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高 三 历史 学科课堂教学设计--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来源:抵帆知识网
高 三 历史 学科课堂教学设计--从

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青州六中高三

历史学科课堂教学设计 教学 课题

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主备 教师 张彦芳 使用 教师 张彦芳 时间 200年 月 日周 第

节 课型 复习课 教材 分析

近代以来,中国屡遭列强侵略,鸦片战争是其开端。在鸦片战争过程中,以林则徐为代表的爱国志士对英国的侵略进行了英勇的反抗,但战争的结果还是以中国的失败而宣告结束,中国被迫同英国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从此中国社会的发展的历史进程出现了重大的转折,中国传统的小农经济受到严重的冲击,中国从此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中国的领土和主权完整遭到破坏。之后相继而来的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使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对中国产生了重大影响。 单元 目标 (一)

1、鸦片战争

(1)历史特征:工来革命后,资本主义发展需要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列强进行全球扩张,把矛头对准了中国。 (2)主要表现:列强发动两次战争,强迫中国签署一

系列不平等条约,如《南京条约》等,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一时期,列强对华分商品输出为主。 2、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历史特征: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2)主要表现:日本发动甲午战争,强迫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列强乘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半殖民化程度大大加深,中国人民奋起斗争,掀起了维新变法、义和团运动和辛亥革命;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清政府签署《辛丑条约》,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秩序最终形成。 学习 目标

课标要求:

列举1840年到1900年间西方列强的侵华史实。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命题热点:

列强侵华与资本主义发展的关系。 列强侵华的方式和影响。 不平等条约的内容和影响。 教学 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 模式

先学后导——自主合作——问题评价 重点 难点

重点:两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原因及影响。

难点:四次侵华战争如何一步步加深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进程? 教学 环节

预习交流—明确目标—合作探究-点拨释疑—展示提升—反馈总结 教学设计过程 教师引导行动

学生自主合作学习行动

1、提前精心编制并印发导学案。

2、对于学生提交的班级问题汇总,形成班级问题生成单,印发给学生,上课重点讲解。

3、讲解重点难点,完善学生课堂预习的知识结构。 4、指导学生完成习题训练,小组内解决问题,对于个

别问题个别指导,对学生不能形成统一意见的题目,教师集体讲解。 教学思路 (略)

学生课前先结合学案自主预习相关基础知识,整理出知识结构并记忆相关内容,疑问可先由小组内合作探究完成。 2.对于小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由小组长收集整理,提前交给老师,形成班级问题。

3.自主完成练习题,不能解决的先由小组内合作探究完成,不能解决的提交给组长,提前交给老师。

4.对一些出错较多的习题可由学生代表说明出错的原因,暴露出学生的弱点,以便教师的讲解能对症下药。 教学反思

学生有效预习笔记 3 年级

学科名称历史

课题(单元、课文):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预习方法

1、结构化预习的三个技巧:确立适度的预习目标;合理安排预习时间;预习要选择重点内容。

2、结构化预习的六字诀:读(快读5遍)—划(划杠读1遍)—写(写着读1遍)—记(背诵着读1遍)—练(做题读1遍)—思(想着问题读1遍)。 课前预习,形成知识结构 一、鸦片战争 1、原因:根本原因:

直接原因: 。

2、过程:时间:

路线

签约《 》

条约内容:割地:

赔款 开口岸

,协定关税

及其他特权

。 3、影响:

思考探究:对鸦片战争的认识: 鸦片战争爆发的必然性

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及启示

二、第二次鸦片战争

1、原因:

2、经过:时间

过程 火烧 。

3、结果:分别于

和 签订《

》和《 》。 主要内容:

4、影响: 。

三、中日甲午战争

1、原因:根本原因:

直接原因:

2、过程:战争爆发 决战 签约 内容

影响 :

3、甲午战争影响:(1) (2) (3) (4)

思考探究:甲午战争影响的认识

四、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原因:

。2、义和团斗争:

3、结果:

(1)内容:

。(2)危害:

。 预习自测

1.鸦片战争前,英国东印度公司向中国大量贩运鸦片的直接目的是

A.损害中国人的身心健康

B.削弱清朝军队战斗力 c.破坏清政府的禁烟法令

D.扭转对外贸易的逆差

2.清政府在鸦片战争中失败的根本原因是 A.清朝军备落后

B.清朝封建制度的腐朽 c.清政府闭关自守

D.道光帝犹豫不决

3.林则徐在上皇帝书中说:“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由此看出,林则徐领导禁烟运动的主要原因是 A.烟毒肆虐

B.鸦片走私,造成中国关税损失巨大 c.鸦片危害清朝统治 D.鸦片影响国防力量的稳定 4.林则徐的禁烟代表了谁的利益? A.清朝政府

B.禁烟派

c.人民群众

D.中华民族

5.鸦片战争对中国产生了巨大影响,在两次鸦片战争期间,中国经济领域出现的新现象是 ①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②外国商品开始进入中国市场 ③民族工业产生

④中国开始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④ D.②③

6.史学界认为,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之所以说“继续”,主要是因为

A.都是从侵略广东开始

B.都是为了使鸦片贸易合法化 c.都是为打开中国市场,掠夺财富 D.都以武力打败中国

7.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的部分官绅掀起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是 A.学习西方长技

B.推动王朝中兴

c.实现自强求富

D.推动中国近代化起步

8.19世纪末列强加紧了侵略中国的步伐,日本挑起中日甲午战争,其根本目的是 A.把朝鲜变成殖民地

B.向中国东北扩张

c.解决本国资本主义发展中的矛盾

D.扩大对中国的资本输出

9.中日甲午战争时,慈禧太后命人向李鸿章问策,李怒曰:“总理度支(户部),平时

请款辄驳诘,临事而问兵舰,兵舰果可恃乎?……政府疑我跋扈,台谏参我贪婪,我再哓哓不已,今日尚有李鸿章乎?”在李鸿章看来,甲午战争失败的原因在于

A.军费不足、朝廷猜忌和同僚倾轧 B.军费不足、洋务派失误和朝廷猜忌

c.同僚倾轧、朝廷猜忌和洋务派失误 D.同僚倾轧、洋务派失误和军费不足

10.梁启超说:“我支那四千余年之大梦唤醒,实自甲午战败,割台湾、偿二百兆以后始 也。”这里“大梦唤醒”的表现是

A.民族资产阶级开始领导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B.认识到洋务运动不能使中国真正实现富强 c.认识到清政府的腐朽,反清斗争风起云涌 D.认识到日本的先进性,大批知识分子赴日留学 11.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和《马关条约》的签订,代表了帝国主义列强的普遍要求。这里 的“要求”是指

A.实施“以华治华”策略 B.满足列强对华资本输出的需要

c.阻止英国势力独霸中国 D.展开对中国长江流域的争夺

12.图片所示的侵华战争与以前的侵华战争最大的不同是

A.目的是直接镇压中国人民革命 B.赔款数额大 c.完全占领中国

D.签订了不平等条约 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城 1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用中国产品去交换曼彻斯特产品可以得到很大好处的希望落空了。不能再相信和中国所签订的条约,显而易见的是只有动用武器,只有通过大量牺牲、鲜血和金钱的代价才能够在那里发展。

——《中国近代史资料》 材料二

由于这鸦片贩运事业已成为一种在中国投资的手段,所以庞大的资本、巨额的投入,以及与之密切联系的合法贸易都被卷入进去,这就排斥了任何的歇业或是撤退的想法。

——《中国近代史资料》 材料三

美国公使对英国公使说:“我相信贵国就英国政府的立场来说……必定利用目前机会,达到修约的目的,法国政府可能采取同样的观点。”——丁名楠《帝国主义侵华史》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和中国所签订的条约”指哪个条约?

“希望落空”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材料一中“发展贸易”的真实含义是什么?作者主张利用什么手段达到目的?

(3)据材料二指出鸦片在合法贸易中的地位。 (4)据材料一、二,指出材料三“修约”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1)中英《南京条约》。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抵制作用。

(2)含义:打开中国市场;手段:发动战争。 (3)鸦片已成为对华贸易的重点。

(4)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华权益。

1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甲午孝钦皇太后(慈禧太后)六旬万寿庆典……用银至七百万两。铺张扬厉,极一时之盛。”

——《藏园群书题记》 材料二

1895年,有人题联于京师城门:“万寿无疆,普天同庆,

三军败绩,割地求和。”

——《联尘偶记》 材料三

美国驻华使馆武官欧柏在一份报告中记述说:“我亲眼看见许多尸体,他们的手是缚在背后的。我曾经看到许多伤痕累累,显然是被刺刀杀死的尸体,而且我可以断定,他们是在毫无抵抗的情况下被害的。” ——《中国近代现代史》

(1)材料一所述历史现象发生在哪一年?这一年中国发生什么重大历史事件?说明了什么问题?

(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问题?从两则材料中你得出怎样的认识?

(3)材料三指的什么历史事件?从我们的先辈“缚手被刺”说明了什么?

(1)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清政府腐败至极。 (2)甲午战争中国战败,《马关条约》签订后,中国丧失了更多的主权。认识:落后的政治制度是国家、民族不幸的根源。

(3)中日甲午战争中日本在旅顺的暴行。说明:一是清王朝政治腐败,二是科学技术落后,三是中国民智没有得到开发。

当堂检测

1.进入19世纪,东印度公司对华贸易“自恃富强,动违禁令……日形狂诞”。1833年,英国取消了东印度公司对华贸易独占权。英国这样做的目的是 A.打开商品市场

B.扩大资本输出

c.便利各国贸易

D.巩固远东霸权

2.鸦片战争中,中国许多爱国官兵英勇抵抗,但最终失败。其根本原因是

A.清政府战和不定,领导不力

B.经济落后,财政困难

c.制度腐败,无力对抗新兴的资本主义

D.孤军奋战,缺乏配合

3.如果你是生活在19世纪中期的一个英国商人,你在中国不可能遇到的是

A.你的商船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

B.贩运鸦片畅行无阻

c.触犯中国法律,被带到衙门审讯

D.进出口货物缴纳关税大大降低

4.李鸿章说:“我朝处数千年未有之变局。”对于“变局”你的理解是

A.太平天国运动空前浩大

B.内有农民起义,外有强敌入侵 c.外国资本主义船坚炮利

D.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征服世界的潮流

5.为时两年多的鸦片战争,震撼了中国。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着封建的、古老的中国在炮口逼迫下走入近代的最初的一步。下列对这场战争的认识正确的是 ①打破了清朝闭关锁国的状态

②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旧制度的解体 ③客观上有利于中国向近代社会的过渡

④是一场反封建战争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6.“世间无物抵春愁,合向沧冥一哭休。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谭嗣同《有感》(1896年春)。与这首诗有关的是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中日甲午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

7.“我君可欺,而我民不可欺;我官可玩,而我民不可玩”。为反抗外来侵略,19世纪末“我民”掀起的著名的反帝爱国运动是 A.太平天国运动

B.义和团运动

c.戊戌变法

D.辛亥革命

8.瓦德西说:“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和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这表明列强

①瓜分中国的计划破产

②已放弃灭亡中国的企图③仍需扶持清政府从而以华

治华

④看到了中国人民的不屈斗争A.①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9.义和团运动是继太平天国运动之后农民阶级领导的救亡运动。下列主张中突出体现了农民阶级落后性的是A.扶清灭洋

B.兵法易,助学拳,要摈鬼子不费难

c.神拳助,义和团,只因鬼子闹中原D.挑铁路,把线砍,旋再毁坏大轮船

10.XX年7月13日北京申办XX年奥运会成功,可是100年前(1901年)西方列强给中华民族送来了一份令人不堪忍受的新世纪贺礼,这份贺礼是 A.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B.《辛丑条约》

c.洗劫北京城

D.血腥镇压义和团运动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