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物价上涨的经济分析
世界经济将继续强劲增长,加大了全球通胀压力。鉴于今年上半年全球经济的良好增长势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7月25日将今、明两年世界经济增长预测从今年4月的4.9%上调到5.2%,美国在第二季度已经重拾增势;日本经济复苏形势良好,有望进入正常的增长轨道;欧元区经济上半年明显好于预期;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经济继续快速增长,其中中国、印度和俄罗斯的增速尤为突出。在全球经济持续强劲增长的情况下,供应因素增强,通胀风险增大。
我国经济仍将高位运行。从2003年开始,我国经济进入新一轮的景气周期,驱动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非常强劲,今年上半年GDP增速达11.5%,创近12年来的同期新高,投资、消费、出口三大需求全面升温,预计今后几年我国都将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将刺激社会总需求上升,推动物价上涨。
城乡居民收入出现了少有的快速增长态势。今年上半年,全国城镇在岗职工平均工资同比增长18.5%;另外,有调查显示,上半年农民人均现金收入2111元,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3.3%,增速比去年同期提高1.4个百分点。其中,农民的工资性收入和出售农产品收入增长较快,分别同比增长19.3%和17.3%,这表明由“民工荒”引发的工资上涨已从沿海地区蔓延到全国各地。劳动工资水平上升再加上社会保障体系覆盖面的扩大,一方面将直接抬高企业成本和产品成本,诱发成本推动型通胀;另一方面,将提高城乡居民的消费能力,导致需求推动型通胀。
受国际粮食库存下降、国际价格传导等因素的影响,近期国内粮价有可能继续保持小幅上涨趋势。而粮食又是食品生产链的源头,能在较大程度上决定食品价格的走向。一方面,前期大幅上涨的猪肉、鸡蛋等继续保持上升势头,国家、农业部、商务部三部
委会商后认为猪价偏高和猪肉供应偏紧的局面,还将持续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另一方面,由于成本上升,近期方便面、乳制品、快餐等都在纷纷涨价,呈现蔓延之势。
物价上涨终究可以归结于货币现象。由于经常项目顺差和资本项目顺差居高不下,导致经由外汇占款被动投放的基础货币持续多增。6月末M2同比增长17.06%,增幅比5月末高0.32个百分点,也超出年初确定的目标增速1.06个百分点。同时,信贷投放也有较大增幅,上半年新增贷款2.万亿元,创历史同期纪录。充裕的资金终将会形成购买力,促进物价水平上扬。
国际原油价格飙升和主要有色金属价格在高位波动,给我国带来较大的价格上涨压力。今年以来国际原油价格震荡盘升,但我国一直对成品油价格实行严格管制,目前国内成品油与国际油价倒挂,国际油价大幅上涨的因素没有在我国CPI中充分反映出来。据悉,国内三大石油巨头已几次上书要求成品油涨价,如果油价得到相应的调整,我国CPI会受到直接影响,并成为通胀的主要压力之一。
资源价格和服务价格改革的全面推进,会推动相关产品价格上涨,从而直接或间接地促使未来价格总水平上升。为了“两高一资”行业的发展,今后国家将加快税制改革进程,并陆续开征燃油税、排污费、污水处理费等,以鼓励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而且,资源价格对服务价格有明显的传导性,服务价格的涨幅中有一半左右来自资源价格的传导,因此,资源价格的上调,必然会带动服务价格的整体上升,使公共交通等服务价格的潜在上涨压力得到释放。
目前来讲,物价上涨因素主要是有部分农产品的价格存在继续上涨压力。目前粮食、大蒜、绿豆等农产品,其价格波动均与通胀预期较强、投机炒作较为活跃以及国际粮价上涨等短期因素有关。从预期因素看,年初以来北方低温、西南旱灾以及南方洪灾等极端天
气相继出现,引发人们对农产品价格上涨的担心,近期游资在流通环节炒作部分农产品,也强化了价格上涨预期。另外,国际市场粮价上涨也进一步强化了人们的通胀预期。在世界主要产粮国出现农业歉收的预期下,国际投机资金看准时机大肆炒作,国际市场农产品价格大幅上涨重返高位。尽管国际粮价上涨已经激发了国内粮价的上涨预期,未来国内粮价面临上涨的压力。但从我国情况来看,尽管由于受旱灾以及低温、冰冻影响夏粮略有减产,但占全年粮食产量70%以上的秋粮特别是水稻、玉米两大主粮今年获得大丰收。所以,今年的粮食总体还是供大于求,粮食价格从总体上看不具备大幅上涨的基础。当前粮食等农产品价格的上涨更多的是预期和投机炒作造成的。
尽管在部分农产品价格上涨的压力下,短期内CPI有可能再度走高,但也有不少促使CPI回落的因素。首先,我国经济增速在今年一季度快速回升至短期高点11.9%之后,二季度出现预料之中的回调,而从反映经济发展的先行指标(PMI)看,我国经济增长速度将继续放缓。从历史上看,我国的每次通货膨胀都与经济过热相伴随。经济增速的下降必然导致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的下降,从而减缓价格上涨的压力。其次,货币信贷的流动性压力有所减轻。今年年初以来,在银行信贷投放大幅减少、连续多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和公开市场大幅回笼资金的影响下,广义货币(M2)增速连续几个月持续、快速、大幅回落,从2009年底的28.42%回落至今年8月份的19.21%;狭义货币(M1)余额同比增幅也比去年同期低5.8个百分点。第三,受国内外经济增长放缓以及国内工业品需求疲软影响,8月份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PPI)继6、7月份之后继续回落。PPI的回落将有利于中下游产业成本的改善,从而有利于缓解CPI上涨的压力。第四,翘尾因素对CPI的影响将逐步减小。伴随着年终临近,物价翘尾因素也会逐渐回落,对CPI的影响也会逐月减小。
当然,目前也存在一些推动物价下降的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部分行业产能过剩,一般消费品供大于求的局面在短期内难以改变。近期人民币升值有加快之势,人民币升值意味着进口产品价格的下降,对经济增长具有一定的收缩效应,加上调低进口关税,
会导致进口商品价格下降和进口商品数量增加,进而拉低国内物价总水平。日元升值过程中其国内物价走势就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此外,技术进步推动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会促使价格水平有所下降,最突出的例子就是信息技术产业。
综合来看,上半年价格上涨呈现出结构性特点,但物价上涨的压力并未充分释放,下半年食品价格仍是引导物价上涨的主要因素,有可能引起全面的物价上涨。我们要正视下半年物价上行的压力,尤其要高度重视资产价格泡沫,及时出台措施调节和稳定居民通胀预期。各地需要切实做好稳定价格总水平工作,重点照顾中低收入家庭的生活。
今年上半年CPI上涨具有明显的结构性特征,以粮食为代表的食品价格同比上涨7.6%,推动CPI上涨了2.5个百分点,贡献率达78%,其中粮食同比上涨6.4%,蛋上涨27.9%,肉禽及其制品上涨20.7%,水产品价格上涨3.7%。而工业品价格和服务价格基本保持稳定,扣除食品和能源项目后上半年的核心价格指数仅同比上涨0.9%。
由于上半年的物价上涨主要是由食品价格推动的,因此有些人士认为增加食品供给就可以了,不足为惧。而作者认为,虽然本轮物价上涨是由食品价格引发的,但其中包含了经济增长较快、货币投放过多、投资反弹压力较大、城乡居民收入上升、消费增速加快等诸多因素,必须引起足够重视,及时采取对策。否则,如果食品价格上涨与其它商品价格上涨形成叠加效应的话,可能产生价格全面上涨的通胀风险。
美国的次贷危机,美元的贬值,人民币的升值等也对通货膨胀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由于美元的贬值以及央行的不断加息使大量的国外热钱不断涌入国内进行投机来赚取利差和汇差。热钱的大量涌入迫使央行不得不投放大量的人民币到市场上去,而同时又提高法定准备金率致使银行系统出现流动性过剩,这就加大了通货膨胀的压力。同时由于此次物价上涨部分是由于供给的不足造成的,央行的不断加息和提高法定准备金率,使得企业的融资
成本大大增加而无法承受,就不得不缩小规模减少产品的供给,从某种程度上讲还会加剧了通货膨胀的压力而与实施的目的相反。面对物价指数的不断上涨和通货膨胀的压力,采用了包括货币和财政在内的多种措施来抑制物价的上涨,但是总体的效果不是很明显。银行从07年开始就不断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提高的次数创历史新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已高达17.5%。从07年央行就不断加息,而且发行了国债进行公开市场操作。所有的这些措施对于抑制经济过快增长,控制物价的上涨并没有产生很好的效果。目前中国的经济增长仍然很快,物价指数依然很高,离目标依然很远。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dfix.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4080961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