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江西省耕地流转问题分析

来源:抵帆知识网


江西省耕地流转影响因素分析

程时宇 林 波 唐 勇

【摘要】耕地流转是指一种出租、转让耕地承包经营权的行为,是农村不断优化耕地资源配置的要求。江西省作为农业生产大省,耕地流转配置对于其农业产业化的推进以及农村经济的长远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耕地流转问题实质是耕地使用权的重新配置问题,在耕地要素没有完全参与流转之前,应从各个方面全面地分析耕地流转行为及其阻碍因素,并应考虑耕地流转行为对农村社会的其他影响。 【关键字】江西耕地 耕地流转 影响因素 分析

1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

笔者于2010年7月-8月参加江西农业大学经贸学院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在此期间通过对江西部分地区农户抽样问卷调查分析,通过与农户面对面的沟通和交流,发放了300份问卷调查,获得了大量宝贵的原始数据

此次调查主要采用分层随机抽样,在江西九江、吉安、丰城三个地区进行入户问卷调查。7月15日至7月26日,由老师带队,经济贸易学院的学生分赴上述三市,每个市按照分层随机抽样的方式选择了两个乡(镇),各走访了100多个农户,问卷的内容包括了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家庭外出打工情况、家庭承包地基本情况和耕地流转情况四个方面的内容。本次问卷调查共发放330份问卷。其中有效问卷300份, 有效问卷回收率90. 9%,均为有效问卷。问卷统计数据用SPSS17.0 统计软件和Excel进行统计处理。本文主要针对问卷调查中的承包地情况及耕地流转部分进行分析。

2调查结果分析

2.1承包土地流转基本情况

承包土地流转情况 频 百分 累计百分比 数 比 未转让土地 173 57.7 57.7 转出部分土地 50 16.7 74.4 转出全部土地 23 7.6 82 转入土地 54 18 100 合计 300 100 表2-1:承包土地流转情况

我们采用统计软件SPSS13.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在三地的300份有效问卷中,农户占有耕地面积较小,最多的为12亩,最少的只有0.5亩,绝大多数农户经营土地数量都在2亩至5亩之间。从表1中我们发现,其中有承包地没有转出的有173户,占调查数的57.7%;只转让一部分耕地的有50户,占调查数的16.7%;耕地全部转让的只有23户,占调查数的7.6%;剩余54户为耕地转入户,占总数的18%,由此可见,

目前我省农村耕地流转现象不普遍,且多为小田块流转,流转程度不够高,没有形成区域化流转,使农业生产区域化程度不高,农业粗放型生产仍占据主导地位。

2.2耕地流转的主要形式

流转形式多样化。目前,通过调查发现,我省耕地流转的形式主要有以下四种。一是转包,这种形式是农户将其承包的部分或者全部耕地经营权,以一定的期限转包给同一集体经济组织的农户从事农业生产经营。二是出租,这种形式是承包农户将其承包的部分或全部耕地经营权,以一定期限租赁给他人从事生产经营。三是互换,这种形式是由于土地用途的需要而农户间相互转换土地。四是代耕, 即农户将自己承包的土地交给信得过的人代耕代种的方式。从图1可以看出,我省耕地流转形式主要为代耕和转包两种,说明土地流转的市场化程度还不高。

图2-1:耕地流转主要形式

耕地流转形式互换13%转包31%转包出租代耕37%出租19%代耕互换

2.3耕地流转的回报

农村耕地流转费用数据分析

流转费用 频数 粮食 22 租金(钱) 86 无偿 192

表2-2:耕地流转费用

百分比 7.3% 28.6% 64.1%%

由表2我们可以看出,64.1%的农民其耕地流转补偿是无偿,仅有35.9%的农民耕地流转补偿为租金或粮食。由此可以看出,在如今的耕地流转过程,耕地流转收益低,农民土地转让的市场化意识薄弱。

2.4耕地流转的规范性分析

在调研过程中我们发现,除专业合作组织外,其它的没有建立稳定的耕地流转关系,而且是双方口头约定多,大部分没有签订书面合同。从图2中可以看出,耕地流转过程中70%的农户没有签订合同;仅有30%的农户签订了合同。由此可以看出,农村耕地流转规范程度急待提高。

图2-2:耕地流转是否签订合同

耕地流转是否签订合同89, 30%211, 70%耕地流转是否签订合同 是耕地流转是否签订合同 否

2.5耕地流转的年限分析

根据图3可以看出,只有13%的耕地流转年限在2年以上,说明耕地流转尚未具备长期性特征, 一年到两年和半年到一年两个时间段所占比例较高,分别为41.3%,31%。

图2-3:耕地流转的年限

耕地流转年限两年以上一年到两年半年到一年0.310.0470.130.413所占比例半年00.10.20.30.40.5 2.6影响承包户彻底放弃承包地的因素 改革开放以后,很大一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向沿海地区、大中小城市及乡镇流动。在下乡实践活动中,我们以“在哪些情况下会彻底放弃承包地”为问题,以农民为调查对象,进行调查。

图2-4:在那些情况下会彻底放弃承包地

上图为我们在调查中获得的数据,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51.00%农民认为有固定收入和城镇户口会彻底放弃承包地,持非农收入可养活全家观点的农民占27.60%,即78.60%的农民认为耕地收入之外的收入可以满足生活即会选择彻底放弃承包地。

3土地流转的积极作用

3.1提高农业生产率,增强农产品竞争力

耕地流转形成规模经营,促进了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使一定范围内的种养品种统一,为提高农产品的品质创造了条件,促进了农产品竞争力的增强。耕地流转形成规模经营,促进了资源优化配置,生产者可以从规划决策、组织生产、农业生产力等方面优化配置,使土地、资金、劳动力等要素合理流动,优化组合,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了农业生产率。

3.2增加农民收入

土地流转之后,对促进了农民收入增加。一是转出方增加了土地经营权收益。樟山镇胡家村老农张银山给我们算了一笔帐,他今年66岁,全家7口人,有承包田10亩,儿、媳均到杭州打工,只留二位老人在家,去年靠雇工种田,成本高,收入低。每亩田扣除耕种收成本140多元,农药、化肥、种子的成本40元,其它管理雇工25元/工(自已平时用工不算),只获纯收入200斤稻谷。而今年通过流转出租收取承包田的租金,每亩纯收入达600斤稻谷,比自己雇工种田每亩增加收入400斤稻谷。他家10亩承包田的收入,比流转前自已种增收4000斤稻谷。如果按市场价78元/100斤稻谷计算,每年可直接增加家庭收入3120元。二是转出方可以从事二、三产业或者外出打工,获得更多的收入。如长塘镇官塘村人口1300多,有400余人因耕地被流转,而放心在外打工,从而增加收入。三是转出方或周围农民被转入方雇用从事管理、农事操作等而增加收入。

3.3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

耕地流转实行土地规模经营,生产单位增大,实力增强,有条件进行农业产业化经营。

3.4促进农业科技创新

实现土地规模经营,在连片的耕地上有利于土壤改良、统一选用优良品种和新的科技项目研究攻关、试验示范推广;有利于发展特色农业、效益农业、规模农业。

4土地流转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在调查结果分析中,我们已知道,我省农村耕地流转程度不高,耕地流转行为不普遍,导致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且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的长远发展。我们从以下方面分析其阻碍因素。

4.1部分农民对耕地的依赖性过强,影响了耕地流转规模的扩大

一是农民恋土观念严重。当前,尽管有很多农户弃农经商、外出打工,但对土地留恋很深,“保地、保土”观念很深,一边打工挣零钱,一边还要照顾家中责任田的情况普遍存在。二是国家取消农业税,给种粮农户直接补贴,再加上市场粮价上浮因素,有些农户对流转租金要价高,致使开发商流转成本增加,直接抑制投入产出的效益比。三是现有富余劳动力转移途径有限,农民只能依靠土地作为收入来源。四是在整片耕地中,只要有少数农户不愿流转,就不能形成连片种养,从而满足不了投资者连片的要求,使投资者放弃流转经营项目,导致影响其他农户的正常流转。

4.2农户地块小而且分散,难以形成成片经营和区域化生产,影响转入积极性

家庭经营承包时,为了公平,把同一等级的地块,按照总户数进行了等分,使得所有农户地块小而且分散,难以形成成片集中生产。又农村土地供需信息尚未形成区域网络,这就不仅会影响了转入农户扩大规模经营的积极性,而且使供需双方的信息不能及时沟通,还存在“要转的转不出去,要租的租不到”的情况,难以形成有效流转。

4.3土地流转的市场化水平低,收益小,影响农户耕地转出积极性

江西省的耕地流转水平虽然较之过去有所提高,也出现了一些新的流转形式, 但却只有两成左右的土地加入这一市场之中,远远没有达到优化耕地资源配置的要求,且流转形式多以代耕和转包为主,耕地流转对江西农村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不大。江西作为一个粮食主产区,耕地流转水平低下,这对于该地区农业产业化的推进以及农村经济的长远发展来说,都是十分不利的 。

4.4土地流转操作程序不规范,农民法律意识淡薄,私下口头协议的多,签定书面合同的少

大部分农民没意识到耕地流转规范化的重要性,尤其是耕地流转时签订合同的重要性。一些乡镇农户外出务工未经村组联系,便自行将土地托付给亲戚朋友耕作;有

的农民在不征得村组织同意的情况下,擅自将耕地互换,造成耕地流转隐患增多。特别是耕作大户流转后铲除了原来的田埂连成一片,使原耕地界线不清,原耕作户很难分清和转回耕地,增加了许多隐患。有70%的农户在流转中没有签订土地承包流转合同,有少数农户虽然签订了土地流转合同,可内容不齐全,合同不规范,没有遵循一定的程序,没有履行必要的手续来规范双方的权利义务关系,导致当前农村耕地流转纠纷频发。

4.5耕地流转时间短,不具备长期性特征

调查结果显示,江西农村耕地的流转年限较短,大多数在两年以下

4.6农民收入来源单一,收入不稳定,社保体制不完善,生活保障低等因素阻碍了耕地的流转

在调查中,有51.00%农民认为有固定收入和城镇户口会彻底放弃承包地,持非农收入可养活全家观点的农民占27.60%,即78.60%的农民认为耕地收入之外的收入可以满足生活即会选择彻底放弃承包地。另值得注意的是14.00%农民认为打工能享受社会保险即彻底放弃承包地,可见当前农村外出务工人员众多,社会保险的覆盖范围很小,反映了我们社会保障体制还不完善的特点。反过来说明,如果没有固定收入和完善的社保制度,农民是不愿意放弃耕地的,这就阻碍了耕地的流转。

5对策及建议

耕地流转问题实质是耕地使用权的重新配置问题,在耕地要素没有完全参与流转之前,应加大对耕地流转的引导力度,为耕地流转创造出有利因素和良好的环境,并应考虑农业系统外的非农产业收益对耕地流转行为的影响 。也就是说,在耕地流转市场上影响耕地转出与转入的因素 、农业系统外影响非农产业收益的因素都将影响耕地流转水平提高 。结合江西省农村经济发展的具体现实,本文给出的提高江西耕地流转水平的建议如下:

5.1提高对土地流转的认识,合理确立流转形式和时限

土地流转是农村经济发展、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必然趋势。它关系到保障农民权益、促进农业发展、稳定农村大局,各地要从有利于农村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有利于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的高度出发,充分尊重农民群众的意愿,在平等协商、依法自愿和有偿的前提下,根据本地产业发展规划、种植习惯、居住特点、耕地状况等,因村、因地、因户制宜,合理确定耕地流转的形式和时限。积极引导土地流转,保证土地流转健康有序进行。绝不能用行政手段或强制“归大堆”的做法强行流转。事实一再证明,虽然我们的愿望和出发点很好,但如果不顾客观实际,不顾群众意愿,操之过急,甚至以行政命令简单粗暴地予以推广,就可能事与愿违,好心办了坏事。

5.2积极推进农业市场化和耕地流转市场化,促进农业面向市场进行区域化生产

农业生产只有面向市场,才能使农产品的价值得以实现,即农产品价格在高位实现,进而在耕地产出能力不变的前提下提高耕地的边际收益产量,从而刺激对耕地的需求,当耕地需求提高后,就会刺激耕地价格提高,减少甚至避免无偿流转土地的现象,促进耕地流转走向市场化,反过来这又进一步提高了农户对耕地转出的积极性,最终形成转出转入方共赢的良好局面。

5.3拓展农业劳动力的非农产业就业渠道,改善耕地转出主体的非农产业收益水平

只有提高农业转出主体的非农产业收益 ,增加并稳定农民的收入来源,进一步完善农村社保体制,扩大社保覆盖面,才能促使其愿意脱离耕地要素,摆脱耕地的束缚,增加耕地转出的供给,使耕地流转水平得到提高。

5.4科学制定发展规划,引导耕地有序流转

按照农业结构调整的要求,围绕培育主导产业和优势项目,精心制定耕地流转规划。有目的地筛选适宜本地生产经营的项目,引导承包户流出耕地,调整结构,实施连片经营。对整块耕地流转中少数不愿流转的农户,要做好思想工作,通过调整地块、入股折价补偿等方式促进耕地流转,切实加强对这项工作的引导,耐心细致地做好农户的思想工作。加大宣传力度,提高依法流转的意识、意义和方法。

5.5探索建立土地流转中介组织。实行土地流转委托管理,充分发挥土地的资源优势

首先是尽快建立农村土地流转交易信息网络,及时登记汇集可流转土地的数量、区位、价格等信息资料,定期对外发布可流转的土地资源信息,接受土地供求双方的咨询,沟通市场供需双方的相互联系,提高土地流转交易的成功率。二是在双方协商一致的前提下,帮助办理流转手续,切实的为承租者提供信贷、技术、物资等服务,妥善处理土地经营过程中发生的矛盾和问题,维护好土地所有者、承包者、经营者三方的合法权益,从而使土地流转与农业结构调整实现“双赢”。

5.6加强管理,促进耕地流转程序规范

一是加强耕地转出方的管理。农户自愿将承包耕种地以转包、转让、互换、入股、出租等形式流转,应签订书面流转协议,并报所属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村土地承包合同管理机关备案。农户也可以委托中介组织进行土地流转。委托流转要签订委托流转协议,并报本集体经济组织和乡农村土地承包合同管理机关备案。二是加强土地转入方的管理。首先,农村土地流转期限不得超过农户家庭承包土地的剩余承包期。流转期满后,经双方协商,可续签土地流转协议。为防止土地投机行为,已流转的农村土地,受让方不得进行再流转;其次,政府应鼓励采取公司加农户、订单农业等方式,带动农户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第三,应允许有条件的地方探索组织土地股份合作社。三是要规范流转手续。土地流转前,双方应向村社集体提出流转申请,村社在充分征求双方的意愿后,明确土地流转的形式、补偿、期限,依法签订相应的流转合同,并

做好流转合同的鉴证和登记备案工作。

参考文献:

[1] 郭亮. 土地流转的三个考察维度[J]. 调研世界, 2009,(04) .

[2] 范德种.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村土地整理症结及对策[J]. 国土资源导刊, 2008,(02) . [3] 曹湘潭,曹磊,卫学众. 基于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土地整理模式探析[J]. 国土资源导刊, 2009,(05) .

[4] 周璐红,李亚妮. 建立农村集体土地流转服务体系的探讨[J]. 调研世界, 2009,(05) . [5] 项文元,贾宏斌. 乡镇国土资源所规范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国土资源导刊, 2008,(02) .

[6] 陈良,张云. 农村土地规模经营问题探析——以苏北为例[J]. 农村经济, 2009,(03) . [7] 朱新方. 土地流转的利弊及风险防范[J]. 农村经济, 2009,(06) .

[8] 梅旭龙. 新形势下乡镇土地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 浙江国土资源2008,(07) .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