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浅谈语境对话语的作用

来源:抵帆知识网
毛靖雯 08300130150 广告系 语言学导论 期末论文 ——浅谈语境对话语的作用

浅谈语境对话语的作用

08300130150 毛靖雯 广告系

【摘要】

语境与话语是相互联系的,两者互不可分割。语境对话语中的作用是巨大的,最主要的体现在语境对话语的制约及释义作用上。语境对话语的制约作用主要的体现在发话人方面,而对话语的释义则在听话人方面。语境得以起到对话语的制约及释义的作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语境拥有联系话语与特定时空背景、主客观世界的能力。语境对话语的作用理论将对如何进行有效语言传播起到很好的启示作用。

【关键词】

语境 话语 作用

一.引言

冯·戴伊克言:“要全面括写话语,就不能把它理解成独立的、抽象的言语实体,而应该将话语和语境联系起来分析。” 西槙光正言:“任何语言活动都是从一定的语境为其条件的,绝无例外。” 可见,语境与话语之间存在着深深地羁绊。那么,这会是种怎样的羁绊?语境对于话语来说是种怎样的存在?

在诡丽庞杂的语言世界的发展历程中,话语与语境之国同时惊现于世,在漫漫的语言史长河中,语境就如话语的连接器、指示器、填充板一般,对话语产生了难以忽略的作用。这作用究竟是什么,为什么语境可以掌有如此神力?下面让我们扒开语境与话语国上空弥漫的谜之乌云,一窥真相……

二.话语浅释

如果不对“话语”有所了解,就无法很好的理解语境在话语中的作用。在此笔者将对“话语”做一些解释。

话语指的是交际话语,即语言的实际使用形式;是符号运作和服理机制协同作用的交际过程;是一系列语言外因素与语言内特征的综合产物。“话语是一种社会交往形式,话语是社会情景(situation)中完整的交际事件。”(冯·戴伊克,1993:3)

话语可作如下理解:性质上,话语是一个相对完整的语言单位;形式上,话语是相互衔接的连贯语句;交际功能上,话语能够传递特定的信息。

要理解话语,必须将话语与语句区分——话语是语言交际的基本单位,它与一定的时空紧密相关,即话语与语境密不可分,其意义是语句意义与语境相结合的产物;

第 1 页 共 13 页

毛靖雯 08300130150 广告系 语言学导论 期末论文 ——浅谈语境对话语的作用

而语句则属于语法范畴,是抽象的、游离于语境之外的概念。

话语是语境的产物,“要全面描写话语,就不能把它看成独立的、抽象的言语实体,而应该将话语和语境联系起来分析”。(冯·戴伊克,1993:11)话语既同语言系统中各种范畴有关,又受各种语言外部因素的制约。话语中的每个步骤乃至整个言语交际都和语境水乳交融,话语与一整套相关的“社会实体”密不可分。应该指出,要将话语作为复杂事件进行全面描写,我们需要对话语与认知、话语与社会、话语与文化的关系做进一步的分析描述,也就是说,需要对话语和语境的关系做深入的研究,才可能全面、客观地分析和研究话语。这就是要分析话语中语境作用的原因。

三.何为语境?

要分析语境在话语中的作用,也需要理解什么是语境。

语境的概念是由英国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Malinowski)在1923年提出来的。他区分出两类语境,一是“文化语境”( context of culture ),指说话者生活于其中的社会文化;二是“情景语境”(context of situalion ),指言语行为发生时的具体情况。而在此之前,语境都被狭义的定义为某一话语定义的上下文。后来伦敦语言学派的创始人弗斯(J. R. Firth )接受了马林诺夫斯基的情景语境这个术语,并且进一步发展了这一理论。他指出:“情景语境不仅包括说出来的话,而且还包括说话人的面部表情、手势、身体的动作、参加话语交流的整组人以及这些人所处的那一部分环境。”弗斯的学生韩礼德(Halliday, 1973)把语境因素归纳为三个组成部分:场景、交际者和方式。罗宾斯(R.H.Robins)概括道“:语境即有关话语作用—意义—的信息能够得以说明的基本框架。”莱昂斯(Lyons)在讨论话语的合适性时也谈到了语境,他认为语境是具体情景中抽象出来的对语言活动与参与者产生影响的一些因素,这些因素系统地决定了话语的形式,话语的合适性及话语的意义。美国的海姆斯(D. Hymes)则用言语事件涉及的各项因素来描写情景语境,他按词的起首字母归成八组:

S—涉及包括时间、地点在内的实际环境的背景(setting)和场面(scene) ; P—涉及说话和听话的参加者(participants ) ; E—涉及“结果”和“目标”的目的( ends) ; A—涉及形式和内容的行为序列( act sequence ) ; K—涉及信息表现方式的风格( key );

I—涉及言语传播渠道的媒介手段( instrumentalities) ; N—涉及发话人达到预期效果的规范或规则( norms) ;

G—涉及通过他们使用的词语加以识别的体裁( genres)及其范畴。

这些起首的字母拼起来正巧是SPEAKING一词。海姆斯用这个缩略词科学地总结出交际发生的情景因素。费斯则指出语境是“语义分析平面上一套彼此相关的、抽象

第 2 页 共 13 页

毛靖雯 08300130150 广告系 语言学导论 期末论文 ——浅谈语境对话语的作用

的概念类别”。他认为有两种不同类型的语境:一种来自语言内部,即“一个结构成分之间的组合关系和一个系统内项目或单位之间的骤合关系”。

除了外国学者对语境的解释外,还有我国学者对其的解释。

我国著名语言学家张志公(1982)按内容把语境分为现实的语言语境和广义的语言语境。王建平从语用学的角度给语境下了定义:“语境是人们在语言交际中理解和运用语言所依赖的各种表现为言辞的上下文或不表现为言辞的主观因素”。 熊学亮在《语言学新解》中,将语境分为“物理语境”、“语言语境”和“认知语境”三种。常敬宇在《语境与语义》中按语言因素和非语言因素给语境进行分类。常敬字的分类可以用下图表示:

其中副语言环境分无声和有声两类,无声一类包括交际双方的眼神、表情、服色;有声一类包括声调、语调、语气、停顿等。而何兆熊在《语用意义和语境》一文中也将语境分为两类:(如下图)1

由上可见,学术界对语境的理解是相当灵活的,随意性很大,不同学者对语境一般都有自己的见解。但是,不容否认的是,这些对语境的不同阐释是具有共性的。

综合百家之见,我认为语境是语言交流所依赖的各种语言、非语言的信息的综合。可以如大多学者阐释的那样将语境分为语言语境和非语言语境。语言语境可以分为纯语言语境和副语言语境。纯语言语境指对语言的掌握及对语言交际上文的了解程度;副语言语境包含非语言符号如无声语言或身势语(nonverbal language)和主观心理因素等。而非语言语境可以分为如何兆熊先生在语言外知识的分类一样(见

何兆熊,《新编语用学概要》,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23页

第 3 页 共 13 页

毛靖雯 08300130150 广告系 语言学导论 期末论文 ——浅谈语境对话语的作用

上图)。总之,广义的语境是一个十分宽泛的概念,它包含了对人类话语交流起基石作用的各个方面。

四.语境对话语的作用

日本学者西槙光正在“语境与语言研究”(《中国语文》NO.3,1991 )中指出语境具有八种功能:绝对功能、制约功能、解释功能、设计功能、滤补功能、生成功能、转化功能、习得功能。其实,我认为语境最基本的功能应是制约与释义功能,其它功能都是由它们衍生而出的。

由我看来,语境就如建筑话语大楼的混泥土和框架。话语大楼需由独立的字句砖瓦构成,但仅有砖瓦是盖不成大楼的,必须有混泥土的粘合,框架的固定才能使大楼稳固成形。语境起得是一种联合、规范字句砖瓦,以使话语大楼成为统一的整体的作用。没有混泥土,砖块只是彼此分割的个体,没有语境,话语只是游离的字句,没有意义可言,难以理解;没有框架,大楼是不可能成形的,没有语境,话语将会失去方向,无法认清主题。

也就是说,语境对话语主要的起释义及制约的作用。

(一)大楼框架的规范——语境对话语的制约作用

日本学者西槙光正认为“‘制约功能’,简单地说,就是语境对于语言应用和语言研究的影响与作用。”他对语境制约功能的解释分为四个维度,各维度有其不同的极点,下图是他所做的列表:2

西槙光正对语境制约作用的分析是十分细致而全面的,他将广义上的语境的制约功能扩展到各个层面。除此外,许多语言学学者也都对语境的制约作用做了分析,这里我主要是在综合一些学者观点的基础上谈谈自己的拙见。

2

西槙光正,《语境研究论文集》,北京:北京语方学院出版社,1992 28页

第 4 页 共 13 页

毛靖雯 08300130150 广告系 语言学导论 期末论文 ——浅谈语境对话语的作用

话语是语境的产物,因此,语境必然对话语有所制约。话语交际的进行,话语意义的理解无不依赖者对语境的知晓:人们往往会在分析语境的条件下来决定说什么,怎么说,写什么,怎么写;人们亦是根据语境来理解话语意义的。

研究发现,语境对话语发挥制约作用时,通常呈现以下基本特征:语境对话语的制约功能主要作用于交际者语言处理的“输出”(output)端,即体现在发话人方面;言语行为的侧重点在于“编码”(encoding),即主要是通过限定话语的表达实现的。换句话说,语境对话语的制约作用主要表现在语境对交际者言语编码的限定与调节。这种语境制约、改变话语的情形也如有的学者指出的那样:“交际双方变化交际空间,改变话题、交流信息或者协调交际目的时,指示语体系(indexicalframework)也将有所变化”(Hanks,1992:53)。这里的指示语体系的变化,实际上就是因人物、因地点、因时间、因社交、因语篇等变化而发生的指示语使用的变化(Levinson,1983 : 68~89)。

下面举几个例子:

1.晏子使楚,楚王欲羞辱之,他指着一盗贼说这是你们国家的人,问晏子难道你们国家的人天生就善于盗窃吗,面对楚王的栽赃陷害,晏子又无法澄清事实。于是晏子先迟一步,假定被缚者是齐国人,在此前提下进行反驳。他先举橘生淮南为橘,生淮北为枳的事实,揭示原因:“水土异也。”然后顺理成章地推出“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的原因是“楚之水土使民善盗”,使自己变被动为主动。从这个例子中,可以看出语境对话语的制约作用:一方面,晏子的处境是在楚国,他身为使者,具有外交上与楚国保持友好的必要,同时也有维护国家利益的职责。面对楚王对齐国的栽赃,晏子无法与楚王直接争锋相对的辩论,他的方法是利用情景语境:盗贼是齐国人,而盗贼是在楚国犯盗,再加上认知语境:橘生淮南为橘,生淮北为枳来得出“楚之水土使民善盗”的结论,使楚王不但羞辱齐人的目的没成功,反而“赔了夫人又折兵”。

2. 1972年周恩来总理在欢迎尼克松总统宴会上的祝酒词中有如下一段话: “由于大家都知道的原因,两国人民的往来中断了二十多年。现在,经过双方的共同努力,友好往来的大门终于打开了。”3

这里的“大家都知道的原因”,是指过去二十多年间美国政府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态度,但又没有点破。但为什么周总理要这么说呢?这显然是受制于语境: (1)交流的时间:1972年,当时中美两国刚刚恢复邦交不久;美国总统第一次来华。(2)交流的参与者:中华人民共和国总理和美利坚合众国总统以及双方的高级官员。(3)交流的目的:友好访问、协商对话。(4)交流的地点:中国首都北京,人民大会堂宴

3胡庚申,《国际交流语用学:从实践到理论》,超星阅览器 196页

第 5 页 共 13 页

毛靖雯 08300130150 广告系 语言学导论 期末论文 ——浅谈语境对话语的作用

会厅。(5)交流的媒介:中美双方之间面对面的口头方式等。在这样的语境因素所构成的特定语境之下,若中方指名道姓地具体提出美国对中国曾持有的敌对态度,势必会让美方不好下台。使用一个词义确凿、表意明确而语意两可的原因状语从句——“由于大家都知道的原因”,既不卑不亢地表示了坚定的原则,又顾及了美国人的面子,同时还向对方重申了“中国没有忘记过去”。这种话说一半戛然而止、“点而不破”的表述,说到底,就是语境使然。

上面两个例子都与外交有关,下面举几个生活中的例子。

3.某人的配偶去世了,他伤心欲绝,他身边知道的人都会尽量避免在他面前提到他的配偶,甚至是自己的配偶。这也是一个语境制约话语的表现:(1)语境:人们对他为他配偶的逝去感到伤心的事件性认知;人们普遍认为在他面前提到配偶会使他触景生情更为伤心的背景知识设定。(2)话语:避免与配偶有关的话语。由此可以看出:语境制约了发话人说什么和怎么说。

4.“你这个变态。”这句话很明显是贬义的,但是在不同语境中它的使用是不样的。在大部分人面前,一般人们是不会说这句话的,因为这句话会引起对方的反感,起到消极的交际效果,引起于对话者的矛盾。然而在另一语境中就不一样了。在这一语境中,话语交际对象是关系较好的人之间,知识背景是有对这句话有共同理解。在这一前提下,人们这么使用这句话:一方对另一方的某些行为发表议论,这时这句话既有褒义又有贬义,但贬义较轻,多为玩笑似的。比如:(1)小A唱起歌来,但是全走调了,这时小B笑着说“你这个变态。唱这么难听。”而小A却不生气,反而说:“你才是变态呢,一点都不懂得欣赏。”小B答:“是,我音痴。”接着两人相视而笑。这段对话看似两者有矛盾,但实际上两者都没觉得生气,这是基于前述的语境前提上的对话。(2)小A成绩十分好,同学们常常叫他“变态”,诸如“你这个变态,这次又考那么高分。”这看似是贬义,实际上,是在称赞小A的成绩好,是褒义的。可见,对于这一句“你这个变态”的使用是需要具体语境的制约的,人们根据语境来判断是否使用和如何使用这句话。如果没有语境的制约,发话者是无法很好的使用话语的。

由上面几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出——语境限制着言语表达形式的选择。人们运用语言交流思想,传递信息,总是在一定的语境中进行,这就决定了语言须依赖语境,语境制约语辞。美国语言学家J. A. Fishman曾用一句通俗易懂的话概括了语言环境对言语交际的制约作用,即Who speaks what language to whom and when(谁何时对谁说什么语言)。在运用语言进行交际时,我们总是选择恰当的语言成分和表达方式以使言语风格适应客观的需要。决定说话者对措词和结构的选择是他们对语境的判断,即说话者必须根据不同的语境进行遣词、造句,选择适合于语境的语言结构。

总之,语境对话语具有制约的作用,而这种制约作用主要的体现在对话语的选择及使用上并渗透到语言应用的各个领域。可见,如果我们要很好的使用语言,就必须关注语境。

第 6 页 共 13 页

毛靖雯 08300130150 广告系 语言学导论 期末论文 ——浅谈语境对话语的作用

(二)混泥土的联结——语境对话语的释义作用

分析语境对话语的释义作用即解释作用,我认为应该从解释作用是什么及这种解释作用是如何发挥的两个角度来分析。

和前面一部分对语境的制约作用的分析一样,先来看看西槙光正对话语的解释作用的分析框架:4

西槙光正把“解释功能“定义为“语境对于语言和语言研究中的某些现象的

解释和说明的能力。由上图可以看出他分析的是解释功能到底解释的是什么:解释语音、语义、语法、修辞、语用、词汇的现象。他的解释是全面的,限于篇幅,我无法一一深剖,只能对其中的一些方面谈谈我的浅见,同时更多的,我将侧重于浅析一下语境是如何使解释话语成为可能的。

语境的解释功能是针对读者、听话人和语言分析者而言的,是指语境对于言语活动中的某些语言现象的解释和说明能力。语境对话语发挥释义作用时,通常呈现以下基本特征:语境对话语的释义参照功能主要作用于交际者语言处理的“输出”(output)端,即体现在听话人方面;言语行为的侧重点在于“解码”(decoding),即主要是通过确定话语语义的理解实现的。换句话说,语境对话语的释义参照作用主要表现在语境对话语语义的生成和补足。

就如前面所提到的比喻一样,语境就像混泥土可以把砖块粘合使之组成大楼一般,它可以把只字片语变成连续的信息组,使人可以理解语言的意义,让交际成为可能。我以为,语境的解释功能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语境可以使字句、话语与主观世界、客观世界,过去、现在、将来各个方面联系起来,使话语处在一个与各方面紧

44

西槙光正,《语境研究论文集》,北京:北京语方学院出版社,1992 33页

第 7 页 共 13 页

毛靖雯 08300130150 广告系 语言学导论 期末论文 ——浅谈语境对话语的作用

密联系的状态,从而使话语可以被理解。如果脱离了语境,那么话语就变成独立的字句,这时人们就很难把字句与时空各方面联系起来,理解话语就变的很困难了。

下面,我将从在阐释语境对话语的三种释义作用的同时来分析一下这种语境释义作用是如何变为可能的。

1.语境解释歧义句

语境有时会造成歧义,但更多时候,语境可以起使歧义句意义清晰化的作用,帮助受话者辨析岐义获得准确的信息。语句歧义现象大致有两类:一是语词歧义,二是语法歧义。在对这两种歧义的分析中,可以同时看到语境对语法、词语、语用方面的作用。 1 解释语词歧义

语言中大量存在的词语同音异义、一词多义、兼类词等在对话中都可能引起歧义,对于这些话语的意义的确定,往往需要依靠特定的语境。语境有如过滤器和指示剂,能留下并指示所需要的意义,而把不需要的意义过滤掉。

例1,“别“这个词,可能有多种意义:在“别送了”这句话里,意为“不要”;在“他把花别在衣服上”这句话里,意为“用东西固定”;在“别有用心”这个成语里意为“另外”;在“别了,同志们”这句话里愈为“告别”或“永别”。我们所以能够准确把握住其中的愈义,正是因为借助于“上下文”、“前后语”。

例2,“这姑娘没别的毛病,就是嘴不严。”和“小伙子哪,各方面都挺好,就是眼下没有什么。’,“嘴不严”可以表示这姑娘嘴巴不牢,好说好笑;“眼下没有什么”也可能被认为指没有产业。但是,如果碰到姑娘是个“豁嘴唇”,小伙子“没有鼻子”,这两句话的意义就成为这些生理缺点的委婉表达。再如“这孩子不会说话”既可表示他是个哑巴,也可以表示这孩子说话不知高低轻重,不得体,要看具体语境,获得准确意义。

例3,“恶心”这个词在“你很恶心”,“我有点恶心”中到底是什么意思呢?结合语境理解,前面的句子“你很恶心”往往会被理解为“你有点讨厌,你做的事让人不爽”;而后者则会指为人的一种想呕吐的生理状态,但是,这也不是绝对。如果语境换成一个喜欢虐待动物的人,一天他把青虫扔到水里,看着它淹死,这时他对着周围的人说,看“我有点恶心吧”。这里的恶心指的就是残忍了。可见,在不同语境中同一个词是有不同意义的,如果不用语境来筛选词语的意义,就会产生歧义。

由上述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到,语境对消除语词歧义有着重要的作用,没有语境对语词意义的筛选,是无法使确切意思浮出水面的。

(2)解释语法歧义

第 8 页 共 13 页

毛靖雯 08300130150 广告系 语言学导论 期末论文 ——浅谈语境对话语的作用

所谓语法歧义,指的是由于句子结构切分不同或结构关系不同而引起的语句歧义。这时,只有通过分析语境才能够确定话语的意思。

例1,这句话——“这预示着快乐的结束”本身就具有歧义,它既可以理解为形容词,也可以理解为名词。当“快乐”一词充当形容词时,这个句子可以理解为“这种结束是一种快乐的结束”。当“快乐”一词充当名词时,这句话指的就是“这预示着快乐这种心情或使人快乐的事件的结束。”而究竟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就要看上下语境的指示了。

例2,“狗崽子洗了没”这句话也具有歧义。这句话可以指有没有给狗崽子洗过澡,也可以指叫“狗崽子”的人有没有去洗过澡。要理解这句话的实际意思,还得看语境。

由上可以发现,歧义的产生是不可避免的,如果要辨析歧义究竟为何意,就必须结合语境,通过语境来判断了。

现在来看看,语境是如何消除歧义的。

我们可以发现,歧义被消除很大程度是因为语境使话语的背景资料变丰富了。看(2)的例1,两种意思是哪一种呢?这就必须把该句话与上下文结合,联系过去或将来的境遇才能判断:如果这种结束是在快乐的氛围中进行的,那就是前一种意思;如果在上下文中交代了这之后这个结束的结点之前是快乐的而结点之后是悲伤的,那么就可以确定是后一种意思了。

可见,语境是通过将语句与时空、主客观世界联系来达到确定语句意的作用的。

2.语境可以呈现和推断字面上违背事例的语句及不完整的语句

语境具有填补作用,它可以使得一些不完整的言语句式得到丰满.还可使一些如果脱离语境就不能成立的无理句得以成立。例如,在公共汽车上我们常常可以听到:“要两张复旦大学!”,“一张上海。”这不完整的语句实意是“我要买两张去复旦大学的票。”“我要买一张去上海站的票。”在语境下,这才能被理解。此外,一些违背事例的无理句在一定的语境中人们能够明白,虽然孤立地看是不合情理的,但人们也并不计较。如饭馆中,伙计高声叫唤:“谁的耳朵来了!”顾客中居然有人回答:“我的!”;自由市场,老太太扯脖子喊:“买啦,买啦!新鲜鸡蛋,咱自己下的!”;口渴的人说:“让我喝口水。”;电话李旁,妻子拉着丈夫说:“别急.这人快完了!”;图书馆内某女生问道:“你在找什么?”另一女生答:“我在找《丈夫》(沈从文)和《家》(巴金)。”;送煤气的小王说:“大爷,你怎么几天就没气啦?”……显然,语境在起添加剂的作用,它能把一些不完整或省略的句子自动补完整。当然,以上无理的句子固然在语境的作用下人们能够理解,我们还是尽量避免滥用为好。

让我们再看看这里语境是如何起作用的。

前面已说了,语境在这里是起填补作用的,就是能使本身不完整的语句完整起来。那么,语境是如何填补的呢?比如前面的例子“谁的耳朵来了!”,如果要用语境

第 9 页 共 13 页

毛靖雯 08300130150 广告系 语言学导论 期末论文 ——浅谈语境对话语的作用

来填补,首先要顾客知道 “耳朵”是菜名,再者顾客要明白他点的是什么,而情景上的制约——餐馆也是一重要语境,在这些语境下顾客能自动的将这句话理解为“谁点的菜——猪耳朵来了?”可见,语境的释义功能基于它能使字句与其他条件关联起来。

3.语境解释双关语

在实际交际中,话语本身的意义是单义的,随着语言、社会、文化等诸多方面的发展以及使用句子的场景,人物的变化,单义的句子逐步被用来表达超越原本意义的意义,有了言下之意,弦外之音,即暗含意义。而语境就能够显现和推断语句的联想意义、影射意义、暗含意义,进而了解双关义。听话者可以在语境的衬托下,通过推理作用来理解说话者的意图。

例如在开会时,突然有人说:\"劳驾,灯!”这句话的原义非常简单明确:“劳驾,灯!”然而它至少暗示三种意义:(1)劳驾,关灯。(2)劳驾,开灯。(3)劳驾,换灯。第一种情况可能是说话者放幻灯片,需要关灯,服务员听到指令之后,马上就会去关灯;第一种情况可能是幻灯放完之后,服务员听到了同样的命令,他会马上去开灯;第三种情况可能是一盏灯突然坏了,听得指令后,服务员会马上请人来换灯泡,同样也满足了开会人员的要求。这三种情况都表明,讲话者用同样的一句话相继发出了甚至完全相反的指令,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句子始终如一,结果却截然相反,然而每一次又都得到了正确的理解,这是因为在词语语境和认知语境中表达了不同的意义。这都是因为语境起了作用即确定话语的隐含意义。

又如刘禹锡《竹枝词》:“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这里利用“晴”与“情”同音相关,着眼于写情。这种双关义就使思想感情的表达极为含蓄深长。

再如,凌晨宿舍同学除了小J都睡,小J看着电影,外放的很大声,导致其他同学睡不着,这时一同学起身说道:“小J,沉默是金。”这时小J意识到了什么,把耳机戴上了。这时的这句“沉默是金”,就暗示了小J的不沉默,“是金”表示暗示小J还是不要把电影外放的好,希望他安静点,大家都睡了。如果两位同学不在当时的语境之下,是无法用这句简单的话语沟通的。

这里语境之所以能使双关义被理解,也同样源于语境的联系力——语境将词句与词句关联的时空背景相联系,如上例刘禹锡的《竹枝词》中,利用“晴”与“情”同音相关的语言基础及整首诗的情感背景、时代背景才能理解它的双关义。

4.小结

语境对话语的释义作用体现在语言的各个方面,如歧义句、不完整句、双关句

第 10 页 共 13 页

毛靖雯 08300130150 广告系 语言学导论 期末论文 ——浅谈语境对话语的作用

的解释。在基于对这些语境释义作用的分析下,我们可以看出这种释义作用是如何起作用的:在语境的支撑下,将话语与特定的时空背景、主客观世界相联系,进而使话语被理解。

五.基于语境的话语交际策略

当我们对语境对话语的作用有所了解之后,就可以利用语境的作用来使我们的话语交际达到更好的效果。

我们知道,交际环境由表达者、接受者、旁听者和交际时的客观环境组成,语境对话语交际具有制约作用。作为表达者,为了使接受者既能准确地理解交际中所使用的语言表达式的含义,又能获得最佳交际效果,必须选择符合语境的语言表达式。在交际过程中,表达者如果能选择符合语境的语言表达式来表达某种特定的含义,那就可以使表达更为恰当、得体。

常言道,“一句话,百样说”,“什么人说什么话”,“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说的都是适应特定的语言环境的问题。那么怎样才能说得更贴切、治当,即达到适切呢?充分注意交际对象、交际目的、交际场合、交际发生的时间、地点等语境因素是达此目的的前提条件。使用语言要看交际对象是什么人,是工人、农民还是学生?行业不同,职业习惯不同,话语习惯也会有所不同。在交际过程中,面临的交际对象不同,就要求我们根据交际对象的不同调整言语方式。看准了对象,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收到好的交际效果。交际目的不同,言语方式也不同。比如我们谈话是为了批评还是表扬对方?是安慰对方还是要激怒对方? 针对各异的交际目的,我们应该选择不同的语言形式。如为了表达对敌人的恨,需要严词痛斥,慷慨激昂;表示祝贺时,需要热情奔放,令人鼓舞。使用语言还要看场合。与文化水平较低的人谈话就不宜用文绉绉的语言,同样,在正式的外交场合则不宜用土俗的语言和方言土语。语言总是使用于一定的时间、地点,因此,要以时间空间为转移来分析语境,以语境为参考来使用话语,这样才能使沟通达到一个更好的效果。

同样的,话语的理解也需要对语境的分析。如果要较准确的理解话语,我们必须对语境进行因时因地的分析,开启发散性思维,将此时的话语与各个方面联系起来,找到话语与其他因素的联系的,然后基于这种联系来理解话语。当然,光发散是不行的,想太多可能引起理解的失误。因此,联系语境的同时必须要抓住重点语境。也就是说,理解话语时,我们要学会对话语所在的语境进行全面而重点的分析,借用马克思的理论来说就是要能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抓住重点。

第 11 页 共 13 页

毛靖雯 08300130150 广告系 语言学导论 期末论文 ——浅谈语境对话语的作用

总之,不论是发话方还是接受方,只有对语境进行适当分析后,才能使编码或译码准确起来。因此,善于分析语境是有效交际的一大前提。既然如此,让我们在话语的大海中,以语境为风帆前行吧!

六.总结

联系主客观世界 制约 语境 释义 上图是我对语境对话语的作用及产生这种作用的主要原因的归纳。

语境对话语主要的起制约及释义的作用。制约作用主要体现在发话人对编码的选择控制上,而释义作用则在于接受者的译码过程中。语境之所以能够对话语起到制约及理解的作用,关键在于语境可以使交际者在联系时空背景、主客观世界时找到与话语相关的连接点,从而使交际者能够掌握话语的意义或选择表达话语的方式。语境对话语的作用理论对话语交际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善用语境,对话语交际意义重大。

【参考书目】

1.何兆熊,《新编语用学概要》,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2.胡庚申,《国际交流语用学:从实践到理论》,超星阅览器 3.刘焕辉,《言语交际学》,超星阅览器 4.熊学亮,《语言学新解》,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

第 12 页 共 13 页

话语 联系 时空背景

毛靖雯 08300130150 广告系 语言学导论 期末论文 ——浅谈语境对话语的作用

5.冯广艺,《语境适应论》,湖北: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 6.王建平,《语言交际中的艺术——语境的逻辑功能》,求实出版社,1989 7.刘树心,《语境构建论》,湖南:湖南出版社,2006 8.西槙光正,《语境研究论文集》,北京:北京语方学院出版社,1992 9.史秀菊,《语境与言语得体性研究》,语文出版社,2004 10.王冬竹,《语境与话语》,黑龙江: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4 11.陈治安、文旭,试论语境的特征与功能,《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1997/4:22-26 12.聂春梅,体语境下的语用策略—基于言谈应对社会语言学,《吉首大学学报》,2009/3:149-151

第 13 页 共 13 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