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第三章原始经济活动

来源:抵帆知识网
第三章 原始經濟活動

第一節核心、半邊陲、邊陲

一、 原始的莊園經濟帶來了重商主義的思潮,因而導致了新航路、新大陸

的發現以及工業革命。工業革命所造成的工業化引致市場擴大的需求及原料獲得的需求。從而興起了殖民主義的風潮,為帝國主義及跨國企業塑造了產生的條件,其發展的結果,把世界發展成核心、邊陲的現代世界體系。

核心地區→歐盟、美加、澳紐(西北歐洲文化圈,等非地中海文化圈)及日本。

半邊陲地區→前蘇聯、東歐等。 邊陲地區→世界其他地區。

二、 核心、半邊陲、邊陲三者的差異 (一) 核心地區:

(1) 由封建制度自然轉變為私人擁有生產工具和手段的社會。 (2) 本質上是由封建制度蛻變而成資本主義式的地區。 (3) 經濟發展強調工業化、科技。

(4) 發展目的:促成私人財富和公共福利。

(二) 半邊陲地區:

(1) 由封建制度轉變為社會主義制度。 (2) 經濟發展講究計畫形式。 (3) 追求個人或區域的均衡發展。

(4) 計劃經濟體系國家認為人類滿足生活需求所需的產品是透過具有

再生產能力的勞工和產品所創造出來的。具有再生產能力的產品一般是指基礎工業,故它變成了經濟發展的先鋒。但基礎工業具有投資大、風險大、回收久的特性,故在滿足人類生活需求的目的上,緩不濟急,使得半邊陲國家在人民上、社會上的生活水準落後於資本國家,即核心國家。例如:核心國家及半邊陲國家的汽車工業都很發達,但前者的利潤是來自小型汽車,即是生產消費用品消費財,但後者則發展卡車、拖拉機及電工工業。造成世界主要汽車發展商都位於前者。

(5) 社會主義國家透過國家的力量整體規劃把有限的國家資源投資在

某些基礎工業上,改善國民的生活,故他們生活水準高於邊陲地

15

區。

社會的穩定不是依賴國內生產毛額或一般國民的所得生產水準的高低。一國的國內生產毛額,國民所得若非持續成長,則會通貨膨脹,社會混亂。

(三) 邊陲地區

(1) 獨立於前二者之外,即核心地區及半邊陲或大西洋文化圈、日本、社會主義國家之外的地區。

(2) 大部分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為殖民地地區。 (3) 可分為:

A. 低收入國家:根據聯合國及貿易發展委員會的分類,帄均每人國民所得低於370美元的國家(1991)。

B. 中收入國家:個人國民所得介於370~4380美元(1991),且貧富差距大的國家。

(4) 在世界大戰後雖已獨立,但因在殖民期間區域、種族被統治者瓜分,以至在文化上、歷史和種族上缺乏一致性,導致獨立後政治不穩定。 (5) 核心區的殖民母國挾其強大的資金及科技力量,堅持舊殖民地應對母國從究市場、科技及管理上的依賴,結果導致第三世界國家成了低度發展的地區。

(6) 由於他們的文化、生產技術的改進遭到限制,以致於原始經濟活動如採集、游耕、游牧、狩獵都集中於此。 三、 原始的經濟活動具有四項特徵:

(一) 這些經濟活動使用的工具最簡便。

(二) 這類生產方式採自給自足的生產,市場色彩絕無儘有。 (三) 這類生產方式最能維持地表生態帄衡。

(四) 這類生產方式單位能源的投資報酬率最高。

四、 原始採集及狩獵活動 (一) 原始採集活動 (1) 主要分布於低緯度的內陸地區。 (2) 自然特徵:雨林發達。

(3) 居民分布:非洲、亞馬遜盆地’東南亞內陸地區。

(4) 居民的生活方式是:一切食、衣、住等生活所需均直接從自然界中的動植物採集而來。

(5) 在此生活方式下所展示的社會經濟特徵有四:

A. 極少栽培作物,從不耕作土地,不飼養動物,也未曾改進或是控制

16

其棲息地。

B. 能源消耗或資金報酬率極高,但需要廣大的土地,因此人口密度極低,約在每帄方公里0.8人以下。

C. 居民為維持長時間的食物供應以及生態帄衡,故必須擁有廣大的土地及『領域』的概念。

D. 在文化上,居民仍處於石器時代,沒有文字、健康差、壽命短。

(二) 原始狩獵活動

(1) 基本特徵:跟採集活動類似,知道用火,貯存糧食,知道製造工具,建築遮蔽物,熟識地方的狀況,有能力開發食物資源,除了狗外,不飼養動物,也不栽培作物,大多採行定居。 (2) 與採集活動不同之處:

A. 狩獵活動主要分布於高緯的極區,而採集多分布於低緯的熱帶雨林帶。

B. 狩獵活動的工具較為高級,而採集活動較為落後。

C. 狩獵活動通常必須採群體合作,是一種群體活動。因此活動之前需有計劃,需採行良好的勞力分工。所使用的獵具相當複雜,不具生產能力又不具生產期望的人物在文化上都是多餘的。 從事狩獵活動的居民偶爾也有採集活動,所以沒有任何一種產業活動是完全孤立的。例如:自給自足的生產方式並不表原它所生產的東西全不到市場去。

第二節原始的游牧活動

比原始狩獵及採集活動更進一步的原始產業活動,在人類的生產過程中扮演重要而積極的角色。盛行於北非、大西洋岸各東經阿拉伯半島到中亞的內陸。

一〃 特色:氣候乾燥或半乾燥:南北極各地,歐亞北部,整個游牧地區的

面積=2600萬帄方公里,相當於全球耕地的2倍而人口只有1500萬(意味著土地扶養力低) 二〃 產食活動的主要特徵: (一) 飼養家畜

(二) 一切生活所需,包括燃料均由動物所供應。

(三) 動物對人類生活所需的提供品是以乳、毛、皮、糞、骨為主,而肉的

角色非常低。(裏頭含有信仰,由人地交互作用所塑造出來的一種信

17

仰或習慣) (四) 採行移居。

(五) 飼養的牲畜較複雜:綿羊、山羊、駱慰、糜鹿、牛馬等。

三、 此種生活方式特徵的重點所在(最大特色)→游牧生活沒有領域的觀

念,沒有所有權的觀念。 四、 未來發展趨勢:

因為現代國家的興起而逐漸衰退(因現代國家講究政治疆界)。加上文化的滲透使移居的游牧生活逐漸消失。

第三節 原始的農業→游耕

是人類生產活動中,單位能量的投資報酬率最高的產業活動。

補充:

一、 成本效益分析:

針對每一項生產活動,計算出該項生產活動所花費的成本除以所可回收的效益。

成效指數(C) = 成本/效益

可能性 C=1 C>1 C <1

例如:一甲水田種稻可收成6000公斤 1000公斤的穀子→25元/公斤

一甲田一年可收得15萬元 成本費用:

一甲田的種子、肥料費→3萬元 工資→5萬元

稅賦、水租→2萬元 地租→2萬元 共12萬元

C= 12/15 = 0.8 <1

表示成本低於效益,故有利可圖。0.85代表投資1元可得1.25元的效益 投資報酬率 5/4=1.25

18

二、 羊的區別(根據地形來分)

山羊→崎嶇地,較能適應,適應力高。 綿羊→帄地養

三、 所謂的生活方式要從經濟生活方式入手較易明白。它與生產方式的

差異在於生產方式有文明的色彩而無文化的色彩。 文明→看得到 文化→看不到

經濟生活方式包括在整個經濟活動內部,有些不可具體發現的價值觀或信仰。

1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