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死缓由哪级法院来判

来源:抵帆知识网

本文介绍了我国刑事诉讼法中关于死刑缓期执行制度的相关规定。该制度是死刑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适用于可能判处死刑的刑事案件。死缓不是一个刑种,而是一个刑罚制度。适用死缓必须同时具备两个条件:罪该处死,不是必须立即执行。

法律分析

根据我国刑事诉讼法的规定,对于可能判处死刑的刑事案件,中级人民法院应负责审理。一旦被判死缓,案件将交由高级法院核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

第二十一条中级人民法院管辖下列第一审刑事案件:

(一)危害国家安全、恐怖活动案件;

(二)可能判处无期徒刑、死刑的案件。

第二百四十八条中级人民法院判处死刑缓期二年执行的案件,由高级人民法院核准。

死缓的适用条件有哪些

刑法第48条第1款规定,对于应当判处死刑的犯罪分子,如果不是必须立即执行的,可以判处死刑同时宣告缓期2年执行。这就是我国刑法中的死刑缓期执行制度,简称死缓,是死刑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死缓不是一个刑种,而是一个运用死刑的刑罚制度。死缓没有适用的独立性,所以刑罚体系中没有规定死缓。死缓只有在对罪犯判处死刑的前提下,才有适用的可能性,可见死刑是死缓的前提条件。凡是可以判处死刑的罪犯一般都可以适用死缓;没有规定死刑的犯罪,都不能适用死缓。死缓作为一种刑罚制度没有确定的结果,只有导致两种结果出现的可能性,即经过2年以后,或者改判为无期徒刑、有期徒刑;或者执行死刑。

根据刑法第48条规定,适用死缓必须同时具备两个条件:

其一,罪该处死。这是适用死缓的前提条件,它表明适用死缓的对象和适用死刑的对象均是罪行极其严重的犯罪分子。如果罪行不应当判处死刑,就不存在适用死缓的问题;其二,不是必须立即执行。这是区分死刑缓期执行与死刑立即执行的原则界限,是适用死缓的本质条件。法律对这一条件没有明确、具体的规定,主要靠审判机关判断。

法律依据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刑事诉讼法》的解释(2012-12-20) 第一百三十八条 被害人因人身权利受到犯罪侵犯或者财物被犯罪分子毁坏而遭受物质损失的,有权在刑事诉讼过程中提起附带民事诉讼;被害人死亡或者丧失行为能力的,其法定代理人、近亲属有权提起附带民事诉讼。

因受到犯罪侵犯,提起附带民事诉讼或者单独提起民事诉讼要求赔偿精神损失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

刑法 第五十一条 死刑缓期执行的期间,从判决确定之日起计算。死刑缓期执行减为有期徒刑的刑期,从死刑缓期执行期满之日起计算。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刑事诉讼法》的解释(2021-01-26) 第四百三十五条 死刑复核期间,最高人民检察院提出意见的,最高人民法院应当审查,并将采纳情况及理由反馈最高人民检察院。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