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2020中考语文专题复习专题9议论文阅读(解析版)

来源:抵帆知识网
2020中考语文复习专题

专题9:议论文阅读

一练实题——随堂小练

(一)阅读《敬业与乐业》节选,回答问题。(9分)

第二要乐业。“做工好苦呀!”这种叹气的声音,无论何人都会常从口边流露出来。但是我要问他:“做工苦,难道不做工就不苦吗?”今日大热天气,我在这里喊破喉咙来讲,诸君扯直耳朵来听,有些人看着我们好苦;翻过来,倘若我们去赌钱去吃酒,还不是一样在淘神费力?难道又不苦?须知苦乐全在主观的心,不在客观的事。人生从出胎的那一秒钟起到咽气的那一秒钟止,除了睡觉以外,总不能把四肢、五官都搁起不用。只要一用,不是淘神,便是费力,劳苦总是免不掉的。会打算盘的人,只有从劳苦中找出快乐来。我想天下第一等苦人,莫过于无业游民,终日闲游浪荡,不知把自己的身子和心子摆在哪里才好。他们的日子真难过。第二等苦人,便是厌恶自己本业的人,这件事分明不能不做,却满肚子不愿意做。不愿做逃得了吗?到底不能。结果还是皱着眉头,哭丧着脸去做。这不是专门自己替自己开玩笑吗?我老实告诉你一句话:“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只要你肯继续做下去,趣味自然会发生。”为什么呢?第一,因为凡一件职业,总有许多层累、曲折,倘能深入其中,看他变化、进展的状态,最为亲切有味。第二,因为每一职业之成就,离不了奋斗;一步一步地奋斗前去,从刻苦中将快乐的分量加增。第三,职业性质,常常要和同业的人比较骈进,好象赛球一般,因竞争而得快乐。第四,专心做一职业时,把许多游思、妄想杜绝了,省却无限闲烦恼。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人生能从自己的职业中领略出趣味,生活才有价值。孔子自述生平,说道:“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这种生活,真算得上人类理想的生活了。

1、本段的中心话题是 ,中心论点是 。(2分) 【答案】乐业 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

【解析】阅读文段,根据“乐业”这个话题,在文段中找到作者还有总结性的评论语句,

2020中考语文复习专题

中心意思。

即 “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只要你肯继续做下去,趣味自然会发生”或直接摘引或概括其

2、本段中设例的作用是 ,本段除了运用举例论证外,还运用了 、 的论证方法。(3分) 【答案】引出话题 道理论证 对比论证

【解析】开头举例,一般都是来引出话题的。根据所了解的议论文的论证方法根据文中有关内容分析判断。

3、为本段的中心论点提供一个众所周知的事实论据。(2分)

【答案】居里夫人在成吨的工业废渣中提炼“镭”,几年如一日,非常艰辛与枯燥,但她怀着找到“镭”的梦想,从没有认为这项工作是无聊的,从来没有抱怨叫苦而想放弃(其他符合要求的表述也可以)

【解析】根据“乐业”这一意义,举一个以事业为光趣的名人事例即可。 4、说说本段语言表达上的特点。(2分) 【答案】多用口语,注意交流,易使人产生共鸣。

【解析】从语言的语体色彩即“口语”的运用来分析其好处。 (二)阅读《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16分)

①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不久就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也是事实;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

②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③如果单据这一点现象而论,自信其实是早就失掉了的。先前信“地”,信“物”,后来信“国联”,都没有相信过“自己”。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自从对国联失望之后,便把这他信力都失掉了。

2020中考语文复习专题

④失掉了他信力,就会疑,一个转身,也许能够只相信了自己,倒是一条新生路,但不幸的是逐渐玄虚起来了。信“地”和“物”,还是切实的东西,国联就渺茫,不过这还可以令人不久就省悟到依赖它的不可靠。一到求神拜佛,可就玄虚之至了,有益或是有害,一时就找不出分明的结果来,它可以令人更长久的麻醉着自己。 ⑤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

⑥“自欺”也并非现在的新东西,现在只不过日见其明显,笼罩了一切罢了。然而,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⑦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拚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⑧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

⑨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1、“他信力”“自欺力”加双引号起什么作用?(2分) 【答案】讽刺否定。

【解析】首先要了解引号有哪些作用,根据语境理解作者的观点与思想,从情感色彩上来判断引事号的作用。

2、文中敌论点是什么?作者的正面论点又是什么?(2分) 【答案】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解析】从第二段中即可摘引敌论观点,从第七段中“然而……”一句中即可摘引作者的观点。

3、本文语言具有辛辣嘲讽意味,请从第一段 “总”“只”“一味”任选一词加以赏析。

2020中考语文复习专题

(3分)

【答案】 “总”让人看到国民党政府夸耀“地大物博”时的洋洋自得,同时“总”又写出夸耀者的底气不足,因为,夸来夸去只能夸这一样,且惟恐别人不知,这也暗接“只求国联”的必然性:“只”是抓救命稻草时的“执著”,仰人鼻息的丑态跃然纸上;“一味”则是深陷其中不能自拔,愚昧成习;沉迷其中不愿自拔,顽固不化。准确地写出了国民党政府在自欺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的“事实”。 尖锐泼辣的语言,极富讽刺意味,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解析】首先要根据本文的写作背景了解作者批驳的对象以及对方的谬论,然后就这几人字词从讽刺的角度来概括其对国民党反动派的丑化,点明丑化了他们什么形象,要用评价语“深刻地揭露”“增加了讽刺性”等。 4、本文题目有什么妙处?(3分)

【答案】聚焦当时社会的热点问题,把要谈的对象──“中国人”和事件──“失掉自信力了吗”直接放在标题上,能引起读者的思考和阅读兴趣。以问句形式出现,既有对错误论调的反诘,又有对己方观点的自信,感情强烈。

【解析】理解反问句的作用,根据文章内容从树起敌论的靶子,表达作者旗帜鲜明的态度,引起读者注意等角度来分析概括。

5、第⑦段中“这就是中国的脊梁”有什么含义?(3分)

【答案】运用比喻的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没有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是中国的主流、希望和中坚力量,表现了作者对他们的热情讴歌和赞美。

【解析】首先点明修辞手法,抓住“脊梁”一词,根据文意理解作者是赞美什么的,要用评价语“生动形象”“感情色彩丰富”“感染力强”等。

6、在民族伟大复兴的今天,这些“民族的脊梁”又具有什么样的时代特征?请举例说明。(3分)

【答案】著名科学家、教育家钱伟长抗战结束后,坚持回到祖国,对中国科学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用六十多年的报国路诠释了自己对国家的热爱。“雷锋传人”郭明义20年献血6万毫升,为希望工程、身边工友和灾区群众捐款12万元,先后资助了180多名

2020中考语文复习专题

特困生,而自己的家中却几乎一贫如洗。最美教师张丽莉放学时在路边疏导学生,一辆客车失控轧向学生,她奋力将学生推开,自己却被压在车底,失去了双腿。罗阳,中国第一艘航空母舰舰载机歼-15研制现场总指挥,牺牲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

【解析】举几个为国报效做出巨大贡献的现代名人,说明他们的精神品质和对国家的贡献对社会的影响。

(三)阅读下列文字,回答文后问题。(17分)

一般人常常以为,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其实也不尽然。我们虽然不必提倡不求甚解的态度,但是,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同样没有充分的理由。

不求甚解这句话最早是陶渊明说的。他在《五柳先生传》这篇短文中写到:“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人们往往只抓住他说的前一句话,而丢了他说的后一句话,因此,对陶渊明的读书态度很不满意,这是何苦来呢?他说的前后两句话紧紧相连,交互阐明,意思非常清楚。这是古人读书的正确态度,我们应该虚心学习,完全不应该对他滥加粗暴的不讲道理的非议。

应该承认,好读书这个习惯的养成是很重要的。如果根本不读书或者不喜欢读书,那么,无论说什么求甚解或不求甚解都毫无意义了。因为不读书就不了解什么知识,不喜欢读也就不能用心去了解书中的道理。一定要好读书,这才有起码的发言权。真正把书读进去了,越读越有兴趣,自然就会慢慢了解书中的道理。一下子想完全读懂所有的书,特别是完全读懂重要的经典著作,那除了狂妄自大的人以外,谁也不敢这样自信。而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对于这一点,陶渊明尤其有独到的见解。所以,他每每遇到真正会意的时候,就高兴得连饭都忘记吃了。

这样说来,陶渊明主张读书要会意,而真正的会意又很不容易,所以只好说不求甚解了。可见这不求甚解四字的含义,有两层:一是表示虚心,目的在于劝诫学者不要骄傲自负,以为什么书一读就懂,实际上不一定真正体会得了书中的真意,还是老老实实承认自己只是不求甚解为好;二是说明读书的方法,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这两层意思都很重要,值得我们好好体会。

列宁就曾经多次批评普列汉诺夫,说他自以为熟读马克思的著作,而实际上对马克思的

2020中考语文复习专题

著作却做了许多曲解。我们今天对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经典著作,也应该抱虚心的态度,切不可以为都读得懂,其实不懂的地方还多得很哩!要想把经典著作读透,懂得其中的真理,并且正确地用来指导我们的工作,还必须不断努力学习。要学习得好,就不能死读,而必须活读,就是说,不能只记住经典著作的一些字句,而必须理解经典著作的精神实质。 在这一方面,古人的确有许多成功的经验。诸葛亮就是这样读书的。据王粲的《英雄记抄》说,诸葛亮与徐庶、石广元、孟公威等人一道游学读书,“三人务于精熟,而亮独观其大略”。看来诸葛亮比徐庶等人确实要高明得多,因为观其大略的人,往往知识更广泛,了解问题更全面。

当然,这也不是说,读书可以马马虎虎,很不认真。绝对不应该这样。观其大略同样需要认真读书,只是不死抠一字一句,不因小失大,不为某一局部而放弃了整体。

宋代理学家陆象山的语录中说:“读书且平平读,未晓处且放过,不必太滞。”这也是不因小失大的意思。所谓未晓处且放过,与不求甚解的提法很相似。放过是暂时的,最后仍然会了解它的意思。

经验证明,有许多书看一遍两遍还不懂得,读三遍四遍就懂得了;或者一本书读了前面有许多不懂的地方,读到后面才豁然贯通;有的书昨天看不懂,过些日子再看才懂得;也有的似乎已经看懂了,其实不大懂,后来有了一些实际知识,才真正懂得它的意思。因此,重要的书必须常常反复阅读,每读一次都会觉得开卷有益。 1、作者是如何理解“不求甚解”的含义的?(2分)

【答案】有两层:一是表示虚心,目的在于劝诫学者不要骄傲自负,以为什么书一读就懂,实际上不一定真正体会得了书中的真意,还是老老实实承认自己只是不求甚解为好;二是说明读书的方法,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根据文章第3段的内容来概括“不求甚解”的含义即可。

2、围绕如何读书,作者主要谈了哪些观点?(3分)

【答案】好读书这个习惯的养成是很重要的;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要学习得好,就

2020中考语文复习专题

不能死读,而必须活读;重要的书必须反复阅读,每读一次都会觉得开卷有益。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根据文章第2、3两段的内容来概括“如何读书”即可。

3、作者说“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对此你有何看法?(3) 【答案】略

【解析】本题是一道开放题。言之有理即可,示例:“同意。因为读书的目的就在于领会书中的真意,形成人生的感悟。”

4、作者是如何证明“不能死读,而必须活读”这一观点的?(3)

【答案】先由列宁对普列汉诺夫的批评引出自己的观点,接着举三国诸葛亮观其大略的读书方法为例证明这一观点,最后又补充说明“活读”并不是不认真读,而是着眼于全局。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论证思路的能力。先根据“列宁对普列汉诺夫的批评”这一事例引出本段的观点,接着列举“三国诸葛亮观其大略的读书方法”这一事例来证明这一观点,最后补充说明“活读”并不是不认真读。

5、长期以来,对于读书就有“博览”与“精通”的争论,你持什么观点?说明理由。(3分)

【答案】略

【解析】本题是一道开放题。言之有理即可,示例:“我赞同‘博览’,因为只有博,才能见多识广,才能知识更广泛,了解问题更全面。”

6、有关读书,你还知道哪些名言,试写出一则并结合自己的经历谈谈体会。(3分) 【答案】书犹药也,善读可以医愚。体会略。

【解析】本题是一道综合题。先写出有关“读书”的名言,然后结合其中的一则并结合自己的经历来谈体会即可。

2020中考语文复习专题

二练真题——实战提升

【辽宁营口中考卷】阅读下文。18分

宽容仍是这个时代匮乏的必需品

陈忠实、杨绛两位先生先后辞世,在微博与微信朋友圈都引发了“刷屏”,也同时出现了讥讽的声音:你们读了作家几本书,也有资格假惺惺装文化人点蜡烛?老实讲,对这种态度我不以为然:每个人都以自己的方式与世界相连,每个人心中都有关于作家的印象,专业或不专业,读得多或读得少,只要他愿意表达,难道不应该更宽容地对待这种表达的自由吗?我认为,宽容仍是这个时代匮乏的必需品。

我们怎么看待一个人,也部分反映了我们怎么看待世界。能否宽厚、从容地对待世界,也决定了这个世界是否会宽容、从容地对待自己。按照美国作家房龙在《宽容》一书中的定义,宽容,就是容许别人有行动和判断的自由,对异于自己或传统见解的观点有耐心与公正的容忍。换个说法,宽容的本质就是尊重、有同理心。

在当下社会的很多场合,缺少尊重感、同理心的情况处处可见,导致了各种关系的局促和撕裂。网络世界上贴标签、打棍子、扣帽子的做派,天天都在上演;在某些官员那里,给曝光丑闻者套上“没安好心、危害社会”的帽子,给某些新生事物贴上“没事找事”的标签,也是分分钟的事儿;在很多老师那里,凡是学生身上有自己“看不惯”的表现,便试图扼杀剪除;甚至某些自诩进步的知识分子,也难逃羁绊:凡是不同于己,便“不可理喻”,加以蔑视与讥讽,引为寇仇。

宽容是在荆棘丛中长出来的谷粒,不仅是一种修养和美德,最终还会成为你我的一种生存方式。在多元时代里,每一个人必然会有各种各样的“看不惯”:看不惯一些明星的高调,看不惯一些学生的新潮,看不惯义愤,看不惯中庸与调和……但各种“看不惯”之后,我

2020中考语文复习专题

大坏而不是角度不同吗?

们需要以更多的同理心去感受,他们触碰底线了吗?他们真的一无是处吗?他们真的是人心

当我们崇尚犀利的时候,莫忘记了从容的魅力。1936年,鲁迅去世,一位女作家给胡适写了一封信痛骂鲁迅,胡适给她回信说:鲁迅先生固然批评过我,但是我对你这个态度,深表遗憾。“爱一个人,我们不能万美集于一身;不喜欢一个人,我们不能万恶集于一身,我们要就事论事,方有持平之论。”信念不同的自由激辩也该有底线, 比如:客观的依据、理性的怀疑、多元的思考、平权的争论、实践的检 验、宽容的激励。

发生 在这个时代的很多谩骂、嘲讽、“打击”,凡是不以理性与包容为底色,我一概从心底对其不齿。大家确实都有自己的想法,也有自由表达的权利,但绝对不是“灭了谁”才有出路。思想竞争、观念竞争,需要以极大的包容之心作为运行的底盘,在如此基础上碰撞、激辩、博弈、说服,才能彼此砥砺,螺旋上升。没有包容心的争辩只能把真理越推越远,处处硝烟弥漫,结果一地鸡毛。人人都应该克制自己“看不惯”的反应,在理解与理性的基础上讨论与争辩。

比起曾经的极端年代,我们确实宽容了很多,但比起我们追求的美好未来,我们的宽容还远远不够用。法国文学大师雨果的一句话,贴在很多中小学校的教室或走廊里,“世界上最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胸怀”——遗憾的是,它始终没能写入这个时代每一个人的心里。傲慢、偏见、偏激,狭隘、局促、自负,仍是投射在很多人心头的躁动阴影。而宽容,仍是这个时代处处都显匮乏的必需品。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3分

【答案】宽容仍是这个时代匮乏的必需品。

【解析】议论文中,论点是作者发表的主要观点。论点通常在标题或文首或文尾的位置,联系全文找到作者概括性(提领或总结)的表达主要观点的“议论句”,即是论点,或者根据作者的分析所说的道理来概括其观点。本文的标题是一句完整的表述,且概括性地表达了全文的思想内容,所以是本文的论点。 2、文章第1段有什么作用?4分

2020中考语文复习专题

【答案】列举陈忠实、杨绛先生辞世引发微博、微信“刷屏”,有人讥讽世人装文化人这种现象,1分,作为事实论据,从反面证明论点,1分;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或引发读者思考),1分;引出本文的中心论点,1分。

【解析】议论文以事例开头,其作用一般可以从提出主话题引发议论、充当论据、激发阅读兴趣等方面来概括。

3、文中第4段划线句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

【答案】比喻论证,1分,把宽容比作“在荆棘丛中长出来的谷粒”,生动形象地论证了“宽容”不仅是一种修养和美德,最终还会成为你我的一种生存方式,(或宽容这种美德的珍贵)这一观点,1分,更好地证明了本文的中心论点,1分。

【解析】首先要了解议论文有哪些论证方法及它们的特征,论证方法除了举例论证外,在讲道理方面还有比喻证论、引用证论、类比论证以及正反论证等。根据具体内容判断。“宽容是在荆棘丛中长出来的谷粒”一句比喻的特点还是明显的,它所要说明的问题即是其后一句:“不仅是一种修养和美德,最终还会成为你我的一种生存方式”,阅读便知。 4、第2段和第3段的顺序是否可以颠倒?为什么?4分

【答案】不能颠倒,1分。第2段论述的是宽容的含义,1分;第3段论述的是不宽容的危害并列举生活中种种不宽容的表现,1分。第2段与第3段之间是递进关系,颠倒则破坏了论述的严密性,1分。

【解析】仔细阅读两段内容,分析作者围绕“宽容”这个问题分别从哪个角度来论说的,即先从正面说,再从反面说,两段内容有“递进”关系,从论证的严密性来说明不能颠倒的理由。

5、文中第4段提到“在多元时代里,每一个人必然会有各种各样的”看不惯“……,请举出你曾经”看不惯“的事,说说读过本文之后,再面对这类事情,你会如何看待、处理?4分

【答案】示例:曾经我看不惯有的同学什么事情都要争一争,无论是上课举手发言还是平时班级活动,甚至课余闲聊,都非要显示自己比别人懂得多,会得多,高人一等似的,2

2020中考语文复习专题

分。看了此文后,我懂得了以尊重感和同理心为前提去看问题,这种事事争先的同学,为自己争取了更多的表达和锻炼机会,提升了自己的能力,也为班级争了光,这方面是值得我学习的,2分。

【解析】本题的答点是“你会如何看待、处理‘不看惯’的事”。对这个问题不能直白的回答,要根据本文的中心话题“宽容”来分析,对原则性的问题不能“宽容”,而对可以理解的人或事可以“宽容”,从这两个方面一分为二地分析解答。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