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临床疗效分析

来源:抵帆知识网


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临床疗效分析

目的 分析在对周围性面瘫患者实施治疗的过程中针灸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在2012年10月~2014年10月收治的周围性面瘫患者62例的临床资料,按照患者治疗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有患者31例,观察组患者给予针灸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针刺治疗。结果 观察组患者临床治疗有效率为96.8%;对照组患者临床治疗有效率为83.9%,观察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对周围性面瘫患者实施治疗的过程中,针灸治疗的运用不仅仅可以达到有效的治疗效果,同时,也缩短了患者的治疗时间,显著的改善了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具有较为理想的治疗效果。

标签:针灸治疗;常规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瘫;临床症状

周围性面瘫又被称为面神经麻痹和贝耳麻痹,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种疾病,其主要以眼睑闭合不全和口角歪斜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症,患者起病通常较急,并没有明显的先兆症状,并可以在短时间内达到高峰[1]。部分周围性面瘫患者可以痊愈,但是也有一部分患者会因为治疗不彻底或者是延误治疗等多种原因出现迁延难愈的现象,严重的甚至会出现”倒错”[2,3]。本文分析了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临床疗效,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文回顾性分析我院在2012年10月~2014年10月收治的周围性面瘫患者62例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32例,女性30例,年龄15岁~65岁,患者的平均年龄为(46.8±4.3)岁;患者病程3 d~25 d,患者平均病程为(14.8±2.6) d。按照患者治疗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有患者31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无显著的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1.2治疗方法

1.2.1观察组 患者给予针灸治疗,患者患侧穴位的选择有阳白、承浆、攒竹、下关、太阳、睛明、牵正、地仓、迎香等穴位;患者双侧均取得穴位为合谷穴。操作过程中患者选择仰卧位,对面部所选择穴位的位置进行常规的皮肤消毒,施针的快慢根据患者的病情确定,病情较为平稳的患者选择平稳刺激的施针方式,病情较为严重的患者的刺激程度应该较弱,同时,针的位置要浅,针灸治疗过程中毫针的大小为0.30mm×50 mm,进针的方法为指切法,相继对所选择的各个穴位进行针刺,得气后点燃艾条,艾条距离患者面部的距离为5cm,留针的时间为30 min,针灸1次/d,每10 d为1个疗程,每疗程之间应该间隔3 d,连续治疗2~3疗程。

1.2.2對照组 患者给予常规针刺治疗,患侧和双侧穴位的选择均与观察组相同,对患者选择的穴位均进行透刺,并在得气后留针30 min,1次/d,每10 d为

1个疗程,每疗程之间应该间隔3 d,连续治疗2~3疗程。

1.3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进行分析和记录,为实验统计和分析提供数据基础和保证。

疗效评定标准:患者治疗后临床症状和体征完全消失,面部有明显改观,且运动功能恢复正常为痊愈;患者治疗后均在仔细观察是才能发现轻微的功能减弱,同时,其可能有轻微的连带运动,面部静止时外观正常,运动时会出现轻微的功能障碍为显效;患者治疗后临床症状和体征有明显改善,面部运动功能得到了部分回复,面部外观依然不对称,但是严重程度比治疗前减轻为改善;患者治疗后临床症状、体征和面部情况、面部运动功能等均无明显改善为无效;有效率=(痊愈例数+显效例数+改善例数)/总例数。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统计学软件包SPSS19.0系统实现录入、统计和分析,计量资料用?字2检验,组间构成比用配对分析,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百分比(%)表示,实验数据结果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的标准为P<0.05。

2结果

观察组有患者31例,其临床治疗有效率为96.8%;对照组有患者31例,其临床治疗有效率为83.9%,观察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讨论

周围性面瘫在中医上又被称为”口眼涡斜”和”口辩”,这一疾病的发生主要是因为正气不足、卫外不周、脉络空虚以及风邪乘虚侵袭患者面部经络,导致经期阻滞、筋肌纵缓不收和、经筋失养而发病,在对这一疾病患者实施治疗的过程中应该以促进血液循环、改善局部营养以及减轻神经损害为主要的治疗原则[4]。

针灸治疗为当前公认的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一种有效方法,其主要的治疗原理为对患者面部周围的神经进行刺激,达到加快血液循环、减少水肿和神经损伤程度的目的,进而缓解患者的病情和临床症状[5]。同时,在运用针灸治疗对周围性面瘫患者实施治疗的过程中可以更好的促进患者全身组织代谢和循环的加快,使患者的面部神经功能得到更加迅速的恢复,通过穴位的选择和针灸使患者身体气血更加通畅,调理患者的身体机能,并使其脉络更加的稳定和丰盈[6]。在本次试验研究中,观察组患者临床治疗有效率为96.8%;对照组患者临床治疗有效率为83.9%,观察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在对周围性面瘫患者实施治疗的过程中,针灸治疗的运用不仅仅可以达到有效的治疗效果,同时也缩短了患者的治疗时间,显著的改善了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具有较为理想和显著的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姜宝英.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合并无症状性脑梗塞的效果[J].中医临床研究,2015,18:110-111.

[2]文光烈.针灸配合中药熏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探究[J].中医临床研究,2015,11:39-40.

[3]于立容.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效果及安全性研究[J].中外医学研究,2015,03:50-51.

[4]陈竣海,张晨静,李开平,等.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瘫临床研究进展[J].中国中医急症,2015,24(06):1036-1038.

[5]李勇华.针灸分期治疗88例周围性面瘫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5,03:218-218,219.

[6]李梅梅.针灸综合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观察及护理[J].医学信息,2015,17:142-143.编辑/申磊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