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找质数

来源:抵帆知识网

  班级情况:本班共有学生66人,其中男生44人,女生22人。根据教材的特点及学生实际的情况,本节课我确定的教学重点是理解质数和合数,教学难点是正确判断质数和合数。

  教学内容:“质数和合数”是在学习因数和倍数以及2、5、3的倍数特征后进行教学的。质数和合数是求最大公因数,最小公倍数以及约分、通分的基础,因此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不仅要使学生掌握质数、合数的概念,而且要能较快地看出常见的数是质数还是合数。由于本部分内容概念比较抽象,而且容易与奇数、偶数混淆,因此,本节课的教学设计要根据(上节课)“找因数”的教学思路,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操作时空,继续按用小正方形拼长方形的方法,引导学生认识质数与合数。当学生用拼长方形的方法找出1~12各个数的全部因数后,让学生填表观察和分析,体会小正方形个数的因数(有1个、2个及2个以上)三者之间的关系,从而发现有的只能拼成一种长方形,这样的数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有的能拼成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的长方形,这样的数有两个以上的因数。在学生独立思考、讨论交流的基础上,再将这些数分为两类,并揭示质数、合数的概念,特别指出“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完成这一教学目标,教师引导操作要有明确的目的要求,让学生充分比较,注意随时提升,适时进行概括,使学生经历概念形成的全过程,在巩固练习中加深对质数的理解。

  教学目标:

  1、在用小正方形拼长方形的活动中,经历探索质数与合数的过程,理解质数和合数的意义。

  2、能正确判断质数和合数。

  3、在研究质数的过程中丰富对数学发展的认识,感受数学文化的魅力。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质数和合数的意义。

  2、能正确判断质数和合数。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请学生说说找一个数的全部因数的方法。

  2、分别说出8、11的全部因数。

  二、探究新知。

  1、动手操作。

  请学生拿出准备好的学具,按照教材第10页的要求完成表格。

  2、汇报。

  3、思考:

  观察所填表格上的数,有什么特点?

  (有的能拼一种,有的能拼两种,还有能拼三种的;能拼一种的对应的因数是1和它本身,能拼两种和两种以上的对应的因数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其它因数。)

  4、根据分类揭示质数和合数的意义。

  根据2~12各数的因数特点进行分类,可以怎么分?

  学生交流,教师引导。

  将2、3、5、7、11这些数分为一类,像这样一个数的因数只有1和它本身的数叫做质数;

  将4、6、8、9、10、12这些数分为一类,像这样一个数的因数除了1和它本身外,还有其它因数的数叫做合数。

  数字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三、讨论判断质数、合数的方法。

  1、尝试判断:2、13、51、37、52、93这些数中哪些是质数?哪些是合数?

  学生独立思考完成。

  2、交流判断方法。

  51、93是3的倍数,所以它们的因数除了1和它本身外还有3,所以是合数;

  52是偶数,它的因数还有2,也是合数;

  2、13、37这几个数除了1和它本身外,找不到第三的因数,所以是质数。

  3、归纳总结方法。

  只要找到除了1和它本身外的一个因数,这个数就是合数;

  除了1和它本身找不到其它因数,这个数就是质数。

  四、探索活动。

  教材第11页第1题。

  请学生用“筛法”找100以内的质数,引导学生有步骤、有目的地操作。

  教师介绍这种方法是两千多年前希腊数学家埃拉托斯特尼发明的,称为“筛法”。现在随着计算机的发展,这种操作方法可以编成程序让计算机操作。这样可以使学生了解数学发展的历史,感受数学文化的魅力,丰富学生对数学发展的认识。

  教材第11页第2题。

  本题引导学生通过操作、观察、探索规律。

  第(1)、(2)题,学生会发现这些质数都分布在第1列和第5列,为什么?

  引导观察:第2、4、6列除2外,其它数都是2的倍数,这些数的因数除了1和它本身外,还有2,所以不是质数;第3列除了3外其它数都是3的倍数,所以因数还有3,也不是质数。

  第(3)题,用6除一个大于6的自然数,如果余数是0、2、4,那这个数肯定是2的倍数;如果余数是3,那这个数肯定是3的倍数。所以余数只能是1或5。

  五、小结。

  六,作业

  教学反思:

  《找质数》这一部分知识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联系不多,所以学生十分困难用自己的经验进行知识的建构。因此,为了在教学中使学生更加准确地理解质数、合数的概念,本节课的设计以数学活动为主。

  教学中,在讲解难点时,我主要是让学生自己探索,通过拼长方形的方法找到1——12的因数,之后让学生观察这些数的因数的特点,最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概括质数和合数。

  而在突破难点上,我先引导学生总结出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的条件:除了1和本身外,是不是有第三个因数,如果有就是合数,如果没有就是质数。在学生认识这一点后,我便出示练习一,在练习一中的大部分数都是2、3、5的倍数,同时在学生汇报答案时,我又引导学生总结出找第三个因数的方法即根据2、3、5倍数的特征去找。在完成这个练习后,学生就掌握了找第三个因数的方法,也等于掌握了判断一个数是质数或合数的方法。

  本节课的不足:结合本节课的教学情况分析,本节课的第一个环节“用拼长方形”的方法找因数花费了太多时间,这直接导致后面的课有点紧,针对该问题,我觉得可以把这一活动放在课前预习,让学生在预习时先完成,然后再在课堂上交流。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