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中医杂志2010年第37卷第8期
聂莉芳运用标本缓急理论论治慢性肾衰经验采撷12
薛武更,指导:聂莉芳
(1.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肾内科2007级博士,北京100091;2.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肾内科,北京100091)摘
要:聂莉芳教授在论治慢性肾衰时,特别强调标本缓急理论的运用。其通过运用标本缓急理论对慢性肾衰进行
将病机错综复杂的慢性肾衰从宏观角度分为虚损期和关格期,虚损期病机特点以正虚为主,关格期病机特点以邪分析,
强调要权衡标本缓急,虚损期缓则治本,以扶助正气为主;在标病甚急,可危及患者生命或影响对本实为主。在治疗上,
病治疗时,则应急则治标,以祛邪为要务;在关格期的诸种邪实当中,湿浊内停是为重心,治疗以调理脾胃为主。
关键词:名老中医;聂莉芳;慢性肾衰;标本缓急中图分类号:R2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719(2010)08-1450-03
甚为少见,但总有正邪主次的不同,或为虚多实少,或为实多虚少。并且,在慢性肾衰病程中,临床表现又有若见乏力,气短,头晕耳鸣,畏寒或五心缓急轻重之异,烦热,腰膝酸软等,则病情相对较轻较缓;若见精神萎靡,口有尿味,恶心呕吐,纳呆食减,小便不通或二便俱不通,或伴胸憋气喘,动则尤甚等,则病情较急较重。基于此,聂师从宏观角度(即以临床表现为主,而非以肌酐高低为标准)将慢性肾衰划分为两期,即虚损期和关格期。虚损期临床表现以一派虚损症状为如面色萎黄或白光白或晦滞,神疲乏力、心悸气短,头主,晕目眩耳鸣,畏寒或五心烦热,腰膝酸软,自汗或盗汗,口干舌燥,或轻度恶心,纳食不香,舌淡边有齿痕,苔腻或舌干少苔,脉浮大无力或细数。病机特点以正气虚衰为主,它反映了不同个体正虚证候的规律,或为脾肾气(阳)虚,或为肝肾阴(血)虚,或为脾肾气阴两虚,或为肾阴阳两虚。即使有邪实的一面,也是处于从属地位。在上述诸虚证候中,尤以脾肾气阴两虚者居多,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本病正虚定位及定性的特点。关格期病势急骤多变,临床表现如面色萎黄或晦黯,口有尿味,恶心呕吐,纳呆食减,小便不通或二便俱不通;肢体无力,精神萎靡,或伴心悸怔仲,胸憋气喘,动则尤甚,眠不实善惊,甚或神昏惊厥不省人事;舌淡苔腻,脉浮大无力或弦大至极等。病机特点以邪实为主,这里的邪实并非而是因虚致实,虚实错杂。在诸种实邪单纯的邪气实,之中,湿浊内停是为重心。虽然这一期正虚仍然存在,但由于标实势急,故正虚下降为从属地位。当然,由于疾病过程中病机可以演变,因而分期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虚损期可以进展到关格期,关格期经过治疗缓解后可以转为虚损期。聂师认为,将慢性肾衰分为虚损期和关格期,就紧紧抓住了慢性肾衰的不同阶段的主要矛盾,并且在临床操作过程中也简便易行,易于掌握。把握了临床分则对慢性肾衰的病机、临床表现、发展变化规律及期,预后等方面的认识具有整体观念,从而对治疗具有整体性的指导意义。2权衡标本缓急治疗着眼于扶正祛邪对于慢性肾衰的治疗,聂师认为从原则上说,应首要权衡疾病的标本先治本。但这并不是一成不变的,缓急。在本病急、重的情况下,当先治本。在标病急、聂莉芳教授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第四批名老中医,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博士生导师、肾脏病学科带头人。现任中华中医药学会肾病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肾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北京中医药学会肾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她从事肾脏病专业30年,博采众长,学验俱丰,尤其对肾脏病中的疑难杂证有其独到的见解和治疗经验。聂师在慢性肾脏病的治疗中,特别强调标本缓急理论的运用。标本关系常用来概括说明事物的现象与本质,在中医学中也常用来概括病变过程中各种矛盾的主次先后关系,解是中医治疗疾病时用以分析各种病证的主次矛盾,获益颇决主要矛盾的治疗理论。笔者有幸师从聂师,多。现将聂师运用标本缓急理论论治慢性肾衰的经验初步介绍如下。1明辨标本缓急注重慢性肾衰临床分期广义的慢性肾功能衰竭(CRF)是指多种慢性肾脏疾病引起的肾小球滤过率下降(GFR<90mL/min)和肾以及由此产生的代谢紊乱和临床症状脏其他功能损害,组成的综合征。其病位广泛,尤其在病变后期几乎涉及全身各个脏腑。其病机为寒热错杂,本虚标实,正虚为本,邪实为标,正虚和邪实是慢性肾衰病机的两个关键环节。正虚有气、血、阴、阳虚损之异。患者虚损因人而且病机尚处在动态演变之中。邪实有外邪、水停、湿异,浊、瘀血、风动、痰蕴等诸种,其发生机理与正虚又有密多为因虚致实。如慢性肾衰患者肾气虚惫,卫切关系,气必虚,易罹外邪侵袭;若肾虚气化无权,二便失司,则致浊邪滞留,水湿泛溢,且湿浊可有热化、寒化之转机;慢性肾衰患者多面唇发黯,舌黯或有瘀斑,即有瘀血的指征,此乃气虚帅血无权及久病入络所致。聂师认为,虽然慢性肾衰病机错综复杂,但总有主轻重之别。以标本关系进行分析之:就正邪双次之分,方而言,正虚是本,邪实是标;就病位而言,原发脏腑是本,继发脏腑是标;就发病先后而言,原发肾病是本,复感外邪是标,等等。在这些关系中,正与邪的关系处于中心地位,其余关系基本从属于这一关系。虽然正虚与邪实不可截然分开,即纯虚无邪或纯实无虚的情况修回日期:2010-01-01
作者简介:薛武更(1981-),男,山西稷山人,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中
医治疗肾脏疾病的临床研究。
辽宁中医杂志2010年第37卷第8期
·1451·
37岁,如治某女,湖北人。2009年6月17日首诊。患者1987年感冒后出现咽痛、肉眼血尿,未予系统诊治。1994年,在上海某三甲西医院肾穿示:IgA肾病(肾小经用强的松规律治疗,球球性硬化及局灶节段硬化),血尿、蛋白尿消失后,患者未再复查。直至2007年,发现血肌酐为156.6μmol/L。经多种中西药治疗,效果不明显。患者为求系统治疗而求诊于聂师。来时症见:略乏力,腰膝酸软,纳眠可,二便调,无浮肿,舌黯苔脉细略数。聂师诊为慢性肾衰虚损期,辨证为肾薄黄,气阴两虚,治疗以参芪地黄汤化裁,药用:太子参15g,生芪15g,生地15g,山药15g,山萸肉10g,丹皮12g,茯苓20g,泽泻12g,金银花30g,冬葵子15g,川断20g,紫菟丝子20g,杜仲20g。水煎服,日1剂。经前河车5g,方略事加减治疗2个半月,至2009年9月9日患者五诊时,无特殊不适,查Scr103μmol/L,尿检:尿Pr(+),尿RBC(-)。病情明显好转,目前继续在聂师门诊治疗。2.2急则治标以祛邪为首务急则治标是在标病甚急,可危及患者生命或影响对本病治疗是采用的一种临时应急措施。通过治标缓为本病的治疗创造更有利条件,但其目的仍是解病情,为了更好的治本。临床上常常看到慢性肾衰患者因复湿浊中阻呕恶频作,大便不通、尿少尿闭、浊邪感外邪、滞留、水凌心肺、喘憋心悸、时现抽搐等急症,以致病情急剧变化。此时若仍拘泥于扶正治本,不仅难以奏效,且贻误病机。因此,此时应急则治标,以祛邪为首务。邪能得祛,往往可使病情很快得到缓解。如何祛邪?聂师认为关键是使邪有出路。若感受外邪而现恶寒发热、咽痛头痛、全身不适等,当微汗以解,若为风热以银翘散辛凉疏散;若为风寒宜荆防败毒散辛温宣散。若小便不利、全身浮肿,可根据不同病机,分别采用宣肺、温阳、健脾、行气、活血、利尿诸法,方如越婢五皮饮、济生肾气汤、春泽汤、导水茯苓汤、当归芍药散等。如水凌心肺而呼吸急促、气短心悸、不能平卧,宜温阳蠲饮、泻肺行水,方如苓桂术甘汤合葶苈大枣泻肺汤。如大口中溺臭、当通腑泻浊,方如大黄附子汤、温脾便秘结、汤等。应注意的是,因慢性肾衰患者正气虚馁,所以在施用祛邪法则时,要注意中病即止,以免徒伤正气,变生它疾。相对于虚损期而言,关格期病势急骤多变,病机特虽然此时正气虚衰仍然存在,但处于从点以邪实为主,属地位。此时标(邪实)急而本(正虚)缓,且在诸种实湿浊内停是为重心。因此聂师强调关格期的邪之中,不应将补虚扶正放在首位,而要权衡标本缓急,治疗,注意护养胃气,以调理脾胃为重心。这是因为:其一,慢性肾衰关格期,肾病及脾,湿浊内停,上干脾胃,患者常以消化系功能紊乱为突出表现。虽然此时肾之气阴俱耗,但一方面,关格期患者脾胃多弱,虚不受补。欲益气之品易壅塞气机,养阴之药则滋腻碍胃。补肾虚,若蛮用补品则使脾胃更为呆钝。另一方面,关格期湿浊中阻,呕恶频作,徒进温补滋腻之属,不仅难以受纳,且增湿助热,使病情加重。其二,对于脾胃濒临衰败的患者,其谷药难进,若不迅即调养脾胃,则预后不佳。此时如能顾护胃气,使患者渐进水谷,不仅可以后天补先天,而且脾胃健也能够充分地发挥补益药的作用,于标病重的情况下,则首先治标,或标本同治。落实到具体治疗上,不外是从正、邪两方面入手,即扶正祛邪。以标本而言,正是本,邪为标,标本又是相互影响的,所扶正就是祛邪,祛邪也可以扶正。以在一定程度上说,2.1缓则治本扶助正气虚损期临床表现以一派虚损症状为主,病机特点以正气虚衰为主,因此聂师强调虚损期的治疗一定要抓住缓则治本,扶助正气这一原则。因正气虚衰有气、血、阴、阳虚损之异,所以要辨清气、血、阴、阳何者虚损,而采用相应的益气、补血、养阴、温阳之法,使气血多用补中益气汤阴阳归于平衡。若证属肺脾气虚者,加减。证属脾肾阳虚者,方选保元汤、真武汤等加减。证属肝肾阴虚者,方选六味地黄汤加减。若挟湿热,可用知柏地黄汤加减;若患者常伴有舌燥咽干痛咽红之症,则以麦味地黄汤加忍冬藤,以增润肺解毒之力。证方选金匮肾气丸加减。属肾阴阳两虚者,气阴两虚证在慢性肾衰虚损期最为多见,其气虚如神疲乏力,心悸气短,眩晕耳鸣,腰膝酸与阴虚并现,自汗或盗汗,手足不温或手足心热,咽干,大便软而痛,溏薄或干结,舌淡边有齿痕,苔腻或苔少而干,脉浮大无力或沉细数而无力等。细细辨识又可分为肾气阴两虚、心肾气阴两虚、肺肾气阴两虚、脾肾气阴两虚、肝肾多为心肾气阴两气阴两虚等。如伴见心悸怔忡不寐,虚;如伴见自汗易感冒,多为肺肾气阴两虚;如伴见纳呆便溏,多为脾肾气阴两虚;如伴见头目眩晕、烦躁易怒,多为肝肾气阴两虚。同时在气阴两虚的程度上,又可细分为气阴两虚偏于气虚、气阴两虚偏于阴虚、气阴两虚并重3种情况。所以在临床上应用气阴双补法时,应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予以恰如其分的药物和用中的参芪地黄量。其基本方聂师多用《沈氏尊生书》汤加泽泻,并常以太子参来替换人参,以求益气与养阴兼顾且无刚燥伤阴之弊;地黄多用生地而不用熟地,因生地性寒,补而兼清。在具体应用上,聂师一方面是权衡气虚与阴虚的偏重情况,调整益气药与养阴药的剂党量比重;另一方面是调整诸参系列药(如太子参、西洋参、人参)。如偏于气虚,则以党参易太子参,参、并加大黄芪用量,气虚重者可酌加人参。偏于阴虚者,生地加量,太子参和黄芪减量。气阴两虚并重者,酌加西洋参。若为心肾气阴两虚,可合生脉饮;若为肺肾气阴两虚,则合玉屏风散;若为脾肾气阴两虚,多加鸡内砂仁等;若为肝肾气阴两虚,多加天麻、杭菊花、白金、芍等。,由于“人以胃气为本”饮食物包括药物受纳转需赖脾胃的健运。因此,聂师在运用补益之法时,运,常酌加少量理气醒胃之品,如陈皮、砂仁等护养胃气,俾益气而不壅,养阴而不腻。另外,虚损期患者常兼挟邪实,如湿热、肠胃积滞、热毒、瘀血等,此时应随证加味,正邪兼顾。如下焦湿通草、滑石、黄柏;中焦湿热加黄连、竹茹;腑热加石韦、气不通加大黄;热毒可合银蒲元麦甘桔汤或五味消毒饮;瘀血加丹参、益母草;皮肤瘙痒加地肤子、蛇蜕、防风等。聂师30年的临床实践证明,虚损期患者,通过扶助正气,可使患者症状明显减轻,纳增神振,而且血红蛋白也有所上升,血肌酐有所下降,病情好转而稳定。·1452·
辽宁中医杂志2010年第37卷第8期
曾倩从肝肾论治月经后期经验撷要朱乐章,李艳锦,万
丹,杜冰心,陈
艳,指导:曾
倩
(成都中医药大学,四川成都610075)
关键词:月经后期;经验;肝肾论治中图分类号:R249;271.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1719(2010)08-1452-02。肝属东方甲乙木,云:“肝肾为子母,其气相通也”肾属北方壬癸水,乙癸同济亦称肝肾同源,为子母之脏。肝主疏泄,肾主封藏,一开一合,一藏一泄共同维系着女子正常生理活动。女性生理上以精为本,以血为用,女性生理活动均以肾为基础、核心、动力、肝为调节枢纽。“女子以肝为先天之本”强调的是肝对女性生理、病理的作用,是基于肾为人之先天的基础而言,故言肝肾应同为女子之先天更符合其在女性生理中的角色,肝肾同为女子之先天的思想须贯穿整个女性的生理、病理及疾病治疗的始终22.1原动月经后期与肝肾肾与月经的关系[2]
[1]
导师曾倩主任医师,师承全国名老中医、四川省首届名中医杨家林教授,并跟师妇科中西医结合专家卓唐永淑主任医师学习,从事妇科临床、教学、科研启墀、工作20余载,擅长治疗不孕症、月经不调、盆腔炎等妇独具匠心,临床疗科常见病及疑难杂症,遣方用药,效确切。笔者有幸随师学习,收获颇丰,现将导师从肝肾论治月经后期的临床经验介绍如下。1肝肾同为女子之先天曾师指出,肾藏先后天之精,为生命之源,主生长为脏腑之本,先天之本;肝藏血、主疏泄、司发育生殖,血海,为冲脉之本,性喜条达、恶抑郁,体阴而用阳。女生殖盛衰,生长壮老均由肾所主性生理上的月经潮止,宰;月经期量的规律,少腹气血的调畅都受肝的影响。肝肾同居下焦,共寄相火,肝藏血,肾藏精,精生血,血养精,精血互化;肝之疏泄功能正常,则血海蓄溢有常,肾精化生有序;肾之封藏功能正常,肾精充盛有度,则张介宾《类经·蔵象类》肝之阴血生化有源。五行上,肾脏有所裨益。关于调理脾胃,聂师常用温胃降浊法和清胃降浊法。温胃降浊法,适宜于脾胃气虚,寒湿中阻证,症见神疲乏力,恶心呕吐,食欲不振,口中有尿味,不渴,便溏,手足不温,舌淡胖而润,苔白腻,脉浮大无力或沉迟无力等。常用方为香砂六君子汤。方中木香的用量为10g以下,过量易伤气,且于便溏不利;半夏以姜半夏或法半夏为佳,一般用量10~15g,重症者可增至30g。清胃降浊法适应于湿浊中阻,郁而化热之湿热中阻证。症见神疲乏力,恶心呕吐,食欲不振,口中尿味重,口苦口渴或口黏,大便秘结或黏腻不爽,舌淡或红,苔黄腻,脉滑数。聂师多用黄连温胆汤、苏叶黄连汤等加减,伴见心下痞满者,可以半夏泻心汤化裁。方中的黄连用量为3~10g,应注意中病即止,以防久用损伤胃气。临床上许多慢性肾衰关格期患者,经调治脾胃后,呕恶除,纳增神振,苔净,血肌酐稳定或下降,病情能相38岁,对地稳定一段时间。如治刘某,男,河南人。患者2008年3月无明显诱因出现恶心呕吐,无发热、头痛。在当地查Scr530μmol/L,超声示:多囊肾。在当地治疗效差。遂于2008年6月18日求诊于聂师,由门诊收入院治疗。入院症见:神疲乏力,头沉,恶心,纳差,口黏,渴而不欲饮,眠可,大便2日未行,小便色黄,每日尿量修回日期:2009-12-30
作者简介:朱乐章(1980-),女,新疆伊犁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
医妇科盆腔炎性疾病的研究。
。月经的产生机制是肾—天肾气充盛是月经产生最根本的癸—冲任—胞宫轴心,。肾为先天之本,元气之根,天癸之源,冲任二在肾气既盛的前提下,脉在经脉的循行上与肾经相并,天癸蓄极泌至,使任脉所司的精、血、津液充沛、通达,约1500~2000mL,无水肿。舌淡黯苔黄腻,脉沉弦。急查血生化示:Scr1572.1μmol/L,BUN170.52mg/dL,K3.27mmol/L,Na133.1mmol/L,TCO213.2mmol/L,血RBC3.13×1012/L,Hb99g/L,WBC8.8×109/L。虽经数次劝告,但患者拒绝透析,要求保守治疗。聂师查看患者后,认为患者恶心、纳差,口黏,大便不通,应诊为慢性肾衰关格期,辨证为湿热中阻。处方以黄连温胆汤加减,药用:川连6g,姜半夏6g,茯苓20g,陈皮10g,枳壳12g,竹茹12g,银花20g,苏梗20g,鸡内金12g,当归10g,麻子仁20g,制大黄20g。水煎服,日1剂。并配合纠正纠正肾性贫血和肾性骨病、补钾等对症治疗。6酸中毒、Hb77g/L,Na142.1mmol/L,月23日,查Scr1381.4μmol/L,TCO224mmol/L,患者乏力明显,呕恶减轻,便干,每日1次,舌淡苔黄腻,脉沉。聂师查房后,在原方中加生芪15g以补气,麻子仁加至30g加大润肠通腑之力。7月8日患者因受风外感而见咳嗽、咳少量黄黏痰,查Scr9
K4.49mmol/L,815.3μmol/L,血常规:WBC4.06×10/L,N63.5%。遂急治其标,更方为银翘散加减治疗,经治1周外感消失。此后将6月23日药方稍事加味服用至7月22日,Hb93g/L,查Scr765.53μmol/L,患者乏力不明显,纳食稍差,无恶心、呕吐,大便稍干,日1次,小便调,舌淡苔黄腻,脉滑。患者因病情好转,要求出院。出继续在聂师门诊治疗,仍以黄连温胆汤加味治疗。院后,9月8日查Scr564μmol/L,病情稳定,患者遂携方回原籍继续治疗。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