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雾霾问题
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2014级 黄安梁 314045105002
摘要: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走可持续发展道路。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做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决策,从10个方面绘出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蓝图。当下雾霾问题日益严重,雾霾是特定气候条件与人类活动相互作用的结果。高密度人口的经济及社会活动必然会排放大量细颗粒物(PM 2.5),一旦排放超过大气循环能力和承载度,细颗粒物浓度将持续积聚,此时如果受静稳天气等影响,极易出现大范围的雾霾。
关键词:生态文明建设 雾霾 气候环境
雾霾是指雾和霾的混合物。众所周知,雾是大自然中的一种天气现象。近地面的空气温度降低时,空气对水蒸汽的饱和量会减小,于是,空气中多余的水蒸汽会凝结出来,变成小水滴或小冰晶。这些小水滴或小冰晶聚焦在一起,就形成了雾。雾的颜色大多是乳白色或是青白色,雾在本质上不会造成空气污染的现象。霾是因空气中悬浮除水滴、冰晶以外的大量细微颗粒物导致的空气浑浊现象。霾含有空气中的灰尘、硫酸、硝酸、有机碳氢化合物等微小颗粒,使空气质量变差,形成霾污染。雾霾的组成成分十分复杂,常常包括了尘埃、细菌、病毒,还有 PM2.5 细微颗粒物。其中,造成雾霾污染的首要成分是 PM2.5。PM2.5 是指空气动力学直径小于或等于 2.5 微米的颗粒物,包括固态和非水液态颗粒物,PM2.5 也被称为入肺颗粒物,或者是细微颗粒物,它是表征生态环境中空气污染的主要指标。其化学成分是有机物铵盐、碳、各种金属化合物。
一、 雾霾的成因及其危害
雾霾污染是大气污染的一项典型表现,其形成原因有来自自然的因素,但更多的是来自人类活动对自然产生的影响。雾霾能对人的身体健康带来危害,主要是因为其中含有对人体无益的污染物,雾霾天气可以称之为灾害性天气,直接威胁着人的健康,甚至是威胁着人类的生存。1. 雾霾的成因分析据科学检测发现,雾霾的成因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自然界中散布着的尘土、火山灰、海盐、细菌、病毒等;空气流动不明显致使空气中的微小颗粒产生聚集现象;早晚温度变化引起的雾天气形成,雾加速了空气中的氮氧化物、硫氧化物、氨及其它挥发性有机物转化生成液态颗粒污染物;汽车尾气、燃煤产生的烟尘、工业废气、建筑工地的粉尘等;与我国所处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特征有关,我国的地理位置处于北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显著,我国大部分地区为落叶树种,常绿树种分布较少。从秋末到冬天,再到春天树木发芽前的这段时间里,树木落叶,绿色植被对烟雾、粉尘、汽车尾气的吸收能力相对减弱。正如有学者指出的:“雾霾天气主要是发展方式粗放、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不尽合理造成的,根源还是化石能源使用,一个是烧煤,一个是燃油,另
外发展方式比较粗放,排放了大量的污染物”。2. 雾霾对人类健康的危害空气污染(雾霾)对人群健康的影响既包括急性效应,也包括慢性长期效应。雾霾对人类健康的影响有些是直接的、明显的,也有些是间接的,主要表现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传播疾病。雾霾天气出现时,空气中会带有大量的细菌和病毒,从而导致传染病的扩散,引起多种疾病的发生现象。二是对人的呼吸系统有影响。PM2.5 细微颗粒能够直接被吸入呼吸道和肺部组织,这些有害分子能在身体中沉积,长期吸入 PM2.5 颗粒会导致咳嗽、鼻炎、支气管炎、哮喘等病症;而对于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等其它呼吸系统疾病患者,会加重病情。香港一项研究表明,PM2.5 每立方米增加 10 微克,呼吸系统疾病住院率增加 3.1%。三是对人心脑血管疾病的影响也很严重。雾霾中的有毒颗粒物会阻碍正常的血液循环,对心脏造成损伤,增加或加重心脑血管方面的疾病,导致心血管病、冠心病、脑溢血,还可能诱发心绞痛、心肌梗塞、心力衰竭等,还会增加心血管病人的发病和死亡率。有研究表明,PM2.5 每立方米增加 10 微克,脑功能衰老加快 3 年,心梗发病率增加 1%-3%,心血管疾病死亡率增高 6%。四是能引发肿瘤或引起基因突变。雾霾中的一些成分,尤其是亚微米粒子,随呼吸进入人体后,会停留并沉积于呼吸道和肺泡中,不易排出,一个人如果长时期处于雾霾环境中,雾霾中的一些成分,比如含有像铅粒子或者锌粒子等位主要成分的脂溶性颗粒物,会对呼吸系统造成不可逆的损伤,甚至诱发肺癌或是其他肿瘤。
二、 雾霾现象对我国生态建设的启示
生态环境的状况直接影响到人们的生存条件。雾霾天气的频繁发生,使新的党和国家领导人清醒认识到生态环境污染问题的严重性,认识到治理环境污染、保护生态环境的紧迫性,以及生态建设对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性,有学者指出,中国经济在经历了 30 多年的快速发展之后,环境问题已经不仅是经济问题,也是社会问题不仅是社会问题,也是政治问题。中央之所以做出了“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决策,以新的策略应对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就是为了解决制约经济发展瓶
颈的生态环境问题。1. 培养公众的生态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生态环境是人们的生存之本,人类是生态环境的主要改造者,环境问题的产生除了一部分自然因素之外,最主要的是由人类活动引起的。人们生活于其中,也利益于其或受害于其,最终取决于人类自身。因此,要解决环境问题,创造一个适合于生存、生活的环境,依赖于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努力,首要的是社会成员都要有保护环境的意识和责任感。倡导绿色、环保的发展理念;提倡低碳、节能的生活方式是进行生态环境保护的基本理念。**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着力树立生态观念、完善生态制度、维护生态安全、优化生态环境,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2. 传统的粗放经营的发展模式必须改变在以往的发展中,人们首先关注的是经济增长,习惯的做法是先发展再其它,先污染后治理,以高消耗、高排放、高污染的方式换取 GDP 的增长成为一种最典型、最直接的发展模式。长期以来造成了自然生态环境的恶化和自然资源的匮乏。这不仅影响到经济的持续发展,还给人们的身体健康带来直接危害。在此情况下,以牺牲环境资源为代价的粗放式发展必须放弃,今后的发展中应以破解能源资源约束和缓解生态环境压力为出发点,通过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模式来实现经济增长,只有不断改革完善发展体制或机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才能从源头控制污染,这是解决雾霾现象的治本之策。3. 积极推进节能减排的先进技术和发展生态产业节约资源是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举措,具体做法如下:首先,要大力支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实现新技术的成果转化,淘汰不符合功能定位的落后产能,积极推进技术改革,开发生态化、清洁化的工业生产过程,使资源的利用达到高效化和对环境的影响最小化。其次,要大力推广节能技术和设备,在降低碳排放的基础上,提高能源利用率;在对燃煤企业、冬季取暖用煤、汽车尾气等进行治理的同时,应加快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和新能源发展,减少工业生产过程中的化石能源使用量。最后,要充分利用能源清洁、高效利用技术,减少废弃气体的排放,把生态建设与生态产业的发展紧密联系起来。4. 用政策法规来保障环保措施的执行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
决心通过严格的制度和系统的法治体现出来,这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可靠保障。2013 年 5 月,国务院发布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 2013 年度报告》;中国社会院和中国气象局发布了《气候变化绿皮书:应对气候变化报告(2013)》;2013 年 9 月 12 日,国务院又发布《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简称“大气国十条”); 9 月 17 日,环保部等 6 部门联合发布了《京津冀及周边地区落实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细则》,对该地区每个省份防治目标均提出明确要求;同时环保部还发布了《中国公民环境与健康静养(试行)》、北京市公布了《北京市空气重污染应急预案(试行)》和《北京市 2013-2017 年机动车排放污染控制工作方案》、天津市公布了《天津市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征求意见稿)》、郑州市发布《“蓝天”工程白皮书》、河北省公布了《河北省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方案》等等。为减少工业废水、废气的排放,制定符合工业化发展的新政策,长春市执行了污水处理排放的最严格的标准,要求 COD(化学需氧量)的含量要低于 50 毫升/升,按照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较差的 V 类水也要求水中 COD 的含量低于 40 毫升/升。上述一系列具体的法规、政策、规定的制定为生态文明建设设定了指标,形成了可评价的绩效体系,并建立了责任追究制度,为生态文明的建设起了非常重要的保障作用。
三、 治理雾霾应该注意的问题
治理雾霾现象,除了必须遵循以上几点要求外,还必须遵循战略的原则。对这些原则的贯彻要有始有终,切不可半途而废。治理雾霾现象,任何急功近利的措施都是不会凑效的。据《英国每日电信报》记载,在上世纪 80 年代,为了治理日渐严重的伦敦雾霾天气,英国政府曾经就这一问题展开了广泛的学术讨论,讨论的结果是:必须给排放污染的企业和机械业以一定的时限,如果以行政手段强行推进,势必造成资源的更大浪费,甚至会出现以减少排放来扩大污染事件的发生。对此,从 1995 年起,英国政府制定了《国家空气质量战略》,规定各个城市都要进行空气质量的评价与回顾,对达不到标准的地区,政府必须划出空气质量管理区域,并强制在规定期限内达标。雾霾天气等生态环境污染问题是
一个长期的累积效应,其影响不会在短时间表现得十分明显,其治理结果同样不会即时呈现。但国家正确方针政策的引导下,只要树立理性的发展观,积极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发展模式和消费模式,推进绿色发展和循环经济发展,经过全体人们的共同努力,定会重现蓝天白云、草青水碧的良好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参考文献:
[1]谭霞.“雾霾”现象对我国生态建设的启示[J].广角镜,2013
[2]谷树忠.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内涵与基本路径[J].资源科学,2013.01
[3]何爱平.我国城市雾霾天气治理中的生态文明建设路径[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03
[4]沈满洪.生态文明制度的构建和优化选择[J].环境经济.201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