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高二数学 上学期直线的方程 第二课时教案二

来源:抵帆知识网
高二数学 上学期直线的方程教案二: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一)教学知识点

1.直线方程的两点式. 2.直线方程的截距式. (二)能力训练要求

1.掌握直线方程的两点式的形式特点及适用范围. 2.了解直线方程截距式的形式特点及适用范围. (三)德育渗透目标

1.认识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与相互转化. 2.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教学重点

直线方程的两点式. ●教学难点

两点式推导过程的理解. ●教学方法 学导式

本节的学习过程与上一节一样,始终遵循由浅及深,由特殊到一般的认知规律,让学生在应用旧知识的过程中探究,通过老师的引导启发得到新的结论,并通过新旧知识的比较、分析、应用获得新知识的特点,从而达到理解进而掌握的目的.

整节课堂的教学活动要注意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参与,并要求学生尝试运用直线方程的多种形式解题,以形成学生灵活的解题方法.

●教具准备 投影片三张

第一张:两点式的推导(记作§7.2.2 A) 第二张:截距式的推导(记作§7.2.2 B) 第三张:本节例题(记作§7.2.2 C) ●教学过程 Ⅰ.课题导入

[师]上一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直线方程的点斜式,并要求大家熟练掌握.下面,我们利用点斜式来解答如下题目:

已知直线l经过两点P1(1,2),P2(3,5),求直线l的方程. [师]下面,我们让一位同学来说一下此题的解答思路.

[生]由于直线两点坐标已知,所以可根据斜率公式求出过两点的直线斜率,然后再将求出的直线斜率与点P1坐标代入点斜式,即可获得所求直线方程.

[师]很好,那么我们一起来作出解答.

解:k=

523 312由点斜式得:

y-2=

3(x-1) 2[师]由上述过程,我们可以看出,已知直线上两点坐标,便可得到直线方程,也即我们通常所说的“两点确定一条直线”,那么,能否将P1,P2的坐标推广到一般呢?这也就是我

们这节课将要研究的问题.

Ⅱ.讲授新课

1.直线方程的两点式

yy1xx1(x1≠x2,y1≠y2) y2y1x2x1其中,x1,y1,x2,y2是直线上两点P1(x1,y1)、P2(x2,y2)的坐标. (给出投影片§7.2.2 A)

推导:因为直线l经过点P(y1)、P(y2)并且x1≠x2,所以它的斜率k=1x1,2x2,(x1≠x2)代入点斜式得:

y2y1x2x1y-y1=

y2y1(x-x1)

x2x1当y2≠y1时,方程可以写成

yy1xx1(x1≠x2,y1≠y2) y2y1x2x1说明:(1)这个方程由直线上两点确定;(2)当直线没有斜率(x1=x2)或斜率为0(y1=y2)时,不能用两点式求出它的方程.

[师]下面我们来看两点式的应用. 2.例题讲解

[例4]已知直线l与x轴的交点为(a,0),与y轴的交点为(0,b),其中a≠0,b≠0,求直线l的方程.

分析:此题条件符合两点式的适用范围,可以直接代入. 解:由两点式得

y0xa b00axy即=1 ab说明:(1)这一直线方程由直线在x轴和y轴上的截距确定,所以叫做直线方程的截距式;(2)截距式适用于横、纵截距都存在且都不为0的直线.

[师]下面我们通过例题进一步熟悉各种直线方程形式的应用. [例5]三角形的顶点是A(-5,0),B(3,-3),C(0,2),这个三角形三边所在的直线方程.

解法一:(用两点式)

直线AB经过点A(-5,0),B(3,-3),由两点式得

y0x(5),

303(5)整理得3x+8y+15=0,这就是直线AB的方程. 直线B、C经过点B(3,-3),C(0,2),由两点式得

y(3)x3 2(3)03整理得5x+3y-6=0 这就是直线BC的方程.

直线AC过A(-5,0),C(0,2),由两点式得

y0x(5) 200(5)整理得2x-5y+10=0. 这就是直线AC的方程.

解法二:(用斜截式求BC所在直线方程) ∵kBC=

2(3)5

033∴由斜截式得

y=-+2

整理得5x+3y-6=0

这就是直线BC的方程.

解法三:(用截距式求直线AC的方程) ∵直线AC的横、纵截距分别为-5,2. ∴由截距式得

53xy=1 52整理得2x-5y+10=0 这就是直线AC的方程.

评述:此题可采用多种方法求解,体现了直线方程多种形式应用的灵活性,应要求学生予以重视.

Ⅲ.课堂练习

课本P41练习 1,2.

1.求经过下列两点的直线的两点式方程,再化成斜截式方程. (1)P1(2,1),P2(0,-3); (2)A(0,5),B(5,0); (3)C(-4,-5),D(0,0). 解:(1)直线P1P2的两点式方程为:

y1x2

3102整理得斜截式方程为: y=2x-3.

(2)直线AB的两点式方程为:

y5x0 0550整理得斜截式方程为: y=-x+5

(3)直线CD的两点式方程为:

y0x0

5040整理得斜截式方程为:

y=

5x. 42.根据下列条件求直线方程,并画出图形: (1)在x轴上的截距为2,在y轴上的截距是3; (2)在x轴上的截距是-5,在y轴上的截距是6 解:(1)由截距式得:

xy=1 23整理得:3x+2y-6=0 (2)由截距式得

xy=1 56整理得:6x-5y+30=0 图形依次为:

Ⅳ.课时小结

通过本节学习,要求大家掌握直线方程的两点式,了解直线方程的截距式,并能运用直线方程的多种形式灵活求解直线方程.

Ⅴ.课后作业

(一)课本P44习题7.2 6.求证A(1,3),B(5,7),C(10,12)三点在同一直线上.

734=1 5141239=1 kAC=

1019证明:∵kAB=

∴kAB=kAC

又∵AB与AC有相同起点A ∴A、B、C三点共线.

说明:此题也可通过两点式求出直线AB的方程,再检验点C也符合直线AB方程,从而证明A、B、C三点共线.

7.(1)已知三角形的顶点是A(8,5)、B(4,-2)、C(-6,3),求经过每两边中点的三条直线的方程.

(2)△ABC的顶点是A(0,5),B(1,-2),C(-6,4),求BC边上的中线所在的直线的方程.

解:(1)如图设AB、BC、CA的中点分别为D、E、F根据中点坐标公式得D(6,

31),E(-1,),F(1,4). 22由两点式得DE的直线方程:

32x6 131622y整理得2x-14y+9=0这就是直线DE的方程.

12x(1), 由两点式得

11(1)42y整理得7x-4y+9=0 这就是直线EF的方程. 由两点式得

32x6 31642y整理得x+2y-9=0 这就是直线DF的方程.

(2)设BC的中点为D,则D点的坐标为(-

5,1)由两点式得 25x()y12 5510()2整理得8x-5y+25=0

这就是BC边上的中线所在直线方程. (二)1.预习内容:P42~43 2.预习提纲:

(1)直线方程的一般式有何特点?

(2)直线方程的一般式能否与其他形式互相转化? ●板书设计

§7.2.2 直线的方程 1.两点式 yy1xx1 3.[例4] y2y1x2x1(x1≠x2,y1≠y2) [例5] 2.截距式: 4.练习1 xy1(a,b≠0) 练习2 ab

高二数学 上学期直线的斜率与倾斜角例题(三)

[例1]求经过两点P1(2,1)和P2(m,2)(m∈R)的直线l的斜率,并且求出l的倾斜角α及其取值范围.

选题意图:考查倾斜角与斜率之间的关系及斜率公式.

解:(1)当m=2时,x1=x2=2,∴直线l垂直于x轴,因此直线的斜率不存在,倾斜角α=

 2(2)当m≠2时,直线l的斜率k=∴α=arctan

1∵m>2时,k>0. m21,α∈(0,), m221,α∈(,π). m221,m)共线,求m的值. 2∵当m<2时,k<0 ∴α=π+arctan

说明:利用斜率公式时,应注意斜率公式的应用范围. [例2]若三点A(-2,3),B(3,-2),C(

选题意图:考查利用斜率相等求点的坐标的方法. 解:∵A、B、C三点共线, ∴kAB=kAC,

23m3. 13222解得m=

1. 2说明:若三点共线,则任意两点的斜率都相等,此题也可用距离公式来解.

[例3]已知两点A(-1,-5),B(3,-2),直线l的倾斜角是直线AB倾斜角的一半,求直线l的斜率.

选题意图:强化斜率公式.

解:设直线l的倾斜角α,则由题得直线AB的倾斜角为2α.

∵tan2α=kAB=

2(5)3.

3(1)42tan3

1tan241或tanα=-3. 3即3tan2α+8tanα-3=0, 解得tanα=∵tan2α=

3>0,∴0°<2α<90°, 40°<α<45°,

∴tanα=

1. 31 3因此,直线l的斜率是

说明:由2α的正切值确定α的范围及由α的范围求α的正切值是本例解法中易忽略的地方.

命题否定的典型错误及制作

在教材的第一章安排了《常用逻辑用语》的内容.从课本内容安排上看,显得较容易,但是由于对逻辑联结词不能做到正确理解,在解决这部分内容涉及的问题时容易出错.下面仅对命题的否定中典型错误及常见制作方法加以叙述.

一、典型错误剖析

错误1——认为命题的否定就是否定原命题的结论

在命题的否定中,有许多是把原命题中的结论加以否定.如命题:2是无理数,其否定是:2不是无理数.但据此就认为命题的否定就是否定原命题的结论就错了.

例1 写出下列命题的否定: ⑴ 对于任意实数x,使x=1; ⑵ 存在一个实数x,使x=1. 错解:它们的否定分别为 ⑴ 对于任意实数x,使x≠1; ⑵ 存在一个实数x,使x≠1.

剖析:对于⑴是全称命题,要否定它只要存在一个实数x,使x≠1即可;对于⑵是存在命题,要否定它必须是对所有实数x,使x≠1.

正解:⑴存在一个实数x,使x≠1; ⑵对于任意实数x,使x≠1.

错误2——认为命题的否定就是原命题中的判断词改和其意义相反的判断词

在命题的否定中,有许多是把原命题中的判断词改为相反意义的词,如“是”改为“不是”、“等”改为“不等”、“大于”改为“小于或等于”等.但对于联言命题及选言命题,还要把逻辑联结词“且”与“或”互换.

2

2

2

2

2222

滴答手表论坛 www.ydida.com 滴答手表论坛 吘莒峃

例2 写出下列命题的否定: ⑴ 线段AB与CD平行且相等; ⑵ 线段AB与CD平行或相等.

错解:⑴ 线段AB与CD不平行且不相等; ⑵ 线段AB与CD不平行或不相等.

剖析:对于⑴是联言命题,其结论的含义为:“平行且相等”,所以对原命题结论的否定除“不平行且不相等”外,还应有“平行且不相等”、“不平行且相等”;而⑵是选言命题,其结论包含“平行但不相等”、“不平行但相等”、“平行且相等”三种情况,故否定就为“不平行且不相等”.

正解:⑴ 线段AB与CD不平行或不相等; ⑵ 线段AB与CD不平行且不相等.

错误3——认为“都不是”是“都是”的否定 例3 写出下列命题的否定: ⑴ a,b都是零;

⑵ 高一(一)班全体同学都是共青团员. 错解:⑴ a,b都不是零;

⑵ 高一(一)班全体同学都不是共青团员.

剖析:要注意“都是”、“不都是”、“都不是”三者的关系,其中“都是”的否定是“不都是”,“不都是”包含“都不是”;“至少有一个”的否定是“一个也没有”.

正解:⑴a,b不都是零,即“a,b中至少有一个不是零”.

⑵ 高一(一)班全体同学不都是共青团员,或写成:高一(一)班全体同学中至少有一人共青团员.

错误4——认为“命题否定”就是“否命题”

根据逻辑学知识,任一命题p都有它的否定(命题)非p(也叫负命题、反命题);而否命题是就假言命题(若p则q)而言的.如果一个命题不是假言命题,就无所谓否命题,也就是说,我们就不研究它的否命题.我们应清醒地认识到:假言命题“若p则q”的否命题是“若非p则非q”,而“若p则q”的否定(命题)则是“p且非q”,而不是“若p则非q”.

例4 写出命题“满足条件C的点都在直线F上”的否定. 错解:不满足条件C的点不都在直线F上.

剖析:对于原命题可表示为“若A,则B”,其否命题是“若┐A,则┐B”,而其否定形式是“若A,则┐B”,即不需要否定命题的题设部分.

正解:满足条件C的点不都在直线F上.

二、几类命题否定的制作 1.简单的简单命题

命题的形如“A是B”,其否定为“A不是B”.只要把原命题中的判断词改为与其相反意义的判断词即可.

例5 写出下列命题的否定: ⑴ 3+4>6; ⑵ 2是偶数.

解:所给命题的否定分别是: ⑴ 3+4≤6; ⑵ 2不是偶数.

2.含有全称量词和存在量词的简单命题

全称量词相当于日常语言中“凡”,“所有”,“一切”,“任意一个”等,形如“所有A是B”,其否定为“存在某个A不是B”;存在量词相当于 “存在一个”,“有一个”,“有些”,“至少有一个”,“至多有一个”等,形如“某一个A是B”,其否定是“对于所有的A都不是B”.

全称命题的否定是存在命题,存在命题的否定是全称命题. 例6 写出下列命题的否定:

⑴ 不论m取什么实数,x+x-m=0必有实根. ⑵ 存在一个实数x,使得x+x+1≤0. ⑶ 至少有一个整数是自然数. ⑷ 至多有两个质数是奇数.

解:⑴ 原命题相当于“对所有的实数m,x+x-m=0必有实根”,其否定是“存在实数m,使x+x-m=0没有实根”.

⑵ 原命题的否定是“对所有的实数x,x+x+1>0”. ⑶ 原命题的否定是“没有一个整数是自然数”. ⑷ 原命题的否定是“至少有三个质数是奇数”.

2

2

2

22

3.复合命题“p且q”,“p或q”的否定

“p且q”是联言命题,其否定为“非p或非q”(也写成┐p或┐q“;“p或q”是选言命题,其否定为“非p且非q”(也写成┐p且┐q“;

例7 写出下列命题的否定:

⑴ 他是数学家或物理学家.⑵ 他是数学家又是物理学家. ⑶

1≥0. 2x2x3解:⑴ 原命题的否定是“他既不是数学家也不是物理学家”.

⑵原命题的否定是“他不能同时是数学家和物理学家”,即“他不是数学家或他不是物理学家”.

⑶若认为┐p:

11<0,那就错了.┐p是对p的否定,包括<0或22x2x3x2x31=0.

x22x3或∵p:x>1或x<-3,∴┐p:-3≤x≤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