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抵帆知识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高中历史鸦片战争的过程选择题

高中历史鸦片战争的过程选择题

来源:抵帆知识网
高中历史鸦片战争的过程选择题

(考试总分:200 分 考试时长: 120 分钟)

一、 单选题 (本题共计 50 小题,共计 200 分)

1、(4分)沈葆桢上奏:“台洋之险甲诸海疆,欲消息常通,断不可无电线。计由福州陆路至厦门、由厦门水路至,水路之费较多,陆路之费较少”。1887年,清朝自主设计的首条海底电缆——

福州川石至沪尾的电报水线建成。可见,清修建该海底电缆的真实意图是 ( ) A.加强东南沿海的边防 C.掌握更多的信息

B.解决海峡两岸的交通 D.降低电报铺设的成本

2、(4分)下列文字材料反映的近代反侵略斗争,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 ) ①“三元里前声若雷,千众万众同时来” ②“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 ③“愿人人战死而失台,决不愿拱手而让台” ④“神助拳,义和团,只因鬼子闹中原” A.①②③④

D.③①②④

3、(4分)鸦片战争爆发后清从各省调兵25万增援东南沿海,执行情况举例如下表,对此分析正确的是 ( ) 命调时间 1841年1月5日 1842年3月24日 1842年6月1日 A.清朝军事动员落后 C.清朝政治腐朽军备废弛

B.①③②④

C.①②④③

调出省 兵数 调往方向 贵州 甘肃 山西

1000 1000 1000 广东 浙江 江苏 B.清朝全民动员抗击英军 D.清朝战和不定指挥失当

4、(4分)著名历史学家黄仁宇先生写道“《南京条约》签订之后十年,感到更不满意的不是战败国而是战胜国。”你认为战胜国“不满意”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 ) A.战争赔款太少

B.外国商品滞销

C.清在实际上仍在闭关锁国

D.外国资本不能输入

5、(4分)《鸦片战争:一个帝国的沉迷和另一个帝国的堕落》写道:“当(英)舰突破虎

第 1 页 共 19 页

门要塞,沿江北上,开向马乌涌(炮台)时,(珠)江两岸聚集了数以万计的当地居民,平静地观看自己的朝廷与我军的战事,好像观看两个不相干的人争斗。”材料主要说明 ( ) A.国人对世界局势一无所知 C.英军笼络了广东下层民众

B.清完全失去人民支持 D.普通民众对战争比较茫然

6、(4分)鸦片战争时期一英国侵略者说:“这片神奇的土地上发生了太多的怪事,当我们上岸追赶那些鞑靼人时,我们看到稻田里的农民是在用一种观望的眼神看着眼前的景象,似乎这场战争与他们无关一样。我至今也无法忘记他们眼神中的冷漠,他们似乎在欣赏着发生在眼前的一切…这种情况的出现主要是由于 ( ) A.中国人缺乏抵抗精神 C.清朝的统治不得人心

B.百姓的国家与民族意识淡漠 D.闭关锁国导致百姓无知

7、(4分)据史料记载,1839年9月穿鼻海战,英军无人员伤亡,清兵则死亡15人,中国水师29艘战舰几近全毁。而林则徐报告皇帝“收军之后,获夷帽二十一……项查夷人捞起尸首就近掩埋者,已有十七具……受伤者,尤不胜计。”这种现象反映出 ( ) A.中国人的封闭愚昧

C.对英作战指挥失误

B.战争失败的历史必然性 D.中英存在较大军事差距

8、(4分)广州诗人张维屏在一首诗中描述:“三元里前声若雷,千众万众同时来。因义生愤愤生勇,众民合力强徒摧。”诗人描述的事件是抗击哪国侵略者 ( ) A.英国

B.法国

C.日本

D.美国

9、(4分)17年4月30日华盛顿在纽约宣誓就任美国首任总统。如果他能够穿越来到当时的中国,他将不会看到以下哪些事情 ( ) ①康熙皇帝正在把玩粉彩瓷器

③城镇新潮女性穿着改良旗袍 A、②③④

D、①②③④

出处 1843年江南道御史陈庆镛奏折 1875年王之春《海防纪略》 1917年吴廷燮《清财政考略》 B.编撰者的撰史思想与态度

④上海码头一派繁荣景象 C、①②④

②明成祖朱棣接见航海归来的郑和

B、①③④

10、(4分)下表为不同文献对鸦片战争的记载。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 ) 记述 “此次各海疆动拨银两报部者,已不下二千万两。” “夷寇之役,首尾三载,靡帑七千万。” “粤浙海疆之役,亦千数百万两。” A.清廷在鸦片战争中的军费情况

第 2 页 共 19 页

C.英军军事侵略的主要地域范围 D.鸦片战争持续的时间长短

11、(4分)下图是鸦片战争形势图,战争结束的地点是 ( )

A.①

D.④

B.②

C.③

12、(4分)“维多利亚港”的名字来自英国的维多利亚(Victoria)女王。她在位的年期间(1837-1901年)是英国最强盛的所谓“日不落帝国”时期。下列属于她统治时期英国发生的大事有 ( )

A.英国发动了两次对华的鸦片战争 C.史蒂芬孙发明了蒸汽机车 判断,其重视“具结”的目的是 ( ) A.构建商品经济发展诚信体系 C.置外商于中国司法管辖之下

B.从根本上解决鸦片走私现象 D.坚决捍卫中华民族根本利益

B.英国开始了工业

D.莱特兄弟发明了飞机

13、(4分)林则徐禁烟中特别相信具结(即写保证书),外商具结后,如再走私,既于正法。据此

14、(4分)三元里民众曾在《申谕英夷告示》中警告英军:“不用官兵,不用国帑,自己出力,杀尽尔等猪狗,方消我各乡惨毒之害也!”从中获得的历史信息正确的有 ( ) ① 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具有自发性 ②面对侵略,中国人民坚决捍卫民族尊严 ③反映了当时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坚定决心 ④中国人民具有不畏强暴的爱国精神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5、(4分)晚清载泽说:“我国道光以前,财权操自户部,各省不得滥请丝毫。咸丰以后,

第 3 页 共 19 页

各省用兵,大吏率多自筹,从未仰给京部!”这反映了晚清 ( ) A.民族危机加剧 C.土地兼并严重

B.君主得到加强 D.集权受到冲击

16、(4分)在鸦片战争中,有人建议中国在猴子的背上拴上鞭炮,然后扔到英国船只的甲板上,着火受惊的猴子如果能够碰巧跑到弹药库,那么整艏船都将化为粉末。据此可知中国 ( )

A.借鉴了火攻的经验 C.战略战术落后于世界

B.经世致用的思想

D.已经具有战胜英国的方法

17、(4分)中国近代史上,中英《南京条约》中规定中国赔款2100万银元。据记载这种银元是印有西班牙国王头像的墨西哥银元(墨西哥是当时世界最大的白银产地)。以银元作为赔款货币的主要原因是 ( ) A.墨西哥银元世界通用 C.清储有大量银元

B.英国只接受第三方货币 D.清朝严格白银外流

18、(4分)“镇江军民英勇抗敌,在近代中国人民反侵略史中写下了光辉一页,而且,震动了当时的欧洲。恩格斯曾经极其热情地赞扬镇江抗敌英雄们的‘勇敢和锐气’,歌颂他们‘殊死奋战,直到最后一人’,并且,指出:‘如果这些侵略者到处都遭到同样的抵抗,他们绝对到不了南京。’”该战役发生于 ( ) A.鸦片战争期间

B.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

C.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期间

D.抗日战争期间

19、(4分)一部中国近代史,既是一部民族灾难史,也是一部民族抗争史。近代中国人民第一次大规模自发抗击外国侵略者的斗争是 ( ) A.太平天国运动

B.反割台斗争

C.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 ( )

克什米尔距该国若干路程?是否有水路相通……该女主年甫二十二岁,何以推为一国之主……该国制造鸦片烟,卖与中国,其意但欲图財,或另有诡谋? A.试图了解世界的真面貌 C.急欲通向师夷长技之路

B.开始抛弃天下中心的观念 D.背离了中国人的认识水平 D.义和团运动

20、(4分)下面所示的是1842年清审讯英俘时所问的问题,下述问题反映出清

21、(4分)近代前期,茶叶出口商品的很大比例,用茶叶出口量来研究当时的出口业,具有较好的抽样意义。表格数据可推论鸦片战争后 ( ) 1843-1860年五口岸茶叶出口数量(单位:吨,以每三年合计统计) 上广福厦宁上福年份 年份 广州 厦门 宁波 海 州 州 门 波 海 州 1843-2297411852-601120 51529 1845 8 49 18 77 36 1846-19981855-839401 30240 1848 59 66 1857 96 59 1849-461531 1858-62638405 5367076 1028

第 4 页 共 19 页

1851 45 61 备注:1843年只有广州出口8044吨. A.广州保持了在中国外贸上的原有地位 C.《南京条约》影响中国外贸港口布局

1860

57 35 B.机械制茶提高华茶产能带动其出口 D.远离产茶区是宁波销茶量少的主因

22、(4分)江苏镇江近日挖掘出一门大炮,新闻报道称“炮体印有清晰的王冠标志和英文字母”,大炮“在沉入江底100多年后重见天日”。该大炮沉入江底是在 ( ) A.鸦片战争期间 C.辛亥期间

B.甲午战争期间 D.渡江战役期间

23、(4分)下图所示与中国近代史上的哪一斗争密切相关 ( )

A.人民群众第一次自发的大规模反侵略斗争 B.人民的反割台斗争 C.义和团反帝斗争

D.国民运动中的反帝斗争

24、(4分)1840~1842的鸦片战争中国战败,以一个《南京条约》的签署告终。而那些战争的当事人是怎样看待这场战争的结果的呢?据史料记载:清极力的把鸦片战争定性为“地方性事件”,从历史的角度看,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 ( ) A.清对鸦片战争影响的实际反思有限 B.清理性分析了鸦片战争的影响 C.清逐渐放弃天朝上国的思维 D.清想尽量保持自己的颜面

25、(4分)1858年,中英《天津条约》规定:“嗣后各式公文,无论京外,内叙大英国官民,自不得提书‘夷’字。”这表明当时的中国 ( ) A.“天朝上国”规制受到冲击 C.对西方列强产生崇拜心理

B.已经形成平等的外交关系 D.受到西方文化的广泛影响

26、(4分)近代中国人民的抗争,将永远地铭记在中国人民心中。下列纪念碑或碑刻所承载的历史事件,本质上的相似之处是 ( )

第 5 页 共 19 页

A.抵制西方资本主义经济侵略 C.反对封建统治 A.1840年6月

B.维护封建经济

D.反对外来侵略

D.1843年1月

27、(4分)三元里抗英斗争发生在 ( )

B.1841年5月

C.1842年8月

28、(4分)1840年8月,道光帝授命琦善向英军表示:林则徐上年禁烟是“措置失当”,“必当逐细查明,重治其罪”。这 ( ) A.表明清转向妥协立场 C.是出于保护林则徐的需要

B.是笼络英军的缓兵之计 D.体现出天朝上国的大度

29、(4分)中英《天津条约》规定英国商船可以在长江各口岸往来,但一直到19世纪60年代才得以进入长江航线。外国轮船未能在条约签订后立即进入的主要原因是 ( ) A.清固守闭关锁国 C.太平天国战事影响

B.福州船政局的创办

D.清设法拖延相关条款落实

30、(4分)1836年《中国丛报》登载:“(中国)是一个不大理会其他国家的自命不凡的国家,她视所有其他国家都不如她……一记来自外国强国的有力、准确的一击,就会动摇她的基础”,率先对中国“准确的一击”的国家是 ( ) A.美国

B.日本

C.英国

D.法国

31、(4分)鸦片战争前,制约英军航行作战的关键是其对中国沿海缺乏地理认知和准确的海图。为此,鸦片战争期间,英军在中国沿海展开大范围水文调查,这一行为并没有受到清军的干扰。这说明 ( ) A.清缺乏近代海权观念 C.英国的殖民扩张准备充分

B.清朝海上军事实力不足 D.中英综合国力差距巨大

32、(4分)美国舰队敲开锁国的日本,日本反而庆幸这个刺激让其早日惊醒;而中国在鸦片战争后,却认为惊醒他的人罪该万死,对西洋文化怀着一种轻蔑和仇视的心情。对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分析正确的是 ( ) A.八股取士致使封建士大夫保守自大 B.小农经济社会具有很强的封闭性 C.闭关锁国使社会发展脱离世界潮流

第 6 页 共 19 页

D.儒家文化对国民思想的深远影响

33、(4分)1860年前后,“江浙两省绅商士庶丛集沪城”,上海人口在短时间内急剧增加。据统计,1866年上海人口达到70万人,其中英美法租界人口就净增10万人以上。导致上述状况出现的原因是 ( ) A.上海成为通商口岸 C.民族工商业的兴起

B.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 D.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

34、(4分)下列各项中,属于下图所示战争影响的是 ( )

A.福州成为通商口岸

D.清完全成为列强统治工具

B.中国司法主权开始遭到破坏

C.列强开始大规模在华输出资本

35、(4分)鸦片战争后,两广总督耆英说,“良民与莠民亦成水火……民已焦头烂额,官尤诩诩自得,扬言……民情柔懦,安得”,更“欺压良善,自命为能员”,“此实不能御寇之由”。耆英认为鸦片战争失败的主要原因是 ( ) A.不均

D.民性懦弱

B.莠民作乱

C.吏治败坏

36、(4分)李明在假期里观看了以下四部影视剧,按照所反映事件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 ①《太平天国》

A.①②④③

D.②①④③

②《鸦片战争》 B.②①③④

③《辛亥》 C.④①③②

④《甲午风云》

37、(4分)鸦片战争前,在外交文书的问题上,中英之间有着长期的冲突,清坚持用“禀”“谕”的(清上对下用“谕”),而英国主张用平行的照会文书。1842年《南京条约》后,中英之间“有文书来往,用照会字样。”这个变化反映出 ( ) A.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 C.传统的华夷观受到冲击 38、(4分

B.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涌现

D.中英两国开始平等交往

林则徐(中国) 义律(英国) 第 7 页 共 19 页

)下表为两人对发生于1839年中英某次战役的历史叙述.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 ) 双方 英舰开炮后,关天培立即下令座船回击,并指挥各船协力进攻,多次击中窝拉疑号。接仗约有一时之久,窝拉疑号“帆斜旗落,且御且逃”英舰原泊于清军舰队的下面,开战后,“(英军)倾泄了毁灭性的炮火”。“中国人以他们的固有精神回击,但是,我方可怕效力的火力很快便显示出优势”。战斗进行了不到3刻钟,清军便撤退了。 描述 第 8 页 共 19 页

,海阿新号亦“随同遁去”。 A.义律亲自指挥了战斗 C.清军进行了英勇抵抗

B.清军在战役中占据优势 D.英军舰队率先退出战斗

39、(4分)鸦片战争时期,清军与英国交战时,往往出现大量民众就地观战的现象;许多民众还主动向英军出售蔬菜、牲畜和粮食。由此可知 ( ) A.民众生活非常贫困 C.民众国家观念谈薄

B.满汉矛盾日益尖锐化 D.英军行动没有侵略性

40、(4分)1980年,党、决定在四个城市设置经济特区,其中有一个是在1842年的中英《南京条约》中被迫开放的通商口岸,这个城市是 ( ) A.广州

B.厦门

C.福州

D.深圳

41、(4分)下列图片所承载的历史事件,在本质上的相同之处是 ( )

A.反对帝国主义

B.发动反清

C.维护封建统治

D.维护国家主权

42、(4分)“不用官兵,不用国帑,自己出力,杀尽尔等猪狗,方消我各乡惨毒之害也!”这是近代史上中国人民第一次自发的大规模抵抗外国侵略的斗争中警告外国侵略者的一段话,这段话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 A.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 C.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 43、(4分)下表反映了侵华

B.人民反割台斗争 D.黄海海战

战争名称 时间 战争影响 第 9 页 共 19 页

战争的相关史实,表示完全正确的是 ( ) A B C D 鸦片战争 第二次鸦片战争 甲午中日战争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840---1842年 1856---1860年 14---15年 1900---1901年 英法两国强迫清签订《南京条约》 圆明园遭到破坏 清被迫开放上海、苏州等地商埠 列强开始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44、(4分)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前夕,有些西方人士认为中国拥有一定的军备优势,“毫无疑问的是日本必然最后被彻底粉碎”,他们做出上述判断的主要依据应是,中国 ( ) A.已完成对的西式改革 C.集权制度有利于作战指挥

B.近代化努力收到较大成效 D.能获得更广泛的外部援助

45、(4分)19世纪中期,欧洲许多国家热衷于发展新技术并在战争给予检验。“尼米西斯”号就是英国人完全用铁制造并用来对付中国的新型战舰。它建成后迅速抵达中国海岸,投入到了蓄谋已久的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这一年是 ( ) A.1840年

B.14年

C.1900年

D.1937年

46、(4分)1840年8月,中英双方文书往来发生变化。英国文书不在用“禀贴”格式,而用“咨会”字眼。中方复函,则放弃“谕”“批”等,而改用“照会”样式。这一样式成为中国外交文书的重要范式。这一变化说明了 ( ) A.英国达到了战争的目的

B.中方接受了平等外交理念

第 10 页 共 19 页

C.中国放弃了天朝上国理念 的反侵略斗争就爆发在 ( ) A.虎门

D.外力迫使外交形式上对等

47、(4分)中国人民有着反抗侵略、维护尊严的优良传统。近代史上中国人民第一次自发

B.广州

C.

D.

48、(4分)下列属于1926年国民出兵北伐路线图(局部)的是 ( )

A.B.C.D.

49、(4分)“粤海销烟扬我威,但悲港岛易英徽。前仇旧恨今尽雪,只缘华夏已腾飞。”诗中涉及的历史事件有 ( ) ①中国禁烟运动

④回归。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A.①②③

②辛亥

③签订《南京条约》

50、(4分)关于三元里抗英歼敌数目,在中方文献中以“二百余人”一说最为流行。综合英军的资料看,英军损失人员约在5人左右。对这些差异颇大的统计数字,下列怀疑合理的是 ( )

①三元里抗英事件的历史意义应重新估量

②双方数据都带有主观因素,最好找到第三方数据进行印证 ③三元里抗英的规模可能不大

④历史记载不存在纯粹客观性,也就无所谓真伪 A.①④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第 11 页 共 19 页

一、 单选题 (本题共计 50 小题,共计 200 分) 1、(4分)【答案】A

【解析】依据材料“台洋之险甲诸海疆,欲消息常通,断不可无电线”及近代列强对中国侵略的不断加剧的史实可知,A最符合题意。 2、(4分)【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近代反侵略斗争。①反映的是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发生在1841年。②项反映的是中日甲午战争时期致远舰奋勇杀敌,发生在14年。③项反映的是反割台斗争,发生在15年。④项反映的是义和团运动发生在1900年左右。综上所述,其正确顺序为①②③④,故本题正确答案为A。 3、(4分)【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840年6月,鸦片战争就已经爆发,但直到1841、1842年,清才从贵州、甘肃、山西等地调出少量,这反映了清朝军事动员慢,动员人数少,军事动员落后,A符合题意;B项说法本身错误;C项的政治腐朽装备落后,D项战和不定指挥失当,材料都没有体现,故CD两项排除,综上,故本题正确答案选A。 4、(4分)【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调用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信息的能力,题干意思是说,南京条约签订十年之后,英国的仍未真正的打开中国市场,受中国自己自足自然经济的抵制,英国商品滞销,故B项正确;A选项不是主要原因;C选项当时已经被打开了大门;D选项项与这一时期的背景不符,故排除。 5、(4分)【答案】D

【解析】材料说明平静地观看自己的朝廷与英国的战事,好像观看两个不相干的人争斗。由关键信息反映普通民众对外来侵略的事不关己的心态说明其冷漠、茫然,故D项正确;A项“一无所知”说法错误;B项“完全失去人民支持”说法错误;C项无法从题干材料中反映,鸦片战争三元里抗英是明显例子。 6、(4分)【答案】B

【解析】眼见英国侵略者与清军作战而无动于衷,说明百姓没有意识到清军与他们同属于一个主体——

国家,即百姓没有对自己国家的归属感,B项正确。中国近代救亡图存的历史就是民族意识逐步强化的历史,民族意识对一个国家与民族的兴衰存亡起着重大作用,即使在和平时期民族意识的作用也不可低估。三元里抗英的事实,说明A项不正确,只要侵略者直接侵犯百姓,他们的反抗精神便会立刻迸发出来,百姓的表现是由于他们没有把自己与清军看作是一体的。C、D 两项不是主要原因,排除。 7、(4分)【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可知,在中英两国交战过程中英军无人员伤亡,但林则徐却奏报“项查夷人捞起尸首就近掩埋者,已有十七具……受伤者,尤不胜计”,这说明了在封

第 12 页 共 19 页

建君主下,林则徐一类的政治清廉的都谎话连篇、弄虚作假,其中渗透出了战争失败的必然性,B正确。中国人封闭愚昧是表象,A错误。材料未涉及作战指挥策略问题,C错误。中英存在较大军事差距也是表象,D错误。 8、(4分)【答案】A

【解析】三元里抗英发生在鸦片战争后,故A正确;其他国家都没有参与第一次鸦片战争,故B、C和D排除。 9、(4分)【答案】D

【解析】17年为清朝乾隆朝。故①错误;②明朝更不对

③改良旗袍是20世纪20年代的事情④上海那时还没有被开埠,所以不可能“一派繁荣景象”。

10、(4分)【答案】A

【解析】表格中三个史料都提及鸦片战争中军费的开支,“两千万”“七千万”“百万”说明清廷在鸦片战争中的军费属于事实,A正确;编撰历史的思想和态度属于个人行为,含有主观因素,不能断定正确,B错误;英军入侵范围史书难以确定,C错误;战争时间表格难以确定,D错误。 11、(4分)【答案】C

【解析】①是虎门, ②是镇江,③是南京,

④是天津。结合所学,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签订,鸦片战争结束,故排除ABD,选C。

12、(4分)【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鸦片战争。据所学知识可知,第一次鸦片战争的时间是1840~1842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时间是1856~1860年,故A项正确;英国工业开始的标志是1765年珍妮纺纱机的发明,与题干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史蒂芬孙发明蒸汽机车是在1814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莱特兄弟于1903年发明飞机,与题干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 13、(4分)【答案】C

【解析】AB说法明显错误,可以直接排除;D项是林则徐禁烟的根本目的,而不是直接目的。鸦片战争前,清王朝是一个主权完整和的国,林则徐认为有权热气清朝的法律对侵害本国或本国公民的重大利益的人或事进行管理和处置,并排除其他国家和组织的非法干涉,所以采取让外商具结悔过的非刑罚的处理方式,本题应选C。

14、(4分)【答案】B

【解析】三元里民众主要是抗击英国的侵略,不涉及禁烟斗争,排除③;材料“自己出力”说明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具有自发性;三元里抗英凸显出中国人民坚决捍卫民族尊严以及不畏强暴的爱国精神;B正确。 15、(4分)【答案】D

第 13 页 共 19 页

【解析】民族危机指的是外族入侵带来的危害,材料虽然提及“用兵”,但并没有交代因何用兵,故A项错误;君主指的是内部君主如何强化对辅政机关的控制问题,材料没有反映,故B项错误;题干没有涉及土地问题,故C项错误;材料通过咸丰以后和道光以前各省财政权力的对比,反映出以户部为代表的权力在削弱,故D项正确。 16、(4分)【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可知,清军在战斗中丑态百出,反映清的愚昧无知,军事战略战术落后于英国,故C项正确。这是愚昧无知的做法,体现的是军事战略战术落后,不是借鉴了火攻的经验,排除A。这是愚昧无知的做法,体现的是军事战略战术落后,不是经世致用的体现,排除B。这不是战胜英国的方法,而是军事战略战术落后,愚昧无知,排除D。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C。 17、(4分)【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近代中国《南京条约》知识点,旨在考查知识迁移、准确归因的能力。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判断选项:A项与《南京条约》没有直接关联性,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表述绝对化,不符合当时英国“世界工厂”史实,排除;D项与“以银元作为赔款货币”没有直接关联性,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表述准确,符合19世纪上半期清财政状况史实,正确。故选C。 18、(4分)【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内容“镇江”以及“南京”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战役为发生于鸦片战争期间,选择A项;第二次鸦片战争没有进攻镇江及南京,所以B项错误;八国联军侵华主要发生在北方的京津地区,因此C项错误;抗日战争期间也没有这样的案例,因此D项错误。 19、(4分)【答案】C

【解析】鸦片战争时期广州三元里人民自发组织武装进行抗英斗争,这是中国近代史上具有标志性的事件,因此本题选择C选项。A、B、D选项时间都晚于C选项。 20、(4分)【答案】A

【解析】“克什米尔距该国若干路程?是否有水路相通……该女主年甫二十二岁”说明清对于英国是国情并不了解,显然是试图了解世界的真面貌,故A项正确;此时清并没有抛弃天下中心的观念,故B项错误;清学习西方技术是鸦片战争之后的新思想萌发,故C项错误;材料正是显示出国人认知水平,故D项错误。 21、(4分)【答案】C 【解析】据材料提到,1843-1860年五口岸茶叶出口数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广州的茶叶出口数量先增后减,到1860年已经低于上海和福州,故丧失了在中国外贸上的原有地位,故A错误。材料无法体现机械制茶提高华茶产能带动其出口,故B排除。《南京条约》导致五口通商,影响中国外贸港口布局,故C正确。材料也没有反映远离产茶区是宁波销茶

第 14 页 共 19 页

量少的主因,故D排除。 22、(4分)【答案】A

【解析】首先根据“100多年前”来排除,渡江战役发生在1949年,加上一百年就到了2049年,故排除。再根据地点镇江,A选项鸦片战争过程中涉及到镇江保卫战;B选项甲午中日战争没有涉及到镇江;C选项辛亥也没有与镇江有关的内容,故本题选择A选项。 23、(4分)【答案】A

【解析】图示的内容是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三元里人民斗争的旗帜和兵器以及相关遗迹,反映了三元里人民斗争的情况。这是人民群众第一次自发的大规模反侵略斗争。故选A。B项是在甲午战后《马关条约》签订后;C项是在1900年前后;D项是在1924年后,因此BCD三项错误。

24、(4分)【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材料的理解能力及与教材内容的联系能力。从清极力地把鸦片战争定性为“地方性事件”,可以看出清对鸦片战争的本质没有看透,故A项正确;B项“理性分析了”,明显错误;C项“逐渐放弃天朝上国”,材料无从体现;D项与A项相比,不够准确和全面。所以答案选A。 25、(4分)【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无论京外”、“自不得提书‘夷’字”,材料意思即能够直接体现出“天朝上国”规制受到冲击,A项正确;B项“已经形成平等的外交观念”,不符合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近代中国史实,排除;C项“崇拜心理”,明显具有片面性;D项与材料意思不符。所以选A 26、(4分)【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了近代中国人民反对外来侵略的抗争。根据所学内容可知,虎门销烟是为了抵制英国鸦片输入,三元里抗英是中国人民自发抵抗鸦片战争中入侵中国的英国侵略军,都不是抵制西方资本主义经济侵略,也与封建统治无关,故排除A、B、C项;虎门销烟和三元里抗英都体现了中国人民反对外来侵略的民族精神,故选D。

27、(4分)【答案】B

【解析】1841年5月,占据广州四方炮台的英军到三元里抢掠财物、强暴妇女,当地人民奋起反抗,打死数名英军。随后,三元里附近103个乡的群众包围了四方炮台。英军增援到达后,才解救了被围困的英军。可见三元里抗英斗争发生在1841年5月,故排除ACD,选B。 28、(4分)【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清对外态度,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根据题干中道光帝要对林则徐虎门销烟“重治其罪”,可知是清对外妥协投降的

第 15 页 共 19 页

,符合题意的是A项,BCD项不符合题意。 29、(4分)【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中英天津条约》规定英国商船可以在长江各口岸往来”,说明已经开国通商,BD错误。“但一直到60年代外国轮船才得以进入长江航线”。说明清的条约不能兑现。外国轮船未能按时进入主要是由于太平天国战事的影响,太平天国定都南京,控制长江航道,因此选择C。轮船招商局,1872年北洋大臣李鸿章招致办理海运多年的朱其昂商议试办新式航业,1873年1月在上海成立轮船招商局,规定官督商办,招商集股。A与题意主旨无关,排除。 30、(4分)【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1840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率先对中国“准确的一击”,故排除ABD,选C。 31、(4分)【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了鸦片战争。英军在中国沿海展开大范围水文调查,这一行为并没有受到清军的干扰并不能说明清军实力不足,只能说明清近代海权观念的缺乏,故排除B项;根据“制约英军航行作战的关键是其对中国沿海缺乏地理认知和准确的海图”可知英国的殖民扩张准备并不充分,故排除C项;题意没有体现中英综合国力差距的问题,故排除D。故选A。 32、(4分)【答案】A

【解析】材料信息说明日本和中国对待侵略态度的不同,从中国方面究其原因,中国的八股取士使国人思想僵化,存在天朝上国的观念,故A项正确。 33、(4分)【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1860年前后”可知,A项错误,上海是1842年被开放为通商口岸;B项错误,第二次鸦片战争是1856年爆发的;材料“其中英美法租界人口就净增10万人以上”可知,导致这种状况出现的原因是1851年-18年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故D项正确;C项错误。所以答案选D。 34、(4分)【答案】C

【解析】依据图片可知,此次战争为甲午中日战争,而福州成为通商口岸是在《南京条约》中,故A项错误;中国司法主权开始遭到破坏是在鸦片战争后,故B项错误;甲午战后,《马关条约》规定,允许日本在华投资设厂,由此列强开始大规模在华输出资本,故C项正确;清完全成为列强统治工具,是在《辛丑条约》签订后,故D项错误。 35、(4分)【答案】C

【解析】不均与材料的内容“欺压良善,自命为能员”不符,故A项错误;“良民与莠民亦成水火...民已焦头烂额”表明民众生活的水深火热之中,并不是莠民作乱,故B错误;材料说明把战争失败归为民性懦弱,是对战争失败的推卸责任,并不是鸦片战争战败的主要原因,故D项错误;耆英认为不能御敌的原因是“良民与莠

第 16 页 共 19 页

民亦成水火...民已焦头烂额,官犹诩诩自得,扬言....民情柔懦,安得”导致“欺压良善,自命为能员”,也就是吏治是不能御敌的理由,故C项正确。 36、(4分)【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西方国家的侵华战争的相关知识点,考查学生对知识的识记能力。根据所学知识,太平天国的时间是1851年,鸦片战争的时间是1840年,辛亥的时间是1911年,甲午风云时间是14年。根据以上分析,按时间排列是②①④③,D项正确,A、B、C三项错误。故选D。 37、(4分)【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能力。由材料“清坚持用‘禀’‘谕’的”到“1842年《南京条约》后,中英之间‘有文书来往,用照会字样’”可知,传统的华夷观念受到了冲击,故选C项。鸦片战争爆发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说法错误,不选A项。材料并没有涉及向西方学习的内容,不选B项。材料没有体现出中英两国开始平等交往,不选D项。 38、(4分)【答案】C

【解析】材料没有体现义律指挥战斗的信息,A不正确;据材料“我方可怕效力的火力很快便显示出优势”可以得出,清军在战役中并不占优势,B不正确;由两则材料均可以得出清军进行了英勇的抗击,C正确;关于谁率先撤出战斗,两则材料所述不同,D不正确。 39、(4分)【答案】C

【解析】民众观战,对于国家战争的不予理睬,说明当时民众的国家观念极为淡薄,C正确;A不是材料论及的主旨;材料没有说明百姓是满族,B错误;英军属于侵略军,D错误。 40、(4分)【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80年我国先后建立了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经济特区;1842年8月中国与英国在南京签订《南京条约》,中英《南京条约》规定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为通商口岸。故答案选B。 41、(4分)【答案】D

【解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1体现了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的成果,图2反映了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的情景,都属于中国人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故D项符合题意;A项属于“现象”的范畴,故A项错误;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与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都没有反清,故B项错误;两者都体现了反对侵略的性质,不是维护封建统治,故C项错误。故选D。 42、(4分)【答案】A

【解析】材料中“不用官兵,不用国帑,自己出力,杀尽尔等猪狗”和《申谕英夷告示》说明了这场战争的交战双方是中国的普通民众与英国侵略者。结合史实不难判断出这场战场是第一次鸦片战争期间广州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所以答案选A,B

第 17 页 共 19 页

C两项均为清对外作战行为,D项是义和团对抗西方侵略联军的军事斗争而非单纯的对英战争。 43、(4分)【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近代列强侵华战争的影响。圆明园大劫难是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所为,故B正确;《南京条约》是英国强迫清签订的,不是英法,故A错误;上海作为通商口岸开放是在鸦片战争后签订的《南京条约》中规定的,故C错误;列强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是甲午中日战争后,不是八国联军侵华的结果,故D错误。

44、(4分)【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洋务运动中洋务派建成了当时亚洲第一的北洋海军,从实力对比上来讲中国相对于日本是占据上风的,由“中国拥有一定的军备优势”可知西方人士判断中国最终取胜的依据主要是他们认为洋务运动收到较大成效,B正确;洋务运动中虽然对中国进行了西式改革,但也局限于部分,并没有对全部实现西式改革,A项错误;集权制度将权力集中在少数人手中,虽然能够提高决策效率,但不利于调动全体的积极性,所以集权制度的影响不全是积极的,C项错误;当时中国是列强侵略掠夺的主要对象之一,所以中国不可能获得广泛的外部援助,D项错误。所以选B 45、(4分)【答案】A

【解析】依据材料中“鸦片战争”信息可知是1840年,故A正确;其他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B、C和D。 46、(4分)【答案】D

【解析】英国通过1842年《南京条约》打开中国大门,从而达到战争的目的,时间不符,排除A;材料反映清被迫部分采用近代外交用语,不能说中国接受了平等外交理念,排除B;1840年尚处于鸦片战争中,中国没有放弃传统天朝上国观念,排除C;材料反映中英双方文书往来用语变化,由“英国文书不在用“禀贴”格式,而用“咨会”字眼。中方放弃“谕”“批”等,而改用“照会”样式”,体现了外力迫使外交形式上对等,故选D。 47、(4分)【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近代史上中国人民第一次自发的反侵略斗争是广州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A正确。

48、(4分)【解析】A项的关键词:,广州,根据图示,此时的还未被英国割占,而且战争在东南沿海、广东等地,可知描述的是第一次鸦片战争。故A项错误。B项的关键词:金田、永安,描述的是太平天国运动。故B项错误。C项的关键词:九龙司,描述的是第二次鸦片战争。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清将九龙司一区割让给英国。故C项错误。D项的关键词:广州,1926年7月,国民成立国民军,从广东起兵进行北伐。故D项正确。

第 18 页 共 19 页

49、(4分)【答案】D

【解析】材料中“粤海销烟港岛易英徽前仇旧恨今尽雪”分别是指虎门销烟,签订《南京条约》割让岛和回归,②辛亥与问题无关,所以正确答案选①③④项,故选D。

50、(4分)【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三元里人民抗英,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由材料来看,本题的分歧是三元里抗英歼敌数目,故三元里抗英事件的历史意义与题意无关,故排除①;双方数字不一样,说明“数据都带有主观因素,最好找到第三方数据进行印证”所以②合理。由中方以“二百余人”一说最为流行和英军的资料约在5人左右,可见③可取;④说法不当,因为历史记载可以存在纯粹客观性,只是史料要去伪存真。故选C。

第 19 页 共 19 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dfix.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4080961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