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南水北调工程为我国水资源分配合理配置
摘要:我国地域辽阔,南北水资源分配不均匀,北方水资源较为贫乏,近些年来北方城市用水较缺的现象逐渐凸显,基于此,本文论述了南水北调工程如何实现我国水资源的合理配置。
关键词:南水北调;水资源;合理配置 引言
南水北调工程作为我国首次规模巨大的水资源调配,尽管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提出到现在投入建设已经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发展,但是在水资源调配的工程建设与运行方面都缺乏经验。很多类似南水北调的水资源的空间调配在国际舞台上早就有运用并且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例如墨西哥的南水北调工程、俄罗斯的北水南调工程等都是很好的成功例子。尽管这些调水工程对发展带来了很好基础条件,但是如果问题考虑不周也会造成隐患,其中俄罗斯的北水南调工程就因为缺乏实践探讨,造成喀拉海的水量减少并对周边民众造成影响。
我国水资源南多北少,分配不合理,南水北调工程可以弥补局部水资源不合理的情况,我国南水北调工程包括东线、西线、中线三条总干渠。其中,东线是从长江下游调水往烟台、威海;西线缓解西北地区用水包括雅砻江、通天河、大渡河三条引水线。中线直接从长江的支流丹江口调水往北京、天津。
1、南水北调工程概况
1.1、南水北调工程概况
南水北调是举世注目的一项特大型跨流域调水工程,是实现我国水资源战略布局调整、优化水资源配置、解决黄、淮、海平原、胶东地区和黄河上游地区特别是津、京、华北地区缺水问题的一项特大基础设施。南水北调工程从长江下游、中游、上游分别引水,形成了东、中、西三线的总体布局。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农业大国,我国人均水资源仅有世界人均水量的四分之一,被列入13个主要贫水国的行列,而且水资源在空间分布上南多北少,极不平衡。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本来水资源不足的北方地区水资源供应状况更是捉襟见肘。北方广大地区水荒严重,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加剧,黄河下游断水频繁,水环境持续恶化,这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严重制约因素,南水北调工程上马已显得十分迫切。
经过科学技术人员几十年的工作,南水北调工程从长江下游、中游、上游分别引水,形成了东、中、西三线的总体布局,分别从长江的下游、中游和上游引水至华北、西北地区。其中前两条线路在途中将与黄河成立体交汇,而西线则是在上游直接注入黄河。我国水资源在全国形成了“四横三纵”的战略格局。
1.2、我国地面水资源的年内分配和年际变化特征
受季风气候影响,我国各地降水和径流的季节性变化十分明显,夏秋多雨,冬春少雨,雨量主要集中在汛期。东南各省汛期四个月的降水量占正常年降水量的50—60%,其他地区可达年降水量的70-80%。地面径流的季节变化大致与降水季节变化一致,不过在时间上略为拖后。降水的年际变化也很大,因此旱涝年份常交替出现,也有连续旱和涝的年份。大体上说,长江以南属丰水和多水带,降水年际变化较小,其变差系数(Cv)在0.15-0.20之间,年径流的变差系数较降水稍大,在0.2-0.3之间。而淮河以北雨少的地区,年际变化相当大,年降水量变差系数在0.3-0.5之间,年径流变差系数更大,达0.6-1.0之间。年变差系数越大,旱涝出现的机会也越多。更有甚者,我国各主要江河经常出现连续的多水期和少水期。表1以大于多年均值的年份作为多水年统计,小于多年均值的年份作为少水年统计。由表中可见,我国十条大河均有连续的多水期和少水期,其中北方河流的连续多水期和少水期比南方河流长,突出的是松花江和黄河,最长连续多水期分别长达八年至九年,最长连续少水期分别长达十三年和十一年。淮河以南各河持续时间虽较短,但长江、闽江、珠江也都出现过连续六、七年的少水期。
表1 我国主要河流水,大于或小干平均值的连续年数
河名 站名 资料系列长 最长连续多水期 连续多水期与多年平均值 最长连续少水期 连续少水期与多年平均值
(年) (年) (%) (年) (%)
松花江 哈尔滨 78 8 132 13 60
滦河 滦县 37 4 126 4 69
黄河 陕县 56 9 118 11 75
淮河 蚌埠 51 3 199 6 72
长江 宜昌 90 4 113 6 91
闽江 竹岐 38 3 130 7 80
珠江 梧州 32 3 118 6 82
澜沧江 允景洪 17 2 125 4 91
2、南水北调工程在我国水资源合理配置之中的作用
2.1、水资源合理配置措施
2.1.1、南水北调工程在河南地区具体情况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是指从长江中游干流及其主要支流汉江引水,具体是从加坝扩容后的丹江口水库陶岔渠首闸引水,沿唐白河流域西侧过长江流域与淮河流域的分水岭方城娅口后,经黄淮海平原西部边缘,在郑州以西孤柏嘴处穿过黄河,沿京广线西侧北上,自流到北京、天津。南水北调中线主体工程由水源区工程和输水工程两大部分组成。水源区工程为丹江口水利枢纽后期续建和汉江中下游补偿工程;输水工程即引汉总干渠和天津干渠。中线规划分两期实施,其中一期工程为丹江口水库大坝按正常蓄水位17Om一次加高,随着水库蓄水位逐渐抬高,分期分批连续安置移民;兴建从陶岔渠首闸至北京团城湖全长1267km总干渠和154km天津干渠,并在汉江中下游兴建兴隆水利枢纽、改扩建沿岸部分引水闸站、整治局部航道等治理工程,多年平均年调水量为95亿m3,工期约8年,投资920亿元。目前,中线一期工程的永定河倒虹吸工程、滹沱河倒虹吸工程已于2003年12月30日开工建设,唐河倒虹吸工程、釜山隧洞工程已于2004年,9月1日开工建设,北京西四环暗涵工程已于2005年5月28日开工建设,槽河段工程已于2005年6月13日开工建设,古运河枢纽已于2005年7月15日开工建设,丹江口大坝加高工程和一期穿黄工程已分别于2005年9月26日和27日开工建设。中线工程总干渠全长约1420km,河南省段全长730km,经南阳市、平顶山市、许昌市、郑州市、焦作市、新乡市、鹤壁市和安阳市等8个省辖市,供水范围除包括以上8个市外,还有周口市、漂河市和淮阳市。河南省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沿线省份中渠道最长、计划用水量最大的省份。中线工程建成后,河南省供水量可增加37.69亿时,将极大缓解经济社会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矛盾。由于南水北调供水将采用准市场运作,用水要根据市场交换原则进行计价收费,水价会有一定程度的提高,将会提高人们的水商品、水市场及节水意识,同时也会给河南省的水资源管理体系、相关法规制度体系提出一些新的问题。
2.1.2、水资源合理配置措施
依据水资源合理配置的抑制需水、有效供水和保护水质三大基本任务,水资源的高效利用和有效保护就成为南水北调工程总体规划的重要基石和前提。90年代朱总理提出“先节水后调水、先治污后通水、先环保后用水”的指示,明确要求南水北调工程的规划与实施必须建立在水资源合理配置的基础上。由于我国的供水系统当前明显存在城市与农村两大供水系统,南水北调工程近期的主要供水目标是满足城市发展用水需求,主要原因是城市的人口与工业企业集中,用水需求增长较快,水污染严重,水价有较大的调整空间。当前,黄淮海平原地区的许多城市大量挤占了农业用水,限制了农业的发展,调水后可通过水量置换的办法还水于农业、还水于生态,部分解决农业发展用水及生态环境用水问题。
2.2、某省南水北调受水区水资源优化配置结果分析
2020 水平年方案设置:2020 水平年流域供需矛盾进一步加剧,重点考虑引汉济渭调水 15.5 亿 m3、12 亿m3、10 亿 m3及不调水情况,共有方案 6个。
2030 水平年方案设置:2030 水平年流域供需平衡资源型缺水严重,设置方案为城市工业进一步节水 2%,并结合不同引汉济渭调水量,共组合成 4 个方
案。
2020水平年结果分析本次研究旨在最大限度地发挥当地水源潜力并合理利用陕西省南水北调中线引汉济渭水资源,才能有效地解决受水区内水资源供需矛盾,满足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改善。应用本文模型对设置的方案集进行求解,获得2020年不同方案受水区水资源优化配置成果。根据成果分析,方案1和方案2在引汉济渭调水量为15.5亿m3时,均可满足当地水资源的供需平衡要求。考虑最小缺水量,经比较推荐方案2为2020年水平年实施方案。该方案不仅满足当地水资源的供需要求,还实施了工业节水5%措施。
3、结语
南水北调是一个跨空间、超地区性的一项大规模调水活动,随着我国北部水资源的紧缺,南水北调工程刻不容缓。为了确保南水北调工程的顺利展开,需要树立科学发展观,坚持可持续原则,在建设前做好事前方案的合理化,同时南水北调投入使用过程中要加强对用水资源意识的教育。南水北调完善与建立是一个发展的过程,要求我们不断去努力,根据国家发展和国民生活生产需要进行建设,需要全体人民共同维护。
参考文献
[1]侍翰生.南水北调东线江苏境内工程水资源优化配置方法研究[D].扬州大学,2013.
[2]叶锐.水资源再配置模式研究[D].西北大学,2012.
[3]徐鹤.南水北调工程受水区多水源水价研究[D].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201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