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文朗读音频
8 《世说新语》二则
夯实基础巩固知识
预习自测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谢太傅(fù) 雪骤(zhòu) ..
差可拟(chā) .柳絮(xù) .
尊君在不(fǒu) .友人惭(cán) .
2.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注意古义和今义的区别。
(1)与儿女讲论文义 儿女: 子女,这里泛指小辈,包括侄儿侄女 ..
(2)未若柳絮因风起 .
因: 趁、乘
(3)陈太丘与友期行 .
期: 约定
(4)相委而去 .
委: 舍弃
第 1 页
(5)下车引之 .
引: 拉,牵拉
(6)入门不顾 .
顾: 回头看
3.辨别下列句子的句式。
(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 (省略句)
(2)白雪纷纷何所似 (倒装句)
(3)撒盐空中差可拟 (倒装句、省略句)
(4)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判断句)
(5)去后乃至 (省略句)
【解析】(1)句,“寒雪日内集”前省略介词“于”。(2)句,宾语前置,应为“白雪纷纷所似何”。(3)句,状语后置,应为“(于)空中撒盐差可拟”。(4)句,“也”表判断。(5)句,“乃至”前省略主语“友”。
4.下列句子中,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
A.与儿女/讲/论文义 B.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C.待君/久不至 D.元方/入门/不顾
第 2 页
【解析】A项,正确划分应为“与/儿女/讲论/文义”。
5.下列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期日中”“过中不至”这两句话点明了不守信用的人是客而不是陈太丘。
B.“与儿女讲论文义”一句中“儿女”指的是谢太傅的儿子和女儿。
C.“未若柳絮因风起”这句话的意思是:还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
D.“尊君”是敬辞,是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家君”是谦辞,是对人称自己的父亲。
【解析】B项中的“儿女”泛指小辈,包括侄儿、侄女。
基础运用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语言是人们思想、情操和文化修养的一面镜子。古人所谓“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将诚垦地修饰言辞看作立业的根基,有一定的道理,并且要“言必信,行必果”。巧言令色的人,是不可能取信于人的。其次是慎言。古人说,上天生人,于舌头上下两排牙齿紧密围裹,又在外面包一层厚厚的嘴唇,就是要人们说话一定要谨慎。当然古人并不是要求人们少言语,而是说话要视具体情况,当说则说,当默则默。孔子说:“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1)“裹”读音是 guǒ ,部首是 衣 ,笔画数是 14 。
第 3 页
(2)文中有错别字的一个词语是“ 诚垦 ”,这个词语的正确写法是“ 诚恳 ”。
(3)“言必信,行必果”在文中的意思是 说了就一定要守信用,做事一定要办到,不拖拉 。
(4)文段主要运用了 引用 的修辞手法。
7.中国是礼仪之邦,礼仪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为弘扬中国的礼仪文化,学校准备举行以“礼仪文化”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加。
(1)【礼仪板报我设计】为营造浓厚的礼仪文化氛围,你班准备出一期以“礼仪”为主题的黑板报,请身为宣传委员的你设计三个版块名称。
① 礼貌用语大串联 ② 礼节规矩我传承
③ 知书达理赢天下
(2)【礼貌用语我知晓】从括号中选出恰当的词语填入横线上。
你被评为校“礼仪之星”,学校委托你邀请市礼仪专家梁教授来校演讲。
见面时,你会说:“梁教授, ① (久违、久仰)大名!”呈邀请函时,你会说:“梁教授,敬请 ② (莅临、光临)指导!”临别时,梁教授赠书一本,你会说:“您的大作我一定认真 ③ (阅读、拜读)!”
① 久仰 ② 莅临 ③ 拜读
第 4 页
(3)【礼节习俗我评说】聪聪家来客人时,妈妈总喜欢给客人夹菜以表示热情。这种待客礼节你赞成吗?说说你的看法。
示例一:赞成。中国是礼仪之邦,热情待客是中国人的传统礼仪,客人来了,主人帮其夹菜,正显示出主人的热情好客,能让客人感觉亲切、温暖。
示例二:我不赞成。主人不知道客人的喜好,如果客人不喜欢吃,又不好拒绝,会觉得尴尬。
阅读探究拓展延伸
课内精读
(一)阅读《咏雪》,回答下面的问题。
8.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寒雪日内集 内集: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 ..
(2)与儿女讲论文义 ..
文义: 文章的义理
(3)俄而雪骤 .
骤: 急
(4)公欣然曰 ..
欣然: 高兴的样子
(5)未若柳絮因风起 ..
未若: 不如,不及
第 5 页
9.翻译下列句子。
(1)白雪纷纷何所似?
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
(2)撒盐空中差可拟。
在空中撒盐或许可以比拟这种美景。
10.在整篇文章中,作者为我们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氛围?
融洽、欢乐、轻松、文化气息浓厚的家庭氛围。
11.除“柳絮”一喻外,你还能写出形容飞雪的比喻词以及与其相关的咏雪的诗句吗?
示例:(1)比喻词:飞花、鹅毛、鸭绒、梨花等。
(2)诗句:①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韩愈《春雪》)
②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二)阅读《陈太丘与友期行》,回答下面的问题。
12.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第 6 页
(1)太丘舍去 .
舍: 舍弃
(2)去后乃至 .
乃: 才
(3)门外戏 戏: 游戏 .
(4)君与家君期日中 ..
家君:对人谦称自己的父亲
(5)友人惭 惭: 惭愧 .
13.翻译下列句子。
(1)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不是人啊!和我约好一起出行,(却)丢下我走了。
(2)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到了中午(您)没有到,这就是没有信用;当着小孩的面骂他的父亲,这便是没有礼貌。
14.有人认为客人既已认错,陈元方就应当原谅他,而陈元方居然“入门不顾”,弄得客人尴尬至极,这是否也应算作“无礼”?说说你的看法。
示例一:不算无礼。一个失信于人、不知自责且当众骂人、语言粗鲁的人,其品行恶劣可见一斑,对这样的人就应该断然拒之于千里之外;并且这是一个七岁的孩子,他不可能思考周
第 7 页
全,只是表示他强烈的义愤,这符合儿童的心理。我们不能用后世的眼光去看待当时的问题,对七岁的小孩不应求全责备。
示例二:也算无礼。天下人谁无过?知错能改,不失为有识之士,应该给人改错的机会,不应用同样不礼貌的方法待人。
15.读了这篇文章,你获得了哪些为人处世的启示?请写出两点。
为人处世要讲礼貌,讲诚信;要知错就改。(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拓展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咏 雪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选自《世说新语·言语》)
黄琬巧对
黄琬幼而慧。祖父琼,为魏郡太守。建和①元年正月日食,京师不见②而琼以状闻。太后诏问所食多少。琼思其对而未知所况。琬年七岁,在旁,曰:“何不言日食之余如月之初?”琼
第 8 页
大惊,即以其言应诏,而深奇爱之。
(节选自《后汉书·黄琬传》)
[注]①建和:汉桓帝年号。建和元年为公元147年。②京师不见:京城里看不到那次日食的情况。
16.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俄而雪骤 俄而: 不久,一会儿 ..
(2)公大笑乐 .
乐: 高兴
(3)即公大兄无奕女 ..
大兄: 长兄
(4)太后诏问所食多少 .
诏: 召见
(5)深奇爱之 .
奇:认为……与众不同
17.翻译下列句子。
(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
谢太傅在一个寒冷的雪天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
第 9 页
(2)何不言日食之余如月之初?
为什么不说日食剩下的像刚升起的月亮?
18.“黄琬巧对”究竟“巧”在何处?
将日食剩下的形状比作刚升起的月亮,没有局限于固定的思维,而是放开思维、开动脑筋,在考虑问题时换了个全新的角度。
19.对谢道韫和黄琬两位,你更欣赏谁?谈谈你的理由。
示例一:我更欣赏谢道韫,才思泉涌。她以柳絮比喻雪,形神兼备,给人以春天即将来临的感觉,有深刻的意蕴。
示例二:我更欣赏黄琬,聪明伶俐。他把日食剩下的形状比作初升的弯月,既贴切自然,又为祖父解围。
【参考译文】
黄琬小时候就聪明。祖父黄琼是魏郡太守。建和元年正月发生日食,京城里看不到那次日食的情况,黄琼把他听到的情况报告给皇上。(后来)皇太后(又)召见询问他日食的情况。黄琼并不知道当时的情况,他思考该如何回答太后的询问。黄琬当时7岁,在旁边,说:“为什么不说日食剩下的像刚升起的月亮呢?”黄琼一听,十分惊异,就按照黄琬说的回答(皇太后),觉得黄琬与众不同并十分喜爱他。
写法借鉴提升能力
第 10 页
语言描写是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成功的语言描写总是鲜明地展示人物的性格,生动地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深刻地反映人物的内心世界,使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人”,获得深刻的印象。这两篇文章都是通过人物对话来叙述故事,《咏雪》中虽只有一问一答,但谢道韫聪慧机智的才女形象已跃然纸上。《陈太丘与友期行》主要通过元方与客人的一段对话来表现元方的懂礼识义、聪颖机智、正直不阿。
20.请你仿照课文的写作手法,运用语言描写来写一篇小故事,注意刻画人物性格,突出人物形象。
【片段示例】
妈妈最大的特点就是善良,从小她就教育我要做一个善良、懂事的孩子。记得有一次,我和妈妈去逛街,在市场门口遇到一个乞讨者。妈妈给了我一些零用钱,让我给那个乞讨者。我觉得很害羞,随手把钱朝乞讨者面前的盒子一扔,就立刻跑回妈妈身边。本以为妈妈会表扬我,谁知她严厉地批评了我,还严肃地对我说:“每个人都会有遇到困难的时候,也都会有需要帮助的时候,今天你帮助了别人,当你遇到困难时,别人也会来帮助你。‘贫者不食嗟来之食’,即便是乞讨者,他也有他的尊严,你刚才扔钱的动作会让别人认为这是一种施舍,帮助别人时要发自内心,一定要诚心实意。”
第 11 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