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互联网金融这个战略要地,后来者京东在支付、供应链小贷和众筹等方面与阿里巴巴(NYSE:BABA)相比都要落后,唯有在给消费者提供消费贷款业务上走在了阿里巴巴的前面。现在,京东金融宣布未来三年将主打“京东白条”,把消费金融作为未来的发展重点。
9月24日下午,京东(NASDAQ:JD)金融事业部专门召开发布会,宣布了未来三年的消费金融布局。京东金融消费金融总监许凌表示,京东即将针对不同的消费人群,推出各类消费“白条”。比如,京东针对大学生群体的消费金融产品“校园白条”已展开测试,目前授信额度在2000元至5000元间。
所谓“京东白条”,指消费者在京东购物可申请最高1.5万元的个人贷款支付,30天后延期付款,不会产生费率;如果在3-24个月内分期还款如果不分期,费率标准是0.5%。违约的话则另行支付罚款。
这实际是一个由电商参与的面对个人的信用支付产品。对这一产品来说,最重要的是如何控制信用风险。京东称将在线评估用户的个人信用。现在,京东尝试的是针对不同的人群推出适合的消费金融产品,以拓展业务并控制风险。针对在校大学生的2000元到5000元的“白条”业务显然就是拓展的尝试之一。京东金融称,未来还将在旅游、家居装修、办公室采购等领域陆续推出不同的“白条”产品,以满足不同消费群体的需求。
京东今年2月14日上线“京东白条”,而阿里巴巴直到7月1日才在天猫商城推出分期付款业务“分期购”。
在其他互联网金融业务较之阿里处于相对劣势的京东,此次宣布未来主打“京东白条”,或可理解为其在互联网金融领域的差异化竞争策略。本次发布的数据显示,“京东白条”在上线后的半年时间里,用户使用“白条”后的订单数
量增长了33%,月消费金额上涨58%。而在“白条”用户中,有55%使用了分期付款服务,平均购买金额较之非“白条”用户高出50%。
零售业做金融服务的优势是业务过程中会持续产生大量现金流,过去在线下,沃尔玛、美国运通、GE集团及日本乐天都有转型金融服务的成功案例。而在中国互联网热潮中,两大网络零售商,阿里巴巴和京东也不例外。
目前,在支付方面,阿里巴巴凭借支付宝十余年的积累,在市场占有率上遥遥领先,支付宝日均交易额已逾百亿元,而其移动端市场占有率更是在今年二季度达到了79.9%。京东则在2012年10月完成对网银在线的全额收购,其整合产品“网银钱包”一直到今年3月才上线。
而在作为金融业补充主体的供应链小贷业务上,阿里巴巴2010年开始自建小额贷款公司,截至2013年底已经做到了千亿规模。而京东则是在2013年12月推出号称“3分钟到账”的小贷产品“京宝贝”。
互联网众筹方面,阿里巴巴于2013年推出“淘宝众筹”,后几经波折目前已将其众筹业务覆盖拓展到了音乐、科技、电影等八个领域。今年7月1日,京东众筹业务“凑份子”也正式上线。从10万元以上的项目数量上来看,截至今年7月底,京东有3个,淘宝众筹有9个。
研究者认为,中国的互联网消费金融即将爆发。根据艾瑞咨询数据,2013年中国消费信贷规模总量为13万亿元,从过去10年增长幅度判断,该数值到2017年将会达到27.4万亿。其中,房地产信贷虽占绝大部分,其比重却逐年下降。互联网消费金融涨势惊人,2013年中国互联网消费金融GMV(成交总额)为60亿元,较2012年增涨222.5%。艾瑞预计互联网消费金融未来几年将持续以超过100%的速率上涨,预计2017年中国互联网消费金融GMV将会达到1368亿元。
2013年底电商企业加入之前,互联网消费金融交易规模核心来自于P2P市场,2013年交易金额占比达到97%。伴随着2月“京东白条”和7月天猫“分期购”的加入,艾瑞咨询预计2014年以京东、阿里巴巴两款产品为首的电商生态消费金融交易规模占比将从2013年的0%上升至32%。
金融专家陈宇也认为,中国人的理财观念正逐渐从投资迁移至消费负债,互联网消费金融将推动这一趋势,基于网络零售生态的大数据分析更利于互联网征信体系的建立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