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福州(中国建筑材料工业地质勘查中心福建总队,
摘
350001)
赋存要:水源乡叶蜡石矿位于寿宁-梅林北东向火山喷发带和松溪-宁德北西向火山喷发带的交接位置,
构造、岩浆岩以及于晚侏罗纪-早白垩纪南园组二段,是热液交代型矿床。文章通过对水源乡叶蜡石矿的地层、并为以后的工作提供了找矿标志。围岩蚀变等地质特征分析,探讨其矿床成因,找矿标志关键词:叶蜡石;地质特征;
叶蜡石是一种含水的硅酸盐层状粘土矿物。其理论化学是为Al[](OH)·4SiO2·H2O,叶2Si4O102或者Al2O3蜡石具有质地细、柔软滑润,有良好机械加工性能,耐可作为陶瓷原料、耐火火性高,吸油率高等工艺特性,玻纤原料、吸附材料。中国是世界材料、传压密封介质、国内叶蜡石矿床上叶蜡石矿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
其探明储量占全国前列。主要分布于浙江及福建一带,
但是对于该区域的叶蜡石研究还有所匮乏,文章依托“东部重点工作区脉石英石墨叶蜡石矿产资源调查(项目编号DD20190817)”项目对该区域进行矿产地质调构造、岩浆岩及围岩查,通过对水源叶蜡石矿的地层、蚀变等地质特征,分析其成矿条件、探求矿床成因,总结了该区域的找矿标志,具有一定的研究和经济意义。
1
23456789101112131415
1调查区地质背景调查区位于福建省建瓯市水源乡大源村北部弥米
一段;4.晚侏罗纪-早白垩纪南园组碎斑熔岩段;5.晚侏罗纪-早白垩纪南园组三段;6.晚侏罗纪-早白垩纪南园组二段;7.晚侏罗纪-早白垩纪南园组一段;8.晚侏罗纪长林组二段;9.晚侏罗纪长林组一段;10.新元古代大岭组;11.新元古代东岩组;12.第四系残坡积层;13.晚白垩世闪长玢岩;14.早白垩世正长花岗岩;15.早白垩世浅碱长花岗斑岩;16.叶蜡石矿点
1.第四系残坡积层;2.早白垩纪寨下组二段;3.早白垩纪寨下组
岗,区域上属于闽东火山断坳带的寿宁-华安断隆带,寿宁-梅林北东向火山喷位于政和-大浦断裂带东侧,
发带和松溪-宁德北西向火山喷发带的交接位置,处在辰山古火山口的北缘。
22.1地层
区域地质特征区域出露的地层为新元古代东岩组(Pt3d)和大岭组
二云片长变粒岩、二云斜长变粒岩夹绿泥石英片岩,岩、斜长角闪岩等。晚侏罗纪长林组(J3c):主要分布于水源乡南东缘,为一套陆相火山碎屑-沉积岩系,主要砾岩、粗—中粒岩性为灰、浅灰、复成分砂砾岩、(含砾)硅质岩、页岩石英杂砂岩、粉砂岩、(硅质)泥岩、泥灰岩、一段夹凝灰岩,自下而上分为两段,(J3c1)为砂岩-泥岩建造,二段(J3c2)为砂岩-砾岩建造。晚侏罗纪-早白垩为一套中纪南园组(J3-K1n):主要位于水源乡的东侧,自下而上划分酸性—酸性火山岩,夹火山碎屑沉积岩,为第一、二、三、四段及碎斑熔岩段,一段(J3n1):灰黑色安山岩、英安岩、英安质晶屑凝灰岩、英安质晶屑熔结二段紫红色流纹质凝灰岩等;(J3n2):浅灰、浅灰黄、(含
(Pt3dl)、晚侏罗纪长林组(J3c)、晚侏罗纪-早白垩纪南园组(J3-K1n)、早白垩纪寨下组(K1z)以及第四系残坡积层(Q)(图1)。
新元古代东岩组(Pt3d):该地层主要分布于水源乡斜西边,主要岩性为灰绿色-深绿色斜长阳起石片岩、夹浅灰白色黑云斜长角闪岩、绿泥石阳起石片岩为主,局部见有大理岩、石英岩长变粒岩、黑云二长变粒岩,等。新元古代大岭组(Pt3dl):主要分布于水源乡北西缘,主要岩性为灰、灰绿色条纹状黑云斜长变粒岩、黑云斜
(1992-)地质学、地质找矿。作者简介:寇贵存,男,福建德化人,主要研究方向:
163
冶金与材料第41卷
角砾)晶屑熔结凝灰岩、流纹质晶屑凝灰岩、凝灰岩、晶屑凝灰岩、流纹岩夹沉凝灰岩、硅质岩、凝灰质砂岩、粉砂岩、泥岩等,沉积岩夹层成层性良好,水平层理发育;三段(J3n3):灰、深灰色安山岩、英安岩、流纹英安质(含角砾)晶屑熔结凝灰岩、英安质晶屑熔结凝灰岩、英安质晶屑凝灰岩、凝灰岩夹流纹质晶屑熔结凝灰岩、凝灰质砂岩、粉砂岩、泥岩等;四段(J3n4):浅灰、灰、灰紫色流纹质(含角砾)晶屑熔结凝灰岩、流纹质凝灰岩、流纹质晶屑凝灰岩;碎斑熔岩段(mlvJ3n):浅灰、灰、灰白、灰黄、浅肉红色碎斑熔岩和中性碎斑熔岩。
早白垩纪寨下组(K1z):主要位于水源乡南辰山(古火山口)附近,自下而上划分为第一、二段,第一段K1z1)岩性为灰、灰绿、灰紫、紫红色尘火山角砾岩、复成分砂砾岩、砂岩、凝灰质砂岩、凝灰质砂砾岩,第二段K1z2)岩性为紫灰、灰绿色流纹岩、流纹质晶屑凝灰岩、流纹质晶屑熔结凝灰岩、
集块火山角砾岩等。第四系残坡积层(Q):分布于水源乡及其附属村的位置,岩性为松散的浅黄灰色粉砂质粘土、含泥质粉砂、含砾砂土夹砂砾石层。2.2
构造
调查区大地构造位置处于闽东火山断坳带的寿宁-华安断隆带,
位于政和-大浦断裂带东侧,寿宁-梅林北东向火山喷发带和松溪-宁德北西向火山喷发带的交接位置。
区内地质构造主要为晚侏罗纪和早白垩纪时期,晚侏罗纪北东向断裂以正断层为主,具有多期次脆性特征,早白垩世纪北东、北西断裂多为张性正断层。调查区主要以北东向、北西向断裂为主,其中北东向断裂倾220向毅袁大倾角约30500毅毅袁~70倾角为毅,控制70叶蜡石毅~85毅曰矿北主西要向为断裂倾北东向向断约为断裂带附近同时发育有硅化、叶蜡石化、绿泥石化、裂伊,
利石化、绿泥石化、高岭土化及零星黄铁矿化蚀变现象。
2.3
岩浆岩
调查区内火山活动强烈,
主要出露的有早白垩世浅肉色正长花岗岩(孜酌K1)、早白垩世浅肉色碱长花岗斑岩(K1侵入岩酌仔,)呈、岩晚株白垩、岩脉世深状灰侵色入闪早长期玢地岩(层啄滋。K2主冤要。分为布燕于区山期内的东侧和南侧,受断裂构造控制,矿化现象不明显。3叶蜡石矿地质特征调查区内叶蜡石矿主要分布于水源乡南东侧弥米
岗,海拔550m至山顶为晚侏罗纪-早白垩纪南园组二段(J3-K1n2),岩性为浅灰、紫红色流纹质(含角砾)晶屑熔结凝灰岩、流纹质晶屑凝灰岩等,是叶蜡石的主要赋矿地层,该地层岩石强烈蚀变,上部出现次生石英岩化,下部为叶蜡石化、伊利石化、水铝石化及部分硅化,为火山热液交代作用蚀变。
164
区内叶蜡石矿体呈层状产出,
倾角为10毅左右,倾向南西,与地层产状一致,岩石较新鲜,颜色为灰白色、紫红色。硬度低,刻划的粉末灰白色,有滑感。结构为显微鳞片变晶结构、
变余-交代残余结构。构造为块状构造、条纹状构造、角砾状构造。矿物组成为叶蜡石、石英、伊利石、水铝石、
及少量铁质。4矿床成因调查区前期晚侏罗世火山喷发极为强烈,
以中心式及裂隙—中心式喷发为特征。喷发类型主要为岩浆大规模侵出—溢流及喷气式喷发,
喷发物为厚度较大的流纹质晶屑熔结凝灰岩、
流纹质晶屑凝灰岩、凝灰岩等火山碎屑岩,致使仁山一带产生塌陷或沉陷,形成大型破火口湖或洼地;后期早白垩纪接受陆源碎屑及火山碎屑沉积,形成寨下组一段凝灰质砾岩、凝灰质砂岩、凝灰质粉砂岩等火山沉积岩;再者政和-大埔、松溪原宁德深大断裂活动,促使深部岩浆沿两条断裂交汇部位上升并喷发,形成寨下组二段流纹岩、晶屑熔结凝灰岩、火山角砾岩等火山岩;之后残存的岩浆堵塞火山通道或沿环状、放射状断裂充填,形成环状放射状岩脉或岩墙;最后,火山再次发生沉陷,形成呈围斜内倾的火山机构。火山活动晚期残存的火山气液便沿火山断裂、火山通道和有利岩石中活动,导致围岩强烈蚀变、矿化。其中在火山气液交代过程中带进来的水和挥发组分交代南园组二段的火山碎屑岩中的Al2O3、SiO2组分形成叶蜡石、次生石英岩等矿物。
5找矿标志(1)地层标志。调查区叶蜡石矿主要位于晚侏罗纪
-早白垩纪南园组二段,具有层控作用,因此可在该地层中寻找叶蜡石矿。
(2)构造标志。叶蜡石矿体主要受寿宁-梅林北东向火山喷发带和松溪-宁德北西向断裂影响,因此可在该构造带附近寻找叶蜡石矿
(3)围岩蚀变标志。叶蜡石化、硅化、绿泥石化、伊利石化、绿泥石化、高岭土化及零星黄铁矿化是叶蜡石矿的找矿标志。
(4)“硅帽”标志。与叶蜡石伴生的次生石英岩高硅,抗风化能力强,不易被风化剥蚀,形成高陡的山峰,被称为“硅帽”,也是叶蜡石的找矿标志。
参考文献
1]杜鹏.我国叶蜡石资源特征及其开发利用前景[J].中国非
金属矿工业导刊,2019,(3):45-48.
2]李廷栋,丁孝忠,肖庆辉,等.中国区域地质志福建志[M].北
京.地质出版社,2014.
3]林敏.福建镇前地区晚中生代火山作用[D].北京:中国地质
大学,2013.
(([[[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