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抵帆知识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企业纳税信用修复制度的解读与研究

企业纳税信用修复制度的解读与研究

来源:抵帆知识网
企业经营

农村经济与科技2020年第31卷第08期(总第484期)

企业纳税信用修复制度的解读与研究

马玺渊

(重庆工商大学融智学院 金融学院,重庆 401320)

[摘要]近期,李克强总理对加快推进信用监管,探索与之配套的信用修复机制提出了明确要求。信用修复作为一种鼓励失信主体主动自新的纠错机制,对完善信用监管机制具有重要意义。为进一步鼓励和引导纳税人主动履行纳税义务,纠正纳税失信行为,国家税务总局自2020年起实施纳税信用修复制度。然而,随着修复工作的开展和普及,修复范围过大、修复标准单一、修复质量较低的问题慢慢凸显。本文通过解读纳税信用修复制度,结合实际工作和调研,就我国在开展纳税信用修复工作的一些问题出了意见和建议,以期对完善纳税信用修复制度有所帮助。

[关键词]信用监管;企业纳税人;信用修复[中图分类号] F832.4   [文献标识码] A2019年6月,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对加快推进以信用监管为核心的新型市场监管机制提出了具体要求。提出应在综合研判市场主体信用状况的基础上,以信用等级、信用评分、信用报告等为依据对各市场参与主体进行分级分类监管。同时,积极探索与信用监管工作相配套的信用修复机制,形成联合奖惩闭环。国家税务总局自2014年实施纳税信用等级管理、分级监管制度以来,企业依法纳税和诚信纳税的意识有显著提高。

2019年11月,为进一步鼓励和引导纳税人主动履行纳税义务,纠正纳税失信行为,国家税务总局决定自2020年起实施纳税信用修复制度,并对修复条件、修复范围及修复程序进行了详细说明。

1 纳税信用修复解读

1.1 纳税信用修复的内涵

信用修复指市场失信主体通过主动履约,消除失信行为带来的不良影响后,由失信行为判定部门依据失信行为的严重程度,

[收稿日期]2020-02-18

[作者简介]马玺渊(1989—),重庆人,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信用管理。

(上接155页)指企业在分析市场供求结构以及市场发展趋势时多表现出的预判能力。要求企业对自然条件、政策变化以及环境表现等各种市场影响因素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和前瞻感知性,并能够通过对这些变化因素的分析,及时地作出市场应变反应,从而制定出精准有效的市场开拓活动策略。其具体量化的表现体现为企业对市场信息的收集与分析效率,以及对市场广告投入的比率。产品的销售能力主要体现在企业对整体销售产品的结构把控之上,为此可以对产品的市场占有份额以及各项产品的具体适销情况展开重点的考察。例如,参考企业的市场销售率、国内外市场占有率以及产品的市场分布情况,还可以对主销产品的销售程度和销售渠道进行深入的调查,衡量其销售工作的有效性。

情况。现代企业的管理特点是多采用信息化的管理方式,因此还可以增设对企业信息化建设程度的考察指标。例如,判断企业是否实现了以信息网络技术为媒介的管理平台、是否支持智能化的管理方式,以及企业的管理信息利用率、管理信息覆盖率等多项指标。

(3)优秀的企业运营离不开创新的营销模式。营销策略是一项比较抽象的评判指标,很难直接对其进行量化的分析,对此,分析人员可以通过对老字号企业内部营销人员的年龄构成分析,达到预期的考察目标。这是因为年轻的营销人才往往能够为企业带来意想不到的营销结果。例如,2018年,老字号餐饮品牌“杏花楼”邀请年轻的营销团队对传统的“青团”产品进行了全新的包装,推出了广受年轻人喜爱的“肉松口味青团”产品,此举帮助杏花楼在短时间内迅速开拓了年轻群体的市场,不失为老字号企业的创新营销佳例。

3.3 创新运营实力

创新实力的缺乏是当下多数老字号企业都普遍面临的一大问题,它贯穿于企业生产运营的全过程中,是传统企业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以下主要针对企业的技术开发、管理机制和营销战略这几个层面对企业的创新能力指标进行介绍:

(1)首先,在企业的生产环节,要对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进行的具体、量化的考察。许多老字号企业都会出现过度迷信“传统工艺”的问题,这也是老字号企业迟迟无法实现技术转型和升级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要重点关注这些传统企业的技术创新情况。技术创新能力的数据指标主要包括技术引进程度、开发人员占比、技术研发费用占比、新产品设计和推出比率、产品开发周期等多项指标。通过对企业技术创新指标的分析,可以有效了解企业的未来市场开拓情况,对企业的产品转型前景作出初步的判断。

(2)企业的创新能力还体现在企业是否建立了创新、有效的管理机制。它主要体现在企业的现代化制度建设水平、企业的规章制度制定情况、工作规程执行效率以及对员工合理化建议的采纳

4 结语

综上所述,互联网经济已经是无法避免的必然趋势,它为老字号企业带去了全新的机遇与挑战,也为其综合实力指标体系地构建带来了新的思路。本文结合互联网经济背景下的老字号企业生存现状,提出了针对于传统行业的企业综合实力指标体系的构建策略。在实际工作中,分析人员需要结合企业的具体经营状况,灵活运用各项指标,构建客观公正的个性化实力指标体系。

[参考文献]

[1] 于超,朱瑾“,互联网+”背景下“中华老字号”企业面临的问题和解决对策[J].中国集体经济,2018(02).

[2] 李文绚,姚长青,刘志辉.企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应用[J].中国科技资源导刊,2017(04).

[3] 张舒婕,汪杨.论企业综合实力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与实施[J].湖北财税(理论版),2003(12).

-156-

农村经济与科技2020年第31卷第08期(总第484期)

出具信用修复决议文件,依法减弱或取消对其采取的联合惩戒措施的过程。直接表现为缩短或者终值相关失信信息的公示期限,提升市场参与主体的守信形象,间接降低其参与市场交易的成本。纳税信用修复指纳税人在纳税主管部门规定的期限内,主动履行其失信行为对应的纳税义务后,由纳税主管部门依据具体的纳税事项、纳税金额、履约时间等因素,按一定比例对已扣减的信用分数重新加回的过程。直接表现为增加纳税人的信用评分,改善其纳税信用等级,享受由信用等级提升带来的纳税优惠政策。

1.2 纳税信用修复的相关要求

1.2.1 纳税信用修复条件。根据相关政策文件要求,当前能够申请信用修复的纳税人应当满足下列三类条件。第一类条件,纳税人对逾期办理纳税事项已经补办完毕;第二类条件,纳税人未履行税务机关处理结论导致信用级别被直接判为D级(未构成犯罪)且在税务机关处理结论明确的期限期满后60日内足额缴纳、补缴税款;第三类条件,纳税人履行相应义务后,税务机关依法解除非正常户状态。

1.2.2 纳税信用修复范围。从内容上看,当前可申请进行信用修复的纳税失信事项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日常纳税工作的失信事项,另一类是针对特定主体的偶发性非日常性纳税失信事项。日常纳税工作的失信事项主要包括纳税申报延期、税款缴纳延期、税款缴纳不足和不按要求上报年报、账户变更等纳税信息。非日常性纳税失信事项主要包括大额税金的非正常缴纳,提供虚假纳税信息,直接判D事项等。

1.2.3 纳税信用修复标准。信用评分增加之纳税信用修复的直接表现,当前纳税信用修复标准也主要以加分事项和加分规则为主要内容。纳税人对未按照纳税要求,定期办理纳税申报、税款缴纳、资料备案等事项且已补办的,信用评分的加分分值将根据补办时间与失信行为被税务机关列入失信记录的时间间隔来确定。间隔时间以30日内、本年内和次年内三个节点为分界线,分别制定80%、40%、20%的扣分补偿。对于未按规定期限申报或缴纳已申报的税款等事项,若涉及税款金额不超过1000元且纳税人能在失信行为被记录的30日内及时补办的,则补回100%的扣分分值。

2 纳税信用修复制度存在的问题

2.1 纳税信用修复的范围问题

实施纳税信用修复的目的是培养和鼓励纳税人依法诚信纳税的意识,纳税信用修复作为一项刚刚开展的探索性工作,涉及的企业利益又较大,考虑到纳税管理制度的威严性,当前给予的修复范围显得过大,纳税信用修复的门槛较低,纳税管理的容忍度过高,极易产生寻租、盲目修复和过度修复的问题。此外,由于修复范围较广,修复工作经验不足,流程不严谨等原因,纳税管理部门极易面对纳税人的道德风险问题,有悖信用修复工作的初衷。

2.2 纳税信用修复的标准问题

从针对税务部门工作人员的调研情况可知,受制于企业性质、企业文化和人员结构等因素,大企业依法纳税和诚信纳税的意识普遍较高。相反,大部分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等小规模企业纳税人,由于缺少专业的财务和会计人员,导致这些企业在纳税申报、资料提交和政策执行方面表现较差,没有形成纳税意识。尤其在国家对小微企业实施降税降费政策之后,很多小规模企业都无需缴纳税款,这对纳税意识本来就较低的企业而言更是对纳税

企业经营

人应尽的义务置之不理,纳税管理工作开展困难。当前的扣分规则对纳税申报、缴费、资料整合提交等日常事项的容忍度过高,宽限期限过长,不利于培养小规模企业的纳税意识。而目前的加分规则对大企业偶发失信事件的修复缺乏鼓励性,信用修复工作缺乏精准性,鼓励大企业主动进行信用修复的工作效果不佳。

2.3 纳税信用修复的流程问题

信用修复流程的科学性决定了信用修复工作的有效性和纳税管理制度的威严性。信用修复作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中联合奖惩的闭环工作,对充分发挥市场信用监管机制具有重大意义。如果信用修复工作开展不利,联合奖惩工作的前期成果也会付诸东流。从纳税信用修复公布的流程来看,当前纳税信用修复的流程只重视资质审核的事中监管,失信主体只需提供规定材料,税务机关审核材料后便撤消对相关失信信息的公示,完成修复工作。而在事前教育和事后监管方面并没有出台详细政策文件和说明。整个信用修复流程,从纳税人提交申请材料到撤消公示,经历时间较短,难以真正起到对失信纳税人的警示和教育作用。

3 完善纳税信用修复制度的政策建议

3.1 纳税信用修复范围应由窄到宽

我国的信用修复工作尚在探索阶段,在信用监管的大趋势下,信用度无疑成为企业未来立足市场的根本保障。从某种意义讲,信用修复将成为企业在未来获得信用资本,享受守信红利的金钥匙。由此看出,任何信用修复工作都必须谨慎进行。因此,纳税信用修复也应秉承谨慎开展,严肃开展和循序开展的原则。应提高纳税信用修复条件,按照日常纳税事项不予修复,主观失信事项谨慎修复,客观失信事项鼓励修复的主线开展修复工作。达到培养小企业依法纳税意识,给予大企业主动自新机会的目的。待纳税人纳税意识提升到一定阶段后,再将修复范围修扩展至其他事项。

3.2 纳税信用修复标准应有引导性

信用修复的初衷是引导纳税人主动履行纳税义务,作为信用修复的主力军,中小企业和大企业的纳税金额多超过1000元,因此应提升满分修复的金额门槛,提升企业开展信用修复的积极性。同时,容忍期限以30天和1年进行分档,比例按80%,50%,30%进行设置,比例没有区分性,应缩短30天的容忍期,同时将30天以后进行修复的加分比例调低,鼓励失信主体主动,尽早履行纳税义务。

3.3 纳税信用修复过程应有完整性

信用监管应遵循“事前+事中+事后”的监管理念,信用修复也应保持事前事中事后的完整性。事前提高修复准入门槛,推进信用承诺制度;事中加强信用修复工作记录,建立信用修复档案;事后设立信用修复培训,信用意识考核,信用水平跟踪等环节。对完成信用修复培训和考核的人才能给予信用分值附加,信用等级调整等工作。对于修复后再次失信的纳税人,应出台严厉的惩戒制度,保证纳税管理制度的严肃性。

[参考文献]

[1] 宋绍清.河北省企业纳税信用等级评价制度的改进建议[J].经济论坛,2013(10).

[2] 徐昭.破产重整企业信用修复的实践与思考[J].征信,2018(05).[3] 漆世濠.多元化信用服务市场发展与信息主体权益保护的权衡——美国信用修复市场监管的矛盾与启示[J].征信,2018(06).

-15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dfix.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