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抵帆知识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急性创伤性休克155例院前急救护理体会

急性创伤性休克155例院前急救护理体会

来源:抵帆知识网
・3560・ 吉林医学2012年6月第33卷第16期 件报告系统的研究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2008,43(12): 395. 规避rJ].齐鲁护理杂志,2OlO,16(5):113. [收稿Et期:2012—01—06编校:王丽 郑英善] [2] 马丽波,季加翠,秦伟钰.浅谈精神科护理工作的风险 急性创伤性休克155例院前急救护理体会 侯丽[摘(吉林省人民医院急诊科,吉林长春130021) 要] 目的:探讨急性创伤性休克院前急救护理方法和效果。方法:对155例急性创伤性休克患者采取院前病情评估、 生命体征监测、休克止血护理、途中转运护理等护理措施。结果:5例患者现场抢救无效死亡,7例转送途中因呼吸循环衰竭死亡, 其余患者均抢救成功,有效率92.3%。结论:护理人员提高抢救意识,熟练掌握多发伤等引起创伤性休克的救治原则,快速评估 患者病情,在复杂的情况下迅速完成各项抢救技术是提高患者生命率及为后续系统救治提供时间的重要保证。 [关键词]创伤性休克;院前急救;护理 随着近年来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意外事故导致创伤性 休克的几率不断呈上升趋势,据临床资料统计,我国2011年 由于创伤导致死亡人群占1.4%一2.7%…。由于创伤性休克 患者伤势较重,伤情复杂,容易发生严重的合并症,死亡率极 容药物,观察患者病情变化。 2.3 检查引起休克原因,迅速止血:积极治疗原发病,维持有 效循环是缩短抗休克时问、减少死亡的主要措施。患者由于 休克早期病情不突出,常常延误病情,护理人员应有预见性的 对患者进行检查护理 】。①出血:是创伤性休克发生的最主 要原因,应迅速检查出血部位,压迫出血肢端的主要血管,加 压包扎,并抬高患肢,以减少出血。当四肢发生血管破裂时, 高。因此,积极、有效的院前抢救是挽救患者生命、降低痛苦、 减少并发症的关键。我科自2010年3月一2011年12月对收 治的155例创伤性休克患者实施院前急救护理,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应用止血带暂时止血,准确记录止血时间,解松1次/h,防止 肢体缺血坏死和损伤局部皮肤。对有胸腔大出血或肝破裂、 脾破裂出血者,应积极补充血容量、快速输液同时通知医院做 好手术准备,尽快手术止血。②疼痛:是引发创伤性休克的重 要原因,患者由于创伤,剧烈疼痛可加重休克的程度。应根据 患者病情遵医嘱适当给予止痛药,缓解患者由于疼痛带来的 恶性刺激,可给予肌内注射哌替啶5O一100 mg,严密观察患者 用药后的情况及反应。 2.4入院途中护理:休克患者由于病情发展迅速、变化快,应 快速转入医院进行系统、完善的救治,在转运途中注意要密切 监测体征,监护病情。转运途中注意维持患者身体平稳,对怀 2院前急救护理 2.1 迅速评估患者病情:护理人员接到120指令后应询问求 本组155例患者,男91例,女64例,年龄19—81岁,平均 (44.6±3.1)岁,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休克症状。致伤原因: 交通事故伤69例,挤压伤22例,坠落伤24例,刀刺伤l1例, 爆炸伤15例,其他14例。损伤部位:胸部损伤55例,腹部损 伤33例,颅脑损伤27例,多发性骨折合并血气胸21例,其他 19例。本组患者均经有效院前救护,5例患者现场抢救无效 死亡,7例转送途中因呼吸循环衰竭死亡,其余患者均抢救成 功,有效率92.3%。 疑有颈椎伤患者应固定头颈部,保持头的中立位,避免在途中 由于不必要的外力因素导致继发性损伤。转运途中密切观察 救人员现场情况,初步了解发生创伤原因、受伤人数、伤者情 况等。到达现场后迅速评估伤员情况,对伤者意识状态、面 色、瞳孔、呼吸、心率进行观察,评估其病情和受伤程度,对实 患者血压、脉搏、心率、呼吸、神志等变化,保持吸氧管、输液管 的通畅,防止脱出、扭曲、受压和阻塞,并注意液体的流量和流 速,防止发生空气栓塞危及生命,对患者进行全面、整体的动 态观察。严密记录患者生命体征、尿量、颜色、药物使用名称、 剂量、时间等,为后续抢救和治疗提高有效数据和参考。 施抢救做出有效、合理安排。 2.2 开放气道,维持生命体征:维持生命体征是抢救患者生 命,降低死亡率的关键。保持呼吸道通畅,迅速清除呼吸道异 物,头偏向一侧,给予持续低流量吸氧,对颅脑损伤患者应略 抬高头部,防止颅内压增高发生脑疝。测量患者血压、脉搏、 呼吸、心率、心律等,观察神志、面色、皮肤温度、尿量和周围循 环等情况。建立2条以上静脉通道并保持通畅,根据患者创 2.s 心理护理:急性刨伤性休克多是由于突发事故造成的损 伤,患者面对突如其来的事故会产生恐惧、绝望、濒死感,担心 自己的生命和预后。护理人员应以从容、镇定的态度稳定患 者情绪,给予患者安慰和鼓励的目光,向患者及其家属解释急 救措施,消除其紧张心理,使患者感到被重视和被关爱。 伤休克程度迅速扩容,补充血容量,选择静脉通道时应选择浅 表粗大的外周静脉,使用“Y”形浅静脉留置针,避免在搬运过 程中因静脉通道不畅而影响患者的抢救,遵医嘱快速给予扩 3体会 各种原因导致的创伤性休克是引起死亡的主要因素。因 吉林医学2012年6月第33卷第l6期 ・3561・ 此,院前急救护理是保证患者生命,提高救治率的关键。国内 [1]彭先美,黄雪梅,纪建波.创伤性休克的院前急救与护 理体会[J].全科护理,2011,12(2):42. [2]刘娅萍,杨逢升,吕静娜.36例创伤性休克院前急救与 护理体会[J].西南军医,2010,6(4):233. [3] 杜加梅.创伤性失血性休克患者的院前急救护理体会 [J].按摩与康复医学(中旬刊),2011,2(1):102. [收稿日期:2012—02—24编校:费j毯/郑英善] 外资料表明,创伤患者伤后1 h是决定患者生命的关键【3]。 因此,护理人员必须有高度的抢救意识,熟练掌握多发伤等引 起创伤性休克的救治原则,快速评估患者病情,在复杂的情况 下迅速完成各项抢救技术,为后续系统救治赢得宝贵时间,提 高患者生命率,从而提高生命质量。 4参考文献 外科医务人员预防与控制医院感染的护理策略 廖平[摘(贵州省骨科医院外科,贵州贵阳55( ̄07) 要] 目的:探讨外科医务人员预防与控制医院感染的策略。方法:加强医院感染知识培训及外科病区环境及用物的 管理,包括严格消毒、正确无菌操作、严格洗手制度、预防手术切口感染、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结果:外科医务人员通过专业培训, 掌握各项有关知识和技术,可以大幅度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结论:外科医护人员主动增强院内感染防护意识,可提高医疗质量, 有效降低医院感染率,保障患者及自身的健康。 [关键词]外科:预防:院内感染 外科院内感染已受到医学界的高度关注,侵入性操作是 采取互相监督的方法,保证无菌操作的自觉性和持久性。 ②通过培训加强手术技巧:院内感染与机体状况、主要脏器功 能有关,侵入性操作是外科院内感染的危险因素,因此应加强 对外科危重患者、易感患者和易感原发病患者的护理及支持 1资料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选择2009年1月~2011年1O月我院外科上 发生院内感染的危险因素。本文旨在探讨预防外科院内感染 的有效措施,以有效降低感染发生率,现报告如下。 治疗,并提高手术技巧及规范性,缩短手术时间。③提高认真 洗手自觉性:医护人员的手是医院感染最常见的传播途经,而 洗手是医院感染控制中最简单却最有效的环节【l】,强化“七步 洗手法”的培训及考核,配备感应式洗手池及洗手液装置及快 速洗手消毒液。从理论的高度认识到无菌操作的重要性、自 觉性、持久性。每次操作前后用洗手液认真彻底的揉搓双手 及腕部,重要环节可用消毒液浸泡,擦拭双手。 2.2 外科病区环境及用物的管理:医院是各种病原体汇集的 场所,医院的卫生设施不足或污染物处理不当,则会增加院内 感染的机会,因此应重视用物的正确处理,医疗垃圾与生活垃 报传染病及院内感染数据,传染病上报共28例,男21例,女 7例,年龄6~77岁,平均38岁。结核4例,隐性梅毒2例,乙 型肝炎小三阳11例,同时具有隐性梅毒及乙型肝炎小三阳 1例,乙型肝炎大三阳5例,伤寒4例,淋病1例。院内感染上 报呼吸道感染3例。医生和护士被乙型肝炎患者针刺伤各 1例。 1.2方法:加强医院感染知识培训,提高无菌观念和手术技 巧,加强病区环境及用物管理,及时采取相关预防措施。 1.3诊断标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2001年颁发的 《医院感染诊断标准》及2001年颁发的《传染病管理办法诊断 标准》。 2预防控制医院感染的具体办法 圾分类放置。保证病区环境的空气符合要求,外科病区空气 污染的原因多为换药室或病区有感染伤口、病区人员过多流 动、医院本身的环境条件限制、消毒灭菌的措施不当。医务人 员应采取加强病房人员的管理、严格执行探视、陪护制度,定 时开窗通风换气,保持病室内的空气新鲜、洁净和温室度适 宜,定期空气消毒,护士坚持湿扫床,清洁工用湿式方法清扫 病房,每天消毒液擦拭物体表面,空气微生物检测应达标等措 施。落实“五常法”,以保持各区域环境整洁,物品摆放整齐, 无肉眼可见灰尘,对可疑污染的物品及时消毒,对传染患者使 用被服先消毒再清洗,预防交叉感染。严格控制外科一次性 医疗用品,一次性医疗用品在外科临床工作中逐渐增加,规范 一2.1 加强医院感染知识培训:严格执行各种法律、法规要求 和本院感染管理制度,提升对院内感染要求的执行度,以慎独 精神将预防控制感染工作提高到外科医务人员贯穿医疗活动 全过程。①通过培训加强无菌观念:医务人员是院内感染预 防和控制的主力,各项操作前必须衣帽整齐,认真洗手、戴口 罩,在工作中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原则、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 流程,注意操作程序,遵循规范化操作。输液加药要坚持现配 现用的原则,严格执行药物配伍禁忌。注意观察患者局部感 染及病情变化,发现感染时及时处理以免感染扩散影响治疗。 次性注射用品进货渠道,完善入库,加强一次性注射用品使 用的管理,执行“一人一针一管一带一巾”。统一回收处理,以 减少交叉感染的机会。对所用物品严格消毒灭菌,外科无菌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dfix.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