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抵帆知识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十六年前的回忆》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十六年前的回忆》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来源:抵帆知识网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李大刽同志在被捕前、被捕后与敌人斗争的事迹。

  2.体会本课前后照应的写法。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深入领会描写李大刽同志精神的重点语句。

  2.体会课文前后照应的写法。

  教具准备 生字生词卡片。

  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人新课,板书课题

  同学们,你们知道李大剖吗?他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最早的传播者之一,也是中国党创始人之一。

  1927年4月6日他被张作霖逮捕,被捕以后,受了种种酷刑,始终坚贞不屈。4月28日派绞死了李大制。这篇文章是李大铡的女儿李星华1943年在延安写的,当时正是李大制遇难十六周年。所以文章题为《十六年前的回忆》。(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

  1.指名朗读课文。(注重正音)

  2.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要求学生根据自己预习的理解回答:主要写了李大例牺牲的经过。)

  3.课文主要写了哪几方面的事,请同学们概括一下:

  第一件:1927年4月28日是父亲的被难日。

  第二件:被捕前父亲工作的情形。

  第三件:写父亲被捕的情形。

  第四件:讲在法庭上父亲与敌人作斗争。

  第五件:写父亲被害之后的情形。

  三、学习课文

  1.指名读第一段,回答问题。

  “被难”是什么意思?(遭受灾难的意思,这里指李大铡同志被害)

  十六年前的中国是怎样的?(军阀割据,张作霖入关,占领河北等地,运动。)

  这一段是文章的开头,主要讲了什么呢?(讲我永远忘不了十六年前父亲被害这一天。)

  2.指名读第二段。

  (1)父亲平时是怎样对待我们提出的问题的?(总是耐心他讲给“我”听)这次为什么这样含糊地回答“我”?“含糊”是什么意思?(因为当时的局势十分严重,不是向孩子们谈心的时候,而且烧毁文件的事情是很难向孩子说清楚的。“含糊”指说话的意思不清楚。)

  (2)从哪些地方看出局势越来越严重,李大铡的工作越来越紧张?(父亲早出晚归,整理书籍和烧毁文件,工友被捕。)

  (3)李大制在局势十分严重的情况下,为什么果断不离开北京?这说明了什么?

  (李大铡是北京党组织的负责人,他把工作看得很重要,他明白形势非常危急,个人处境十分危险,但决不离开自己的工作岗位,这表现了他高度负责的精神。)

  (4)这段主要讲了什么内容?(局势紧张,但李大铡不离开工作岗位,说吩他把个人的生死置之度外,对工作高度负责。)

  四、朗读第一、二段。(要求在读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读出语气。)

  五、布置作业

  1.读课文。

  2.借助“思考·练习”1理解第三、四段内容。

  课后反思:上完这节课,给我留下深深的思考。

  阅读教学不应仅仅是一种“告诉”,而应是我、学生与文本以及作者进行反复地,深层次地“对话”,在这“对话”的过程中,体验和领悟、探究与发现。如 “李大钊是一个怎样的人”,这是学生在第一课时初读后留下的一个凸现课文主旨的问题,如何解决?只有再次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进行再次的磨合,通过 “阅读--品析--议论--整理”的系列阅读活动,从中领悟到李大钊是一个对事业充满“信心”的人。这样文本中的具体文字恢复了生命,从而使学生得到了生命化的教育。

  与文本对话需要我和学生的情感投入,语文学科的文本是无处不充斥着情感的东西,"诗即思,言即情",所以,在引导学生认识李大钊这位伟大形象时,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通过教师的情感点拨,学生的"情动辞发"等一系列阅读活动。如引导想象,谈谈感想,谈谈心情的教学环节都较好地引发了教师、学生与作者、编者产生了共鸣--对李大钊同志的缅怀、崇敬、仰慕之情油然而生.

  总之,一节课下来,使我深刻地感受到:理想的阅读,应该是课文--学生--教师--作者四者之间对话交流的平等互动关系。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dfix.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4080961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