品附加值均较低,在国际市场上尚不具备竞争优势。随着国际市场的进一步开放,茶叶贸易的竞争日趋激烈,消费者对茶叶产品质量的要求也日益提高。欧盟、日本和美国等发达国家(地区)相继采取各种技术性贸易措施,我国福建茶叶出口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考验,技术性贸易壁垒成为影响福建茶叶出口的主要因素,对福建茶叶产业经济的发展产生了一系列重大影响。另外,品牌的缺失使福建茶叶不能在世界市场占主导地位。

为此本文从行业、政府、企业三方面对福建茶叶的进出口状况进行分析,根据现有问题,作出一些推动发展的措施。

本文以福建往年进出口量及金额的列表比较福建茶叶贸易的位置以及现状。并与外国其他国家的规章制度比较我国福建对茶叶的安全卫生检测,质量技术水平等,从不同角度,分析福建茶叶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福建茶叶 进出口 贸易壁垒 政府监管 品牌缺失

- 9 - / 28

Abstract

Fujian is the origin of tea in China and it is the first area of find and use in the world. it has a long history of 5000 years, Fujian tea is not only very important in China but also very important in the whole world. Fujian tea is known for a long time in the world with long history, it is a traditional export products in Fujian, it is production, consumption and export volume ranks the world.

But, the technical and the value-added products of Fujian tea is too low. In the international market it does not have 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With the further opening of international markets, tea trade is becoming more competitive, consumer requirements are increasing in the products quality. The European Union, Japan and the United States and other developed countries (regions) have taken a variety of technical trade measures, the exports of China's Fujian tea faced with increasingly severe test, technical barriers to trade as the main influence factors of Fujian tea exports, on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Fujian tea industry produced a series of major impact. In addition, the lack of brand making Fujian tea in the world market can not be dominant.

The articles analyze the problem of Fujian import and export from the industry, government and the business, according to the existing problems, to promote some development measures.

In this paper, it use the list of previous year’s import and export volume and sum, to compare the location and the status quo of Fujian tea trade with other areas. And it with other foreign rules and regulations in other countries compared to the Fujian tea’s safety and health inspection, quality and technical level. It from a different perspective to analyze the problems of Fujian Tea。

Key Words:fujian Tea export and import trade barriers government regulations band deletion

- 10 - / 28

目 录

摘 要………………………………………………………………………………………I Abstract……………………………………………………………………………………….II 引 言…………………………………………………………………………………………………...1 1福建茶叶进出口的现状……………………………………………………………………..2 1.1 进出口概况………………………………………………………………………………2 1.2 国际市场价格……………………………………………………………………………3 2福建茶叶存在的问题……………………………………………………………………..5 2.1国外新增绿色贸易壁垒制约出口……………………………………………………….5 2.1.1 增加产品出口成品……………………………………………………………………5 2.1.2 降低产品国际竞争力…………………………………………………………………..6 2.2产品质量检测标准阻碍市场拓展………………………………………………………...6 2.2.1卫生质量检测缺乏标准化………………………………………………………………7 2.2.2产品质量检测缺乏标准化……………………………………………………………..8 2.2.3制定的茶叶标准相对滞后………………………………………………………………8 2.3企业缺失市场品牌意识…………………………………………………………9 2.3.1缺失企业品牌……………………………………………………………………..9 2.3.2缺失产品品牌………………………………………………………………………….9 2.3.3 缺失区域品牌…………………………………………………………………………9 3福建茶叶的策略与发展…………………………………………………………………..10 3.1 宏观政府层面……………………………………………………………………………10 3.1.1 加强产品基础设施建设………………………………………………………………10 3.1.2完善技术标准体系……………………………………………………………………..10 3.1.3创新茶叶流通体系…………………………………………………………………….10

- 11 - / 28

3.2微观企业和行业层面……………………………………………………………………11 3.2.1实施品牌战略…………………………………………………………………………..11 3.2.2优化产业结构…………………………………………………………………………..11 3.2.3实施内外市场一体化战略…………………………………………………………...11 3.3发展趋势…………………………………………………………………………………11 3.3.1刚性需求增大…………………………………………………………………………11 3.3.2预期销量增大…………………………………………………………………………..12 3.3.3成立品牌与海峡两岸交流…………………………………………………………….12 结 论…………………………………………………………………………………….13 注 释…………………………………………………………………………………….14 参考文献……………………………………………………………………………………...15 致 谢…………………………………………………………………………………….16

- 12 - / 28

引 言

我国福建茶叶以其源远流长的历史积蕴闻名于世界,长期以来,茶叶是福建传统的出口创汇产品之一,其生产量、消费量和出口量均居世界前列。

福建茶叶近几年的单位出口金额是最高的,但几年的出口量排在我国出口量排名的第二位,并且,福建茶叶的技术含量和产品附加值均较低,在国际市场上尚不具备竞争优势。随着国际市场的进一步开放,茶叶贸易的竞争日趋激烈,消费者对茶叶产品质量的要求也日益提高,欧盟、日本和美国等发达国家(地区)相继采取各种技术性贸易措施,我国福建茶叶出口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考验,技术性贸易壁垒成为影响福建茶叶出口的主要因素,对福建茶叶产业经济的发展产生了一系列重大影响。另外,基础建设不完善,无法与国外先进水平,并具有严格的产品质量监管的国家相抗衡;另外影响福建茶叶的出口还有另一方面,那就是品牌的缺失,众所周知,福建的茶叶好,但提不出一个响当当的牌子来,使出口国外也有一定的影响。品牌的缺失使福建茶叶不能在世界市场占主导地位。

本文中主要在福建现存在的几个方面进行研究讨论,一是很重要的福建茶叶面临的国外新增的绿色贸易壁垒;二是在政府的支持下对产品质量的检测问题应给予较大关注;三则是福建茶叶缺少自己的品牌效应。本人认为结合这三点分别从行业、政府、企业讨论福建茶叶现在存在的问题以及好的发展策略,对福建茶叶进行完善技术标准,加强基础建设,并对产业进行产业优化,走可持续发展,最终将福建茶叶发扬光大。

- 13 - / 28

1 福建茶叶进出口的现状

近年来,福建茶叶产量一直位于世界前列,茶叶出口贸易也不断发展,成为中国农

产品出口创汇的重要来源。本章主要从各省茶叶出口总量、出口金额角度对我国福建茶叶出口贸易状况进行展示,并提出我国福建茶叶出口存在的问题。

1.1 进出口概况

我国福建茶叶近几年的单位出口金额是最高的,但几年的出口量排在我国出口量排名的第二位,想要真正提高福建茶叶的出口量,首先要了解其他各省的优势,并结合自身的条件加以提高改进。其中福建产地的单位出口价格最高,达到2901.35美元/吨。这一影响的主要因素与本论文研究的主要问题有关,与福建产地的地势,与茶叶行业要求,并与加强福建茶叶的基础建设,完善福建茶叶的安全卫生采取的各项技术有关。

表1显示了2008年我国各省茶叶出口金额排名前3位地区的茶叶出口情况。浙江省茶叶出口位于第一位,2008年出口量达到16.61万吨,占全国出口份额的57.39%;出口金额达到31849.1万美元,占全国比重的52.46%;福建省2008年出口金额为13868.5万美元,居第二位。出口数量为4.78万吨;茶叶出口额居前三位的还有上海。从表1可以看出,2008年我国茶叶出口金额排在前三位的省(市、自治区)全是沿海省(市、自治区),其出口额占全国出口额的82.73%;出口量所占比重为81.44%。

其中,福建地区茶叶出口量为4.78万吨,占全国茶叶出口量的28.78%。茶叶出口金额为13868.5万美元,占全国茶叶出口金额的22.85%。出口单价为每吨2901.35美元。是全国出口单价最高的城市,比全国平均出口价格还要高出803.69美元每吨。

表1 2008年我国茶叶出口金额排名情况 单位 全国 浙江 福建 上海 地区出口量 占全国百分比 出口金额 (万吨) 28.94 16.61 4.78 2.18 (%) - 57.39 28.78 7.53 (万美元) 60706.2 31849.1 13868.5 4509.9 占全国百分比 (%) - 32.46 22.85 7.43 出口价格 (美元/吨) 2097.66 1917.47 2901.35 2068.76 注:表格内数据资料来源于商务部2008年农产品月度统计报告。

- 14 - / 28

表2显示了2004到2007年上述各省(市)茶叶出口金额的排名变化情况。从中可以看出,浙江省连续四年保持了茶叶出口额第一位的优势;福建省2005年排名第三,2006年以来保持在第二的位置。说明福建茶叶的出口量正在呈现出上升趋势。从上表中可看出福建茶叶近几年并没有夺冠,只是保持在第二的位置。本文将重点研究福建茶叶的出口情况,以及如何提高福建茶叶产品的产量与出口金额的问题。

表2 2005年-2008年各省茶叶出口金额排序情况

省份 年份 浙江 福建 上海

2005 1 3 7 按出口金额排序 2006 1 2 8 2007 1 2 6 2008 1 2 3 注:表格内数据资料来源于商务部2005-2008年农产品月度统计报告。

1.2 国际市场价格

从出口产品价格看,福建茶叶出口单价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如表1中数据所显示。福建茶叶出口单价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如表2数据所显示。福建茶叶出口价比斯里兰卡出口茶价高20%左右。20世纪80年代保持在3.0美元/kg左右,90年代受国际市场需求影响茶价稳定。2000-2002年福建茶叶出口单价在2.56美元/kg左右,高于全国2000-2002年1.37美元/kg的平均价,高于斯里兰卡2.46美元/kg平均出口单价,2003年福建茶叶出口价格跌入近年低谷,2004年之后经过各部门努力,福建茶叶出口单价出现恢复性增长(表2)。通过以上分析可知,与斯里兰卡、印度、肯尼亚茶叶出口单价相比,福建茶叶出口价格竞争力不占优势。

表3 世界主要茶叶出口国价格 单位:美元/吨 年份 2000 2001 2002 世界价格 1979.6 1958.8 1861.3 中国 1670.7 1478.4 1405.8 印度 2174.8 2125.9 1854.8 - 15 - / 28

斯里兰卡 2398.1 2336.9 2260.8 肯尼亚 2144.7 2175.2 1734.9 福建 3422.1 2552.4 2478.6 2003 2004 1514.0 1692.1 1516.4 1680.5 1978.3 2254.1 2289.5 2474.6 1656.9 1651.1 2327.3 2523.8 注:表格内数据资料来源于联合国粮农组织2000-2004年统计数据。

- 16 - / 28

2 福建茶叶存在的问题

福建茶叶存在的问题本文分三个角度进行分析,首先福建茶叶行业现在存在的问题,其次政府对福建茶叶的要求与管理,最后从福建茶叶企业方面分析研究福建茶叶纯在的问题。

2.1 国外新增绿色贸易壁垒制约出口

茶叶是福建出口中的优势特色农产品之一,在我国加入WTO后,福建茶叶的出口更具有广阔的潜在市场优势和明显的比较优势,但随着当前国际茶叶贸易新增绿色壁垒的难题,福建茶叶出口面临着新的严峻的挑战。

茶叶行业主要面临的绿色壁垒为:农药残留、重金属污染、有害微生物和非茶异物。近年来发达国家常用的就是农药化学残留。随着全球茶叶市场对健康化高附加值等一些方面的各种要求,欧盟、日本等国家对我国茶叶的“设限”速度不断加快。欧盟将茶叶农残的检验项目从原来的193项增加到210项。日本也将进口茶叶残留检测项目由71项增加到276项。这大大增加了福建茶叶出口的难度。[1] 而重金属含量问题也是备受关注的新问题。根据福建省茶叶检站调查,该省乌龙茶铅含量明显高于绿茶,且含量和超标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因此也非常受该省茶检查站的关注。

对于有害微生物来说,应该属于风险最小的一类。但由于茶叶的生产过程环节过多,在生产、加工、包装、储藏及运输等过程中也会有被污染的机会。

关于非茶异物方面,这是茶叶危害的主要来源。近年来福建茶叶进出口公司在福建国检局的监督管理和指导下,加大严控非茶类夹杂物,但一些小型以传统工艺生产为主的企业其机械化程度较低,因此产品中仍然存有诸如塑料残渣、毛发、石子等夹杂物,所以非茶类夹杂物问题依然严峻。 2.1.1 增加产品出口成本

由于茶叶行业面临国外新增绿色贸易壁垒难题,为了达到进口国的农残及卫生标准,必须改进生产环境,规范茶叶产品质量的检验、测试和认证等程序,并因此提高了茶叶产品的成本,降低了经济效益。为了达到茶叶进口国的标准,福建很多茶叶供应商积极开展无公害茶认证和有机茶认证。因此,与常规茶相比,有机茶产品的生产成本较高,经济效益也相对降低。增加了福建茶叶的出口价格成本 2.1.2 降低产品国际竞争力

由于新增贸易壁垒影响到我国茶叶产品的出口范围以及出口的增长速度,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我国福建茶叶产品的竞争力。福建茶叶产品的流通范围和速度受到限

- 17 - / 28

制,难以进入某些区域内的巨大市场。在三大产茶国中,我国的机械化程度最低。印度的茶园规模较大,非常重视车间的卫生条件,每班都用蒸汽清洗机对车间进行灭菌。而且许多茶叶加工厂采用自动化、仪器测试和计算机等先进设备,生产效率较高。福建茶叶的国际竞争力相对较低。 2.2 产品质量检测标准阻碍市场拓展

我国政府应从发展方针、产业政策上加以指导、调控,充分发挥政府宏观管理作用。首先,制定有关法律、法规,全面推进“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实行茶叶生产准入制度。其次,根据国际国内的市场需求,组织有关部门和人员对我国现有的国家和行业38项《茶叶产品质量安全标准》、51项《茶叶及相关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方法》进行调整和修改,以便和国际市场接轨。第三,建立健全的茶叶质量监控体系、HACCP管理体系和茶叶的认证体系,重视终端产品质量检测。第四,加快茶叶产业化建设,扶持茶叶龙头企业,使茶叶生产由分散、粗放的经营方式向组织化、标准化、集约化和国际化方向发展,打造中国茶叶的“航空母舰”。

近年来,日本、欧盟等西方国家对茶叶贸易设置的农药残留限量标准越来越严格,检验项目不断增加,合格评定程序更加复杂多变,已经成为影响中国茶叶对外贸易的主要障碍。自欧盟2000年7月1日起实施的新的苛刻的农残检测标准以来,近年已有19个国家和地区组织颁布了453项农药允许残留标准。对于茶叶中非茶类夹杂物,重金属放射性物质的污染,黄曲霉素和其他有害微生物污染等,大多数国家和地区也都提出了限量指标要求,增加了检测项目,一些茶叶进口国还对进口茶叶及其企业有关认证及包装、标签等等出台了一些限制性规定。因而中国茶叶出口将面临着不可避免的更多的“绿色的、技术性壁垒”。不仅如此,国内绿色消费需求趋势已逐渐明显,人们对于食品的安全卫生性日益关注。为应对国际贸易中的技术性贸易壁垒,保证食品的安全卫生性,满足人们绿色消费需求,茶叶产品2005年开始实施QS认证市场准入制度,这在近期对中国茶叶企业市场的拓展是一种威胁,但如能积极应对,又是一难得的发展机遇。

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2004年7月18日《每周质量报告》播出了《无公害茶叶肮脏出炉》的新闻,说明中国茶叶生产过程中在某些地区还存在着较为严重的质量、卫生问题,对茶叶的质量安全还缺乏必要的法律意识,这必将影响中国茶叶事业和茶叶出口的健康发展,给茶叶生产、出口带来严重后果和不可估量的损失。因此我国政府也对茶叶的质量问题,提出了明确的规定。 2.2.1 卫生质量检测缺乏标准化

与国际标准及其他主要产茶国标准相比,我国的标准数量为世界之最,但是由于

- 18 - / 28

我国茶叶标准比较零碎,标准的制定源于多个部门,出现问题后既无相关机构承担责任又无相关人员解释有关条款,且标准之间相互交叉重复,有些技术指标要求不一致,甚至存在冲突。因此,我国茶叶产品质量和安全问题时常发生,制定的标准没有起到预期效果。长期以来,中国福建的茶树种植以农户为主体,组织化程度低 ,大多数企业属于小型企业。由于缺乏集约化、规模化生产,导致茶叶品质难以控制,标准化也较难推行。日本、欧盟等茶叶标准的提高减少了我国福建部分地区茶叶的出口量。例如,茶叶产值占全国1/3的福建省,仅2006年福建检验检疫局在福建全省口岸共查获不合格出口茶叶1250吨, 1998—2001年,中国对日本的茶叶出口额和出口量稳步上升,但2001年以后,中国对日出口量就开始下降,尽管2004年出口量略有增加,但2005年起又下降。2007年的出口量仅是2001年的58.71%,出口额仅是2001年的51.69%。如表4所示, 2005年我国对欧盟(15国)茶叶的出口量减少了19.60%;对欧(25国)茶叶的出口量减少了24.20%; 2006年出口量尽管与2005年相比略有上升,但仍低于2004年的出口量。目前出口的茶叶中75%以上是绿茶。2007年2月国家质检总局公布了对绿茶产品质量进行监督抽查的结果,抽查了9个省、直辖市41家企业生产的50种产品,抽样合格率仅为84%。可见,茶叶标准的提高导致我国茶叶对日本和欧盟的出口量减少。

表4 2004—2007年中国对欧盟茶叶出口贸易情况

年份 2004 项目欧盟(15国) 2005 2006 2007 2004 欧盟(25国) 2005 16127 3368 2.088 2006 17615 4494 2.551 2007 20011 5286 2.641 出口量(吨) 16252 13066 15400 18082 21275 出口额(万美元) 单价(美元/公斤) 2914 2883 4134 4980 3606 1.793 2.207 2.684 2.754 1.695 注:表格内数据资料来源于中国海关统计年鉴(2004—2007),中国农产品进出口月度统计报告(2007年12月)数据整理

2.2.2 产品质量检测缺乏标准化

标准的制定追求数量,但质量不高。据不完全统计,在收集到的116个茶叶行业标准中,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之间重复的就达30个,且部分技术指标要求不一。制定的茶叶标准缺乏系统研究和科学规划,难以在生产中组织实施,茶叶产品的质量仍

- 19 - / 28

然没有保障。

福建茶叶以小农生产为主,对茶园管理水平的缺乏及农药喷洒不规范,致使茶叶中存在农药残留,对福建茶叶国际竞争力造成不利影响。2000年欧盟逐步加强对进口茶叶农残检测,福建绿茶因为农残检测达不到要求,产品在当地销毁或是直接退货,出口到欧盟市场的绿茶数量自此后迅速下跌。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加强和国际市场上竞争加剧,进口国对茶叶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特别注重进口茶叶的品质质量及卫生状况。发达国家通常制定严格的茶叶进口卫生、安全等方面的检测标准,提高茶叶进入本国市场的门槛。为突破发达国家设置的技术门槛,主要竞争对手斯里兰卡、肯尼亚、印度等国利用现代化生产手段和高科技对茶叶进行加工和生产,成为福建茶叶在国际市场上的强有力的竞争对手。

其次,茶叶生产基础设施与主要竞争对手相比较落后,如通往茶园道路不畅,加工企业用电价格高,茶厂设备陈旧等,福建茶叶加工企业大多是20世纪70、80年代建立,不少上世纪50、60年代建立的茶厂仍在使用,加工机械以上世纪从日本进口的茶叶加工机械为主。因此制作茶叶的卫生质量存在一定的问题。 2.2.3制定的茶叶标准相对滞后

作为产茶大国和茶叶出口大国,我国目前对茶叶技术指标及农残限量指标的规定较国际上主要茶叶消费国的茶叶安全卫生指标宽松很多,这造成了我国生产的茶叶很难达到欧盟、日本和美国等主要茶叶进口国(地区)的标准,安全质量隐患威胁着我国茶叶在国际市场上的发展。

回顾中国福建茶叶出口体制的发展过程,在计划经济时期,茶叶经营是垄断性的,内销为国营和集体企业,外销为外贸。茶叶出口由国家指定的外贸管理部门所属的国营进出口贸易总公司集中统一经营,国家统负盈亏。我国福建的茶叶生产还处在一个低水平、分散生产、加工、小规模经营的时期,因此,茶叶质量安全还面临着较大的压力。《无公害食品茶叶》标准是茶叶进入市场的最低门坎,在发达国家近几年出台的出口茶叶新的卫生检验标准中,出口茶叶的质量要求和卫生标准远远超过了《无公害食品茶叶》标准要求。2003-2004年,欧洲几乎全面禁止了对我国农残问题突出的乌龙茶进口。2006年日本和欧盟启动了新的食品检测标准,检测指标要求更为苛刻。因此,中国茶叶出口在一定的区域内和条件下还将受到较大的限制。茶叶标准制定的滞后性无疑给我国福建茶叶出口带来了很大的问题。 2.3 企业缺失市场品牌意识

多少年来,我国的茶叶市场被称为有名无姓,福建茶叶也是如此,是茶叶的故乡,拥有最悠久厚重的茶文化,是不容置疑的世界茶叶地区。但是,福建茶叶没有广阔的

- 20 - / 28

产品市场,没有与之匹配的注册商标,没有享誉世界的知名品牌。注重品牌培育,注册保护商标,是当前福建茶叶走出当前困境、走向现代市场的唯一选择。 2.3.1 缺失企业品牌

福建茶叶的品牌状况可以说是,品牌精神虚无,品牌的价值主张弥散,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茶叶品牌,很多企业还在依赖用中国传统“名茶”的影响力在生存。大多都依靠地理标志,没有形成自己的品牌,茶叶产品多属中低档品,茶叶附加值较低。据调查显示,福建与茶叶相关的企业中,缺乏品牌经营意识的企业约占40%,缺乏战略性品牌管理与规划的企业约占50%,缺乏品牌战略管理组织和品牌管理人员的企业所占比重为80%左右,缺乏以品牌核心价值为中心的完整品牌识别的企业约占90%.[3] 2.3.2 缺失产品品牌

在第四届中国国际茶业博览会上,有些参展商是以省展团的形式出现,按地区,即东、西北、西南、中、北划分,整体展示的茶叶中间夹杂了许多牌子,但没有主打品牌。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福建茶叶的现状,福建茶叶按照地区划分,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的名茶,每个地区的人也都习惯了各自产的茶叶。如消费者买茶时,会买西湖龙井、黄山毛峰,而不是买哪个品牌的西湖龙井、哪个品牌的黄山毛峰,这种购买习惯也阻碍了茶叶企业打造全国性的品牌。

- 21 - / 28

3 福建茶叶的策略与发展

3.1宏观政府层面

3.1.1加强产品基础设施建设

目前,我国茶叶产品科技含量低,卫生质量安全水平很难达到国际标准,在国际市场上经常“碰壁”。茶叶相关部门和组织可以依靠自身优势,积极开展茶叶基础设施建设,建立茶叶专项资金,积极推行质量安全管理体系,提高质量安全水平,使我国茶叶产品从质量上取胜。可以建立专门的农业扶持资金,加大茶叶专项资金的投入力度。定期举办茶叶质量安全生产技术培训班,使茶农掌握有机茶和无公害茶叶生产技术、及时了解国内外相关质量标准等,以尽快提升茶叶的质量,增强茶农质量安全意识。积极推行国际通行管理工具——投入品良好生产规范(GMP)、良好农业生产规范、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和危害分析与关键点控制构建有效的质量安全管理体系。 3.1.2 完善技术标准体系

目前,福建以及全国茶叶标准体系与日本、欧盟和美国等发达国家(地区)相比,仍有较大差距。针对国内茶叶安全卫生标准不健全,茶叶农药残留检测体系不完善等情况,应构建与国际接轨的标准体系,保护国内茶叶出口商的利益。首先可以制定和完善茶叶质量安全标准。一方面积极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加强对国标准的分析研究,不断完善国内茶叶标准体系。另一方面,可以建立一个质量安全标准体系。其次,提高优质茶叶质量标准,促进国内标准与国际标准接轨。最后可以完善茶叶监测体系。福建茶叶出口受阻主要是因为农药残留、重金属及微生物超标等问题,因此,需要建立各级茶叶质量监督机构,完善茶叶监测体系,确保出口茶叶的质量和卫生安全。 1.1.1 创新茶叶流通体系

创新流通渠道、扶持和鼓励茶叶连锁经营、扶持区域性茶叶配送体系建设、创新交易市场,促进国内茶叶批发市场的一体化与全球化。并构建三大市场,如产地市场、销地市场、中央交易市场。并各自发挥其不同功能。引导产地市场,发挥其货源组织和采购功能;引导销地市场,发挥其销售与市场信息功能;引导中央交易市场,发挥茶业全球交易及全球市场信息功能。在此基础上,促进三类市场的一体化。推动茶业交易方式、交易手续的现代化。关键是实现几个结合:现场物理交易与网上交易的结合;区域市场交易与远程交易的结合;现货交易与期货交易结合;现货交易与拍卖、信用交易结合;现货交易与综合采购结合。建立茶叶批发市场的管理体系。将茶叶市场体

- 22 - / 28

系纳入国家农产品市场体系,统一规划,制定有关政策,使之走上法制化发展轨道。

3.2 微观企业和行业层面

3.2.1实施品牌战略

福建企业应该加大科研投入力度,提高茶叶的质量,树立品牌意识,实施名牌战略,加强茶业发展和茶叶经济效益、生态功能和文化功能的宣传,赢得国际市场上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其次要加大品牌促销,重视产品的宣传,注重品牌建设,维护品牌的信誉,扩大中国茶叶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此外,企业还要积极培育新的品牌,保护好已有的品牌,让所生产的茶叶产品在市场上经久不衰。另外,重视茶与文化的融合,形成有中国特色的茶叶产品。 3.2.2 优化产业结构

福建茶叶生产小且规模分散的组织格局是影响茶叶质量安全的重要原因。因此,一方面可以借助“龙头企业”,逐步使分散在农户手中的零星茶园集中于资金雄厚、技术先进和市场较为广阔的企业,达到集约化的目的,形成规模经营。另一方面,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合理选择产业化经营组织形式,促进龙头企业与单个茶叶生产者之间的价格与质量联系,形成无公害茶叶质量生产的产业合作链,实现生产的适度集中和茶叶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治理和改善茶区生态环境,为开发生产无公害茶、绿色食品茶与有机茶等生态茶叶产品创造条件。合理开发茶区自然资源,建设生态经济结构优化、生物链和产业链稳定的生态茶区,形成农林牧相结合,种植业、养殖业和加工业相配套的生产体系,开发适合当地生态经济条件,并与茶叶具有较强互补性的产业,使自然资源和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有机物质得到多次重复利用,实现茶区经济全面发展及茶农稳定增收的目标。

3.2.3实施内外市场一体化战略

福建茶叶出口企业可以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大力开拓国际市场;拓宽茶叶产品的出口,逐步优化茶叶产品出口市场结构,建立以市场多元化为特征的全球茶叶出口市场体系。对外直接投资,实施“走出去”策略。茶叶出口企业可以在主要目标市场上直接投资。对具有一定实力的企业可通过海外投资设厂、劳务输出和技术输出等多种方式。

3.3 发展趋势

- 23 - / 28

3.1.1刚性需求增大

福建茶叶,十年来,茶叶出口虽然个别年份有所波动,但是总体上呈上升态势。受全球金融危机冲击,连年高速增长的我国外贸出口,今年出现了负增长,2009年,前4个月下滑幅度超过20%,农产品出口也出现了两位数的下降。然而,茶叶出口不仅没有下降,还略有增长。据海关统计,2010年1—4月,福建茶叶出口同比增长4.5%。

[2]

中国食品土畜进出口商会会长霍建国在出席2009国际茶业大会暨展览会时说,

全球金融危机已经波及中国茶叶出口,但由于茶叶是日常生活必需品,不是奢侈品,因此国际市场对中国茶叶有着客观需求。随着国外商家的茶叶库存量逐步减少,2010年下半年出口形势还会进一步好转,估计全年茶叶出口会与上年持平或略有增长。 3.3.2 预期销量增大

新世纪,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文明进步,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将不断追求文化和休闲的消费,以陶冶情操、休心养性、充分享受生活,体现生命的价值。历史、自然和地域赋予茶叶极为丰富深厚的文化底蕴及休闲旅游优势,以茶叶悠久的文化底蕴,充分利用这些优势,凸显茶叶文化品位,营造休闲氛围,可满足国内外日益凸显的文化休闲消费需求,将进一步推动福建茶也得需求。

茶叶中对人类具有保健、药用功效可广泛运用于饮品、食品、医药等领域,可开发出多种功能性茶饮品、茶食品、茶保健品等。满足消费者对茶叶产品多样化需求将成为可能。未来茶叶深度开发利用领域和市场拓展,极为有利于茶叶产量和产值的提高。

3.3.3成立品牌与海峡两岸交流

2010年,国家将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和旅游业,茶文化产业和茶旅游业将因此而直接受益。引进海峡两岸的先进管理技术,加大自身的茶叶质量监管。在发展茶叶旅游业的过程中,宣传福建茶叶的文化底蕴,弘扬福建茶叶的精神。茶叶是福建安溪县的支柱产业,“安溪铁观音”是誉满华夏的驰名商标和中国茶叶品牌的奇迹。安溪茶业和“安溪铁观音”的成长与安溪县政府的经济发展战略和品牌支持战略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协办首届海峡两岸茶叶博览会,组建安溪茶叶协会,成立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安溪分所,协助建立国家级茶叶检测重点实验室和国家茶叶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福建),拍摄完成电视连续剧《铁观音传奇》和百集室内情景剧《铁爷茶馆》,组织当地涉茶部门和10多家国内一流传媒特派记者联合组成考察交流采风团启动“安溪铁观音神州行”等等,奠定了当地茶叶品牌发展和传播的基础。

- 24 - / 28

- 25 - / 28

结 论

近年来,福建省大力发展茶叶贸易,采取多项措施扶持发展茶业经济,茶产业发展呈现出基地规模化、技术现代化、企业品牌化“三化”趋势。

在福建以前某个茶叶品种的专卖店,现在已经实行多品种经营。如今福州不少茶叶店悄然改变原来单卖某个茶叶品种的情况,走向多元化经营之路。福建海峡茶都的林总说,跟前几年比,现在茶都内专营某个茶叶品种的茶叶店30%不到,而在前几年,这个比例在70%以上,而去年该比例还高达50%。[4]

这说明福建省内茶叶店一改传统的单一经营模式,开始走向多元化经营之路。 福建安溪2010年总投资约五十亿元人民币,将打造成福建对台经济文化交流的先行区,世界知名的茶文化旅游区,国家级茶文化产业园区,中国茶叶品牌和深加工的培育和孵化基地,中国农产品走向国际化、标准化的示范园区,福建安溪城市的地标区和重要商圈,建设成为独具特色、中国一流的宜商宜居宜游的城区、现代茶叶基地、茶文化大观园和旅游休闲胜地。

现代化营销模式被引入福建茶叶当中来,无疑给了行业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更加无限的可能。因此,可以看出,中国福建茶叶的未来前景一片光明。只要我们运用合理的技术,紧跟政府对茶叶市场的规章制度,遵循行业对茶叶卫生的安全检测,建立品牌并优化产业结构,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福建的茶叶贸易必将再创新高。

- 26 - / 28

参考文献

[1] 欣华.期待中国茶叶进入欧洲市场[J].中国贸易报2010(6).

[2] 姜含春.中国茶产业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J].人民日报海外版2009(3):23-28. [3] 蔡知凌.福建乌龙茶出口现状及对策建议[J].思考-探讨,2011(7):45-47. [4] 李连清.十年来中国近代茶业研究综述[J].贵州茶叶,2009(5)112-115. [5] 张紫琴.福建安溪茶叶生产集聚现象的成因分析[J].茶世界,2011(2):33-36. [6] 蒋颖.福建茶叶国际竞争力比较分析[J].科技和产业,2009(4):23-26.

[7] 陈荣冰. 加入WTO对福建茶业的影响及其对策[J].福建茶叶,2010(4):89-92. [8] 沈佐民.我国茶叶出口制约因素及其对策[J].池州师专学报,2009(1):78-80. [9] 王泽农.中国茶出口还要“补”哪几门课[J].中国经贸,2009(7):90-93. [10] 王志成.从茶业大国到强国[J].2009(6):156-158. [11] 郭建义.商标缺失中国产业之痛[J].2009(2):132-134.

[12] 沈亚青,何承耕.安涣县茶叶生产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问题与对策探讨[J].茶叶科学技术,2011(4):26-30.

[13] 陈朝辉.福建茶叶日本市场4C营销策略[J].福建质量管理,2009(3):24-26. [14] 陈栋,卓敏.半个世纪以来中国红茶生产和贸易的演变以发展策略思考[J].中国茶叶,2009(6):56-59.

[15] 庄鸿恩,黄光钦.福建茶叶企业突破绿色壁垒的思考[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1(2): 67-69.

- 27 - / 28

致 谢

本课题在选题及研究过程中得到论文指导老师的悉心指导。徐老师多次询问研究进程,并为我指点迷津,帮助我开拓研究思路,精心点拨、热忱鼓励。徐老师一丝不苟的作风,严谨求实的态度,踏踏实实的精神,不仅授我以文,而且教我做人,虽历时三载,却给以终生受益无穷之道。对徐老师的感激之情是无法用言语表达的。

在这里首先要感谢我的导师徐枫老师。徐老师平日里工作繁多,但在我做毕业论文的每个阶段,从查阅资料,到论文题目的确定和修改,中期检查,后期详细修改,整理等整个过程中都给予了我悉心的指导。除了敬佩徐老师的专业水平外,她的治学严谨和科学研究的精神也是我永远学习的榜样,并将积极影响我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深深地感谢徐老师对我的教育培养。您细心指导我的学习与研究,在此,我要向老师深深地鞠上一躬。

于此同时,我还要感谢学校的各位老师,您们也给予了我莫大的帮助,无论是在选题过程中还是开题报告时,您们都一直在帮助和支持我,我才能克服一个一个的困难和疑惑,直至本文的顺利完成。在此,深深的感谢您们辛勤的付出。谢谢老师们。

最后,我要向在百忙之中抽时间对本文进行审阅、评议和参加本人论文答辩的各位老师表示感谢!

- 28 - / 2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