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内外 2014-05 注重物理实验在教学中的作用 ——以《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教学为例 文/吴征勇 摘要:新课程背景下的物理教学注重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强调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为了提高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 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发挥实验在教学中的作用。以《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教学为例,说明物理实验在 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掌握、运用物理知识的作用。 关键词:物理实验;教学;浮沉条件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在三维目标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行实验,实验步骤如下: 部分强调物理课程应使学生具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生 1.往三个小药瓶中注入适量的水,使三个小药瓶分别能沉没、 2.用弹簧测力计分别测出上述三种隋景下小药瓶的重力G。 3.用天平分别测出三个小药瓶的质量m。 产的意识,重视科学技术对自然环境、社会发展的影响。针对《物体 悬浮、漂浮在水槽中。 的浮沉条件及应用》这一节内容,《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明确规 定教学要使学生具有运用物体的浮沉条件解析生产、生活中的一 些现象的能力。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教学中要特别注重实验发挥的 物体的浮沉条件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4.把最重的小药瓶放入装满水的溢水杯中,用量筒量出溢出 (即小药瓶的体积 物)。 }直 排算出三个小药瓶浸没在水中时浮力的大 5.利用密度公式测出各种情景下小药品的密度p{匆,再利用阿 基米德原理F 作用,让学生充分理解物体的浮沉条件,为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应用 水的体积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引入是教学的起始,成功的教学引入能立刻吸引学生的 小,通过比较F 与G物,P 与P 的大小关系。 注意力,产生学习知识的动机,让学生自然地进入新课的学习。丰 这个实验探究过程虽然会花费较多的时间,但学生可以进一 富多彩的实验是物理区别与其他学科的一个重要的特征,由于物 步巩固测量物体的密度和阿基米德原理等旧知识,还可以从实验 理实验比基础理论知识更加直观,能给学生带来最深刻的体验,所 得出物体的浮沉条件,使学生彻底消除对理论推导出物体浮沉条 以采用物理实验作为教学引人比其他手段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 件准确性的怀疑,有利于学生全面地理解、掌握知识。 趣。在《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的教学过程中,笔者演示两个小实 验作为教学引入。 三、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我们学习知识的目的是要为生产、生活服务,而物体浮沉条件 1.将气球灌满水并浸没在水中,松开手后气球会上浮,最后漂 的应用是将物理知识运用于生产、生活的一个重要领域。因此,物 浮在水面上。往水中逐渐滴入酒精,会看到气球悬浮在混合液中。 体浮沉条件应用教学的核心在于引导学生运用物体的浮沉条件,2.在空气中投出充有氢气和二氧化碳气体的两个气球,观察 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 中可利用以下几个实验来培养学生的能力。 它们在空中的运动方向。 这两个实验器材简单易得,学生十分熟悉,实验操作简单,同 1.利用事先收集用完的小药膏(铝质),把小药膏壳挤瘪,盖上 观察到小药膏壳沉在水底。把小药膏壳捞出,弄成 时能给学生带来新的体验。通过这两个实验能马上调动学生学习 盖子投入水中,空心状,再次盖上盖子并浸没在水中,观察到小药膏壳会上浮,最 的积极性,使他们自然地进入新课的学习。 二、巩固旧知识。引出新知识。检验理论的准确性 知识的学习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新知识要在已有认 终漂浮在水面上。 2.把密度比水大的橡皮泥放入水中,它会下沉。再把它捏成一 艘小船,发现它会漂浮在水面上,而且上面还可以承载一些重物。 以1、2两个小实验为依托,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也呈现出密 度比水大的物体只要把它做成空心且空心的程度足够大,我们就 知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归纳得出。在物体浮沉条件的教学中,笔者 在复习浮力大小和方向的基础上,有意识地指引学生对研究对象 进行受力分析,画出物体受力的示意图,再根据二力平衡条件及力 与运动的关系,判断出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的浮沉条件。 能使它漂浮在水面上。将这个知识迁移到轮船,学生就能认识到用 钢铁等密度大于水的材料制造的船,由于把它做成空心的,它排开 这个部分教学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利用已学的知识,从理论 水(或海水)的体积增大,受到的浮力也随之增大,所以它能够漂浮 上推导出物体浮沉的条件,让学生对结论的得出有一个清晰的认 在水面(或海面)上。 识过程。但是学生内心里往往会产生事实是否也是这样的疑问。心 3.组织学生用大试管、橡皮管、橡皮塞、针筒制作潜水艇模型, 理学家认为动手实验比倾听、观察更易于理解和掌握知识,所以光 用针筒往外抽气或往里压气来改变试管内空气的体积,从而改变 从理论上推导物体的浮沉条件还不够,还需要让学生动手操作实 试管内的水量,实现控制自制潜水艇的下沉和上浮。 验,从实验中验证物体的浮沉条件,以达到加深对物体浮沉条件的 理解。 4.组织学生利用大塑料袋、铁丝、固体蜡、胶带等物品制作一 个孔明灯,在教室内放飞一个孔明灯(注意安全)。固体蜡点燃后塑 则G物<, 为了能从实验中得出物体的浮沉条件,笔者利用弹簧测力计、 料袋内的空气被加热,使其内部的一部分空气被排出, 天平、溢水杯、量筒、针筒、三个完全相同的小药瓶、水槽等器材进 孔明灯上升。一74一 2014-05 课堂内外 课堂,学生自主学习的乐园 文/雷桂芳 摘要:从课堂的创设情境、探索、小组交流、练习质疑四个环节讲述了课堂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乐园。 关键词:自主学习;学习热情;课堂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自主学习,是民主、开放的课 数学的重要方式。”可见,合作学习是新课标倡导的一种重要的学 堂教学过程,是自主探索、积极思考、主动获取知识的学习过程。 习方式和教学组织形式,它对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合作能力起着 应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信任学生、使学生自始至终处于发展、 重要的作用。 生动活泼之中。 一如,教学“分类”第二课时——“按不同标准来分”时,我让学生 以4人一组的形式学习,每个人把自己文具盒里的铅笔都拿出来, 、创设情境。激发自主学习的热情 新课程倡导启发式教学。启发式教学通过创设情境,将教学特 集中在一起,摆放在桌子上,先组内观察,再讨论,最后动手把自己 有的严谨、抽象、简洁、概括等属性,通过设计巧妙的情境表现出 认为一样的分在一起。分完后,我又请每一组派一个代表给大家汇 来,使枯燥乏味的数学问题更加生动活泼,从而引发学生学习的兴 报:你们组怎样分的?按什么标准分的?想了几种分法?进行讨论 趣,诱发学生的积极思维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 交流,学生想了十几种不同的方法。如,按铅笔的颜色分;按铅笔的 例如,在教学加减法应用题时,我出示了一群小朋友在操场做 长短分;按铅笔中有没有橡皮头分;按铅笔有没有削过分按笔杆上 游戏的画面。看到这个有趣的画面,学生就极其自然地进人情境, 有棱和没棱分;按笔杆上的花纹来分……学生分铅笔的方法之多, 加上他们细心地观察、饶有兴趣地讨论,有了多种结果:一种是左 真是出乎我的意料,也确实让我惊叹。这样教学,既发挥了学生之 边的比右边的多(少)多少人;左边的和右边的一共多少人。学生还 间的互补作用,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使学生的思 发现了男孩比女孩多(少)多少人,踢毽子和跳绳一共多少人等问 路得以开拓,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得到了锻炼。 题。在创设的情境下、在老师的引导下,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发 学生进一步的积极思维活动,学生参与表达、思考等数学活动,大 大拓展了思维空间。 四、练习质疑。促进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能够为今后的生存发展打好基础,而 这就要从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开始,在练习质疑这一环节 中,教材中的许多练习就是实际生活情景的再现。学生用他们的眼 二、动手动脑。增强自主探索的兴趣 单调地说、讲带给学生的只是表面的认知,往往没有深刻的印 光来看待生活,以他们的视角来解答问题。 象。在教学中要注意使学生手脑并用,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如有一题是讲幼儿园买面包,一个班l5个学生买哪两盒合 通过动手动脑、自主探索,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教学“解决生活中常见的时间计算”,例如,“晚上8时到早上 适,有三盒供学生选择:6个、8个、9个,有的孩子就提出要多买两 个给老师吃。在计算连减时,有学生依生活实际,想出了可以先把 3时一共几小时?”等问题时,我让学生制作了简易的钟表模型,学 生自己动手拨动指针,直观地看到时针从晚上8时到早上3时,共 转了7个大格,也就是7小时。于是就摸索出了两种解决方案: (1)以12时为基本点,即晚上12—8=4,4+3=7;(2)将12时以后的 1时、2时、3时依次看做13时、l4时、15时,即15—8=7。通过自己 最后两个数加起来,再用第一个数去减这个和的办法。其实这些都 是孩子能动脑筋想办法解决问题的表现,足见练习中的那些实际 问题对学生学会生存发展是有着促进作用的。 总之,只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充分贯穿“以学为主,教学结合” 的思想,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教学 设计、教学过程上,以全新的思路进行设计、改革,放手让学生大胆 地去想、去看、去说、去画、去做。既教给学习方法,又教给获取知识 的途径,就能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和能力。 动手实践,使学生迅速地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进一步激起了学生 参与操作的热情,从而达到了使学生真正地参与到学习中去、强化 知识的理解与掌握的目的。 三、小组交流.培养相互协作的精神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 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 (作者单位・编辑陕西省韩城市新城二小) 谢尾合 ※※※※※※.※※※※※※※.※※※※※※※※※※※※※※※※※※※※※※※※※※※※※※※※※※※.※※l※ 通过模拟潜水艇的下沉和上浮和自制孔明灯这两个实验活动 泛地设计实验,让学生主动参与实验。充分发挥实验在教学中的作 既让学生明白潜水艇和热气球的工作原理,又培养了学生动手实 用,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这既是当前素质教育的要 践的能力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同时通过这两个实验让学生在实践 求,也是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目标的途径之一。 中有成功的体验,让他们变得更加自信,能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 教学中来。 (作者单位・编辑福建省莆田市涵江区梧塘镇莆田七中) 75—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牢牢抓住教学的重难点,合理、广 谢尾合 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