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与实践
作者:刘凤云
来源:《教育与职业·理论版》2009年第19期
[摘要]提高高职人才培养质量,必须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核心是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其基本特点是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学生具有职工和学生双重身份,教学与工作有机结合,实现学生就业与企业人才需求的“无缝”对接。因此,推进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必须转变教育观念,创新教学模式,优化“双师”结构教师队伍,完善实习实训条件,健全校企合作机制。
[关键词]校企合作 工学结合 人才培养模式
[作者简介]刘凤云(1965- ),女,江苏南京人,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处长,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高等职业教育及教学管理。(江苏 南京210007)
[中图分类号]G7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9)29-0028-03
构建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推动职业教育改革,培养市场需要的技能型人才,是职业教育界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已明确提出,要大力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逐步建立和完善半工半读制度。 一、“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人才培养模式,是在一定教育理论指导下,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质量标准,为受教育者设定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这一结构的原则、程序和方式。”它应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培养什么人,即目标体系包括培养目标及规格;二是谁来培养,即保障体系、教师队伍、教学资源等;三是怎样培养,即内容方式体系,包括专业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培养途径等。构建适应新世纪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实现新时期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新突破的关键问题。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也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培养面向市场的高技能职业人,具有较强职业适应能力并在职业群间进行水平及向上流动的职业转换与晋升能力的人才。二是校企合作,利用学校和企业不同的教育资源和教育环境,发挥学校和企业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共同培养学生。三是工学结合,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由学校根据社会需求和企业订单设置专业,并和企业共同制订工学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方案,其人才培养过程包含系统的知识学习和系统的技能训练,将课堂学习与现场工作有机结合。模式中的“学”包括学生在校内的基础知识、专业知识、技术技能的学习,人文素质的培养以及在企业进行的技术与实践课程学习、职业素质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的培养;“工”指学生在企业实践期间,作为企业员工,进行顶岗工作。工学结合实现了学习者的劳动与学习两种行为之间的合作。
校企合作是工学结合的基础和条件。工学结合是一种教育思想,它体现了党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体现了“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理念,体现了职业教育由封闭走向开放、从学科本位转向职业能力本位的新的价值取向;工学结合更是现代职业教育将教育和劳动制度有机结合的一种新型学习制度,是我国20世纪50年代“半工半读”职业教育模式的延续与发展,是新时期高技能职业人才培养最适宜、最科学的模式。 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势与作用
1.“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职业教育贴近社会,适应经济发展, 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要。高职院校培养生产一线的职业岗位(群)或技术领域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需要利用企业的人才、设备资源和管理经验实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使不同的教育环境与资源、理论与实践、体验与发现、教与学等有机结合,增强了学生对专业学习的实效性,使学生在生产和学习过程中获得基本的实践技能和适应生产环境、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就业与企业人才需求“无缝”对接。
2.“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职业教育达到学校、企业、学生(家长)三方共赢、可持续发展办学目标的一条重要途径。“校企合作”有利于学校改善办学条件,增强办学效益,使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更加符合企业的需求,为企业培养了大量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实现学院的自身价值,增强社会影响力,也让学生和家长清楚地看到职业未来。
“校企合作”使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优势互补、互惠互利的校企合作机制,加强了学校与企业的联系,使人才培养工作自觉成为学校与企业发展的共同任务,充分发挥教育资源社会共享的优势,实现相互参与,合作服务,分享成果,使职业人才培养更具开放性、科学性和针对性。同时,也解决了企业对人才的后顾之忧,保障与促进了企业的兴旺发展。“工”与“学”同步交叉进行,学生在企业实习中明确学习目的,增强学习积极性,从而提高就业竞争力,有利于减轻学生经济负。
三、“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探索
1.建立校企结合的专业指导委员会,加强专业改革与建设。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核心是校企合作。为保证专业设置、培养目标和规格始终与社会经济发展的走向、行业发展的趋势相一致,职业院校应成立由专业教师和企业、行业、协会专家共同组成的、校企结合的专业指导委员会。委员会每年定期组织召开联席会议,为学院提供市场需求预测和技术发展信息,直接参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工作:如明确毕业生就业岗位(群)及其工作职责和工作任务;分析履行工作职责所需要的职业综合能力和专项能力;构建毕业生必须具备的专业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体系;确定课程设置与岗位技能训练项目等。实施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必须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灵活设置专业或专业方向。专业设置与当前经济发展需要紧密结合,在专业建设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上体现高职特色,对就业不好的专业及时调整方向,按市场需求进行合理转型。在培养过程之中,应根据每年一次的企业用人需求调研结果,动态调整人才培养方向以及课程模块。
校企结合的专业指导委员会在高职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一是整合教学内容,建立教学内容遴选机制。根据企业对职业岗位的要求确定课程目标,选择教学内容,适时吸纳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标准,职业道德,安全规范,学生的学习、应用、协作和创新能力等都应得到充分体现。要按照职业岗位能力培养的要求,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方案。二是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按照“教、学、做”一体化的原则,根据专业和课程特点选择教学方法,推广现场教学、案例教学、项目教学、讨论式教学等教学方法。重视实验、实训、实习等实践性教育环节,以案例或真实的工作任务为实训项目,将实习与产品加工、项目设计结合起来。学生在企业的综合实习应不少于半年,并由企业负责实施和考核。三是改革考核方式。采取以职业能力考核为重点的工学结合考核方式,建立A(过程考核),B(项目考核),C(实践和作品考核),D(综合测试)相结合的工学结合的考核方式,并尽量由行业企业人员参与或以行业企业评价为主。四是企业直接或间接参与专业教学的组织与实施。为学生开设专题技术讲座,实习和参加岗位见习、顶岗实习等教学环节并进行指导。
2.实行“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它是企业根据岗位需求与学校签订用人协议后,作为培养方的高职院校与作为用人方的企事业单位针对社会和市场需求,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共同组织教学,学生毕业后直接到企业就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在师资、技术、办学条件等多方面进行合作,通过“工学交替”的方式分别在学校和用人单位进行教学。校内教学以理论课为主,辅之以实训、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企业以顶岗实习为主,同时学习部分专业课,结合生产实际选择毕业设计题目,在学校、企业指导教师的共同指导下完成毕业实践报告。“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是源于国外CBE模式和“双元制”模式的启发,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而创造出来的,根据用人单位的实际需要,有目标地对学生的未来进行设计,即围绕职业岗位要求确定知识技能结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按照企业的要求“量身定做”需要的技能型人才,实现职业教育与就业岗位的“无缝”对接,是“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一种典型。
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学院”)与现代服务业的多家知名企业长期合作,积极开展“订单式”培养。分别与苏宁电器、华润苏果、宏图三胞等多个单位签订了“订单”培养协议,成立了“苏宁班”“宏三班”等冠名班,并建立相应的校外实习基地。学院和企业共同配置教学资源、设计教学内容,并根据企业需求编制教学计划,将企业要求的内容纳入正式课程体系之中。学生从入学开始就成为企业的员工,企业提供奖学金,与学校共同实施教育,学生在企业既可参加岗位实践,又可进行专业学习和技能训练,边工作、边训练、边实践,实现了教学与工作的有机结合。“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具有校、企、生三赢的效益,使高职院校拓宽了办学思路和办学空间,提高了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实现了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办学目标;引发了企业对教育投入的兴趣,推进了产学结合的步伐,为企业储备和培养了大批基础理论扎实、动手能力强、发展后劲足的应用型人才,为企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为学生预订了就业岗位,使学生感到学有所用、业有所归,专业学习的积极性和成效大大提高。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3.以“双证书”制度为框架,“嵌入式”设置课程,硬化人才培养标准。“双证书”制度充分体现了高职教育的特点,从根本上推动了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高职教育要以职业能力为核心,将专业的培养目标与国家的职业标准进行比照,以职业标准为导向,在课程结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安排等方面,通过实施一体化的理论与实践、教学和全方位的职业素养教育,使学生在取得学历证书的同时,取得反映其职业能力的职业资格证书或技术等级证书,从而保证学生学习的知识与社会主流技术同步,职业资质的获取与社会的劳动准入制度相通。
实行“双证书”制度,必须根据职业岗位要求,将认证教育课程嵌入相关专业的学历教育课程体系中, 使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与证书标准有机结合。如将助理电子商务师资格考试中的“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内容嵌入“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中,将“网络营销基础知识”嵌入“网络营销”课程中,将“电子邮件、BBS、CA认证”操作和“电子商务法律法规”嵌入“电子商务概论”和“电子商务实务”课程中,把职业标准中要求的知识和技能融入相关课程教学中,并将不同类别、等级的职业资格证书折算成相应学分,纳入人才培养总体设计中,用证书推动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把工学结合落到实处。
4.深化校企合作,加强教学过程的开放性和职业性。为区域行业企业服务是高职院校的一项重要职能,高职院校的发展离不开行业企业的支持。
校企合作是“工学结合”的前提,要真正实践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首先要与行业企业建立密切的“血缘”关系,把企业文化引入学院,与行业企业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联手共同进行人才培养。一是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形式,进行校企教学人力资源整合。一方面,由校企双方形成专兼结合、双师结构的专业教学团队,专业课程和实践指导部分的教学内容由学校教师和企业一线专家、能工巧匠等兼职教师共同完成。也可推行“双师制”授课制度,将一门课程拆解成若干单元,有些单元由学院教师讲授,有些单元由行业专家、企业技术人员讲授,实现工学结合,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另一方面,学院选派教师到企业挂职,参与管理和产品开发、推广、咨询及企业员工培训,与企业专家共同开展科研教研活动,实现专业教学信息资源的整合。 二是通过校内、校外与企业合作两方面,进行专业实践教学环境与硬件资源的整合。一方面,学校与企业共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创造实境教学,积极推进“校企合一”、产教结合,既满足学生顶岗实习的需要,又成为专业教学的有效延伸。校内生产性实习基地向产业化方向发展,与企业联合进行新产品开发并根据市场需求进行产品定制和校内生产;聘请校内部分教师、企业专家或能工巧匠作为管理人员及实习指导教师;实习(生产)车间的主任、指导教师、业务联系、生产安排、质量检验、成本核算等都严格按照企业管理规范进行,使实习产品市场化,通过产学研结合的实践,以专业带动产业发展,以产业推动专业教学改革。另一方面,在合作企业建立校外实训基地,重点选择一批生产管理规范、技术先进、企业规模和用工需求大的企业作为学生校外实习基地,进行认知、生产、顶岗、毕业实习,校企共同负责与管理,借助企业的生产设备和技术优势,强化学生职业技能的训练,同时为学生就业拓宽渠道。
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加强教学过程的开放性和职业性。教学内容根据企业对职业岗位的工作能力要求遴选;教材体现工学结合,由校内教师及企业人员共同完成;教学形式以“教、学、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做”一体化为原则,采用任务驱动、项目导向、以学生为主体的讨论式教学,以及在校内外实训基地或企业进行实习等方法。一年级是通识教育、专业基础课学习及认知实习,二年级是专业课及生产实习,三年级是专业课及顶岗实习,要逐步完善顶岗实习的组织管理制度、运行管理制度、考核鉴定制度,加强对顶岗实习学生的全程跟踪管理,注重对学生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的培养,确保顶岗实习安全与效果。同时在寒暑假期间,让学生进入相关单位部门进行专业课程对应的业务岗位操作练习,实现专业课程教学的“工学交替”。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和素质的有效途径,也是提高职业人才对社会需求适应能力的必经之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可变性和多样性特征非常明显,一所学校的不同专业、同一专业在不同学校或不同培养时期,都可以有具体不同的培养模式,运行的特点和方式也不一样。如为适应职业岗位的变化,培养学生的专业拓展能力,增强学生的就业适应性和针对性,可采取专业大类加专门化方向(“基础平台+ 模块化菜单”)模式培养学生。改革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要从学校的实际出发,从专业的实际出发,构建具有学校和专业特色的灵活多样的人才培养模式。
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要解决的几个关键问题
1.转变教育观念。推进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育观念是首要问题。一要树立牢固的市场观,职业教育对社会和市场需求的信息要灵、反应要快,要做到社会和市场需要什么人才就培养什么人才。二要树立新型高职人才质量观,要研究制定以考察职业能力为核心、以实习作品为主要指标的考核评价办法,采用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笔试、口试、操作、制作作品、设计项目相结合,第一课堂考核与第二课堂考核相结合,学校评价与企业、社会评价相结合等多种评价方式。三要树立能力本位的教学观,职业教育作为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其专业的培养目标必须符合职业岗位对知识、技能、态度的要求,要形成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
2.创新教学模式。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运行的关键是打破传统的以课堂教学为中心,以学院老师为中心,以理论教学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把工学结合的思想落实在人才培养方案的整体设计和每门课程的教学实践中。每一门课程都要把握各个教学单元分解为能力目标、教学情境、学生实训等环节,明确“教什么、在哪教、怎么教”的问题。积极探索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学习等有利于增强学生能力的教学模式,实施以真实工作任务或社会产品为载体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益。
3.优化“双师”结构教师队伍。教师是实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关键,是提高工学结合教学质量的保障。优化“双师”结构教师队伍,一要建立面向市场、能进能出的教师动态管理机制,从行业企业聘请一批专家、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形成多元化的“双师”结构教师队伍。二要建立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专业课教师的机制,规定专业课教师必须到企业参加专业实践,提高专业课教师的实践能力,逐步扩大“双师型”教师的比重。三要加强专业负责人队伍建设,专业负责人应对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课程体系有全面的把握能力,具有较强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标准的吸收、消化和推广能力。四是要加快建立企业培训师队伍,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保证学生在企业的实习质量,建议与人事劳动部门一起,建立适应工学结合需要的企业培训师资格证书体系,研制企业培训师资格标准与培训考核并获证。
4.完善实习实训条件。实习实训设施是实现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条件,完善实习实训条件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是投入。政府要加大公共财政对职业教育实习实训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职业院校要科学规范,按照专业基本能力训练在校内完成,实习实训设施的技术含量达到企业现场设备一般水平的要求建设实习实训室(厂、场)。在校内形成仿真、真实的职业环境,探索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校企合作新模式,由学校提供场地和管理,企业提供设备、技术和师资支持,以企业为主组织实训。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虚拟工厂、虚拟车间、虚拟工艺、虚拟实验。职业院校还要不断建设、完善校外实习基地,并可利用自身的人才、技术优势,依托相关的专业办产业。
5.健全校企合作机制。健全的校企合作机制是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一个重要保障。要解决校企合作停留在人才供需合作浅层上的问题,深化和密切校企合作程度,整合校企教学资源。健全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法律规章。在我国职业教育实施工学结合模式的过程中,如何保障企业持久参与的积极性,如何保障学校教学组织实施有章可循,对如何保障学生的双重角色等问题都需要由政府在相关法规的制定中给出回答。
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大力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新形势下我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现实需要和基本方向,是加快职业教育发展的根本出路。职业院校要转变理念,积极探索与实践,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和企业共同构建充满活力、互利共赢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创办具有中国特色的、令社会和人民满意的高等职业教育。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试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意见[EB/OL]. http://www.moe.edu.cn/edoas/website18/41/info21141.htm,2006-03-30. [2]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3]冯伟国,徐静,姜红.高职院校“工学结合”教育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06(23). [4]陈解放.工学结合教育模式可持续发展的理性期待[J].中国高教研究,2006(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