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高血压肾损害

来源:抵帆知识网


第九节 高血压性肾损害

高血压性肾损害(hypertensive renal disease)是指由原发性高血压所导致的肾脏小动脉或肾实质损害。主要为肾小动脉硬化。高血压持续5~10年,即可出现肾脏小动脉硬化、管壁增厚、管腔变窄,进而继发肾实质缺血性伤害,包括肾小球缺血性皱缩、硬化,肾小管萎缩,肾间质炎细胞浸润及纤维化,导致良性小动脉性肾硬化症。

中医学对原发性高血压性肾损害无明确认识,根据临床表现多归于“眩晕”、“头痛”、“水肿”、“尿浊”、“虚劳”等范畴。

一、病因病机

1、病因

(1)情志不遂忧郁恼怒太过,肝失调达,肝气郁结,气郁化火,肝阴耗伤,风阳上扰头目,发为眩晕。

(2)禀赋不足,久病劳倦肾为先天之本,主藏精生髓,脑为髓之海。或年高肾精亏虚,髓海不足,无以充盈于脑;或体虚多病,损伤肾精肾气;或房劳过度,阴精亏虚,均可导致髓海空虚。肾气亏虚,膀胱开合不利,气化失常,水泛肌肤,发为水肿。肾虚固摄无权,封藏失职,导致精微物质的丢失。

(3)饮食不节嗜酒无度,过食肥甘,损伤脾胃,以致健运失司,水湿内停,积聚失痰,痰阻中焦,脾阳不升,头窍失养,故上发为眩晕;脾失健运,水湿停滞,发为水肿;脾气亏虚,导致中气下陷,导致尿浊。

(4)瘀血阻滞或因肝郁气滞;或浊邪壅阻,气机不利;或久病气虚气滞,瘀血阻络。

(5)浊毒内蕴肾主蒸腾气化,脾主运化水湿,久病,肾阳衰微,蒸腾气话失职,损及脾阳,致脾阳虚弱,健运失司,不能化生水谷精微,聚湿为浊,浊度内蕴,中阻则清阳不升,上泛则蒙闭清窍,下犯则清浊不分。

2、病机

高血压肾脏病多与先天禀赋不足,劳逸失度、饮食不节、情志不遂、气血阴阳失调等相关。本病病位主要在肝肾,但和脾、心、肺关系密切。肝肾阴虚,水不涵木,肝阳上亢,气血上涌,则表现为眩晕;病久,阴损及阳,肾阳不足,肾蒸腾气化失职,则表现为夜尿增多或为水肿;久病耗气,致气阴两虚;肾失封藏,脾失固摄,精微物质外泄,则见尿浊;久病气虚、久病入络,导致瘀血产生,瘀血既是病理产物也是致病因素。

二、诊断要点

王海燕对本病的诊断的必须条件是:①为原发性高血压;②出现蛋白尿前一般已有5年以上的持续性高血压(程度一般>20.0/13.3kPa(150/100mmHg));③有持续性蛋白尿(一般为轻至中度);④有视网膜动脉硬化或动脉硬化性视网膜改变;⑤除外各种原发性肾脏疾病;⑥除外其他继发性肾脏疾病。

三、辨证论治

1、风热上扰证

主症:头痛,头晕,腰酸痛,舌红苔薄,脉弦滑。

治则:辛凉疏肝,平肝潜阳

方药:止眩晕方或羚角钩藤汤加减

桑叶10g 菊花10g 天麻10g 钩藤15g

白蒺藜15g僵蚕10g 石菖蒲10g牡丹皮10g

白薇15g 络石藤15g紫苏叶10g佩兰10g

2、肝阳上亢证

主症:眩晕,耳鸣,头目胀痛,口苦,失眠多梦,遇烦劳郁怒而加重,甚则仆倒,颜面潮红,急躁易怒,肢麻震颤,舌红苔黄,脉弦或数。

治则:平肝潜阳,清火熄风

方药:天麻钩藤饮加减

天麻10g 钩藤30g 石决明15g 杜仲15g

桑寄生15g 菊花10g 草决明15g牛膝10g

茵陈15g 白芍10g 黄芩10g 栀子10g

3、痰湿内蕴证

主症:眩晕,头重如裹,胸闷恶心,呕吐痰现,食少多梦,舌苔白腻,脉濡滑。

治则:健脾燥湿,化痰降逆

方药: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

半夏10g 陈皮10g 白术10g 茯苓10g

天麻15g 白蒺藜15g 茺蔚子30g肉桂10g

泽泻20g 甘草10g

4、肝肾阴虚证

主症:头晕、头胀,困倦,目昏,视力减退,关节拘急,手足震颤,膝软,舌干,或仆倒,舌红苔少,脉弦细。

治则:滋补肝肾

方药:扶桑丸加减

桑叶10g 桑寄生15g 亚麻子15g 充蔚子30g

生蒲黄10g 丹参30g 枸杞子15g 石菖蒲10g

茯苓10g 玉竹15g 酒黄精15g 女贞子15g

旱莲草15g 石斛15g 麦冬15g仙灵脾15g

5、气阴两虚证

主症:神疲乏力,心慌气短,自汗盗汗,易感冒,手足心热,口渴喜饮,腰膝酸软,或见小便浑浊,舌红少苔,脉沉细。

治则:益气养阴,健脾益肾

方药:参芪地黄汤加减

生黄芪30g 太子参15g 生地黄15g 熟地15g

山萸肉15g 山药15g 山萸肉15g 牡丹皮15g

茯苓15g 泽泻15g 丹参30g 甘草10g

6、肾阳亏虚证

主症:腰部酸疼,膝软,手脚发凉,或烘然汗出,头晕,或烦躁易怒,或心慌、胸闷、憋气,或疲乏少力,舌红苔薄,脉沉细。

治则:补肾温阳

方药:加味二仙汤加减

仙茅10g 仙灵脾30g 当归10g 巴戟天10g

知母10g 川柏10g 丹参30g 炙甘草10g

三、临证备要

1、高血压性肾损害属于中医“眩晕”、“头痛”、“水肿”、“腰痛”、“虚劳”、“尿浊”等范畴。多与先天禀赋不足,劳逸失度、饮食不节、情志不遂、气血阴阳失调等相关。本病病位主要在肝肾,但和脾、心、肺关系密切。《内经》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高血压主要表现是头晕、头痛,因此高血压和肝的关系密切。肝者属木,肾者属水,肝肾的关系是水与木、母与子的关系,子病及母,当肝病时可损及肾脏,肝阳亢盛,不但损伤肝阴,亦可损伤肾阴,出现腰疼、膝软、遗精等,进一则损伤肾阳。

2、《素问》记载:“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肝主藏血和调节血量的作用。肾精能化生营血,肝主藏血的功能也能滋生肾精。因此肝肾关系也是精血的关系。在高血压肾脏病中应该注重肝对肾的影响,治疗以控制血压为首要目的,血压得以控制,则致肾脏损害的诱因去除,对肾脏地损害能够消除或缓解。中医治疗本病以辨证治疗为主,调节肝肾等脏腑功能,使人体阴阳平衡而达到降压。如果血压长期居高不下,或者一过性血压急剧升高,此时应结合西药治疗。肝肾阴虚,水不涵木,肝阳上亢,气血上涌,则表现为眩晕;久病耗气,致气阴两虚;病久,阴损及阳,肾阳不足,肾蒸腾气化失职,则表现为夜尿增多或为水肿;肾失封藏,脾失固摄,精微物质外泄,则见尿浊;久病入络,导致瘀血产生,瘀血既是病理产物也是致病因素,高血压肾损害病变晚期可见到肾小球硬化,这和中医的久病入络的理论相符,在疾病的晚期加以活血通络的中药。

四、典型病案

1、案例:王某,女,55岁,初诊日期:2015年2月7日。

主诉:头晕间断发作4年,水肿1月余。

现病史:患者4年前因头晕发现血压升高,时测血压180/100mmHg,患者就诊于当地医院,口服降压药治疗。其后患者病情控制欠佳,血压波动在

160~180/100~110mmHg。患者1个月前因腿肿、尿中泡沫,于当地医院查尿常规:PRO2+,BLD-,肾功能:Scr119.3μmoI/L。患者为求进一步治疗就诊于黄老门诊,现证见:头晕,鼻衄,久立后下肢浮肿,小便泡沫多,舌红,苔薄黄,边有瘀斑,脉弦细数。患者平素情绪易激动。

中医诊断:眩晕病 尿浊病

症型:肝阳上亢 瘀毒内蕴

治则:平肝潜阳,化瘀去浊

处方:天麻钩藤饮加减

天麻10g 生石决明15g杜仲15g 钩藤30g(后下)

桑寄生15g 菊花10g 草决明15g 牛膝10g

茵陈15g 白芍10g 黄芩10g 炒栀子10g

土茯苓30g 鬼箭羽20g 益母草15g,

7剂,日一剂,水煎服

降压药予:络活喜5mg 口服 Qd ,科索亚50mg 口服Qd。

2015年2月14日二诊:BP160/95mmHg,晨起头晕不适明显,白天无明显头晕,双下肢无明显,小便泡沫增多,舌红苔薄,脉细弦。

处方:

前方加粉萆薢15g 僵蚕10g 地龙15g

14剂,日一剂,水煎服

降压药予:络活喜5mg 口服 Qd ,科索亚50mg 口服Qd。

2015年2月28日 三诊:测血压BP145/89mmHg,晨起无明显头晕,自测血压尚平稳,血压波动在140~155/85~95mmHg,偶有腰疼,眼睛干涩,未诉其它明显不适,舌红苔少,脉细弦。复查尿常规:PRO1+,BLD-,肾功能:SCR109.2μmoI/L。

处方:菊花10g 枸杞子15g天麻10g 生地25g

山茱萸15g 山药15g 茯苓10g 牡丹皮10g

泽泻10g 杜仲10g 牛膝10g 土茯苓30g

鬼箭羽20g 益母草30g 桑寄生30g

14剂,日一剂,水煎服

降压药予:络活喜5mg 口服 Qd ,科索亚50mg 口服Qd。

2015年3月14日 四诊:测血压BP135/85mmHg,晨起无明显头晕,自测血压尚平稳,血压波动在125~140/85~90mmHg,舌红苔少,脉细弦。复查尿常规:PRO1+,BLD-,肾功能:SCR89.2μmoI/L。

处方:菊花10g 枸杞子15g 天麻10g 生地25g

山茱萸15g 山药15g 茯苓10g 牡丹皮10g

泽泻10g 杜仲10g 牛膝10g 土茯苓30g

鬼箭羽20g 益母草30g 桑寄生30g

14剂,日一剂,水煎服

按语:患者长久以来血压控制不佳,上下波动范围较大,再加上平素情绪易激动,更进一步使得血压难以控制。本患者在肝阳上亢的基础上出现边有瘀斑,脉弦细数的体征,说明已经有瘀血形成。瘀血是高血压肾病发展过程中,为之重要的病理因素之一,中医认为“久病入络 ”,“久病多瘀”。此患者症属黄文政教授根据多年临床经验,认为肝肾亏虚,肝阳上亢合并瘀血是中老年高血压发展的趋势。故在治疗时常采用平肝潜阳,配合活血化瘀的中药,疗效甚佳。

2、梁某,男,60岁,初诊日期:2014年8月23日

主诉:发现高血压10年,发现蛋白尿、肌酐升高6个月。

现病史:患者10年前体检时发现血压偏高,时测血压140/90mmHg,患者规律口服科素亚50mg Qd,血压控制在120-130/80-90mmHg。患者6个月前突然出现晕厥、尿失禁,时测血压200/150mmHg,于天津市某医院住院治疗,入院时查尿常规PRO3+,肾功能Scr190umol/L(参考值58-110umol/L,下同),经治疗患者病情好转,出院时血压控制在140/90mmHg左右,Scr130umol/L,今为求进一步系统治疗,就诊于黄老门诊,现症见:头晕偶做,尿中有泡沫,消瘦,舌红苔少,脉细弦。患者平素体弱,有高血压病家族史。

西医诊断:高血压病、高血压性肾脏病

中医诊断:眩晕病,尿浊病

治则:益气养阴,化瘀泻浊

方药:参芪地黄汤合桃核承气汤加减

处方:生黄芪30g 太子参15g 生地黄15g 熟地15g

山萸肉15g 山药15g 牡丹皮15g 茯苓15g

泽泻15g 丹参30g 土茯苓30g 鬼箭羽20g

桃仁10g 桂枝10g 酒军10g 生甘草10g

7剂,日一剂,水煎服

2014年8月30日二诊:测血压140/90mmHg,手足欠温,尿中泡沫较前减少,舌红苔少,脉细弦。

处方:前方去桂枝、泽泻

加肉桂6g、当归10g、白芍10g

14剂,日一剂,水煎服

2014年9月14日三诊:测血压135/89mmHg,患者自诉无晕厥,无头晕不适,血压波动在125~140/80~95mmHg,复查尿常规:PRO2+,BLD2+,肾功能Scr95.5umol/L,BUN3.53mmol/L,UA433umol/L,舌红苔少,脉细。

处方:前方加粉萆薢30g、覆盆子30g,

14剂,日一剂,水煎服

2014年9月28四诊:测血压135/89mmHg,患者诸证减轻,复查尿常规:PRO2+,BLD2+,舌红苔少,脉细。

处方:参芪地黄汤加减

生黄芪30g 太子参10g 生地黄10g 熟地10g

山萸肉10g 山药15g 牡丹皮10g 茯苓15g

泽泻10g 当归10g 蝉蜕10g 僵蚕10g

粉萆薢10g 地锦草30g 炙甘草6g

14剂,日一剂,水煎服

2014年10月12五诊:测血压130/92mmHg,患者诸证减轻,尿中泡沫减少,无头晕、头痛不适,查尿常规:PRO2+,BLD2+,肾功能示Scr80.5umol/L,BUN3.73mmol/L,UA353umol/L,舌红苔少,脉弦细。

处方:原方14付

14剂,日一剂,水煎服

2014年10月28六诊:测血压132/90mmHg,尿中泡沫明显减少,无乏力,无头晕、头痛等不适,纳可,大便调,眠可,舌红苔少,脉细。

辨证:脾肾两虚

治则:健脾益肾,祛瘀化湿

方药:蝉蚕肾风汤加减

生黄芪20g 党参15g 当归10g 熟地10g

蝉衣10g 僵蚕10g 地龙10g 炒白术10g

山药15g 坤草30g 萆薢20g 砂仁6g

炙甘草6g

14剂,日一剂,水煎服

嘱后期服用肾炎康复片1月余,待血压及肾病病情稳定好转后停用。

按语:此患者由于血压急性升高,出现急性肾功能衰竭,血肌酐升高,因此在治疗上黄老主张控血压为主,在降压的基础上注重保肾的治疗,一般对于急性高血压升高导致血肌酐升高,治疗及时的话每每预后尚可,黄老中医辩证为气阴两虚,瘀毒内蕴,治以益气养阴,健脾补肾,祛瘀泄浊,选用参芪地黄汤合桃核承气汤加减,主张待患者血肌酐恢复正常值后,在进一步稳定血压后,以稳固治疗肾病,则选用蝉蚕肾风汤加减,治以健脾益肾,祛瘀化湿,以促进继发肾病的恢复。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