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
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近年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与山西省考古研究所联合对陶寺遗址进行解剖发掘,确认陶寺遗址存在近13万平方米宫城。此外陶寺遗址还先后发掘出城墙、大型宗教礼制建筑、政府掌控的大型仓储区等。由此可见,陶寺遗址所展示的文明( )
A.已具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 B.君主集权统治得到加强 C.重视农业与手工业的管理 D.反映了仰韶文化的成就
2.秦汉时期,地方政府吸收了本地社会内部成员,授予他们一定的官方身份来承担日常行政事务,不享有正式官吏应有的薪俸和升迁途径,这就是里吏。秦代里吏有典、老二职,律文称“以其里公卒、土五(伍)年长而毋(无)害者为典、老”。据此可知( )
A.基层官员的产生具有早期民主色彩 B.选官加强了各阶层的流动 C.国家注重民众在基层治理中的作用 D.里吏提高了基层治理效率 3.下表为史书中南朝开国皇帝的记载,材料主要反映出南朝时期( ) 宋武帝刘裕 齐高帝萧道成 梁武帝萧衍 陈武帝陈霸先 史料记载 自幼家贫,投身北府军为将。凭借着巨大的军功,总揽东晋军政大权,后代晋自立。 兰陵萧氏,其父为刘宋时期著名武将(以军功起家)。 出处 《宋书》 《齐书》 《梁兰陵萧氏,曾参与抵御北魏入侵,后建立南梁。 出身低微,初为乡间里司,后任广州府中直兵参军,平定“侯景之乱”,败北齐,后废梁帝自立。 书》 《陈书》 A.士族政治日渐式微 B.政权更迭频繁统治黑暗 C.南北对峙持续强化 D.以军功为主要选官标准
4.宋代曾公亮在水利、术数方面都颇有研究,他负责编撰的《武经总要》颇具影响力,被封为吏部侍郎。宋真宗时,因石归宋献上的木羽弩箭,射程远,杀伤力大,朝廷增加了其俸禄。造船务匠人项绾等研发海船,获得钱币奖励。这反映出,北宋时( )
A.治国指导思想逐渐发生变动 B.社会环境利于技术创新 C.与少数民族间战争比较频繁 D.重文抑武政策有所松动
5.明代张萱在《西园闻见录》中记载,州县“官府每举一事,必称旧例。例之所有,虽觉其不宜,不得辄改;例之所无,虽知其便,不得轻开。此法守之所循,而事机之所滞也”。这反映出明代( ) A.官吏因循守旧影响行政效率 B.内阁职权下移妨碍行政事务 C.政治体制僵化导致权力失衡 D.中央集权削弱制约社会治理
6.当太平天国将帅发现洋枪洋炮的威力后,多方求购并仿造西方武器,延揽洋人采购军火、培养将士、参予军事。英国人哈利在太平天国供职四年,为太平天国招募外国志愿军,采办军火,组织教练军。据此可知,太平天国运动( )
A.得到了英国的大力支持 B.推动了洋务运动的开展 C.具有进步的历史新趋向 D.尚未认清外国侵略本质
7.辛亥革命前后,很多报刊大量辟有“社论”“社说”“论说”“时论”等栏目,且报刊舆论篇幅所占比例有全报的三分之一左右。有一部分报纸在版面上辟有专门刊头的副刊,如《中国日报》的“鼓吹录”、《国民日报》的“黑暗世界”、《申报》的“自由谈”等。由此可见,这一时期的报刊宣传( )
A.动摇了儒家思想的地位 B.蕴含着丰富的时代精神 C.得到社会各界广泛认可 D.提出了国家治理新方案
8.1924年8月,孙中山指出,赞成马克思主义的青年志士不了解中国现在的问题首先是贫困,不能照共产党主张的那样马上来均贫富,而是应该在吸取欧美贫富悬殊的教训的情况下节制私人资本,赶快用国家力量振兴实业,发达资本。据此,孙中山意在说明( )
A.社会主义不能迎合革命需求 B.国共合作助推民生主义发展 C.新三民主义可解决民生问题 D.均贫富是国民革命的终极目标
9.据金陵大学农学院调查,1941年成都附近7县米谷生产的净成本,平均每市石米为152.31元。而在1940年时每市石仅46.07元,相差一年,成本增长了近4倍。从1937年到1940年,四川省农民所付生活费指数上涨了约5.5倍,到1941年上涨了19.6倍。上述现象( ) A.根源于战乱、灾荒频繁出现 B.将导致大量农民与土地分离 C.推动了中共开展大生产运动 D.直接影响着抗战形势的发展
10.年画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传承。1949年11月,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部长沈雁冰在《人民日报》公开发表《关于开展新伟画工作的指示》,从而发起一场新年画运动。其中图5是1950年邓澍创作的年画。该作品( )
A.表明作者拥护农村土地改革 B.描绘农民参与社会主义建设的场景 C.发挥了传统文化的现实功能 D.体现了民间的文化底蕴和伦理道德 11.1500年到1800年间所刮起的洲际物种交流之风,给世界各地带来了惊人的变化。它在不适应人群疾病的土地上酿成了人口锐减的灾难;它也几乎在世界各地提高了食物供应的数量和可靠性;在那些从来没有马类的地区,它还通过提供新的战争手段改组了当地的政治关系。这些变化 A.源自于欧美的对外殖民扩张 B.导致世界商贸中心发生转移 C.推动了世界整体化历史进程 D.壮大了资产阶级的政治力量
12、16世纪,英国国王亨利八世因为不满意教皇不批准他和他的西班牙妻子离婚,英国王位的继承权可能旁落到其对手西班牙王室的手中,所以在英国发起宗教改革,英国教会脱离罗马教会,英国国王把自己封为教会的最高领导人。英国宗教改革
A.揭开了欧洲宗教改革的序幕 B.创建了英国特色的宗教 C.冲击了天主教会的精神束缚 D.有利于民族国家的形成
13.19世纪初爆发的拉丁美洲独立运动与北美独立战争、法国大革命等共同构成所谓的“大西洋革命”,但拉丁美洲独立运动却是一场“早产”革命,独立后的拉美民族民主被称为“早产”革命的主要依据是 A.法国大革命削弱了宗主国的统治 B.拉美地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薄弱 C.美国对拉美的经济侵略和武装干涉 D.独立前拉美民族民主意识尚未觉醒
14.1924年,苏维埃政府进行币制改革,使卢布的价值逐渐稳定下来。1925年联共(布)召开中央全会,决定放宽对私人工商者的信贷条件,降低高额税率。在农村取消对农民经商的限制,增加对农民的贷款。这主要反映了苏联
A.根据国情调整经济政策 C.重视缓和与农民的关系
B.政治经济危机日趋严重 D.切实注重提高生产效率
15.二战后,许多发展中国家依然以自然资源、农业产品等初级产品为主要出口产品,工业部门的技术和装备依靠初级产品出口取得的外汇收入购买,因此,国际收支的波动对发展中国家影响较大。改变这一状况的关键在于 A.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 B.发挥联合国的协调作用 C.加快推动全球化进程 D.发展中国家建立联合体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16题12分,第17题14分,第18题12分,第19题17分。共55分。
16.(12分)瓷器是东方文化的精髓之一,小小瓷器更能折射出宋文化的特质。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是世界瓷器技术的原创国。考古学证明,瓷器起于夏、商,成于战国两汉,作为产量巨大的手工业生产系统,它因胎土、釉色、造型、工艺、装饰等差异而逐渐形成产地特色,俗称“窑口”。从唐代开始,在文献中开始出现“越窑”“邢窑”等窑口名称。两宋时期,瓷业之“窑口”达到昌盛阶段。宋代陶瓷业中的不同窑系甚至同一窑系的不同窑口、窑场,都发育出自己的工艺体系,在印花、刻花、划花、塑花、嵌花、绞花、镂花、绘花,在书法、绘画、诗词、印章、铭刻及釉装饰等各方面都创造出至高的水平。 材料二
两宋时代的中国,在农业生产、城市发展、工商经济、科学技术、教育出版、文学艺术、国际贸易等各方面呈现出惊人的进步,考古发现的“宋瓷”正是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展现了宋代文化的特质。考古学视野下的宋瓷特质鲜明,富于创造,高贵雅致,光耀古今,向我们诉说着中华宋文明的高度,折射着中国文化繁盛期的世道人心。既成就了一个划时代的工艺篇章,也成就了中华文明对世界的独特奉献。
——以上材料均摘自贺云翱《瓷器中折射出宋文化的特质》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宋瓷与宋文化关系”角度出发,自拟题目,撰写一篇历史短文。(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17.(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谈画报
以图为主、辅以文字的画报的创办则从某种程度上解决了在近代中国社会传播先进知识和思想的障碍。因此,在清末民初的中国,通过创办图文并茂的画报启迪民智、申说文明,就成为很多知识分子改良社会的一个现实可行的途径。
《醒俗画报》创办于忧患深沉的20世纪初,该报由普育女学创办人温世霖和私立第一中学堂(后改名为南开中学)英文教习吴芷洲共同发起创办。在挽救民族危亡的办刊主旨下,画报关注近代天津城市方方面面的遗风陋俗,从社会风俗的改良入手,徐图国家的进步,为造就一个新的文明的社会和国家做出了极大的努力。 考察《醒俗画报》的内容不难发现, 从每期封面的“讽画”到“唤醒国民、校正陋俗”的办刊宗旨渗透于画报的各个角落,具有强烈的批判意识。 ——以上材料摘自李文健《清末民初的城市画报与社会改良—以天津《醒俗画报》为例》
英国商人美查在 1878 年成立了“点石斋”书局,随后美查在 1884年 5 月 8 日开始刊行 《点石斋画报》,《点石斋画报》的刊名也因此而得来。 《点石斋画报》 是风行于晚清的一种新闻画报, 包含了大量的时事新闻、 市井生活、 民间故事以
及国外传奇等, 是最能反映晚清社会生活的史料,真实地反映了晚清社会的生活状况、风俗习惯以及民众的社会心理,清晰地映现出晚清社会的变迁。
——材料摘自宋林林从《点石斋画报》看晚清社会的变迁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请你以一位历史观察者的身份,谈一谈你眼中的清末画报画。(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成文。)
18.(14分)时代塑造青年,青年创造历史。在社会变迁中,共青团活动都带着鲜明的时代印记。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建国后共青团的主要活动(部分) 时间 共青团活动 在北京苏联展览馆工地上诞生了全国第一支青年突击队。青年1954年 突击队活动是以提高生产率、加快建设速度为主要内容的活动。 1955年 团中央发出《关于组织青年参加边疆建设问题的一些意见》,广大青年热烈响应号召,迅速掀起一个全国性的垦荒热潮。 党中央要求共青团“团结全体青年积极参加建设社会主义的劳动,以便尽快地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工业国”。1957年 共青团积极响应 号召,带领广大团员和青年积极地投入到经济建设的各项事业中。 共青团中央发出《关于在全国青少年中广泛开展“学习雷锋”1963年 的教育活动的通知》,广大青年提出了“像雷锋那样工作、学习和生活”等口号,此后学习雷锋活动的持续开展,一直延续至今。 共青团在企业团组织和青年中开展以“小发明、小革新、小改1983年 造、小设计、小建设”为主要内容的“五小”智能杯生产竞赛活动。 20世纪90 年代以来 为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服务全党全国工作大局,共青团主要开展了青年志愿者活动和青年文明号活动等活动。 ——摘编自李星《浅析建国后不同历史时期共青团活动及其特点》 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现代史的史实,对共青团的主要活动进行合理阐释。(要求:表述成文,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19.(1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某校历史研究小组的同学以《18世纪的欧洲——扩张的时代》为题,研究欧洲百年的整体特征,试图从全局的视角理解社会各元素之间的关系。研究目录如下:
18世纪的欧洲——扩张的时代 一、思想解放运动的发展:启蒙运动高潮的来临. 二、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展:美国独立战争与法国大革命 三、资本主义经济的扩张:工业革命的发生与扩展 四、海外殖民扩张:英法殖民活动 根据材料,简述本小组的研究思路。(5分) (2)请参照上述研究思路,任选中外近现代史上的一个世纪,另拟标题,设计目录,并简要阐释设计理由。(要求:标题明确,设计合理,阐释充分,逻辑严密)(10分)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