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分析】
《高原湿地—三江源地区》是鲁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九章第二节的学习内容,本节内容在中国区域地理学习中占有重要地位。一方面,作为三江源地区是我国海拔最高的天然湿地和三江生态系统最敏感的地区,对我国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影响巨大,因此是中国地理不可缺少的一环;另一方面,学好它不仅进一步巩固学习省内区域的基本思路和方法,还可加深区域学习所渗透的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可持续发展观和关心爱护地理环境的意识与行为习惯。
从教材结构看,本节内容是第一节“自然特征与农业”的延伸,使知识更系统,降低了学习难度有利于学生掌握三江源地区与青藏地区的空间位置关系,进一步认识青藏地区的对特征,培养学习区域地理的思维方法。教材通过“江河的源地”和“三江源地区的保护”两部分内容来组织教材,这两部分内容彼此相互联系,以递进方式呈现教材内容:从位置到自然特征及作用,再到环境保护的意义及具体措施,由因及果、由浅入深,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利于理解和掌握。 【学情分析】
从知识来看,学生学习本节有了上一节青藏地区自然环境与农业的知识储备;从技能来看,学生经过一年半的地理学习训练,读图提取信息、分析解决问题、语言表达、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的能力也有所提高;另外,初二学生思维活跃、好奇心重、求知欲强、勇于表
现等,这些都构成了本节课学习的有利因素。
对于初二学生来说,虽然具有一定的理性分析及探究能力,但还缺乏方法,所以在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问题探究中注重发现问题——探究原因——解决措施等的地理思维方法的引导。
新课标明确指出要求学生感知身边的地理事物,从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运用适当的方式表达自己的看法,在与别人交流的过程中不断反思和提高。所以在授课中多运用直观生动的音乐图片、视频等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外课堂上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合作探究交流分享自己的见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运用各种地图简要评价三江源的地理位置及自然特点,并能举例说明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影响。
2.运用资料分析三江源生态保护的重要性。 3.运用材料归纳三江源生态恶化的原因。 4.针对问题提出三江源保护的措施。 过程与方法:
认识区域特征的方法、比较的方法、空间推理方法,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感受三江源的美
2.通过了解保护高原湿地的意义,加深区域间的联系,贯彻全面发展的科学发展观。
3.通过了解三江源面临的问题及建立自然保护区认识,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
【教学重点】:三江源生态保护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三江源地区环境恶化的原因
【教学方法】: 互助学习法,分析、比较法,归纳法,图文结合法等 【教学工具】:多媒体、地图等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播放三江源地区视频+图片,这雄伟壮观的地方拍的是哪?每次看这段视频总感觉无法用语言来表达三江源地区的美,你能帮我来夸夸它吗?
1. 美丽之地我来寻(探究三江源地区的位置范围)
自主探究:同学们结合课本92页的文字信息,把这三条江河的源头和三江源的具体位置在图中圈画出来,比一比谁圈画的又快又准确!
教师只给前3名的拍照上传,同学结合大屏幕评价,师生共同归纳三江源地区的位置范围。
衔接:以图片展示真正黄河河源头,引起学生的震惊,其实从古到今对河流源头的探寻一直没有停息,你来当一名小科学家,
如果你要确定黄河的正源,你会按照怎样的原则去寻找呢?(同桌讨论)
2. 小小科学家我来当(模拟科学考察,探寻河流源头) 小科学家们分享各自的思路!
教师帮忙收集了资料,学生们根据刚才讨论的结果判断黄河源头可能是哪一条?(卡日曲)
通过视频感受真正科学家们在追溯河流源头过程中的困难和坚韧,就像视频中说的科学本身就是在不断探索、争论、质疑中逐渐贴近!
学生谈感想?对你平日的学习生活有什么启示?
衔接:三江源地区不仅景色优美,还有很高的利用价值,被誉为“中华水塔”。
3. 中华美誉我来探(探究“中华水塔”的原因)
自主探究:先结合文字图片探究“什么是水塔?”再根据前面的知识积累自主探究三江源地区为什么有“中华水塔”之称?
三江源地区就如一个巨大的蓄水塔,河流就像一条条输水管道源源不断向下游输水,这也是许多大江大河发源于此的原因。
通过饼状图片验证!(锻炼学生的读图归纳信息的能力) 衔接: 同学们刚才在探究的过程中,你有疑问吗? 4. 小小老师我来讲
冬春季节,因冰雪封冻,河流水量减少,这时的水源补给从
哪里来?(由学生来根据前面的知识积累来讲解湖泊沼泽的调蓄作用,并分析它们是怎样调蓄的?)
知识梳理:师生共同梳理前面学习的地形、气候、河流之间的关系,并归纳自然要素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关系。
衔接:作为奖励我们一起来欣赏一组三江源地区优美的图片。 5. 生态问题我来查
通过图片中这些珍稀可爱的动植物引出三江源地区是世界上海拔最高、面积最大的高原湿地,也是世界上高海拔地区生物多样性最集中地地区!这么美丽又重要的三江源地区可不像我们看上去的那么平静,那它都出现了什么问题?仔细观察图片思考?(抢答)
生态问题:水土流失加剧、草地沙化严重、虫鼠猖獗、野生动植物锐减等。
衔接:针对刚才发现的问题,我们快来帮帮它! 6. 生态环境我来护
合作探究:以小组为单位讨论生态问题出现的原因,思考相应的解决措施?分组上台展示探究结果,其他组可以评价补充! 根据思维导图教师点拨,结合课本95、96页梳理这部分内容。 7. 方法引领
通过上面的讨论,师生共同发现归纳学习地理的一个重要思维过程:观察发现问题—探究原因—思考解决措施,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地理学习中能发现归纳出更多的地理思维规律和
方法。 8. 我能行
同学们结合学习目标谈收获?找疑问? 9. 你离目标有多远? 通过练习自我检测!
结束语:大家看到人、动物和谐的生活在一片生机盎然的三江源地区,希望通过我们共同努力,未来三江源地区山更绿,水更清,人地和谐!持续发展!
【板书设计】
位置范围 高原湿地-江源地区 中华水塔 生态问题 重要性原 对 因 策 建立三江源自然保护
三江源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课后反思】
导入环节的设计较为新颖,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能感受到三江源地区雄伟壮观的美,寓教于乐,引人入胜,对学生的吸引力较强,能在课堂一开始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制作视频资源,把枯燥的课本知识转化为影像信息,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新的教学理念要求赋予学生更多自主探究、实践活动、亲身体验的机会,阅读、思考和活动环节的设计能够让学生更好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问题设置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接近他们的最近发展区,使整个课堂生动有趣而又耐人寻味。
小组合作探究,化难为简,充分调动了学生的课堂参与意识,学生能够在探究中主动获取知识;教师及时小结,学生能够形成整体的认识。
整堂课注重学生地理学科德育渗透。从科学家们探索黄河源头视频谈对生活学习的启示,到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至始至终贯穿自然环境中人地和谐,可持续发展的地理理念。
以上是本节课的成功之处,但也有需要完善的地方。如临场发挥
再灵活一点、语言再简洁一点就更好了。
总之,在今后的地理教学中,我要不断加强自身业务素质,不断拓宽专业知识,使我的地理教学之路越走越宽。
《高原湿地——三江源地区》学情分析
从知识来看,学生学习本节有了上一节青藏地区自然环境与农业的知识储备;从技能来看,学生经过一年半的地理学习训练,读图提取信息、分析解决问题、语言表达、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的能力也有所提高;另外,初二学生思维活跃、好奇心重、求知欲强、勇于表现等,这些都构成了本节课学习的有利因素。
对于初二学生来说,虽然具有一定的理性分析及探究能力,但还缺乏方法,所以在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问题探究中注重发现问题——探究原因——解决措施等的地理思维方法的引导。
新课标明确指出要求学生感知身边的地理事物,从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运用适当的方式表达自己的看法,在与别人交流的过程中不断反思和提高。所以在授课中多运用直观生动的音乐图片、视频等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外课堂上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合作探究交流分享自己的见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高原湿地—三江源地区》效果分析
教学环节 设计 目标指向 播放视频:优美的歌创设情境 曲和壮观的三江源景导入 色,学生感受三江源的美! 通过“美丽之地我来寻”“小小科学家我来探”“中华美誉我来探”三个环节,引领学生探究江河的源头并分析为什么会成为众多河流的发源一、江河的地。并通过河流源头源地 探索的历史让学生感受科学本事就是在不断探索、争论、质疑中逐渐贴近,从而引导学生思考对平日的学习和生活有什么启示?从而升华到情感教育。 通过图片欣赏让学生二、三江源了解并感受三江源地地区的保护 区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再通过之前和学生当堂学习效果评测结果及分析 通过观看视频让学生夸三江源景观,使同学能够感受出这里雪山连绵,冰川高悬,湖泊星罗,细草如毯的壮丽景观。 绝大部分学生都能准确描绘出三条河流的源头,但是三江源地区的范围圈画的并不是很准确。通过方法迁移能够很快分析出三江源地区成为中华水塔的原因,读图获取信息的能力也逐步加强。并且能从授课中感悟到老师想要传达的情感,并且能够说出自己的感想,如科学家对河流源头的探索过程告诉我们生活中要不怕困难,学习中要善于争论,勇于质疑,这样对知识的探究才会越来越深入,越来越牢固等等!同学们说的都非常好。 对比过程中孩子们都被一张张图片震惊了,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效果很突出。尤其小组合作探究,讨论的非常热烈,而现在的图片对比分析三江源地区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从而合作探究环境恶化的原因以及解决措施。最后通过知识梳理使学生学会分析区域问题的基本方法,从而形成基本的地理思维。 以“你离成功有多达标检测 远?”引出本课当堂练习题,检测学生的课堂掌握情况
且每个小组展示的条理清晰全面,最后通过知识梳理和方法引领使地理思维得以提升! 本节知识性的问题不多,因此检测题也较少,孩子很快就答完,并且准确率很高。 《高原湿地—三江源地区》教材分析
《高原湿地—三江源地区》是鲁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九章第二节的学习内容,本节内容在中国区域地理学习中占有重要地位。一方面,作为三江源地区是我国海拔最高的天然湿地和三江生态系统最敏感的地区,对我国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影响巨大,因此是中国地理不可缺少的一环;另一方面,学好它不仅进一步巩固学习省内区域的基本思路和方法,还可加深区域学习所渗透的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可持续发展观和关心爱护地理环境的意识与行为习惯。
从教材结构看,本节内容是第一节“自然特征与农业”的延伸,
使知识更系统,降低了学习难度有利于学生掌握三江源地区与青藏地区的空间位置关系,进一步认识青藏地区的对特征,培养学习区域地理的思维方法。教材通过“江河的源地”和“三江源地区的保护”两部分内容来组织教材,这两部分内容彼此相互联系,以递进方式呈现教材内容:从位置到自然特征及作用,再到环境保护的意义及具体措施,由因及果、由浅入深,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利于理解和掌握。
《高原湿地—三江源地区》评测练习
“你离目标有多远?”
1、三江源地区是哪些河流上游最主要的水源涵养地: A长江、松花江、澜沧江 B 长江、黄河、澜沧江 C长江、黄河、怒江 D长江、黄河、珠江 2、三江源自然保护区位于:
A云南省 B自治区 C青海省 D维吾尔自治区 3、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三江源是世界上海拔最高,面积最大的高原湿地 B三江源大面积的湿地是长江、黄河水源的保证之一 C三江源水源地的环境破坏不会对长江中、下游造成影响 D我国已经开始重点保护三江源
4、关于三江源生态环境遭破坏,产生后果的正确叙述有:
A 长江、黄河、澜沧江三条大江的径流增加,而地下水相应的减少 B 地表蒸发更加旺盛,长江、黄河、澜沧江的源头会干涸,长度也会缩短
C 由于这里野生动植物资源稀少,破坏后较容易再生并恢复原貌 D 目前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恶化并不严重
《高原湿地—三江源地区》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美丽之地我来寻”“小小科学家我来当”“中华美誉我来探”“小小老师我来讲”“生态问题我来查”“生态问题我来护”六个环节,环环相扣、层层递进,能自然流畅地完成本节课的学习。
导入环节的设计较为新颖,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能感受到三江源地区雄伟壮观的美,寓教于乐,引人入胜,对学生的吸引力较强,能在课堂一开始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制作视频资源,把枯燥的课本知识转化为影像信息,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新的教学理念要求赋予学生更多自主探究、实践活动、亲身体验的机会,阅读、思考和活动环节的设计能够让学生更好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问题设置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接近他们的最近发展区,使整个课堂生动有趣而又耐人寻味。
小组合作探究,化难为简,充分调动了学生的课堂参与意识,学生能够在探究中主动获取知识;教师及时小结,学生能够形成整体的认识。
整堂课注重学生地理学科德育渗透。从科学家们探索黄河源头视频谈对生活学习的启示,到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至始至终贯穿自然环境中人地和谐,可持续发展的地理理念。
以上是本节课的成功之处,但也有需要完善的地方。如临场发挥
再灵活一点、语言再简洁一点就更好了。
总之,在今后的地理教学中,我要不断加强自身业务素质,不断拓宽专业知识,使我的地理教学之路越走越宽。
《高原湿地—三江源地区》课标分析
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是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和构建开放的地理课堂。基于以上理念,本节课的课标如下:
1.位置与分布:运用地图简要评价某区域的地理位置。在地形图上识别某区域的主要地形类型,并描述区域的地形特征。运用地图与气候统计图表归纳某区域的气候特征。
2.联系与差异:举例说明区域内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
3.环境与发展:根据资料,分析某区域内存在的自然灾害与环境问题,了解区域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利用的成功经验。以某区域为例,说明我国西部开发的地理条件以及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dfix.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4080961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