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北京亮起来了》案例反思

来源:抵帆知识网

  当太阳的光芒隐去,夜幕刚刚降临,北京就亮起来了,各式各样的灯汇集成海洋,看不到边,望不到头;各种色彩的光交相辉映,把北京变成了一座不夜城。作者不光感叹北京是“灯的海洋,光的世界”,而且还如数家珍似的把北京的灯光一一描述。灯光绚丽多彩,璀璨夺目;文中的好词佳句像那华美的灯饰一样,使课文也亮起来了。课文用生动的语言描绘了北京绚丽多姿的夜景,是小学生了解我国首都,学习语言,练习感情朗读的好教材。“课堂上没有书声是语文教学的悲哀,课堂上只有书声则是语文教学的倒退。”本节课的教学,充分利用了录像,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北京夜晚的辉煌、亮丽。采用多种形式的“读”,在“读”中领悟词句的意思;在“读”中升华了情感;在“读”中积累了优美的语言。

  [教学过程]

  【片断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味

  师:同学们,咱们的课余生活丰富多彩,有的孩子特别喜欢旅游,平时,你都去过哪儿?

  生:我去过九里沟。那里的水特别绿,特别美。

  师:那可是人间仙境,童话中的世界。

  生:我去过上海,还参观了东方明珠塔。

  师:我知道中国第一大都市。

  生:我去过北京。

  师:哟!还到过北京呀(语气显得很惊喜)。你都游览过哪?

  生:我爬过长城。长城在山上。听说从秦朝时就有了长城。

  师:你了解了长城的历史。不到长城非好汉。祝贺你,小男子汉。还有谁去过北京!

  生:我到过北京的庙会。庙会上人山人海,这是我当时的照片。

  师:同学们看看。(实物投影展示性:学生当时在北京的照片)。热闹的庙会成了永久的回忆。

  生:我到过故宫。

  师:紫禁城。老师真羡慕你们,这么小就游历了祖国名山大川,历史名城。老师还没去过北京呢,还有谁没有去过?(很多孩子纷纷举起小手,这个班至少有2/3的学生没有去过)。不要紧,老师满足大家的愿望。飞向我们向往已久的城市——北京。(很多孩子,睁大了眼睛,露出了惊喜的笑容)。

  师:准备好了吗?

  生:准备好了。(孩子们精神抖擞)

  师:亲爱的旅客朋友,从济源开往北京的飞机马上就要起飞了。( 课件出示飞机, 响起了飞机起飞的轰鸣声),随着美妙的音乐,踏上愉快的旅程。亲爱的旅客朋友,现在是北京时间晚上8点整。想看看夜晚的北京城吗?

  生:想!

  师:(播放课件:展示北京灯光闪烁,明亮辉煌的夜景图)这是长安街,华灯高照,天an门(语调提高),红墙黄瓦、金碧辉煌。

  生:礼花灯,好漂亮。

  生:喷泉灯。

  生:哇,立交桥,全是灯。

  师:你刚才看到了,有什么样的感受?

  生:我看到了各种各样的灯,让我看都看不过来了。

  师:眼花瞭乱,目不暇接了。

  生:王府井的人太多了,挤都挤不过去。

  师:人山人海。

  生:我看到的天an门比白天更漂亮。一束束灯光照着它,很明亮。

  师:看到了天an门靓丽的一面。每当夜幕降临,北京就亮起了,整个北京城变成了灯的海洋,光的世界。(充满激qing地朗诵课文的第一自然段。)

  师:(课件出示第一自然段文本)。咱们赶快去读一读吧!

  生:(饶有兴趣地读起来)

  (设计意图:此环节是充分调动孩子们的生活体验,让语文“活”起来,回归生活状态。没有生活积累怎么办?老师提供了一组北京夜景的图片,让学生从视觉马上感受到夜晚的北京是灯的海洋,光的世界,激发他们去阅读文本。在实际教学中达到了这一效果。)。

  【片断二】研读第二段,细细品味美

  师:同学们,让我们再一次近距离地走进北京的街头。我们漫步在长安街上,静静地看,细细地赏。请大家读第二自然段。一边读一边想:你看到了什么?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迅速地读起了第二自然段)

  师:谁来说说,你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天an门城楼金碧辉煌,光彩夺目。生:我看到了长安街白灯高照。川流不息的汽车来来往往,像银河从天而降。

  师:咱们中国的语言文字可真神奇呢!能让我们产生无限的睱想。

  生:(有人摇头,有的孩子显得有点怀疑)

  师:不信,你再读读第二自然段,你一定会从这优美的词语中读出一幅幅更生动的画面,试试吧!

  生:(开始大声地读起来了)

  师:你头脑中有了什么样的画面?

  生:你看到天an门很亮,墙上好像贴了一层金子,十分壮观。

  师:你是从哪个词读出来。

  生:金碧辉煌。

  师:真了不起,多会读书呀!

  生:我看到长安街上的车非常多,来来往往,像银河从之上掉下来了。

  师:车灯、路灯,汇成了流动的银河,真美呀。

  生:广场四周的建筑很高大,而且灯光为我们勾画出了它的大致轮廓。

  师:这么美的画面你们想不想亲眼看看?

  师:美好的景物需要我们慢慢地赏。(等待的依然是空白)

  师:那我们把刚才头脑中的画面带到课文中再去读一读。

  生:(十分投入,但略显失望地去读课文了)

  师:这么美的画面,让我们痛痛快快地读一读,谁来?

  生:长安街华灯高照。川流不息,汽车,像银河从上而降……

  师:疑是银河落九天。此景就在长安街。

  生:天an门城楼金碧辉煌,光彩夺目。

  【片断三】整体回顾,点明中心

  师:看到了这一幅幅如此美丽的场景,你想说什么?

  生:北京太美了。

  生:晚上,王府井绚丽多彩,我都想去玩一玩。

  生:北京,是一个灯的海洋,我想住在北京了。

  师:考上北大、清华,去建设北京。

  生:我真羡慕北京人。能看到各种各样的灯。

  生:我也是,一分钟一秒钟也不想呆了。

  师:(我心里一惊,哎呀!看了这么美丽的北京城,就忘了家乡。这可怎么得了。不行,我要让孩子了解家乡,增强自豪感。)咱们济源也不错,是一座什么样的城市?

  生:是首都。(又是一阵哄堂大笑)

  生:不对,是中国。(有个孩子叫起来。)

  师:(哎呀!出现了错误)。同学们,我们济源也是不断变化,一天一个样,我觉得今天学的虽然是北京,但我们济源也是“不夜城”,我们可以模仿这一课赞美美丽的济源!

  [教学反思]

  “美”要有发现的“眼睛”

  这节课快要结束了,我要对本课进行一个整体回顾,提出了一个问题,“大家读了这一幅幅如此美丽的场景,你想说什么?”这是一个很开放的话题,学生可以结合文本去谈,可以结合生活经验去谈。没想到课堂上孩子们的回答出乎了我的意料:孩子们不愿意呆在济源,一秒钟也不想呆在济源,而是“去”心似箭,要 “飞”到北京。我想把孩子们引导“我为家乡自豪”的道路上,马上问:济源是一个什么样的城市?”更没想到出现了“济源是首都,济源中国”这样的笑话。我只好自己引出来:“济源是一个新兴的工业城市!我们以此为荣!”难道是我们课件的如梦如幻,光影交错的图片“迷”住了孩子的眼,是栩栩如生的文本“乱”了孩子的心?又是我的接下来的问题:“济源是一个什么样的城市?”“搅”了孩子的思维?其实,我的办公桌上就有一句名言:“生活中处处都有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如果贴近文本,利用文本进行引导,相信会有另一番效果:“同学们,咱们济源的夜晚也是十分美丽。夜晚的世纪广场、五光十色的照明灯、草坪灯、喷泉灯把广场装点成了漂亮的小姑娘。我们爱家乡济源,我们爱首都北京,我们爱伟大的祖国。”如此一来,既从文本出发,回归生活,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类似的美,用优美的语言去表现美的事物。教师有了发现美的眼睛,,建设好中国。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