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浅析《三等车厢》的艺术特色

来源:抵帆知识网
对杜米埃油画作品《三等车厢》的赏析

奥诺雷·杜米埃(1808-1879年)是法国19世纪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讽刺画大师。1808年2月26日出生于马赛一个有文学修养的玻璃匠家庭,后迁居巴黎。早年他跟随一位学院派画家学习素描,并学习了石版画技术。以后他为了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经常到博物馆研究古代雕刻以及古代油画大师的油画。此外,他还通过自己的观察牢记了巴黎社会各阶层形形色色的人物形象,练就了一手过硬的素描、速写功夫。著名诗人和美术评论家波特莱尔说:“杜米埃的素描和安格尔的水平一样高,可能比德拉克洛瓦还要好。”他的艺术生涯始终与法国的现实主义相联系,并且留下了极为丰富的艺术遗产。他通过自己的艺术歌颂革命、抨击反动势力和嘲笑市民的庸俗习气,他通过自己的艺术表明,他始终是一个坚定的民主革命的战士和人民利益的捍卫者,他还通过自己的艺术剖析时代、针砭时弊、反映社会中的问题,并在作品中为我们勾画出了19世纪中叶法国的社会面貌。

因此我们需要通过分析《三等车厢》来体会杜米埃作品的丰富内涵。

首先,众所周知,现实主义画家所表现的人物素材一般都来自下层的工农百姓,表现的主题都是他们平凡的生活、劳作,记载着他们的欢乐、悲伤。因此杜米埃的风俗题材作品,大都是描绘他亲身经历过的事。如果说维米尔、米勒对平凡事物的描绘确实给观众带来一种美的感受的话,那么将《三等车厢》列为艺术史的名画,恐怕有些人就会觉得不好理解了。这有什么好看呢?黑乎乎一片,即使有一些光从窗户照进来,也是发黄发旧的颜色,一点也不明快。这只有在底层社会中才能看到的场面,谈不上高雅,却成为画家希望表现的素材。《三等车厢》正是画家表现普通市民生活的代表作品。漫长的旅途中,只能坐在三等车厢里的都不是有钱人,这里空气憋闷、人群拥挤,但却是观察大多数人真实生活状况的最佳场所。就像今天学画的学生特别喜欢去火车站练习速写一样,来自不同背景的人集中在一起,呈现出迥异的姿态和面容。

其次,从色彩方面来说,他通过使用明暗对比造成一种充满激情的画面。画面中光线集中在前景的两个农妇身上,使其在暗色背景上轮廓分外鲜明。画家用咖啡色和棕色为主色调,运用和谐的黄、红、蓝色组成统一的色调。同时,杜米埃在构图上处理得很巧妙,他利用车厢里一排排对面相向的座位,自然地将人物安排在空间里面。有的可以看到正面,有的只有背影,有的则露出侧脸,但至少,每一个人都能保证被观众看见。当你逐一去认真凝视的时候,便会觉得在每个人的身后,都有一番人生的故事,即使只看到背影,似乎也能猜测出他的性格。靠窗户、戴高礼帽的老人看上去谦逊而自尊,可能尽管生活清贫但仍然富有教养,而另外一位戴圆顶帽子的男士则像开朗而风趣的人,他的谈话吸引了周边的乘客。这只是生活中偶然而短暂的一瞬,却浓缩了千千万万人的身影。

第三,再让我们整体地来看一下这张画,尽管相比传统油画,它的色彩又脏又暗,用笔也显得很是粗糙,有许多边线还露在外面,可它却通过这种朴实、不加过多修饰的手法,带给观众一种无以比拟的真实感受。这种真实不是在描绘精致、内容风雅的作品中所能感受到的,反过来说,你也无法想象用布歇、弗拉格纳尔那样的宫廷画师的熟练技巧,来描绘眼前的平民生活,会是一番怎样矫揉造作的情景。不同的艺术家寻求不同的技法,去表现他们对现实世界的看法与感受,最后的结果或许都如同盲人摸象般触到了“真实”的一角,但彼此间却很难达成共识。不过,对于观众而言,我们却是可以享有眼福了,就如同生活中需要酸、甜、苦、辣的调味品,不同趣味、追求的艺术品丰富了我们对于审美的鉴别力,何况一件作品与一件作品之间的差别远要比调味品细腻而深刻得多。

观赏《三等车厢》我们就可以发现,作者准确的把握了近代都市的新鲜景象以及不同人物、不同心态、不同关系的人们拥挤在一起的隔阂感和孤独感。从这幅油画,我们不难看出杜米埃已经远远的超越了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的规范。他不仅仅把创作的主题从历史性的题

材转向了当代现实生活,而且,把创作手法从面面俱到、精描细刻的作风中解脱出来,他那敏锐、活泼、抒情的色块,简洁、泼辣和自由不羁的笔法不但给予后来的艺术家以深刻的启迪,也为现实主义美术创作原则的确立起到重要的作用。

当然,对于美术作品的理解不能仅只停留在以上几种,对于作品的理解还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慢慢发掘,多对画面思考才能感受到作品的艺术生命力。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