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的】
1.学习爱国青年的民族精神,铭记惨案教训,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2.理解记念性散文的情感色彩,把握作者贯穿全文的感情线索和思想脉络。
3.学习叙、议结合的表达方法,理解细节刻画的作用。
【课时安排】 3课时(辅助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新课:
   1926年3月,在日本帝国主义支持下奉系军阀进兵关            内,冯玉祥率领国民军予以反击。日公开援助奉军,派军舰驶入大沽口,炮击国民军。国民军开炮还击。日便向当时的北洋军阀段祺瑞执政府提出抗议,联合英、法、意、荷、比、西等国驻北京公使,借口维护《辛丑条约》,提出种种主权要求。3月18日,北京人民为了反对帝国主义侵犯我国主权,在天安门前集会,会后到执政府前请愿。段祺瑞竟命令卫兵向有学生在内的请愿群众开枪,打死打伤200余人,造成屠杀爱国人民的“3•18”惨案。惨案中,北京女子师范大学英文系学生、学生自治会主席刘和珍亦遇难!惨案后,反动文人立即发表文章对爱国青年进行污蔑和中伤。鲁迅先生悲愤之极,同年4月,写下了这篇纪念文字。
二、字词预习:
寥落liáo  洗涤dí   黯然 àn  噩耗 è  尸骸hái
攒射cuán  长歌当哭 dàng     杀戮lù  菲薄fěi
正告: 郑重告诉。             寥落:  稀少。             
痛定: 痛苦平息。             出离:  超出。               
深味: 深深体会。             菲薄:  微薄。
直面: 同“正视”,正面注视。 羽翼:  鸟翅,这里指帮凶。
赁屋: lìn 租借房子。         引退:  辞官,这里是告退。            
不惮: dàn 不怕。             喋血: dié  流血满地。
无端:  无故。                虐杀: 残暴地屠杀。
攒射: cuán  集中扫射。       惩创:chéngchuàng处罚惩治。
浸渍: jìnzì浸润,渗透。      山阿: ē 山陵
殒身不恤:yǔnxù牺牲生命也不顾惜。殒,死亡;恤,顾虑。
三、板书
文眼   我独在礼堂外徘徊  
①吐露写作缘起。     ②点明思考心迹。                  ③回忆师生相识。     ④揭示政府残劣。
⑤追述学生遇难。     ⑥总结血案教训。
          ⑦讴歌烈士勇毅。 
四、配乐朗读全文(7段分别由7位同学朗读)。
五、思考与讨论:
1.理清先生痛苦思考血案的思想脉络;                     2.概要先生理性总结教训的全部内涵;                     3.分析作品真实细节描写的特别意义。
讨论1  关于先生痛苦思考血案的思想脉络:
先叙后议的表达方式与先情景再现后思考缀连的行文框架丝丝入扣。  
面对非人间,思考青年的血:
――“我只觉得所住的并非人间”,“四十多个青年的血,洋溢在我的周围”。
作者的长考,不是为单一的纪念而写――全文交织着沉重的思索、苦痛的悼念、愤怒的揭露。
一为揭露罪恶,
二为纪念烈士,
三为激励后人。
 “我独在礼堂外徘徊”,有先生的心结,是全文的关锁和文眼。徘徊即思索,没有两周来作者的长考,也就没有这篇国殇文字。程君请求先生作文,旨在引出下文“我也早觉得”,一个“早”字进一步说明,要写记念文章的愿望由来已久。可是为什么至今还“没有”写呢?未写而被正告,答案只有一个:作者不愿意为纪念而纪念,他需要太多的思考,他需要另一种比文字更好的手段。知其不可而为之,明知无可排遣悲愤,却只能借文字来寄托,这正是鲁迅深沉的痛苦。这也是文章关于写作缘起为什么写了那么多,先生反复说“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又反复说“无话可说”的基本原因。
附:关于先生的长考:3.18血案当晚,写《无花的蔷薇之二》:“这不是一件事的结束,是一件事的开头。墨写的谎言,决掩不住血写的事实。”“血债必须用同物偿还。” 《空谈》:“这回死者的遗给后来的功德,是在撕去了许多东西的人相,露出那意料之外的阴毒的心,教给继续战斗者以别种方法的战斗。”“四十七个男女青年的生命,完全是被骗去的,简直是诱杀。” 相继还写了《死地》、《可惨与可笑》等文。
讨论2  关于先生理性总结教训的全部内涵: 
思考一:社会影响有限。  句摘:以时间的流逝,来洗涤旧迹,仅使留下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社会众生:偷生或昂头
思考二:民族沉默归因。  句摘: 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民族将来:爆发或灭亡
思考三:徒手请愿不当。 句摘: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请愿价值:大量与小块
思考四:烈士精神长存。句摘:死去何所道,他人亦已歌/烈士精神:扩大或至少
思考五:中国希望仍在。句摘:在弹雨中互相救助,虽殒身不恤/中国希望:凶残、下劣与从容
附:陶潜《挽歌》之三
荒草何茫茫,白杨亦萧萧。严霜九月中,送我出远郊。四面无人居,高坟正崔峣。马为仰天鸣,风为自萧条。幽室一已闭,千年不复朝。千年不复朝,贤达无奈何。向来相送人,各自还其家。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讨论3  关于作品真实细节描写的特别意义。
                                          
细节①    “然而在这样的生活艰难中,毅然预定了《莽原》全年的就有她。”“然而”是一个重转,强调“销行寥落”中她“预定全年”的与众不同;“生活艰难”,说明她“预定全年”需要决心;“毅然”则进一步强调需要勇气。从这一事实中,我们可以看到她对学习和真理的渴求。
细节②    “始终微笑着,态度很温和”, “她虑及母校前途,黯然至于泣下”当时校长杨荫榆,依附军阀政府势力镇压学生运动,刘和珍勇于反抗,表现了她嫉恶如仇、勇于斗争的精神;和“我”见面,又是那么的淑静、美丽。刘和珍的善良与勇敢集于一身,还表现了她的高度事业心和责任感。其深意一。
“况且始终微笑着的和蔼的刘和珍君,更何至于无端在府门前喋血呢?”“但段政府就有令,说她们是‘暴徒’”“始终微笑的和蔼的刘和珍确是死掉了”用反复辞格、对比手法,反差何其强烈,效果何其鲜明。体会作者的悲愤之情,不难理解作者意在揭露段祺瑞执政府的野蛮暴行,使历史上“中国军人屠戮妇婴”和“八国联军惩创学生”都为之逊色!更有先生无尽的痛惜。其深意二。
 
细节③   “身体上还有棍棒的伤痕”“中了四弹,其一是手枪,立仆”“但竟在执政府前中弹了,从背部入”突现温婉女子临难的从容,驳斥走狗文人的卑劣反诬。
点评① “煤”的比喻:喻以煤,是从人类历史进程的高度上,全面评价“3•18”事件。作者深刻指出,徒手请愿不是一种有效的斗争形式,为请愿而流血是不值得的。
点评② 陶潜诗句的理解:烈士的死能够得到“亲族、师友、爱人”的悲悼“这也就够了”,绝非贬抑之辞。既然流了血,就一定会产生影响,尽管影响不一定很大,这血也就不算白流。
点评③ 一个单句:至于这一回在弹雨中互相救助,虽殒身不恤的事实,则更足为中国女子的勇毅,虽遭阴谋秘计,压抑至数千年,而终于没有消亡的明证了。主语是“事实”,谓语是“为”,宾语是“明证”。“勇毅…没有…消亡”单句作定语。作者通过这一单句高度评价了烈士死难的意义,讴歌了刘和珍等人临难从容的勇毅精神。
附:鲁迅语: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点评④关于结尾。“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明确:两层意思:一般的民众,会从中国女子的英勇斗争,互相救助,虽殒身不恤的事实中,多少看到一些改变黑暗现实的希望;真正的革命者,将因而受到激励更加奋勇前进。这是从烈士死难对于将来影响的角度,来高度评价血案的意义,具有激励革命者奋然前行的巨大作用。这一段文字寥寥,却充满着感奋之情。
    文章写完了,作者再以“呜呼,我说不出话,但以此”作结,言已尽而意无穷。明确:与开篇相呼应――“就将这作为后死者的菲薄的祭品,奉献于逝者的灵前。”   
 解难① “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然而造化又常常为庸人设计,……” “哀痛者”、“幸福者”分别为“以……为哀痛”的人和“以……为幸福”的人。“哀痛者”和“幸福者”都是指刘和珍等革命青年。她们在黑暗面前不逃避,在屠杀面前不退缩,她们深知社会的黑暗和民族的苦难有多深重,所以她们的“哀痛”超过常人;但她们又坚信黑暗终将过去,并正在为光明的到来而奋斗,所以又是“幸福者”。“庸人”,猛士的反面,客观上起着维护非人间的作用,反映当时较为普遍的民族劣根性。
解难②“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明确:一是反动派的残酷镇压,一是反动文人的恶毒诬蔑。在这白色恐怖下,人们还怎敢说话呢?但沉默后的结果将会怎样?作者列举不同的前途,并暗示只有“爆发”才是唯一的出路。
解难③“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
字面上的解释“苟活者”为苟且偷生的人。在本文中,既非猛士又非庸人,能看到中国希望之所在。第3 节鲁迅自比苟活者,含有严于解剖自我的意思,且其比有前提,即为中国而死的爱国青年。
结语   通观全文,作者悲和愤两股情感的烈焰无处不在迸发,无处不在燃烧,升腾交织,无可抑制。对烈士痛彻心骨的忆念,对杀人者及其走狗文人的满腔仇恨,发为愤怒的揭露控诉;作为革命家、思想家,作者始终没有停止深沉的思索,对惨案的经验教训进行了沉痛的总结,对烈士死难意义给予高度评价。这就是作者思想感情发展和文章结构的大体脉络。
六、布置作业
1、背诵2-4节,
2、一文预习字词抄写2遍,
3、《导学导练》习题。
七、教学后记:
[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