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2019届高考全国卷历史一轮复习练习:考点49 明清之际

来源:抵帆知识网
第3步 研习高考真题 高考研析 把握考向

1.[2016·北京卷]17世纪来华传教士曾将《论语》《大学》等译为拉丁文在欧洲出版,19世纪中期传教士理雅各又将多部儒家经典译成英文,在西方引起轰动。这表明( )

A.儒家思想被西方学者普遍接受 B.中国传统文化在西方引起关注 C.中西文化交流限于传教士之间 D.儒家思想推动了西方政治革命

答案:B 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材料。材料讲述了传教士把中国的儒家经典介绍到西方,在西方引起了轰动,但这并不能说明儒家思想已经被西方学者普遍接受,排除A项;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儒家思想在西方引起轰动,说明中国传统文化在西方引起关注,故选B项;C项说法错误,19世纪时中国和西方的文化交流已经不仅仅局限于传教士之间;儒家思想推动西方政治革命在材料中体现不出来,排除D项。

2.[2016·江苏卷]明末思想家李贽是一位狂狷之士:他剃光头发留着长须,“儒帽裹僧头”,穿着亦僧亦儒的怪异服装;他讲学传道,却收女弟子。由此可见,李贽( )

A.致力于儒学和佛教的融合 B.认可明代妇女地位的变化 C.力图冲破封建传统的束缚 D.渴望得到超然物外的自由

答案:C 解析:李贽的衣着和行为反映出其离经叛道的不羁性格,是反对正统思想、力图冲破封建传统束缚的表现,并非渴望得到超然物外的自由,故C项正确,D项错误。仅凭衣着不能反映出李

贽致力于儒学和佛教的融合,排除A项。收女弟子是倡导男女平等的反映,而非认可明代妇女地位的变化,排除B项。

3.[2015·福建卷]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今将静百姓之心,而改其行,必在制民之产,使之甘其食,美其服,而后教化可行,风俗可善也”。在此,顾炎武强调( )

A.培养人才,经世致用 B.弘扬道德,规范言行 C.富足百姓,移风易俗 D.教化民众,静心明志

答案:C 解析:解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材料。顾炎武的意思是要安定百姓,改变其行为,必须先使人民“甘其食”(吃饱)、“美其服”(穿好),然后进行教化以改善习俗,故C项正确。

4.[2013·山东卷]下列关于李贽思想与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都具有思想启蒙意义 B.都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 C.都体现了新兴资产阶级的愿望 D.都宣扬了个性自由和解放

答案:C 解析:李贽代表地主阶级的利益,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代表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故选C项。其他三项均属于两者的共同特征。

5.[2012·广东卷]有人这样评论当时的政治制度:如果宰相制尚未废除,宰相就会用古代圣人贤君的德行来劝谏君主,君主就不会肆无忌惮。据此可知,他主张( )

A.限制君权 C.实行君主立宪制

B.削弱相权 D.废除三省六部制

答案:A 解析:本题解题的关键是准确把握作者对宰相作用的

定位。材料反映了宰相的作用是劝谏君主,使其不能肆无忌惮,体现了作者限制君权的主张,故A项符合题意。材料反映了作者加强而非削弱相权的要求,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君相关系,希望恢复传统政治制度,而非实行君主立宪制,C项错误;材料未涉及具体的三省六部制,D项错误。

6.[2015·天津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孔子极力倡导仁人君子之道。从理想人格的意义讲,孔子所谓的仁人君子不仅应关切个人自我道德品格修养,具备忠信、孝悌、克己、礼让、好学、知勇、仁恕等诸美德,而且更应怀抱经世济民的情怀,“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林存光《孔子新论》

材料二 君子之为学也,非利己而已也,有明道淑人之心,有拨乱反正之事,知天下之势之何以流极而至于此,则思起而有以救之。

近世,号为通经者,大都皆口耳之学,无得于心,既无心得,尚安望其致用哉?

——顾炎武《顾亭林诗文集》

(1)材料一中,孔子心目中的“仁人君子”应具备怎样的品德?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孔子的政治抱负。

(2)材料二中,顾炎武提倡的治学目的是什么?他的学术实践在当时有何意义?

(3)上述两位思想家的主张有何共同点?结合当今时代,谈谈你的认识。

答案:(1)品德:注重个人自我修养;具有经世济民情怀。政治抱负:改变春秋时期天下大乱的政治局面,主张“克己复礼”,匡正

社会秩序。

(2)目的:经世致用(明道救世)。意义:批判空谈,开朴实学风先河。

(3)共同点:强调社会责任感。认识:社会责任感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之一,当代青年应该继承和发扬这一传统,肩负起民族振兴、国家富强的重任。

7.[2013·江苏卷·节选]家训宗规伦理以儒家思想为主体,通过家国意识同构,旨在实现社会和谐,体现了民族传统道德思想与规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有子(孔子弟子)曰:“孝弟(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论语·学而》

材料二 约之二:吾族务要恪遵祖训,以伦理为纪纲,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妇和顺;一家雍睦(和睦),端由于此。即同宗相处,须要安分守己,尊莫凌卑,强莫欺弱;卑幼者不许冒犯长上,富贵者宜怜穷困。循规蹈矩,宗族称孝,乡党称弟(悌)。

——何兹全《中国文化六讲·训约十四条》

材料三 宣圣谕。圣谕曰:“孝顺父母,尊敬长上,和睦乡里,教训子孙,各安生理,毋作非为。”此六事乃太祖高皇帝(朱元璋)曲尽做人的道理,件件当遵守。能遵守的便是好人。有一件不曾遵守便是恶人。愿我一族长幼会集祠(堂)中,敬听宣读,悉心向善,皆作好人,有过即改,共为盛世良民,贻子孙无穷福泽。

——明《虎墩崔氏族谱·族约》

(1)儒家的伦理思想深刻影响中国社会。据材料三,指出明代统治者与民众对儒家伦理所持的态度及其各自的做法。

(2)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儒家伦理在中国历史上所起

的积极作用。

答案:(1)态度:尊崇儒家伦理。做法:统治者提倡;民众遵守。 (2)积极作用:维系家庭家族和睦;维护政治、社会稳定;传承民族道德,影响思想文化发展。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