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1年第8期 金融危机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 海外利益研究 刘 宏 汪段泳 (1.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经济学院,北京100070; 200083) 2.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与外交事务研究院,上海[提要] 2000年以来,特别是金融危机以来,我国对境外的直接投资迅速增长,已成为 中国海外利益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对2008—2009年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和所包含的海外利益 进行了分析,并依据对商务部《对外投资合作国别(地区)指南(2009版)》系列报告的文本解 读,对中国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的国家利益进行了分析。分析表明:(1)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增 长较快,但目前对国家利益贡献较少,且存在相当程度的脆弱性和高风险因素;(2)我国对外直 接投资中的海外利益部分尚为弱小,且在目标产业分布上过于集中;(3)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损 失率极高,外部因素明显。 [关键词] 走出去;海外利益;海外风险;实证分析 [中图分类号]F830.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认识我国海外利益与国家发展利益之间的密切关 一、引言 系,也不能正确地识别和规避对外投资中的国家风 险问题。因此,我们有必要重新认识我国在真正国 门之外的投资。在此笔者先引人一个反映对我国有 效主权管辖范围之外的其他国家和地区直接投资的 专有名词,称之为“海外直接投资”。 我国的对外直接投资统计中另一个不能真实反 映海外投资情况的特点,是包括了对开曼群岛、英 (一)对外直接投资中的“海外”利益的统计 范围 根据历年《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所披露的 非金融类直接投资资料计算,对中国港澳地区的投 资一直占据全部投资中的较大份额,2009年的流 量份额高达63.8 ,至2009年底的存量份额达 67.7 。不加区分地全盘统计并不能准确地反映我 属维尔京群岛等传统避税地投资的统计。从历史数 据看,2005年我国流向开曼群岛、英属维尔京群 国与世界之间真实的经济关系,不能使我们准确地 [收稿日期] 2011一O6—25 岛两地的直接投资一度曾占年度对外直接投资流量 [作者简介] 刘 宏(1960一),男,河南新乡人,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经济学院教授,经济学博士; 汪段泳(1974一),男,湖南岳阳人,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与外交事务研究院中国 海外利益中心助理研究员,经济学博士。 感谢匿名评审人提出的修改建议,笔者已做了相应修改,本文文责自负。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1年第8期 的52.1 ,到2009年的流量份额仍然达到 直接投资”及有关的国家风险问题,同样是不包括 12.3 。然而众所周知,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中一直 开曼群岛、英属维尔京群岛这两个地区的。 存在着令人注目的所谓“维尔京现象”。这些国际 (二)对外直接投资中的“海外”利益所占份 避税地吸纳投资的最终真实去向难以明确,其中有 额不高 很大一部分其实是国内投资者通过“资金迂回”运 由表1可知,在剔除了有关中国港澳台地区和 动再返投国内以套取作为外商投资企业的超国民待 前述加勒比两群岛的数字后,从历年基本数据来 遇优惠。因而, “维尔京现象”其实是一种“假 看,海外直接投资通常只占同期对外直接投资的两 FDI”现象。所以,笔者在本文中所讨论的“海外 成左右。 表1 2003--2009年对外直接投资与海外直接投资金额对比 \ 类别 对外直接投资 海外直接投资 半诊 \ \ \ 总额(亿美元) 其中:港(亿美元)澳地区中国 和 其中维尔(亿美元):开京曼群岛群岛 绝(亿美元)对值 占 对比重(外直接 )投资 2003年流量 28.5 11.8 1O.2 6.6 23.1 2004年流量 55 26.6 16.7 11.6 21.2 2005年流量 122.6 34.3 63.9 24.5 2O.O 2006年流量 176.3 68.9 83.7 23.7 13.5 2007年流量 248.4 137.8 44.8 65.8 26.5 2008年流量 559.1 392.8 36.3 13O.O 23.2 2009年流量 565.3 36O.6 69.8 134.9 23.9 20o9年存量 2 457.5 1663.4 286.4 507.8 2O.7 资料来源:历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Ⅲ其中,2003--2007年为非金融类直接投资数据,2008--2009年流量 与存量为全部直接投资数据。 成为当年我国海外投资流量最大的国家。但在这个 二、海外直接投资的利益来源 偶然性事件过去之后,2009年投资流量的绝对值 又回复到往年的正常水平。相形之下,随着我国对 (一)从海外投资的目标区位看 铁矿石资源需求的急剧增长,近年来中国对大洋洲 由表2可知,无论海外投资的流量还是存量, (主要是澳大利亚)的直接投资金额无论是绝对值 亚洲地区都一直占有主要份额。2008年和2009 还是比重都在“风雨无阻”地快速发展着。2009 年,中国对亚洲的投资流量分别为42.7亿美元和 年的数据显示,中国对澳大利亚投资流量为24.4 43.5亿美元,均占当年投资流量总额的三分之一 亿美元,存量为58.7亿美元。以单个国家/地区 左右。至2009年底,对亚洲投资存量总额为192 论,澳大利亚是当年接受我国直接投资流量和存量 亿美元,占存量总额的37.8 。同时,中国对非 最多的国家。 洲的投资近年来增长迅速,但在20O8年、2009年 中国对各大洲的投资重点与倾向,通过中国投 却出现了先是大起继而大落的现象,两年的投资流 资占当地流人投资的比重,可以得到更清楚的观 量数据先后是54.9亿美元和14.4亿美元。主要原 察。2009年的数据显示,中国对非洲和大洋洲的 因在于2008年对南非的投资比上年猛增1O倍之 直接投资占当地吸引投资的比重,远超过对其他4 多,占整个对非洲投资流量的7/8,这也使得南非 个大洲该项的比重。2009年,中国对非洲和大洋 97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1年第8期 洲投资流量占当地吸引投资流量的比重分别为 亚。受金融危机导致的全球大宗商品需求萎缩的影 响,2009年澳大利亚吸收外来直接投资仅为225.7 2.46O和10.0l ,排在第三位的亚洲仅为 1.31 ,最少的拉美仅为千分之三。 在非洲和大 洋洲投资存量占比分别为1.81 和1.58 ,在中 国投资存量绝对值最高的亚洲,所占比重仅为 0.59 ,②中国在欧洲的投资存量仅为当地总存量 的0.10 9/6。其中,值得给予特别说明的是澳大利 表2 地区 亿美元,比上年锐减51.7 。[2]但当年中国对该国 的直接投资流量却仍比上年增长了28.8 。这组 数据比较清晰地反映了中国对外投资的地理影响力 分布,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投资的产业取向 和准入难易程度。 2009年中国对各大洲直接投资在当地占比 中国在当地 当地吸收 中国投资 上年占比 中国在当地 当地吸收 中国投资 投资流量 投资总流量 流量占比 ( ) 投资存量 投资总存量 存量占比 上年占比 (亿美元) (亿美元) 3 320.2 ( ) 1.31 1.O1 (亿美元) 192.O (亿美元) 32 492.O (Yo) ( ) O.49 亚洲 43.5 0.59 非洲 欧洲 14.4 33.5 585.6 4 335.2 2.46 O.77 6.26 O.14 93.3 86.8 5 147.6 84 512.0 1.81 O.10 1.53 0.O7 北美洲 15.2 1 487.5 1.O2 O.1O 51.8 36 485.8 0.14 O.14 拉美 大洋洲 总额 3.5 24.8 134.9 1 165.5 247.8 11 141.9 O.3O 1O.O1 1.21 0.04 3.93 0.77 19.6 64.2 507.8 14 727.4 4 O69.3 177 434.1 O.13 1.58 O.29 O.12 1.14 O.24 资料来源:当地吸收投资总量数据来自联合国贸发会议2009年和2010年的《世界投资报告》。比例为作者自行计算。 (二)从产业角度看 从图1可以看出,在2008--2009年的金融危 商业服务业 8.58 一 机中,在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中,在1亿美元以上的 并购项目中,能源与矿产占比极高,达到了 94.5 ,表明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集中度过 高,反映了我国急需调整的现有经济增长方式的 显著特征,这样的投资格局,支持了传统经济增 矿业 262.34 45.9% 1.5% 长方式的延续,限定了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主体 结构,也就决定了我国海外收购以大型企业为 主体。[。] 但是,对能源与矿产进口的过度依赖,对我国 经济转变发展方式是极其不利的。 (三)从海外投资东道国来看 图1 2008m2009年中国海外并购交易的产业分布 (1亿美元以上项目) 说明:图中绝对值的货币单位为亿美元。 资料来源:笔者根据国内外公开报道、上市公司公报、企 业网站等信息自行统计。 投资流量前10位的国家和地区合计在当年海 外直接投资流量总额中所占的比重,历年不低于 6O ,2008年更是达到了81.1 9/6的峰值,2009 年为68.2O。截至2009年底,投资存量前十位 国家和地区合计占存量总额的53.1 。投资流量 ①不计对开曼群岛和英属维尔京群岛的投资。 ②不计对中国港澳台地区的投资。 98 超过1亿美元的国家和地区数量在2007年出现 大幅提升,由上年的4个增加到了21个,这些国 家的投资流量合计在当年海外直接投资流量总额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1年第8期 中所占的比重,也从上年的不足四成飙升至超过 3)。数据的变化不仅说明我国海外投资总体规模 80 ,2008年更是接近九成。2009年,投资流 的扩大,更说明大型项目在迅速增加,这从一个 量超过1亿美元的国家和地区进一步攀升至27 侧面说明近年来新增投资项目大量集中于一些所 个,金额在总量中所占比重仍高达88.3 9/5(见表 需资金规模巨大的特定行业。 表3 海外直接投资集中度 当年投资流量总额 投资流量超过1亿美元的国家和地区 投资流量前10位的国家和地区 年份 (亿美元) 国家和地区数量 投资额合计 占全部海外直接 投资额合计 占全部海外直接 (个) (亿美元) 投资额比重( ) (亿美元) 投资额比重( ) 2003 6.6 1 1.5 23.6 5.1 77.2 2004 11.6 3 3.9 33.5 7.5 64.6 2005 24.5 6 14.5 59.3 17.8 72.5 2006 23.7 4 9.O 37.9 14.2 59.9 2007 82.5 2l 68.6 83.1 52.8 64.o 2008 13o.o 18 116.8 89.9 lO5.5 81.1 2009 134.9 27 119.2 88.3 92.O 68.2 资料来源:历年的《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 ,其中,2003--2006年为非金融类海外直接投资数据,2OO7~ 2009年为全部海外直接投资数据。 195亿美元现金注资。此宗交易若达成,中铝公司 三、海外投资利益的损失 在力拓集团整体持股比例将增至约18 ,其中持 有力拓英国公司的股份增至19 ,持有力拓澳大 有研究显示,过去20年里,全球大型企业兼 利亚公司股份的14.9 。但在2009年6月5日, 并案中,真正取得预期效果的比例不到50 9/6,而 力拓集团宣布单方面毁约,使这桩本可能成为有史 中国67 的海外收购不成功。根据商务部统计, 以来最大规模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巨额交易宣告失 中国企业海外投资65 都陷入亏损。另有估算指 败,而中铝方面最终仅能获得1.95亿美元的违约 出,2008年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损失超过2 000亿 金。力拓集团拒绝中铝公司的巨额注资属意外,但 元人民币,已超出当年新增的并购规模。从案例分 毁约却只需支付标的1 的违约金更为匪夷所思。 析的结果看,近年来我国企业海外投资利益受损事 此后,为保住力拓集团最大单一股东的地位,中铝 件主要可分为四类:毁约与交易遭受非正常阻遏、 公司参与对力拓集团配售股份的认购,共花费大约 汇兑损失、溢价损失和整合失败等。 15亿美元。由此案,中国企业在海外投资过程中 (一)毁约与非正常阻遏 的谈判地位与管控能力可见一斑。 海外投资中常见的问题之一就是交易经常遭到 (二)汇兑损失 意外阻遏或面临毁约,加大了投资成本与风险。这 海外投资,必然涉及外币资产,由汇率不确定 其中既有商业行为,也有非商业因素。 的变化带来的汇兑风险不可避免。由于美元一直以 近年来中国海外投资遭遇商业毁约的最大一单 来的强势地位,传统上我国海外投资企业产品出售 当属力拓撕毁中铝注资协议案。在2008年中铝持 有力拓集团9.3 股份成为其最大单一股东一年 以美元计价,成本支出以所在国的货币计价,而在 后,2009年2月12日,中铝公司与力拓集团宣布 国内的融资又主要依靠从国家政策银行取得人民币 已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力拓集团将接受中国铝业 贷款。在近年来人民币不断升值,外币特别是美元 贬值的趋势下,我国企业海外投资面临的汇兑风险 99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1年第8期 越来越突出。特别是2008年以来,传统的对冲工 具等套期保值手段更加难以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 所带来的高度不确定的系统性风险,中国海外企业 屡屡蒙受因汇率剧烈波动而带来的巨大损失。由于 中国当前还很缺乏对冲避险工具,尤其是金融衍生 品,使部分企业为了避免外汇损失而选择相应国衍 生品作为对冲工具,这将可能导致更为严重的损失。 (三)溢价损失 2002--2009年,我国设立境外企业的数量增 长了1.1倍,年均增长10.8 ;对外直接投资存 量增长5.4倍,年均增长率为30.3 。投资金额 的增长速度大大超过企业数量增长的速度,这固然 说明投资的项目规模在扩大,集中度在提高,但二 者之间的差距大大超过国内同类数据水平,就不能 不令人感到可能存在非正常因素。 事实上,近年来有关中国企业海外投资中存在 大量高价交易的报道逐渐增多,许多中国企业在海 外投资、并购、采买付出的价格不仅远远高于国内 价格,也高于国外同类交易。即便是在2008年危 机发生后全球经济整体进人不景气、国外企业大量 陷入经营困境的背景下,许多国内企业的海外“抄 底”也并不成功。 (四)整合失败 无论顺利与否,协议的达成仅仅是并购交易的 开始,更大的挑战来自于收购后的整合。并购后的 企业毕竟已根本改变了治理结构和所面临的企业内 外环境,在新的公司框架下能否持续稳定地经营下 去,才是判断并购是否成功的商业标准。 已有许多案例表明,当时被视为“成功”的中 国企业海外并购,却因为整合不力最终使投资归于 失败,从而前功尽弃,遭受更为严重的损失。 四、政策措施 f一)海外投资应分散行业目标和国家目标 长期以来,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在行业分布和进 入方式方面所存在的问题,使我国的对外直接投资 承担了与其投资份额不一致的风险,较大程度地削 弱了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国家利益。为此,我们不 1OO 能只是停留在对对方违反WTO协定和设置投资保 护措施的指责上,应当引起我们足够的反思,以便 制定相应的对策。 (二)应避免政府的过度介入与干预 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主体以大型国企、央企为 主,是我国近年来遭遇投资壁垒的主要原因之一。 大洋洲、北美洲和欧盟,已经或正在针对我国国 企、央企和具有政府背景的企业制定了相应的投资 壁垒措施,尤以澳大利亚、加拿大和美国的CFI— US最为突出,对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筑起了一道 “防火墙”。欧盟也在酝酿建立类似美国的CFIUS 的机构,以进一步对华海外投资设置壁垒。可以预 见,不符合市场经济的商业运作模式的对外直接投 资,不符合国际通行的游戏规则的投资,其资本难 以进入东道国,更不要说获得长期的、可持续的、 根本的国家利益。推进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和促进民 营企业“走出去”的政策措施,政府应当发挥更加 积极的作用。 (三)应认真审视企业的国际化经营管理能力 中国很多企业对兼并与购买的进入方式缺乏认 识,认为兼并与购买就是囤积商品,特别是金融危 机爆发以来更是采购的大好时机。然而,即使在价 格上,我们也没有占到什么便宜,反而出现了中国 购买什么东西,什么东西价格上涨的奇怪现象,这 表明中国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尚处在“交学费”时 期。其实对外直接投资应当把获得对目标企业的控 制权看做首要任务,其次是与目标企业的文化融合 与人力资本的整合。 (四)相关企业要制定海外投资战略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问题之一,就在于缺乏企 业的长期发展战略。2005年汇改以后,人民币对 美元汇率持续走高,到2008年涨幅超过20 ,这 本应成为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有利条件。加之 2008年金融危机的爆发使很多国家经济低迷,有 效需求不足,大宗商品价格走低,企业的流动性不 足,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外部条件十分有利。与 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手里攥着大笔现金的中国一 些企业,特别是一些大型国企、央企,“抄底”心 态泛滥。因而,中国的有些企业把对海外直接投资 片面地理解成购买矿产和石油也就不足为奇了。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堡 Q 笙 参考文献 [1]商务部,国家统计局,国家外汇管理局.2003--2009年历年的《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EB/OL]・http:// hzs.roofcorn.gov.cn/date/date.html,2011--01--11. [2]United Nations Conference on Trade and Deve1。pment.World InVestment Report 2010[EB/OL]・http:// www.unctad.0rg/temp1ates/webflyer.asp?docid=13423 ̄intltemlD一2068g ̄lang一1,2011—01—11・ tp://www.caitec.org.cn/c/cn/news/2OO9一O6/O1/news 1-3]郝红梅.海外并购:系统性战略更重要[J/OL] ht.1516.html。2OlO—O1—11. (责任编辑:杨万东) CHINA’S OVERSEAS INTERESTS IN ITS OUTWARD FDI IN POST-CRISIS ERA LIU Hong WANG Duan-yong。 (1.School of Economics,Capital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Business,Beijing 100070,China; 2.Center for China’s Overseas Interests at Shanghai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83,China) AbstI.a【ct:Since 2000,China’s outward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FDI)has experienced a rapid devel— opment.which has already become an important part o{its overseas lnterests・l his trend has been even more obvious after globa1 financia1 crisis in 2008.This paper provided an overview of China’s outward FDI during 2008 and 2009,and briefly analyzed overseas interests in it through the text interpretation oi re— Dorts on Outward FDI and Cooperation country(region)Guide(2009 Edition)issued by Ministry of Corn— merce.The preliminary conclusions included:(1)China’s outward FDI developed rapidly,however until now it c0ntr buted a little to the national interests and contains high risk; (2)the overseas interests in China’outward FDI occupied a small part while its industrial distribution concentration was quite obvious; (3)China’s outward FDI suffered the high loss rate of which a large part related to foreign factors. Key words:going-out strategy;overseas interests;investment risks;empirical analysis 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