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ournal of Changzho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Social Science Edition)Vol. 35 No. 3
Jun. 2017
doi:10. 3969/j. issn. 1673 -0887.2017. 03.010
启蒙声音的新世纪回响
—
从苏童《河岸》中的父与子看开去
李杨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江苏南京210097)
摘要:有关父子关系的创作,自新文学肇始,便常与“启蒙主题”并置。然则,不同历史时期的
书写,对“启蒙”的解读也不尽相同。2009年出版的《河岸》,苏童借由“文革”年代的特殊背景,对 父子关系进行了深刻阐释。透过亲情伦理与政治伦理的反拨,描绘出扭曲时代下的文化与人性的双重困厄。
关键词:父与子;启蒙;规训;反抗;和解
中图分类号:I07.42 文献标志码:A20世纪末,王富仁先生曾言:“二十世纪中国 文学这个概念的本质内涵是以启蒙主义思想标准 作为界定,中国古代文学和中国近多半个世纪文 学的根本标准,并以之作为组织中国变化了的文
学的历史构架。”①20多年过去了,启蒙思想仍以 它顽强的生命力,活跃在人们的视野中。
不难发现,自新文学初,父子关系便时常与启 蒙联系在一起,屡屡被摹写与讨论。苏童的《河 岸》,再一次向我们展现了一曲有关父子的悲歌。 由此切入,或许能为我们带来一些新的发现与 思考。
一、父对子的“规训”
一切讨论的开始,得先回到“启蒙”上。由 此,不得不提到康德的名篇——
《什么是启蒙》。
这篇文章的影响如此深远,以至多年后福柯论述 “什么是启蒙”时,依旧无法绕开。文中,康德对 于“启蒙”的解读是,“启蒙就是人从他自己造成 的不成熟状态中挣脱出来”②。而这“不成熟的状 态”,指的是“如果没有别人的指引,他就不能应 用他自己的悟性”。显然,在一个人成长的最初 阶段,对其进行指引的,是父母。这也是众多抒发
收稿日期:2016-12-08
作者简介:李杨(1994一 )男,硕士研究生。
文章编号:1673 -0887(2217)03 -0043 -05“启蒙”声音的作品,将立足点放在父子关系上的 因由。毋庸置疑,当父母的声音加诸孩子之上,他 的“悟性”势必受到影响。而多数时候,这种指导 性的话语背后,是父母对于经验世界的认知。他 们接受了外在的规则,再用以规训自己的孩子。
《河岸》里库文轩对其子库东亮的第一次“规 训”,源于那本“黑材料”。“文革”年代,失去了烈 士邓少香之子的光环,库文轩在被工作组隔离审 查三个月后,遭到了妻子乔丽敏的拷问。至此,夫 妻关系破裂。离婚后落户向阳船队的库文轩,偶 然发现库东亮私下藏起了那本记录着他“生活作 风问题”的工作手册。库文轩很愤怒,“追出来踹 了我一脚,滚,你这个下流坯,不准你在我的船上, 马上给我滚,滚到岸上去,去找乔丽敏吧”③。库 文轩明显将库东亮当作了乔丽敏的同伙,或者,换 句话说,将库东亮视作将他打倒的“体制”的同 伙。在他的愤慨之下,隐藏的,是对“体制”的深 深恐惧。而对库东亮的训斥,也是出自对于秘密 泄露的担忧。不敢对“体制”本身提出质疑的他, 将过失归结于自身的生活作风,并多次让库东亮 投递信件给上级领导,以求恢复他烈士之子的荣 耀。为免库东亮将来重蹈覆辙,他开始以“父”之
44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2017 年
名,对库东亮的私生活(包括“性生活”横加 干涉。
这种干涉,强烈地表现在他对于慧仙去留问 题的处理上。她“像一个神秘的礼物,落在河上, 落在向阳船队,落在我家的七号船上”④。库文轩 看穿了库东亮的小心思,但他显然不会让库东亮 得逞。明知道慧仙看上了库东亮家的沙发,那个 “很久以来一直是船队最奢侈的物品”,他还是赶 走了她,连续两次。第一次是假借“组织”的名 性意识的发展开拓了道路;而规训本身也在对性 的“压抑”上,得到了那份无可替代的快感。有关 性的讨论,自始至终就没有断绝过,它一直吸引着 人们以无限的精力投诸其上。联系文本,监视着 库东亮的库文轩,让库东亮在他无法督查的时刻, 用属于自己的方式,观察着、向往着慧仙。他能管 住库东亮的目光,但他控制不了库东亮的思想,库 东亮的梦。
那么,除却“文革”时期,我们又如何理解众 义,在船民不知道对慧仙作何处理时,将其归到了 代表“组织”的队长孙喜明家。至于第二次,则表 现得更为露骨。即便库东亮通过抓阄的方式,名 正言顺地取得了慧仙的抚养权,仍旧没能挽留住 心爱的姑娘。显然,慧仙并没有被扮作老虎的库 文轩和他那蹩脚的谎言吓到,但她的聪慧足以让 她知晓,这里不欢迎她。她是如此的美丽和高傲, 多的是船民想要接纳她。而库文轩就这样,眼睁 睁地看着她与自己渐行渐远。
如果说,在这场战役中占据主动权的库文轩, 始终保持着一种淡然的面目。那么,当他目睹 “我发育蜕变的生殖器官,那顶该死的‘钢盔’ ”⑤ 时,他无疑震惊了,甚至禁不住发出“ 一声惊叫”。 “他开始厉声质问我,你这个地方是怎么回事? 东亮,你夜里究竟在干什么勾搭?”⑥跌倒在作风 问题上的他,这时候才发现自己对库东亮的性 “压抑”,丝毫没有取得他所期望的结果。是的, 他失败了。他制定得了规则,他监视得了库东亮
的一举一动,但他阻止不了库东亮的生理发育,他 更无法阻止库东亮性意识的膨胀。
事实上,失败的不光是他,也是千百年来所有 试图对人们的“性欲”实施压制的权力体制。诚 然,你可以将一系列的界域列为禁区,用无数的规 则去管理它。但是,与此同时,“人们谈性的界域 和人们被迫倾听谈性的界域不但扩大了;而且更 重要的是,言语通过产生各种不同效果的复杂组 织,通过无法仅用禁令作出适当解释的部署,与性 联系了起来”⑦。作者有意将背景设置在了“文 革”年代,一切看似扭曲的事情都显得如此“合 理”。当体制“规训”无处不在的时候,一方面人 们对于“性”的刻画难以得见,另一方面“造人计 划”又在不停开展。“规训”本身存在的空隙,为
多的中国现代文学史和作品选教材中,绝少对于
性描绘的篇目?此外,又如何看待20世纪末以至 新世纪初,性描写呈几何式呈现,甚至可谓泛滥的 现象?就前者而言,不难理解,因为教材的编选始 终是有权力机制的干预成分在里面。它不可能按 照历史本来的面貌加以还原,只是按照它应该呈 现的方式被“打扮”。而后者,情况较为复杂。第 一,当代史与我们相隔较近,尤其是20世纪末以 至新世纪初的文学,几乎与我们共同成长。身处 其中,制度还来不及“规训”,便泥沙倶下地冲入 视野。第二,伴随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文学的人 力资源、作家的文学生存、文学生产的‘合法性’ 观念已经根本改变”⑧。在这种情况下,所谓“精 英文学”与“大众文学”的界限开始变得模糊,市 场走向全面指引着写作的潮流,人们对窥探“性 世界”的极大兴趣被充分利用,使得致力于无限 谈性的作品纷纷露面。
由此可见,《河岸》中父对子的“规训”牵扯到 的重心,在于“性”。而对于“性”的描写,首先可 以看作是对于新文学初期以郁达夫《沉沦》开启 的“性启蒙”的回应。“性”需求,属于人的基本欲 望。消解旧有体制对人的压迫,势必先得解放人 的观念,释放千百年来沉静地诉说“性”的渴望。 其次,不厌其烦地诉说它,也是出于对市场经济体 制的一种妥协。作品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得 缘于读者的反馈,消费市场的认同度。因而,必须 有足够的话题性,满足人们的阅读欲望。再次,将 文本背景设置在“文革”年代,或许是作者一次 “戴着镣铐”的“舞蹈”,他要满足读者,也不能“亏 待”自己,用病态的描写,刻画病态的年代,堪称 “恰如其分”。最后,诚如前文所指出的,“性”本 身,既是他人的欲望,如何又不是书写者自身的欲
第3期李杨:启蒙声音的新世纪回响——从苏童《河岸》中的父与子看开去
45
望?满足他人“偷窥”欲的同时,也是对于自身书 写欲望的满足。
二、子对父的反抗
父对子的压制和惩戒必然要引发子的反抗。 反映到库东亮身上,激发他反抗的,无疑与两个女 人有关。她们,一位是他的母亲,一位是他的恋 人。不,准确地说,应该是他暗恋的人。
摆在库东亮面前的第一个重大选择,是“父 库东亮对他的劝诫无动于衷,他不光厉声质问库 东亮,还把治疗用的紫药水扔进了河里。几个回 合,库东亮与库文轩互有胜负。然而,事情并没有 就此结束。
文中库东亮与库文轩最后一次冲突的直接后 果,是库文轩喝农药住进了医院。他之所以会如 此大动肝火,无疑与库东亮在人民发廊里当众揭 露与他行不轨之事却在背后编排他的赵春美和金 丽丽有关。这看似与慧仙关系不大,但库东亮几 亲和船”,与“母亲和岸”。他选择了库文轩,因 为他觉得“就像水跟着水流逝,草连着草生长, 其实不是选择,是命运”⑨,命运让他选择了库文 轩。但,这并不意味着他放弃了母亲乔丽敏。 他与库文轩的第一次争吵,恰是因为那本乔丽 敏遗留下来的“罪证”。而与赵春美的相遇,也 是在他被乔丽敏以三个巴掌招待后。正是这次 偶然的相逢,让他得以见证生命中最血腥的一 面,库文轩亲手阉割了自己。由始至终,乔丽敏 并未在库文轩与库东亮之间直接充当导火线, 但她就像在地面上埋下了雷,等着库东亮踩上 去。甚至不管她是否出现,库东亮都不可避免 地踩个正着。
直接引发库东亮反抗库文轩的,是慧仙,那个 让库东亮心动不已的姑娘。从母亲到慧仙,两者 间有一次仪式上的转换。当库东亮带着慧仙去找 她妈妈,却被七癞子困在厕所的时候,乔丽敏突然 出现。她站在外面,喊库东亮出去。面对乔丽敏 的指责,库东亮选择了躲避,一直到她离开。去了 遥远的西山煤矿的乔丽敏,自此消失在库东亮的 生命中。而慧仙却代替她,成了横亘在库东亮与 库文轩间的一条“河”。
正如前文所言,在有关慧仙去留的问题上,库 文轩曾两次横加干预。第一次库东亮选择了忍 耐,品味属于自己的那一份寂寞与孤独。可是到 了第二次,库东亮再也忍受不了了。他发现自己 的内心充满了仇恨,甚至用恶毒言辞羞辱了库文 轩。用库文轩一生中最大的耻辱,最不堪的残缺 攻击他。这是库东亮对库文轩的一次重大反击, 看似胜利的库文轩,却由衷地感觉到愧疚。后来 发生的紫药水事件,可以看作这次冲突的进一步 发酵。库文轩惊讶于库东亮的生殖器官,他觉得
次三番来往人民发廊,甚至最后差点丢了自己的 性命,全是因为慧仙在这里。此外,库东亮后来的 “胡言乱语”,也是因为“我看着慧仙进了锅炉间, 她一走,理发店明亮的店堂就暗淡了,萧瑟了,寒 意逼人”®。慧仙的离开,成了压倒库东亮理智情 绪的最后一根稻草。
如此看来,似乎可以将库东亮与库文轩的冲 突,他的多数反抗,归结为两个女人惹的祸。可 是,事情真的这么简单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因为库文轩不单单是库东亮的亲人,更是库东亮 最初的启蒙者,是家庭关系中权威的代表。新文
学肇始,那些描写父子关系作品的大量出现,正是 由于几千年以来,正统儒学强调“区别于动物性 的人性本质,存在于、体现于这种社会关系中,离 开了父母兄弟、君臣上下的社会关系和社会义务, 人将等于禽兽”®。新文学要反抗的不是家庭关 系中的某个父亲的个体形象,而是长期施加于人 们身上的父辈权威势力,“他们”象征着顽强的守 旧势力。必须推倒“他们”,才能建立属于新时代 的话语权。那么,苏童《河岸》中子辈对于父辈的 反抗,可以说是对于“启蒙”的一个遥相呼应吗? 不过,由于新世纪某些不同于20世纪的现状,这 种“呼应”同中有异。
如前文所言,新媒体的诞生,新媒体文学的出 现,“对于‘民主’权利的强大支持可以说比任何 一次社会革命、政权交替、传统媒体变革等都要来 得更彻底。在这里,权利直接赋予了每一个个 人”瑢。简而言之,新世纪的话语权,再不像从前 那样,被牢牢地掌握在知识分子的手中,也难以找 到这样的“权威”,可以让整个社会集体按照既定 的轨迹行驶。这样一来,一方面,那些所谓的父辈 权威势力,无形中已被消解;另一方面,重建子辈
46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2017 年
话语权的愿望,似乎也无法得到实现。
就此而言,《河岸》中子对父的反抗,所牵扯 的重心,是话语权的问题。父辈以权威压抑子辈, 子辈以反抗形式企图重构话语权体系。但,整个 话语权的旁落,又消解了这一争夺的中心。库东 亮与库文轩的“你来我往”,为“话语权”争得“头 破血流”,但是,事实上他们两个都被“岸”排斥, 在“岸”的世界上都没有发言的权利。他们的这 场斗争,本身就是一场“闹剧”。偏偏“岸”的世界 认没有科学依据,库文轩沦为“阶级异己分子”, 接受了长达三个月的隔离审查。出来后,他被乔 丽敏逼着写下自己不堪的过往,带着库东亮上了 向阳船队。试想一下,若是当年封老四拍的不是 库文轩的屁股,或者没有那个神秘工作组的到来, 那么,库东亮和库文轩或许还会争吵、反抗、和解, 但这些,都不再跟“河岸”发生关系。库文轩代表 的“河”,与乔丽敏代表的“岸”,因“那只箩筐”而 结合,也因“那只箩筐”而渐行渐远。
里,“文革”正在上演。于是乎,在原本就是“闹 剧”的时代大背景中,他们的举动又变得可以“理 解”了。
如上文所指出的那样,文本的诸多地方可以 看作是对“启蒙”的回应,但又不单单是回应。 “启蒙”在于理性的宣扬,对于个体理性精神的召 唤,但是,“文革”的社会背景,混乱的父子关系, 使得《河岸》充斥着太多的非理性色彩。从这方 面来看,他在回应“启蒙”的同时,又对其进行了 反拨。这种反拨,主要以亲情伦理为切入点,将政 治伦理作为突破口,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不过,作 者显然并不满足于此。他让情节继续发展,用信 念或者说是信仰支撑着库氏父子走下去。他很明 白,当人处于困顿之中,必然会找寻某种寄托。出 于对这种寄托的认同,库氏父子的关系得以和解。 然而,短暂的温暖后,他们又陷入更深的困厄 之中。
三、父与子的和解
由父对子的压迫,再到子对父的反抗,最后两 者取得和解。这一切的背后,除了表面上的理由, 怕是还有一样东西如影随形地跟着两人。那就 是,镌刻着邓少香烈士光荣事迹的花岗岩石碑。 或者,准确地说,是石碑后的一幅浮雕。更确切地 说,是浮雕上的“那只箩筐”。它不光是“浮雕的 一个焦点”,也是全文的一个焦点。
为什么这么说呢?首先,库文轩之所以能够 由“马桥镇孤儿院最脏最讨人嫌的男孩小轩”瑏, 一跃成为革命烈属,全是因为“封老四拍的是我 父亲的屁股”。自此,库文轩便拥有了“光荣的血 缘和显赫的门第”。然而,这一切都被“文革”时 候的神秘工作组改写了。他们宣称这样的身份确
正如前文所言,上船后库东亮跟库文轩的第 一次冲突,缘于记载了库文轩作风问题的那本黑 材料。这本材料记述的基本都发生过,这没有问 题。问题在于,这些发生过的事情在何时被书写 出来。是乔丽敏的一时气愤吗?不是,从根本上 说,这本黑材料的诞生,是因为库文轩失去了革命 烈属的称号,失去了“光荣的血缘和显赫的门 第”。深知事情本质的库文轩,故而才会不厌其 烦地让库东亮带着申述书,一遍一遍地投进邮箱, 投给那些上级领导。
再后来,库文轩由于赵春美的刺激,将自己阉 割了。更让人记忆犹新的,是库文轩在昏迷前说 的话。他说:这下我可以保证了,以后一辈子都 不会辜负我母亲的英名了。”瑏支撑着库文轩完成 这项壮举的,与其说是“母亲的英名”,不如说是 革命烈属的身份。当个人欲望与身份认同摆在他 面前的时候,他毫不犹豫地“亲手镇压了他最大 的敌人”。
在处理完自己事情之后,他还不忘监督库东 亮。他怕库东亮重蹈他的覆辙,更怕库东亮给他 “母亲的英名”蒙羞。因而,他要像镇压他自己那 样,压制住库东亮的性欲。如果说“积欲好比积 薪,解欲好比积薪点着后火焰的上腾” ®的话,库 文轩积攒的欲望,显然通过两种方式予以释放。 一是采用监督库东亮的方式,在无处不在的监视 中满足自己的快感;二是将欲望换个方式呈现,把 对异性的渴望转移到象征着身份归属的“石碑” 之上,完成一次由异性恋到“物恋”的转化。而这
两种方式,无疑是库东亮与库文轩发生争吵冲突 的根结所在。
物极必反,当库东亮同库文轩的矛盾上升到 最剧烈的时候,和解也就势在必行。禁不住与赵
第3期李杨:启蒙声音的新世纪回响——从苏童《河岸》中的父与子看开去
47
春美同金丽丽的过往被公开,并且当众被儿子用 最恶毒的言词攻击身体缺陷,库文轩喝下了农药。 幸得及时抢救,才捡回一条命。出院后,帮库文轩 洗澡的库东亮,意识到“父亲的生命在摇晃,我的 水上之家也在摇晃”瑦。为了完成库文轩的心 愿,库东亮偷来了那块“石碑”,将它作为礼物送 给了库文轩。找不到箩筐里的小脑袋,库文轩 陷入了深深的绝望。守着石碑的库文轩,不忘 给库东亮铺好床,“我躺进了父亲三角形的怀 没有予以真正的探讨和足够的重视。特别是近三 十年的不应该有的忽略,终于带来了巨大的苦 果。” ®作者将背景设置在“文革”时期,又让启蒙 者自身以沉湖的结局作结,可以说是对于这“巨 大的苦果”的最好注解。然而,与此同时,启蒙者 无法自我救赎,或者说他本身的观点和信念,就带 有强大的非理性色彩这一事实,又表现出了作者 的深层思考:那样的一个“革命”的年代是缺少 “启蒙”带来的“苦果”,那么,如果那个年代出现 抱,先感到一阵奇异的刺痛,然后温暖荡漾开 来,父亲的恩情把我包裹起来了” ®。库东亮与 库文轩的关系,自此得到了和解。然而好景不 长,肖所长带着人来夺碑,库文轩与碑捆在一 起,沉入了河流之中。
由始至终,库文轩的全部信念,都集中在“石 碑”之上。库东亮和库文轩的最终和解,也是出 于库东亮对石碑的认同。这种认同不仅仅体现在 表面,库东亮将“石碑”带到了他的眼前;更体现 在内里,库东亮看到了捆着碑沉入河流的库文轩 的伟大,“一个巨人投奔河流,我拉不住他”瑨。作 为生命中最初的启蒙者,库文轩用他的信念感染 了库东亮,经历了一个圆圈式的循环,库文轩再次 以启蒙者的姿态定格在库东亮的心中。
事实上,不光是在库东亮面前,甚至在全船队 中,库文轩启蒙者的形象也若隐若现。那张象征 着身份差别的沙发,便是最后的明证。只是他们 对于库文轩的认知,仅仅体现在库文轩辉煌的过 往。他们或许无法理解,库文轩为一块“石碑”葬 送了自己的一生。这里深层蕴含的,是一个启蒙 者无法自我启蒙的悖论。库文轩能够用自己的话 语干涉库东亮的成长,干预慧仙的去留,但他无法 认识到,自己究竟从何而来。他的一辈子,不过是
在编织那个由别人造出来的梦,他认同了这个梦, 并把它上升到信念乃至信仰的高度。因为只有这 样,他才能在与“岸”相对的“河”的世界中继续存 活下去。
此外,需要注意的是,“文革”这样一个充满 “革命色彩”的年代,扭曲了父亲对于信念的界 定,无形中暗合了李泽厚“救亡压倒启蒙”的观 点。“启蒙与救亡(革命)的双重主题的关系在五 四以后并没有得到合理的解决,甚至在理论上也
了启蒙者,又能够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启蒙”吗? 再者,倘若我们将背景放到作品写作的时代,一个 话语权极度碎片化的时候,如前文指出的那样,且 不说启蒙者的“启蒙”价值究竟多大,光是他想将 其传播出去,就难如登天。这样一来,三个层面的 年代观就摆在我们面前:属于“启蒙”的新文学时 期,属于“革命”的“文革”时期,以及属于“碎片 化”的新世纪。三种声音叠加重合,出于对扭曲 的“革命”年代的深恶痛绝,开始回应和遥想“启 蒙”时代。这种回应,又与“碎片化”的现实时空 发生冲突。可以说,正是这种相互缠绕,造成了文 化与人性的双重困厄,将库氏父子囚在了河上,也 把读者困在了岸边。
四、结语
自新文学肇始,“父与子”的关系,常被拿来 宣扬“启蒙”思想。从巴金的“激流三部曲”,到梁 斌的《红旗谱》,再到苏童的《河岸》,不同的历史 时期,这一血脉得以传承。
从“性”压抑的反复出现,话语权的更迭,以 及启蒙者无法自我“启蒙”的悖论,不难看出“启 蒙”思想在《河岸》中的渗透。不同于现代文学与 “十七年”文学的是,叙述的“文革”背景,回应的 “新文学”背景,加上写作的新世纪背景,三重声 音相互交错,形成了 一个新世纪以来特有的“启 蒙”书写。这,或许是《河岸》带给我们的最大惊 喜。最后,让我们回到“启蒙”本身。若是我们接 受福柯的观点,“ ‘启蒙’不止是个人维护思想自 由的过程。对于理性的普世运用、自由运用和公 开运用,三者同时出现时,这才是‘启蒙’”®,那 么,显然我们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下转第51页)
第3期温巍山:《隐居十六观》图册的形制与多样线性
51
《味象》在这套图册中最为经典,无论是图 式、造型,还是丰富的线性笔法都体现了老莲大胆 突破常人感官表象的高妙表现,人物线性苍老古 拙,方折用笔偏多(与其他画面有明显的区别), 把南朝宋宗炳观画的那种专注的神情、动势表现 得很有“澄怀味象”的感觉。图书、画卷等物件用 了比较工性的线条,特别是石凳上铺的垫子,仍然 延续了老莲年轻时就喜欢的细密纹样,与石案、石 凳的粗笔侧锋产生了强烈的反差,石头的勾、皴、 擦一气呵成,线性特别自然。《味象》的每一笔都 体现了画家对高古的理解和诠释,“再造一个活 络的生命世界,一个给人以永恒安顿的宇 宙”[3]384。《味象》的整体图式效果,是典型意义 的册页小品,体现了老莲晚年成熟的高古画风。
三、结语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发现,这套图册虽然在形 制上像一本图书,但在画面的表现风格上并不统
一、连贯,无论是构图,还是人物的体量以及线性 风格都有明显不同,有些图是小品、册页,有些图 显然与雕版插图有关,但并不影响这套图册的整 体效果和艺术价值,反而更加真实地反映了老莲 晚年的线描创作,我们可以隐隐约约地感觉到画 家的那种“几点落梅浮绿酒,一双醉眼看青山”的 绘画状态,从而更好地理解陈洪绶“丑”“怪”“荒 诞” “幽邃”和“高古”等多种成分交织在一起的晚 年绘画图式特征。
[参考文献]
[1] 上海书画出版社.陈洪绶研究:朵云68集[M].上海:上海书
画出版社,2008.
[2] 陈传席.陈洪绶全集:全4册[M].陈洪绶,绘.天津:天津美
术出版社,2012.
[]陈洪绶.陈洪绶集[M].吴敢,点校.杭州:浙江古籍出版
社,2012.
责任编辑:庄亚华
(上接第4页)
文的个案为例》,《文艺争鸣》,2009年第9期,第91页。
20 页。
王富仁:《我对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解读》,《灵魂的挣
⑫吴俊:《新媒体语境与“文学史的终结”—兼谈文学批评
扎》,时代文艺出版社,1993年,第2页。
的现实困难》,《文艺研究》,2016年第6期,第11页。
② 康德:《什么是启蒙》,盛志德译,《哲学译丛》,1991年第5
⑮霭理士:《性心理学》,潘光旦译,商务印书馆,2009年,第
期,第3页。
26 页。
③④⑤⑥⑨⑩⑬⑭⑯⑰⑬苏童:《河岸》,人民文学出版社,
⑲李泽厚:《启蒙与救亡的双重变奏》,《中国现代思想史
2009年,第50页,第98页,第150页,第151页,第38页,第21
论》,三联书店,2008年,第39页。
页,第10页,第65页,第262页,第279页,第283页。
⑪米歇尔•福柯:《什么是启蒙》,徐向前译,《政治思想史》,
⑦ 米歇尔•福柯:《性史》,黄勇民、俞宝发译,上海文化出版
2015年第1期,第186页。
社,1998年,第17页。
①
⑧ 吴俊:《新媒介•亚文化• 80后——
兼以〈萌芽)■新概念作
注释:
⑪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三联书店,2009年,第
责任编辑:庄亚华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