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恩乐善,我们可以走得更稳
——高一九班“学雷锋”班会纪实及随感
高一九班 班主任
德育目标:了解雷锋,理解他为人民服务的善举。 向雷锋同志学习,多做有利于社会的事。 课程方式:学生组织,教师总结。
德育课程设计: 了解——理解——探讨——学习 课程过程方法:
一、“事”发突然:
3月2号,本学期开学正式上课的第二天,周一,惯例下午第三节课是班会时间,我先在会议室开过了班主任例会,拿了一堆事务性工作准备回班布置,脑子里打了一下草稿,上学期总结,下学期计划等等。一进班门,见李枭(团支部书记)在讲台上面,黑板上写着“学习雷锋好榜样——高一九班主题团会”的字样,心里暗想:这小子只是跟我说了要组织一次团会,可也没说今天呀,搞什么名堂?但是我没有说话,没有立即阻止,想静待这场学生自行组织的团会的演进。 二、将“错”就“错”:
一些开场白说完之后,其中的一个环节是同学们将事先准备好的雷锋同志的事迹资料进行宣读,这个时候,我正在窗边站着。内容大概是雷锋同志在车站义务清扫,雨夜在路上帮助妇女送孩子,“行路五百里,好事一火车”之类的东西。对于我而言,这些内容我差不多都很熟悉了,大概是我自己在上小学的时候校园广播和教科书上经常的听到见到的事迹,那个时候,我的老师会经常耳提面命,把“雷锋”这个名字挂在嘴边。所以我一边看着大家的反应,一边暗自思忖:这样的故事会不会有一些老套?对于这样的一群孩子来讲,他们更关注什么?这个形式过于简单了吧,学生们会有兴趣?一堆问题在我的脑子里打下了问号。
可事实证明,我有一些多虑了,孩子们随着故事的深入,渐渐听得认真了起来。我承认,开始的时候是有同学有些躁动的,是不是因为他(她)觉得同学讲述时声调婉转而产生了一种异笑,我不得而知,也没有立即阻止。但几个同学讲述过后,大家的思绪似乎也被带入了
其中,教室里安静了许多。大家都在认真地听着关于雷锋的故事,接受这一份洗礼。随即,我意识到,对于这一群孩子,雷锋这个久远的人物,是不是像我们想像中那么熟悉,其实并不乐观。当然这不能是孩子们的错,我们当下的社会对于这个“时代人物”的宣传和弘扬着实不够,曾经的那一句“雷锋叔叔一招手,三月来了四月走”真实地反映了这样的社会现状,三月被定义为“雷锋精神学习月”,也大多流于形式,之后便鲜有提及。而事实上,作为一种时代精神,我们是应该经常拿来弘扬的,它作为一种感召力,应该经常性地出现在我们的生活当中。“雷锋”——这个时代的名词,他应该成为国人精神境界当中极为富有指向性的一盏明灯。我突然意识到,作为教师,我们有责任去再次宣讲,甚至去无数次宣讲,有责任将这样一位虽已故去,但精神永存的人物介绍给学生们,因为他是我们民族的骄傲,是我们的精神标杆,让学生永远知道在上世纪中期,曾有一种精神影响了一代又一代国人。
三、探讨班级内部好人好事:
这场学生们自行响应学校团委号召而组织的团会,让我一下子觉得是那么地充满意义、应时应景。 随后的一个环节是同学们说出自己班内的好人好事,当然,毕竟还是有一些不好意思,被表扬的同学还总是红着脸羞涩地低下头:有帮助班级任劳任怨的同学,有为伙伴解答疑问不辞辛苦的同学,有带动全班掀起学习高潮的同学,还有无偿提供复习笔记的同学,等等等等,说起来了,九班真的是一个充满爱的集体。大家在这样的一个有爱的环境中,自然而然地情愿付出自己的那一份关爱。 四、班主任总结升华
在结尾的时候,支书让我总结几句,我便把我听这节团会的一些感受和大家分享了:形式也许并不重要,准备也略显仓促,甚至我都不太知情,大家更多的也都是随即发挥,可这又有什么关系呢?对于表情达意,对于教育,这就够了。是啊!一个时代需要有一个时代的精神形象,一个民族要有一个民族的道德楷模。雷锋、时传祥、张秉贵,再到后来的李素丽,如今的郭明义,我们身边的好人其实并没有消失。只要时代没有忘记他们,教育就不会忘记他们,教育不会忘记
他们,一代代学生也就不会忘记他们,这就是我们这个社会永远传递不完的正能量。
换个角度思考,作为教育者,我们有时候似乎更多地考虑了一种教育性价比,而忽略了一些应该由学生们自己感怀领悟的必要过程。这个班会,我和学生们一同受教了! 五、延伸教育,提出倡议: 1.为班级做力所能及的好事。 2.爱班级,爱师长,爱同学。
3.经常交流学习心得,帮助需要帮助的同学。 4.班委要善于引导同学,善于起带头作用。
2013年3月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