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广西南宁市宾阳县宾州第一中学(530400)张世玲
现代社会关于“健康”的概念已超越了传统的医学
人观点,不仅生理健康,还要心理健康。有关研究表明,
心理发生变化的高发期在青春期,学校里学生出现各种不良现象或多种失控行为,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与
我们如果学生的心理健康与心理素质有着极大的关系。
只重视学生生理健康的教育,而忽视了心理健康的教育,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极为不利。针对学生目前状况,我认为应采取以下措施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一、创设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校园环境创设育人环境,促进学生心理品质的优化。目前,青少年心理和行为问题日益增多,而人的心理和行为又是密不可分的,良好的行为习惯受良好心理素质的支配,同时,良好的行为习惯又可内化、积淀为一定的心理素
优雅、洁净、文明、舒适的校园环境能给学生“润物细质。无声”的良好心理影响。校园中亭阁假山、名人雕像、书画长廊、名人名言、校风校训以及各种宣传橱窗都会给
绿草茵学生美的享受和理性的思考。校园里繁花点点,
茵,学生在曲径廊亭中看书,这些自然风景和人文景观无时无刻不在触动着学生的感官,使学生受到了美的熏陶和道德的感染,在愉悦中受到教育,自觉地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
二、开展心理咨询活动
在校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趋严重,许多学校都建立了心理咨询室,有的还配备专职的心理咨询师。学生通过咨询、倾吐和宣泄,释放心理压力,解决心理困惑
指导他和矛盾。学校心理咨询师要给予咨询学生温暖,
们自我调控,还要详细了解咨询学生的各种情况,尊重、理解学生,保护学生的隐私,做到既是学生的倾听者,又是学生的咨询顾问,努力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我们的学生很多是需要帮助的,除了安排心理咨询师外,学校还可以开设心理健康课程,举办心理健康讲座,组织各种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等。庆幸的是我校也开展了心理咨询活动,使许多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得到了辅导。几年来,学生没有因心理问题而导致重大违纪、违法的事件。
三、发挥教师心理教育的主体作用
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应全面渗透在学校教育的全过程。这就是说,心理健康教育单靠几个专职教师是不够的,必须是全体教师广泛参与。教师要本着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主的原则,不断更新观念,不断改变教学方式,尊重学生,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促进学生的心理得到健康调整。当老师把学生当作知心朋友,师生之间加强沟通和理解,学生喜欢老师上的课,学习有了兴趣,学业成绩就能提高;与老师关系
亲密了,也增强了学生的归属感和自信心,又能培养学
生的人际交往能力,这将有利于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四、改变对学生的评价方式
学生的自卑心理大多来自教师对学生的主观评价。一些教师凭主观感情,偏爱成绩好的尖子生,对中等生漠不关心,对后进生全盘否定,出言不逊,这无疑给学生带来极大的心理压力及负面影响,可能使许多学生产生自卑心理,甚至对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都会产生不良影响,严重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因此,我们对待每个学生都应一视同仁,绝对不能挖苦、讽刺学生,应以一颗宽容慈爱之心爱护关心学生。
教师要善于用放大镜发现学生的闪光点,以表扬和鼓励为主,对每个学生、每个问题都不可轻易否定,不随
“错”,否则就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学中教便说
师要承认学生学习的个体差异,积极地鼓励和肯定每个学生的每一次进步。学习较差的学生,往往对学习没有
不认信心,没有动力,教师不要过多地指责他们不努力、
真等,对他们既要晓之以理,又要注意发现他们的微小进步,予以鼓励。
五、发挥家庭教育功能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仅仅依靠学校是不够的,学生的心理问题,学校只能在极有限的时间和空间进行矫正和引导,社会环境和家庭影响也尤为重要。可以说,大部分青少年的心理障碍都与其父母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取得家长的合作,帮助家长发挥他们的教育功能,对于预防和改善孩子的心理问题、帮助孩子成才极为重要。良好的心理素质需要良好的家庭的教育培养,学校要与家庭紧密配合,教师与学生家长要加强沟通,时刻关注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对家长给予适当的指导,对学生给予及时的疏导。
总之,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的需要,应引起高度重视。家庭和社会要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学校更应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使每个人都能得到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培养,具有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适应日后激烈的社会竞争。参考文献
[1]张世富.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2]郑维康.青少年心理咨询手册[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3]邱炳武.中学生常见心理问题[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
(责任编辑周侯辰)
E-mail:zxwkjy@163.com
12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