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一、 知识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秦朝暴政的主要表现,有关陈胜吴广起义以及秦朝灭亡的基本史实,并了解楚汉之争的简单情况。
二、 能力目标
通过引导学生探究秦末农民起义爆发的原因,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唯物主义分析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思考秦亡前后,项羽、刘邦所领导战争性质的变化,培养学生初步学会比较战争性质的能力。
三、 情感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秦的暴政是激起农民起义的根本原因,从而理解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
教学重点:
秦末农民战争
教学难点:
秦亡前后,项羽、刘邦所领导的战争性质的变化
教学学具:
插图、史料、教学软件
教学方式:
提问方式、设置悬念、演示讲解、讲故事、列表格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首先教师提问: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上节课讲了秦王嬴政建立了一个什么性质的国家?回答: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接着发问:赫赫一时的秦朝为什么会迅速灭亡呢?请在12课中寻找答案。
二、 授新
过渡语:课文标题是出自着名史学家司马迁的《史记》,“伐无道,诛暴秦”望文生义就是要讨伐诛灭残暴无道的秦王朝,那秦的暴政主要有哪些表现呢?请同学们看第一框,查找后回答。
(一) 秦的暴政
1、 暴政表现
(1) 繁重的徭役(修了哪些建筑?花费多少人力?完成63面“动脑筋”)
(2) 沉重的赋税(到底多重?)
(3) 残酷的刑法( 设置一个悬念:补充一个“卖拐多于卖鞋”的史料,培养学生通过史料分析问题的能力。)
(4) 二世更残暴(表现)
2、 暴政后果
讨论后得出:严重破坏了社会经济,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和苦难,激起人民的反抗。
过渡性提问:人民的反抗终于在某种导火线下爆发了吗?
答:爆发了。这就是陈胜、吴广起义。
(二) 陈胜吴广起义
1、 起义原因
问:陈胜、吴广为什么起义?
(从这个问题理清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
(如果回答“由于秦的`暴政”,就顺势问这是根本原因还是直接原因?答案肯定是根本原因。那直接原因是什么?直接原因与根本原因的关系怎么样?)
循序渐进引导出→直接原因是根本原因所致,直接原因只是导火线而已。
2、 起义六要素
① 时间:公元前209年;
② 地点:大泽乡;
③ 领导人:陈胜、吴广
④ 原因:根本原因:秦的暴政;直接原因:戍边误期,误期将斩
⑤ 经过:杀押送官→连攻几县→建立政权→陈胜立王→各地响应→咸阳进发→寡不敌众
⑥ 结果:最后失败
3、 大泽乡起义的历史意义
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他们的革命首创精神,鼓舞了后世千百万劳动人民起来反抗残暴的统治。
过渡:观察“秦末农民战争形势图”,提问:陈胜吴广起义军失败后,又起来了什么人继续领导农民反秦?请看最后一框“农民起义推翻秦朝”。
(三) 农民起义推翻秦朝
1、 秦末农民战争分几个阶段?
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陈胜吴广领导;第二阶段是项羽刘邦领导。
2、 选择题:最后推翻秦朝的是:A、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军;B、项羽领导的农民军;C、刘邦领导的 农民军;D、项羽刘邦领导的农民军。
经过讨论,最后确定正确答案是(D)。
(讨论中重点讲到项羽的巨鹿之战及其作用)
3、 思考题:秦亡前后,项羽、刘邦所领导的战争性质发生了什么变化?
(提示:从前后的目的有什么不同来考虑)
讨论后,得出结论:项羽、刘邦在秦亡前的活动属于农民战争范畴,而秦亡后的活动则属于统治阶级争夺帝位的斗争。(65面小字有点拨)
4、 楚汉之争
历时四年(前206—前202),最后以项羽的失败、刘邦的胜利告终。
5、 汉的建立
时间:公元前202年;建立者:刘邦;定都:长安;史称“西汉”
6、 讲故事、说成语比赛
本课涉及的成语、典故较多,同学们分四个大组,看哪个组讲得最多,知识最渊博,得分最高。
举例:指鹿为马;鸿鹄之志;斩木为兵、揭竿为旗;破釜沉舟、背水一战;约法三章;鸿门宴;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楚河汉界;四面楚歌、霸王别姬等。
附:关于“鸿门宴”的故事,可指导学生编排成小品,在课上或课下表演,以提高同学们学习历史的兴趣 。
三、 小结
1、总结秦亡教训及刘邦能建立起汉朝的道理。
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2、指导学生将秦朝的重大历史事件,整理成大事年表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