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小池》教学片段

来源:抵帆知识网

  《小池》教学反思

  在引导学生学习《小池》的时候,我充分重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学习的过程中,给学生一个独立学习的空间,用拨动孩子心弦的话语激发情感,鼓励他们主动地阅读诗歌,积极地思考,并大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从学生的发言及反复的诵读中,能够感受到学生对小诗以及诗歌所描绘的初夏景色的喜爱之情已经被调动了起来,他们用优美的语句描述着在阅读、想象之后头脑中所出现的美丽景象,这时学生的想象力及语感均能通过诵读诗文尽情地表达。学生对诗歌的喜爱、对美好自然的喜爱之情也得到了陶冶。这样的设计给“读读背背”这一貌似单调的训练形式赋予了新的理念与教学方法,为学生在今后的阅读中积累、感悟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小池》教学反思

  活动1

  出示课文插图,请孩子说说看到的画面。

  生1:蜻蜓飞来飞去,很开心。

  生2:荷叶刚刚从水中发出芽来。

  师:你看见刚露出水面的荷叶是什么样子?

  生2:尖尖的,还像大白菜一样包起来了。

  师:你真会观察,还会打比方形容呢,真棒!(为下文学习“小荷才露尖尖角”埋下伏笔。)

  生3:我还看见大树长得棵茂盛了。

  生5:还有水从远处流来,形成了河。

  其他孩子争论起来:是湖吧,是池塘。

  师:(板书 河 湖 池)谁最能干,知道它们有什么不同?

  生讨论得出:河是长长的,湖是宽宽的,池塘最小。

  师:(出示画面进一步丰富孩子的感知后)你家附近有些什么池?

  生:洗衣池、鱼池、粪池、游泳池等。

  师小节:今天我们就要去欣赏小池的风光。(板书课题《小池》)

  反思:利用丰富的画面吸引孩子,引导孩子把静止的画面变成自己灵动的语言。利用孩子生成的问题:是河?是湖?是池?启发他们自己去寻求答案。为了巩固对文字的理解,延伸到生活中看到的池,把文本渗透到生活中,使课堂学习和生活零距离,降低一年级孩子学习古诗的情感上、认知上的难度。同时用恰当的激励语言肯定他们的成就,把孩子的学习探究兴趣推向高潮。

  活动2

  出示整首诗,孩子自渎,说说图画中的景物在哪句诗中。

  生1:我发现“小荷才露尖尖角”是在写荷叶。

  师:你真会发现。诗中为什么说“小荷”,不说荷叶?

  生1:小荷是荷叶宝宝,它还没长大。

  生2:它的叶子没有展开,像大白菜一样包起来的。(用到了上个环节的知识)

  生3:包得像个尖尖的牛角。

  师:原来你就是诗人啊,尖尖角是你想到的,真厉害!你能读读吗?

  生读后,师评价:你把“尖尖的”读得真轻,读出了小荷嫩嫩的样子,谁也和她比比?激发孩子感情诵读。

  师:小荷有朋友吗?,你从哪里看出来了?

  生1:我从“早有蜻蜓立上头”知道小荷的朋友是蜻蜓。

  师:你从哪里感觉到它们是朋友?

  生2:我从“早”看出来的,说明蜻蜓一直在等小荷出来。

  生3:蜻蜓早早的等着,终于见到小荷了,它很开心。

  生4:蜻蜓一看到小荷露出来,就马上站在上面。

  生5:我不同意“站”在上面。因为“站”太重了,会压痛小荷。

  生6:对,是轻轻地停在上面。

  生7:还可以说是歇在上面。

  生8:我还从图中看出它们很亲热,在说很开心的事。

  ……

  师:你能读出它们的友情来吗?

  生读,互相评价:立还要读轻一点……

  反思:借助画面引出文字,使孩子更容易接受。引导孩子寻找“小荷”、“荷叶”和“站”“立”两对词语的不同,主动的理解文眼,发表自己的感悟,培养了孩子主动探究语言文字的能力。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引导有感情的诵读,使孩子有感而读,读出自己独到的感受。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