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师范大学汇华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任务书
编 号:
论文(设计)题目:刍议秦皇岛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与保护
学 部: 专业: 班级:
学生姓名: 学号: 指导教师: 职称:
1、论文(设计)研究目标及主要任务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文化逐渐成为城市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已经成为很多地方“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主角。2005 年以来,秦皇岛非物质文化遗产日益受到政府与民间的关注,并且政府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进行了基础调研与资料整理,也对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初步的产业开发与利用。 2、论文(设计)的主要内容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和科技的快速发展,随着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众多学者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与保护愈加重视,将许多研究成果运用于对其的保护与开发的实践中来,并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有着悠久的文明和无数的人类文化遗产,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这些遗产正在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甚至濒临消失,我们作为历史的传承者必须要为子孙后代留下文明的足迹,开发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尤为重要。
3、论文(设计)的基础条件及研究路线
通过对秦皇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的发掘、保护模式的研究和产业开发方面的学术性调查,对其现状进行研究,了解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开发、利用和保护等方面的现状,并探讨了其开发利用的基本策略及途径,希望可以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开发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4、主要参考文献
[1]王文章.《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 [2]UNESCO.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 [Z].2003.
[3]巴莫曲布谟.两个概念:无形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A].民俗学,2004.(9):51-53.
1
[4]韩基灿.浅议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特点及其意义[J].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 [5]宋欢.旅游开发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J].沧桑,2006.
[6]徐赣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式保护框架[J].广西民族研究,2005.(1):82-84
[7]李华明.世界遗产代际公平探析对我国世界遗产管理的法律思考[J].人大复印资料,2004. [8]雷蓉,胡北明.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必要性分析——基于保护与传承的视角[J].贵
州民族研究,2012(5).
[9]张宝林.《秦皇岛文化产业形成聚集效应》[N].河北经济日报,2011年11月18日. [10]孙移芳.浅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识产权保护[J].甘肃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 [11]胡绍华.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研究[J]1旅游经济, 2006. [12] 张朝枝.旅游与遗产保护[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 2006. 5、计划进度 1 2 3 4 5 阶段 资料收集 资料整理、翻译文章、文献综述 完成初稿 修改定稿 论文答辩 起止日期 2013年12月31日-2014年2月1日 2014年2月2日-2014年3月15日 2014年3月16日-2014年4月15日 2014年4月16日-2014年5月7日 2014年5月16日 指 导 教师: 年 月 日
教研室主任: 年 月 日
2
河北师范大学汇华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书 学部 地理科学 专业 2014 届 学生 姓名 论文(设计)题目 专业 职称 刍议秦皇岛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与保护 所属教研室 研究 方向 指导 教师 课题论证: 通过对秦皇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的发掘、保护模式的研究和产业开发方面的学术性调查,对其现状进行研究,了解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开发、利用和保护等方面的现状,并探讨了其开发利用的基本策略及途径,希望可以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开发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方案设计: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述(1)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 (2)非物质文化的本质和特征 二、国内外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现状 (1)国外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 (2)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 三、秦皇岛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分析 (1)秦皇岛市概况 (2)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 (3)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存在的问题 四、秦皇岛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战略探讨 (1)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之间的关系(2)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战略与开发模式 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策略 (1)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2)我市非物质遗产的旅游价值(3)保护旅游资源和非物质文化环境的具体措施 进度计划: 1、资料收集 2013年12月31日-2014年2月1日 2、资料整理、翻译文章、文献综述 2014年2月2日-2014年3月15日 3、完成初稿 2014年3月16日-2014年4月15日 4、修改定稿 2014年4月16日-2014年5月7日 5、论文答辩 2014年5月16日 指导教师意见: 指导教师签名: 年 月 日 3
教研室意见: 教研室主任签名: 年 月 日 河北师范大学汇华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文献综述
4
一、秦皇岛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及其问题 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伴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我国的文化生态发生了巨大变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猛烈的冲击,保护工作面临一些难题:首先是一些依靠口传身授方式加以传承的文化遗产正在不断消失;许多传统技艺濒临消亡;大量珍贵实物与资料遭到毁弃或流失境外;随意滥用、过度开发文化遗产的现象时有发生。其次,法律法规建设的步伐不能及时跟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需要,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还缺乏相关法律的保护;管理尚不健全,保护工作还缺乏制度要求、保护标准和目标管理。收集、整理、调查、记录、建档、展示、利用、人员培养等工作相当薄弱,保护管理资金和人员不足的困难普遍存在。第三,一些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淡薄,重申报、重开发,轻保护、轻管理的现象比较普遍;少数地方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超负荷利用和破坏性开发,存在商业化、人工化和城镇化倾向,甚至借继承创新之名随意篡改民俗艺术,极大地损害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真性。 2005 年以来,秦皇岛非物质文化遗产日益受到政府与民间的关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进行了基础调研与资料整理,对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初步的产业开发与利用。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内涵的发掘、保护模式研究和产业开发规划的学术性调查分析尚显不足。秦皇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产业化开发起步较晚,虽然取得了一定发展,但仍属于弱势产业,缺乏市场整合能力。 二、秦皇岛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内外研究现状 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工作,国外早已经提到日程上,尤以意大利和韩国最为突出。我国对非遗的研究及对其进行旅游开发的实践工作,才刚刚起步,整体落后于这些国家。 国外对非遗进行旅游开发已经颇为成熟。意大利政府自1997年5月的最后一个周举行“文化与遗产周”,举办数百项丰富多样的与文化、历史相关的活动,其乡村生态游、美食文化游也逐渐兴旺。英国利用老宅从事观光产业开发等项目,这些经营性收入在各协会的收入中也占有相当份额。韩国最为重视“非遗”的旅游开发,“文化财”和“无形文化财”都被开发为商品,到处可见非遗的宣传广告和纪念品。表演类的“非遗”项目可在酒店表演,且有价目表。可以说,韩国在“非遗”旅游开发方面走在了世界前列,善于包装和策划,由单一的非遗衍生出丰富多彩的系列活动,极大地推动了韩国旅游业的发展。 我国在2001年起“非遗”才进入公众和学界视野。2002年以后,非遗研究机构、基金会、网站在全国各地相继出现。许多著名专家学者被邀请进行非遗保护工作,出现了新5
创办的《文化遗产》等研究刊物。2001年至2003年,是非遗研究的学术起始阶段。2004年至2006年是学术提升阶段,学术论文由十位数上升到百位数,内容集中在对“非遗”概念的界定、从法律和知识产权角度解读非遗保护等。2007年至2010年是学术发展阶段,学术论文达到每年千位数,研究内容更为广泛和丰富,走向深层次的专业性研究,整个学术研究正在走向多学科化和多元化。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措施 3.1建立旅游产业开发与非物质文化资源保护的协调机制,实行源头控制。明确界定旅游行政管理部门、非物质文化保护部门的职责权限和相互联系。 3.2建立并强化旅游资源和非物质文化环境的管理机构。其主要职能是:制定和执行有关旅游资源和非物质文化环境管理的政策法规;组织对旅游资源的调查统计;有偿转让旅游资源使用权,并对旅游资源资产的使用权进行有效管理;调查旅游资源的毁损和非物质文化环境的破坏状况,依法惩罚相关责任人。 3.3制定非物质文化旅游产业管理办法,建立良好的旅游景区文化管理秩序。 参考文献: [1]宋欢.旅游开发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J].沧桑,2006. [2]徐赣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式保护框架[J].广西民族研究,2005. [33]雷蓉,胡北明.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必要性分析——基于保护与传承的视角[J].贵州民族研究,2012.
6
河北师范大学汇华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翻译文章
海岸带是一个非常活跃和生态脆弱区的自然过程,是联系在一起的,综合的与海洋系统和地面系统的重叠。1980年代以来,沿海地区一直是一个热点问题,受到理论界的争论。秦皇岛拥有丰富的岛屿和海岸带的景观造型,结合景观色彩资源,景观组分和自然,生态和各种岩石,山和海,构成一个很高的旅游开发价值和广阔的应用前景。这是一个重大的问题,应该在现在和未来关注的,如何利用有限的不可再生资源,在秦皇岛群岛的罕见的滨海旅游资源,促进秦皇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Coastal zone is a very active and eco-fragile zone in the natural process that is linked, integrated, overlapped with marine systems and terrestrial systems.Since the 1980's, the coastal zone has always been one of hot issues concerned by the scholars. Qinhuangdao owns rich resources of islands and coastal zone with the combination of landscape contouring, landscape color, landscape component and natural, ecological and various rock, hill and sea, which constitutes a very high value of coastal tourism development and broad prospects. It is one of the major problems which should be concerned with now and in the future that is how to use limited non-renewable, rare coastal tourist resources in Qinhuangdao islands, promoting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in Qinhuangdao. 目前,大多数和海岸带的开发利用是有限的个人发展,并没有形成规模效应的发展,如:简单作为水产养殖,放牧,采矿或作为一个灯塔基地,为海岸带的开发等手段,发展是相对滞后的,发展水平低,投入产出的发展为例,比较小,:景区的发展尚未形成的主要自然景观为导向的系统,考虑到休闲,度假疗养,娱乐,旅游的周期短、经济效益低。 At present, most of the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coastal zone is limited to individual development, and did not form the effect of the scale of development, such as: Simply used as aquaculture, grazing, quarrying or as a lighthouse beacon base, etc. For the developed CoastalZone, the development of means is the relative backwardness, the development of level is low, the development of input-output is relatively small, for examples: the development of scenic spots has not yet mainly formed the natural landscape-oriented system, taking into account leisure, vacation convalescence, entertainment, and the period of tour is short and economic benefits are less. 由于海岸带的大量分散的特点和一些海岸远离大岛,管理成本很高。从目前的海岸带管7
理现状,海岸带的管理是分布式的不同部门之间职能交叉和碎裂,导致。由于缺乏管理的法律依据,各部门的管理不到位,缺乏管理。同时,由于法律的不完善和对海岸带的开发利用,未经授权的发展和海岸带利用许多行为屡禁不止,从而造成管理不到位而不为基础的管理手段和处罚依据。 As a result of the large number of Coastal zone and scattered distribution and some of the coast far away from the big island, the cost of management is very high. From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management of coastal zone, the management of the coastal zone is distributed among the various departments, resulting in Cross-functions and fragmentation. Due to lack of legal basis of management, the management of each sector is difficult to put in place, resulting in lack of management. At the same time, due to the imperfect law on the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coastal zone, many acts of unauthorized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coastal zone can’t be forbidden, resulting in resulting in management not in place without Based management means and Punishment basis. 对沿海地区生态环境的恶化会影响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没有被很好的利用旅游资源和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通过从大陆污水和大量的农业,工业污水直接排放的影响,进行了长江径流在舟山沿海水域,污染,无机磷,无机氮,石油污染日益突出,面临严重过剩,这可能会损坏利用海岸带资源与旅游活动的依赖自然生态环境。 The deterioration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of coastal area will definitely affect the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not being good to the use of tourism resources and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Influenced by direct discharge of sewage from the continent and a large number of agriculture, industry, domestic wastewater carried by Yangtze River runoff in Zhoushan coastal waters, pollutants, inorganic phosphorus, inorganic nitrogen, oil pollution is much more prominent, facing serious excess, which may damage the use of coastal zone resources and tourism activities dependent on the natur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 第二十一世纪是海洋的世纪,在海岸带开发与保护工作做得好是舟山海洋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是实现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需要,也是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和加强国防建设的实际需要。 The 21st century is the Ocean Century and doing a good job in the development and protection of coastal zone is the important content of the developing the marine economy of Zhoushan, is the practical needs of achieving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marine economy, 8
also is the practical needs of protecting national maritime rights and interests and strengthening national defense construction. 这些问题的发展,海岸带利用和综合管理,是新的基础性工作,是一个扩展从陆地到海洋,是沿海土地的问题,是土地的综合发展的问题,是解决冲突发展的沿海人口之间的一个系统工程,为协调人与自然资源和环境之间的和谐。因此,不断提高国家领土和海岸带资源和海洋经济的意义的认识,寻求人与自然的协调与和谐的舟山群岛,保证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These issues about the development, utilization and integrated management of coastal zone, is new basic work that is an extension from the land to the ocean, is the issue of coastal land, is the question of the overall development of land, is a system project to solve the conflicts among growing coastal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for the coordination and harmony between man and nature. Therefore, continuously improving the awareness of national territory and resources of coastal zone and the sense of marine economy, and seeking for the coordination and harmony between man and nature ensure the socio-economic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Zhoushan islands. 为了进一步加强海岸带的开发与保护,海岛权属管理系统,对岛屿和岛上的使用权限系统保护与利用规划体系的建立,由海填海工程和文化的管理应该加强,对海域使用补偿制度需要不断改进,对海岸带的开发秩序要由法律保持,海岸带可持续发展要由法律促进。 In order to further strengthen the development and protection of coastal zone, management system of island ownership, planning system of protection and use of islands and permission system of the use of the island should be established, the management of reclamation and culture by the sea should strengthened, the system of compensation for the use of waters should improved continuously, The order of the development of coastal zone should be maintained by the laws,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oastal zone should be promoted by the laws. 由于海岸带的开发与保护具有很强的政策含义,并大范围涉及的土地,海洋渔业,农业,林业,水利,环保,旅游,公安,交通,港口,航运,民政和 QDWLRQDO防御和其他领域,我们必须整合和变更分管理,建立中央和地方各级机构的管理系统。我们应该完善海洋综合管理政策和对海洋权益的保护措施,和海洋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海洋生态系统的保护,等,基于海域使用管理。要建立和完善海洋资源,健全监督体系,加强和规范使用海岸带的开发管理功能。我们应该树立权威和效率的协调机制,与舟山岛海岸带的开发9
利用和保护法的发展和管理都是合法的。 Because the development and protection of coastal zone owns a strong policy implication, and a large range involved in land, marine fisheries, agriculture, forestry, water conservancy,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ourism, public security, transport, port, maritime, civil affairs and QDWLRQDOdefense and other fields, we must be integrated and change the separate management, and establish the system of central and local institutional management at different levels. We should perfect ocean complex management policies and measures of the preservation of the marine rights and interest, the rational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marine resources, the protection of the marine ecosystem, etc, based on the use and management of sea area. We should establish and improve a sound monitoring system of marine resources and strengthen and regulate management functions of the development and use of coastal zone. We should establish coordination mechanism of authority and efficiency so that the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and protection and management of coastal zone of Zhoushan islands law are lawful. 自然给舟山海岸带的独特的旅游资源。海岸带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如海岸景观:海面地形地貌,海洋,岩石海岸,沙质海岸,蓝色的天空,绿色的水,浪小细砂,石奇观,海蚀悬崖,海蚀溶沟,等;有滩,海滩,巨大的岩石,陡峭的悬崖,一大量的岛屿,海底景观,海洋生物和海上日出,海潮和其他海洋的自然风光;有复杂的景观与景观和沿海和岛屿的风景——潮,海啸,海风,海市蜃楼,等的整合,也有人文景观——灯塔,渔港,渔村和终端。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在舟山群岛的沿海区应包括观察,疗养,度假,海水浴场,游艇,帆船,舢板,冲浪,滑水,钓鱼、采摘海滩蛤,贝类,海鲜和美味的海鲜。 The nature gives the unique tourism resources of the coastal zone to Zhoushan. Coastal zone is very rich in tourism resources, such as having coastal landscapes: sea topography, marine landforms, rock coast, sandy coast, the blue sky green water, small waves fine sand, rock spectacle; having complex landscape with the integration of the landscape and the coastal and island scenery---tide, tsunamis, sea breeze, mirage, etc, also having human landscape---lighthouse, fishing ports, fishing villages and terminals. Tourism resources developed and utilized in the coastal zone of Zhoushan islands should include observation, convalescence, holiday, sea bathing, sailing, yachts, sampan, surfing, and water skiing, fishing and picking the beach clam, shellfish, seafood and tasting seafood. 10
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
刍议秦皇岛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与保护
学 部: 理学部 专 业: 地理科学 班 级: 2010级1班 学 生: 指导教师: 论文编号:
11
目 录
中文摘要、关键词 „„„„„„„„„„„„„„„„„„„„„„„„„„1 引言(绪论) „„„„„„„„„„„„„„„„„„„„„„„„„„„„2 1、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述 „„„„„„„„„„„„„„„„„„„„„„„3 1.1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3 1.2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本质和特征„„„„„„„„„„„„„„„„„„„3 1.21无形性„„„„„„„„„„„„„„„„„„„„„„„„„„„„3 1.22传承性„„„„„„„„„„„„„„„„„„„„„„„„„„„„4 1.23多元性„„„„„„„„„„„„„„„„„„„„„„„„„„„„4 1.24社会性„„„„„„„„„„„„„„„„„„„„„„„„„„„„4 2、国内外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现状„„„„„„„„„„„„„„„„„„„5 2.1国内外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5 2.2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5 3、秦皇岛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分析„„„„„„„„„„„„„„„„„„5 3.1秦皇岛市概况„„„„„„„„„„„„„„„„„„„„„„„„„„„6 3.2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6 3.3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存在的问题„„„„„„„„„„„„„„„„„„7 4、秦皇岛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战略探讨„„„„„„„„„„„„„„„„7 4.1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之间的关系„„„„„„„„„„„„„„„„7 4.2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战略„„„„„„„„„„„„„„„„„„„„„„8 4.3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模式„„„„„„„„„„„„„„„„„„„„„„9 5、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策略„„„„„„„„„„„„„„„„„„„„„„9 5.1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9 5.2我市非物质遗产的旅游价值„„„„„„„„„„„„„„„„„„„„„10 5.3保护旅游资源和非物质文化环境的具体措施„„„„„„„„„„„„„„10 结论 „„„„„„„„„„„„„„„„„„„„„„„„„„„„„„„„ 11 参考文献 „„„„„„„„„„„„„„„„„„„„„„„„„„„„„ 12 英文摘要、关键字 „„„„„„„„„„„„„„„„„„„„„„„„„ 13
I
刍议秦皇岛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与保护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文化逐渐成为城市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
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已经成为很多地方“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主角。2005 年以来,秦皇岛非物质文化遗产日益受到政府与民间的关注,并且政府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进行了基础调研与资料整理,也对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初步的产业开发与利用。但对其内涵的发掘、保护模式的研究和产业开发方面的学术性调查分析尚显不足。本文对秦皇岛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进行了研究,了解了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开发、利用和保护等方面的现状,并探讨了其开发利用的基本策略及途径,希望可以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开发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关键词:秦皇岛 非物质文化遗产 开发 保护
1
引 言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和科技的快速发展,随着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众多学者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与保护愈加重视,将许多研究成果运用于对其的保护与开发的实践中来,并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有着悠久的文明和无数的人类文化遗产,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这些遗产正在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甚至濒临消失,我们作为历史的传承者必须要为子孙后代留下文明的足迹,开发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尤为重要。
2
1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述
1.1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
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名词术语曾经历过多次的界定,从“无形文化财产”的提出到“无形文化遗产”到“民间创作”,再到“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最终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确定,经历了数十年的时间才唤起了民众的关注和认同。然而其概念的确定也成为了学界学者们争议的话题,在经过长达16年的持续性争议后,终于于2003年10月17日,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审议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被学术界普遍接受。其定义为“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同时使他们自己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从而促进了文化多样性和人类的创造力。在本公约中只考虑符合现有的国际人权文件,各群体、团体和个人之间相互尊重的需要和顺应可持续发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1.2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本质和特征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的特殊遗产,从内容到形式上都表现有特殊性,具体来说,其特性还有无形性,传承性,多元性,社会性和活态性等。正确的理解和认识这些特性,是合理开发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前提条件。其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2.1无形性
非物质文化遗产曾被称之为“无形文化财”、“无形文化遗产”,此观点比较准确地揭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存在特征,即是以一种变动的、抽象的和依赖于人的观念、精神的存在。但,有人由此提出了一种“无形就是非物质”此观点是错误的。
非物质是一种依赖于人的思维的存在,这种存在是无形的。但有时却通过有形的物质作为自己存在的载体。比如,春节习俗是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它是在一代代中国人观念中存在,是无形的,但它又是通过特点时间特定人的活动来展示盒传承的,因而又是有形的。文化性决定了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性,物质性则决定了物质文化遗产的有形性。
1.2.2传承性
遗产是人类前代遗留下来且被后代享用或传承的财富,包括物质的和非物质的。其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性是指具有被人类集体、群体或个体一代接一代享用、继承或发展
3
的性质。它是以物质为载体,并以抽象无形的“非物质”形态存在,如民间仪式、生产工艺和表演艺术等。在传承性上有着自己独特的表现,是指人对“精神文化”的传递,载体与对象是分离的,传承过程是通过人与人的精神交流,即身体示范、口述、心理积淀或观念等形式进行的,因而是抽象的、无形的。
1.2.3多元性
任何文化都有多元性,但非物质文化的多元性有自己的特殊性。它不仅表现在不同地区、种族、信仰的群体、个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同,而且表现同一地区、种族、信仰的群体、个体在不同时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具有不同的形态、整个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形态是多元的。
多元性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及其重要的特征之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制定《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宗旨就是建立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多元性的基础之上,保护不同国籍、民族、地区文化遗产的多元性共存,是人类文化可持续发展的源泉与保障。
1.2.4社会性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社会性是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生和发展都离不开人类社会,是人类认知能力、创造能力和群体认同力的集中体现,是人类社会活动的重要内容。这一特性是由其“社会文化”的内容决定的。文化是被人广泛运用的一种文明内涵,其发生与发展都离不开社会实践。从文化遗产创造者、享用者和传承者的角度来看,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人类实践活动一样,是一种体现集体观念的集体行为的反映。这种集体可以是一个村落、一个地区、一个民族乃至一个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作往往是多个人共同完成的集体创作,既可以是同时代人共同创造的又可以是不同时代的人不断完善发展起来的。总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社会性总是和人类实践相关联。
1.2.5活态性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多元性、变化性,说明它是一种“活态”文化。这种“活态性”,突出表现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口头传说和表述及其语言、表演艺术、礼仪、社会风俗、节庆以及传统工艺技能等遗产中,它们的文化内涵是通过人的活动表现并传达给大众的。它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本然形态和生命线,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特征之一。
2 国内外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现状
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工作,国外早已经提到日程上,尤以
4
意大利和韩国最为突出。我国对非遗的研究及对其进行旅游开发的实践工作,才刚刚起步,整体落后于这些国家。
2.1 国外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
国外对非遗进行旅游开发已经颇为成熟。意大利政府自1997年5月的最后一个周举行“文化与遗产周”,举办数百项丰富多样的与文化、历史相关的活动,其乡村生态游、美食文化游也逐渐兴旺。英国利用老宅从事观光产业开发等项目,这些经营性收入在各协会的收入中也占有相当份额。韩国最为重视“非遗”的旅游开发,“文化财”和“无形文化财”都被开发为商品,到处可见非遗的宣传广告和纪念品。表演类的“非遗”项目可在酒店表演,且有价目表。可以说,韩国在“非遗”旅游开发方面走在了世界前列,善于包装和策划,由单一的非遗衍生出丰富多彩的系列活动,极大地推动了韩国旅游业的发展。
2.2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
我国在2001年起“非遗”才进入公众和学界视野。2002年以后,非遗研究机构、基金会、网站在全国各地相继出现。许多著名专家学者被邀请进行非遗保护工作,出现了新创办的《文化遗产》等研究刊物。2001年至2003年,是非遗研究的学术起始阶段。2004年至2006年是学术提升阶段,学术论文由十位数上升到百位数,内容集中在对“非遗”概念的界定、从法律和知识产权角度解读非遗保护等。2007年至2010年是学术发展阶段,学术论文达到每年千位数,研究内容更为广泛和丰富,走向深层次的专业性研究,整个学术研究正在走向多学科化和多元化。
面对全球化、经济一体化和生活现代化的大发展,前人留下的传统历史文化正在受到强烈的冲击,特别是承载着一代代人文化记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发生变异甚至消亡。我们在享有人类文明进步的同时,也必须面临另一种挑战,即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和文化多样性的冲击,特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的冲击和破坏,成为了全世界共同关注的问题。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在国家层面得到高度关注,国务院办公厅2005年专门颁发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及其附件,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包括相关旅游开发做出了全面规划和部署。
3 秦皇岛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分析
3.1 秦皇岛市概况
5
秦皇岛地处河北省东北部,南临渤海,北依燕山,东接辽宁省葫芦岛市,西近京津,位于最具发展潜力的环渤海经济圈中心地带,是东北与华北两大经济区的结合部。
秦皇岛交通便捷,通讯发达。秦沈高速铁路、京哈、京秦、大秦四条铁路干线和京秦高速公路、102、205国道贯穿全境。也是中国重要的港口城市,是华北、东北和西北地区重要的出海口。工业产品1000多种,其中30多种达到国际先进水平,170多种达到国内先进水平。这里拥有中国最大的玻璃工业基地、中国最大的桥梁制造集团、亚洲最大的单线复合肥生产企业、中国最重要的铝加工基地、中国最大的汽车轮毂制造厂,是中国著名的干红葡萄酒生产基地,目前正在成为中国最重要的燃气轮机制造基地和服务中心。
3.2 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
秦皇岛历史悠久,是一座依山傍水的滨海旅游城市,有众多闻名中外的旅游景区。秦皇岛数千年来的历史,积淀了无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其中包括国家规定的民间文学、民间杂技、民间音乐、民间美术、杂技与竞技、传统戏剧、传统医学、民俗等十七大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大部分,种类十分齐全。自2006年专门设立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小组,到2009年开展了全市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全市共普查非遗项目522项,走访传承人281人,发现非遗线索4831个,填写了1400份《普查登记表》,收集整理文字资料96.16万字,图片资料2981幅,摄像记录122.87小时,录音资料60.2小时。
至今秦皇岛已成功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5项,有2006年上报的河北鼓吹乐(抚宁)、昌黎地秧歌已被列为国家级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上报的昌黎民歌、孟姜女故事已被列为国家级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1年上报的昌黎皮影戏已被列为国家级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扩展项目,其中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2名;省级非遗项目26项,省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16名;市级非遗项目51项,市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32名。这些项目的精彩展演已成为我市文化生活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此外,2006年昌黎县、抚宁县先后被文化部、中国文联授予“地秧歌之乡”和“吹歌之乡”荣誉称号,山海关更被命名为“中国长城文化之乡”、“中国孟姜女文化之乡”。近期,秦皇岛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还专门拟定了《秦皇岛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评定暂行办法》、《秦皇岛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管理制度》,对全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普查登记和颈瓶筛选,进一步规范在普查和保护过程中的工作办法,逐渐营造出良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相应旅游开发的氛围。
3.3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存在的问题
6
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伴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我国的文化生态发生了巨大变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猛烈的冲击,保护工作面临一些难题:
(1)一些依靠口传身授方式加以传承的文化遗产正在不断消失;许多传统技艺濒临消亡;大量珍贵实物与资料遭到毁弃或流失境外;随意滥用、过度开发文化遗产的现象时有发生。
(2)法律法规建设的步伐不能及时跟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需要,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还缺乏相关法律的保护;管理尚不健全,保护工作还缺乏制度要求、保护标准和目标管理。收集、整理、调查、记录、建档、展示、利用、人员培养等工作相当薄弱,保护管理资金和人员不足的困难普遍存在。
(3)一些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淡薄,重申报、重开发,轻保护、轻管理的现象比较普遍;少数地方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超负荷利用和破坏性开发,存在商业化、人工化和城镇化倾向,甚至借继承创新之名随意篡改民俗艺术,极大地损害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真性。
2005 年以来,秦皇岛非物质文化遗产日益受到政府与民间的关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进行了基础调研与资料整理,对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初步的产业开发与利用。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内涵的发掘、保护模式研究和产业开发规划的学术性调查分析尚显不足。秦皇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产业化开发起步较晚,虽然取得了一定发展,但仍属于弱势产业,缺乏市场整合能力。
4 秦皇岛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战略探讨
4.1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之间的关系
(1)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特定群体的智慧结晶,一旦被破坏,就不可再生。
所谓的开发和利用就是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加工、改造或包装,使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在新的时代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产生新的存在形态,或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运用到别的领域。开发利用有可能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得到更多人的认可,但也有可能使非物质文化遗产面目全非。
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本身来讲,我们认为,保护工作重于开发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必须坚持:保护为主,以开发促保护。只有先整理和记录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
7
貌,才有可能在这样的基础上进行开发利用。保护和抢救的时机稍纵即逝,但是开发利用却可以长久地进行。
(2)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的开发有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发展。 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发展旅游业,增强了游客以及当地政府对这一资源的重视与珍惜,并促使相关部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进一步挖掘、整理和保护。
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带动经济增长,可以弥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发展资金不足的问题,有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昌黎赵家馆饺子”作为地方特色旅游名吃,引得许多外地人慕名前来品尝,在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也促进了昌黎赵家馆饺子制作技艺的传承与发展。
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有利于人们进一步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提高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
4.2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战略
秦皇岛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因其地域分布范围较广,相对分散,且因类而异,具有多样的开发价值,通过整合开发才能达到其最大效益。秦皇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业化开发,实质上就是深入挖掘并整合优势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将其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在开发中更好地活态传承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实现以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整合开发推动秦皇岛文化产业发展,进一步提升秦皇岛城市的文化软实力。
因为地域分散,旅游开发程度不同,使得秦皇岛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参差不齐。而天马山庙会、山海关孟姜女庙会等民俗活动由于时间、地点不能进入常规化运行轨道。目前秦皇岛共有九大园区文化产业:山海关古城文化产业园区、北戴河文化创意产业园、昌黎葡萄酒文化产业园、柳河山谷干红文化产业园、抚宁南戴河国际娱乐中心文化园、秦皇岛数据产业基地、秦皇岛·国际婚庆文化产业旅游城、青龙南山满族文化园和海港区开滦路历史文化街区。[1]虽然影响力与日俱增,但仍然属于内容相对单一的初级整合。
4.3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模式
旅游是人类社会的一种短期性的特殊生活方式,是旅游者在旅行和暂时性停留中所引起的一切现象和关系的总和。旅游活动是一种涉及面极其广泛的综合性社会经济文化活动,涵盖了旅游活动过程中的食、住、行、游、购、娱各个环节。从旅游活动构成的三个要素——旅游主体、旅游客体、旅游媒体来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具有可行性。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从某一地区、某一民族深厚的传统文化、悠久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流
8
传下来的历史财富,如民风民俗、民间文学、宗教信仰、节庆庙会等等,反映着历史文化传统和文化变迁,构成其潜在的旅游价值。
秦皇岛卢龙县是古孤竹国的国都,在3600年间生成了丰富多彩的孤竹文化,被誉为“中国孤竹文化之乡”,其中伯夷叔齐的历史故事就诞生于此。为了展示卢龙的悠久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2007年11月开始动工建设“孤竹文化主题公园”,将卢龙古城昔日的八处人文和自然景观集中展现于此,将成为促进当地旅游休闲的新看点。
“孟姜女哭长城”的民间传说是中国古代四大民间传说之一,也是秦皇岛市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一直以来,市里都十分重视孟姜女文化的挖掘整理、研究保护和传承弘扬。关城觅踪,会发现山海关与孟姜女哭长城的传说相呼应的历史遗迹与自然景观众多。1979年对外开放的孟姜女庙景区,是国内最早对外开放的景区之一,至今已累计接待国内外游客5000多万人次。孟姜女传说是孟姜女庙旅游的精髓,为长城文化增添了内涵,注入生命力,人们欣赏到的不只是雄伟壮观的万里长城第一关,蜿蜒入海的老龙头,更有凄美动人的孟姜女故事传说。众多国内外游客被这个美丽的传说所吸引,而开发出的与之相关的、有地域特色的旅游商品,也深受游客们的喜爱。这些都促进了本地旅游业的发展繁荣,同时也使孟姜女故事被更大范围地传播。
由此可见,旅游的本质是异地的愉悦体验,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当地旅游开发相结合的模式,满足了旅游者求新、求知、求异、求美等诸多方面的需求,一经大众传播途径为人所知,即可迸发出巨大的旅游吸引力,为日益升温的旅游找到新的出口。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重要的旅游资源,但不是所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都适合进行旅游开发,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应进行适应性分析,根据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旅游的本质以及游客的心理需求,本着文化发展方向性原则、文化本真原则、文化表现形式创新原则、彰显本土文化特色原则和可持续发展原则,采取相应旅游开发措施,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给游客。
5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策略
5.1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
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来说,保护是基础,利用是目的,保护不是单纯的怀旧复古,封存不动。用哲学的发展的眼光来看,任何留存下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不可能和刚刚生产时的一模一样。古老的文化与现代生活进程相协调一致才是
9
有意义的。所以我们在保护中不应该拒绝利用发展,相反,适当的利用能够促进保护。利用能够有效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过度开发利用自然资源,造成不可再生资源的掠夺和浪费固然不是可持续发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不能有效传承和利用,造成这些活态文化的濒危和消失,同样也不是可持续发展。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文化的重要载体,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保护和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继承和发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5.2 我市非物质遗产的旅游价值
5.2.1审美愉悦价值
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民间舞蹈形式、各类手工艺技艺等,都是劳动人民生产和智慧的结晶,展示了秦皇岛地区的社会生产和生活风貌,彰显了人们的艺术创造和审美情趣,蕴含着浓厚的地方风俗和鲜明特色,是我市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5.2.2历史文化价值
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民间文学,如碣石山传说与故事等,对旅游者具有相当的吸引力,旅游者可以在旅游中了解文化,认识历史,感受独具特色的秦皇岛文化。
5.2.3科考教育价值
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民间文学、音乐舞蹈、生产技艺等,为我市地方史、社会史、经济史、文化史等的研究提供了翔实的资料,这对于认识秦皇岛社会发展变迁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5.2.4社会经济价值
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一些传统的手工技艺,包括赵家馆饺子、卢龙粉条;青龙水豆腐、抚宁绣花鞋、皮影雕、剪纸、桲椤饼;北戴河的“杨肠子”等,对其进行包装设计,开发为旅游产品,一定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而传统的民间音乐、舞蹈等,通过旅游设计和开发,进行展演,可以极大地提高秦皇岛的知名度,获得巨大的社会效益。
5.3 保护旅游资源和非物质文化环境的具体措施
5.3.1建立旅游产业开发与非物质文化资源保护的协调机制,实行源头控制。明确界定旅
游行政管理部门、非物质文化保护部门的职责权限和相互联系。
5.3.2建立并强化旅游资源和非物质文化环境的管理机构。其主要职能是:制定和执行有
10
关旅游资源和非物质文化环境管理的政策法规;组织对旅游资源的调查统计;有偿转让旅游资源使用权,并对旅游资源资产的使用权进行有效管理;调查旅游资源的毁损和非物质文化环境的破坏状况,依法惩罚相关责任人。
5.3.3制定非物质文化旅游产业管理办法,建立良好的旅游景区文化管理秩序。
6 结论与展望
秦皇岛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因其地域分布范围较广,相对分散,且因类而异,具有多样的开发价值,通过整合开发才能达到其最大效益。秦皇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业化开发,实质上就是深入挖掘并整合优势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将其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在开发中更好地活态传承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实现以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整合开发推动秦皇岛文化产业发展,进一步提升秦皇岛城市的文化软实力。当然,在具体整合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时,还要针对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特点进行准确、适度开发,确保开发的投入与效益的比例关系。此外,并非所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都适合产业化经营,因而在实践中要避免盲目产业化,要注重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原真性。在开发过程中可以打破地域界限和行政区划,整合资源,综合开发,尤其要注重开发特色文化品牌。只有推出富有时代气息和地域特色的产业化形式,形成自己独特的、强有力的产业优势,才能将秦皇岛绚丽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推向全国,推向世界。
11
参考文献:
[1]王文章.《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 [2]UNESCO.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 [Z].2003.
[3]巴莫曲布谟.两个概念:无形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A].民俗学,2004. [4]韩基灿.浅议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特点及其意义[J].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
[5]宋欢.旅游开发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J].沧桑,2006.
[6]徐赣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式保护框架[J].广西民族研究,2005.
[7]李华明.世界遗产代际公平探析对我国世界遗产管理的法律思考[J].人大复印资料,2004.
[8]雷蓉,胡北明.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必要性分析——基于保护与传承的视角[J].贵州民族研究,2012.
[9]张宝林.《秦皇岛文化产业形成聚集效应》[N].河北经济日报,2011年11月18日. [10]孙移芳.浅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识产权保护[J].甘肃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
[11]胡绍华.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研究[J]1旅游经济, 2006. [12] 张朝枝.旅游与遗产保护[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 2006.
12
The development and protection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of
Qinhuangdao City
Abstract: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imes and the advancement of urbanization, culture has gradually become the important symbol of urban comprehensive strength.Non-material cultural heritage has become a lot of places in the role of \"culture plays, act in an opera in economy\".Since 2005,the public and private are paying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to the qinhuangdao non-material cultural heritage,and the government on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resources research and organization of data,and also for part of non-material cultural heritage has carried on the preliminary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industry.But the study of the patterns of excavation, protection of its connotation and industrial development of academic research and analysis is inadequate.This article studies the qinhuangdao non-material cultural heritage present situation,and has a good knowledge of the city's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 the development, utilization and protection of the status quo,and discusses its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the basic strategy and approach, hoping to the protection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and development to provide certain reference basis.
Keywords: Qinhuangdao Non material cultural heritage Development Protection
1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