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人口迁移 教案

来源:抵帆知识网
人口迁移教案

一、课程标准

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二、课程标准解读

1.识记:人口迁移的概念。

2.理解:人口迁移的分类;引起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3.应用:结合实例,分析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学习时一定要在明确概念、类型的基础上,结合读图,理解人口迁移的路线。重点把握人口迁移的类型及其影响;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三、教材分析 (一)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选自高中地理必修2(湘教版),与第一节《人口增长模式》 是并列关系。讲述了人口增长除自然增长外的另一个方面:机械增长即人口迁移。 从时间和空间两个尺度表述我国和世界人口迁移的“事实”,并分析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依据高中地理新课标关于课程理念的要求,教学中不仅要重视知识教学,更要注重地理科学思想和国情、国策教育以及人文精神的培养与熏陶。让学生通过学习获得正确的人地观,逐渐形成从情感、精神、文化的层面理解和处理事物的人文精神。在教学中可尝试通过调查、收集身边的人口数据,增强数据收集、处理和分析的能力、方法,形成地理原理和规律。 (二)结构分析

本节内容共有2个图表资料,6个阅读资料,3个活动,主要以案例的形式来引导教学,具体知识结构如下:

概 四、教学目标念 分 类 影响因素 人口迁移 自然因素 经济因素 政治因素 社会文化因素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与分类。

2.掌握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3.调查和运用本地人口资料,探究本地人口迁移的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培养学生分析实例的能力。 2.通过调查和运用本地人口资料,探究本地人口迁移特点的学习,培养学生进行社会调查的能力。

3.通过阅读教材中“三峡工程大移民”、“战争与巴尔干人口迁移”等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人口迁移的实例,掌握影响人口迁移的诸多因素,培养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正确理解人口迁移的含义。

2.培养学生关注当地人口迁移的基本情况,形成正确的人口迁移的观点。 3.培养学生从全球角度来思考人口迁移的问题,培养学生全球意识。 五、 教学重点

1.人口迁移的地理范围(国际、国内)。 2..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及其变化。 六、 教学难点

1.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的国际人口迁移的特点和流向,尝试分析时代背景。2.利用推拉理论分析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及其变化。 七、课时安排:2课时 八、教学方法:

1.案例研究法 2.讨论分析法 3.自主导学法 九、教学媒体:

图片、资料、录象、课件等多媒体辅助教学。 十、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导入新教师活动 学生活设计意图 动 一、PPT展示一幅漫画,发生在发达国家德国的某个学生回利用漫画镇上的事,画中一位老人生病被抬在担架上,而医顾上节引入,即课 生护士都在中年以上,据此列出以下问题: 内容思引起学生1、德国的人口增长属于哪一种模式,这种人口增长考德国兴趣,又模式对德国造成了什么影响? 的增长回顾上节2、你能够想出什么办法来缓解德国出现的这种问题模式得知识,达么? 出答案: 到巩固旧二、展示德国的移民资料,包括文字、图表,提出“三低知识的效问题:德国的外来移民属于什么现象?与人口的自模式”,果,并引然增长有什么不同? 问题:人出新知识 口老龄化 人口迁移 一、人口迁移的概念:人口移动的一种形式,指人学生自充分利用们变更居住地的空间流动行为。 二、 人口迁移需要注意什么? 行阅读教材资教材, 源,引导同学们请阅读16页的文字,并判断以下人口流动行对书上学生有目为哪些属于人口迁移? 三、归纳总结: 的活动的地去阅进行判读教材,完成自学任务 1、人口迁移一般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必须改变居住断 地;二是改变居住地需持续一段时间。例如,旅游、探亲等短期人口流动就不属于人口迁移。 2、必须超越一定的行政界线。有时候常常把这作为判断是否发生人口迁移的重要标准。 四、人口迁移的分类 1、国际人口迁移 2、国内人口迁移 国际人口迁移 一、PPT展示二战前后的国际人口迁移,请同学们 学生小通过小组小组合作完成以下任务: 组合作合作解决问题,既能提高学习效率,1、二战前,世界人口的主要迁出地有哪些?主要迁讨论 入地有哪些? 2、二战后,世界人口的主要迁出地有哪些?主要迁入地有哪些? 3、对比之下,二战前后,世界人口迁移主要有什么特点?试思考其原因? 二、请小组代表发言展示成果 三、教师归纳补充: 时期 特点 迁出地区 旧大陆(欧洲、非洲、亚洲) 迁入地区 原因 又能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读图析图能力 以集团19世性、大批纪以前 量的移民为主 人口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第二次国家;定世界大居移民战以后 减少,短期流动的人口增加 欧洲的美洲、殖民主大洋州义扩张、等新大新大陆陆 的开发 拉丁美洲、亚洲、非洲等 西欧、迁入地北美、区经济西亚、发展快 北非、 国内人口迁移 一、展示不同时期我国人口迁移, 学生根表格具有学生看图并结合书上阅读材料《我国当代人口迁移》据刚才条理性,完成下列表格: 老师列对学生的出的二学习具有流向 时代 古代 迁移特影响因素 点 战前后明确的目的世界的性和引人口迁导性 新中国成立后到20世 纪80年当代中期 代 20世纪80年代 中期以来 移情况完成我国不同 时期人口迁移情况表格 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一、通过刚才的活动,学生能够简单的分析一些人学生自引导学生 口迁移的原因,如二战后的世界人口迁移主要受经学阅读有目的地济因素的影响,中国不同时期人口迁移的原因是不内容完去阅读教一样的。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究竟有哪些呢? 请同成习题 学们阅读18页到21页的文字,将下列人口迁移和与之对应的影响因素用线连接起来: 1、三峡工程中的大移民 经济因素 2、印巴分治中的移民 3、二战期间的国际难民 社会文化因素 4、印度海啸中的难民 5、太平洋岛国图瓦奴举 自然环境因素 国迁往新西南 6、美国阳光地带的人口迁移 7、越南新娘 8、闯关东、走西口 政治因素 二、教师归纳总结: 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1、自然环境因素 :气候、地形、土壤、环境、自然灾害 2、经济因素:城市化的推进、大型建设项目的布局、区域的大规模开发 3、政治因素:政策、战争、政治中心的改变 4、社会文化因素:文化教育、家庭、宗教信仰 推拉理论 一、我们知道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有四点,但是这学生思培养学生些因素是如何影响人口迁移的呢?例如二战后引起考并回独立阅读人口迁移的因素主要是经济,但是从方向上确实从答问题 发展中国迁入发达国家,请同学们阅读推拉理论,思考经济在其中起了什么作用? 与思考的能力 材,完成自学任务 二、推拉理论,PPT展示示意图为同学们讲解 三、对比城市与乡村的各种条件,请同学们利用推拉理论分析为什么人口总是由乡村迁入城市? 课后探究 十一、板书设计

1.人口迁移的定义

2.人口迁移的分类(按是否跨越国界划分):

①国际人口迁移 ②国内人口迁移 3.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

①自然生态环境因素:气候、土壤、水源、环境、自然灾害 ②经济因素:城市化、大型项目的布局、区域大规模开发、交通 ③政治因素:经济政策、人口政策、战争、政治中心的改变 ④社会文化因素:文化教育、家庭婚姻、宗教信仰 4.推拉理论

推力 拉力 乡村 人口迁移 城市

十二、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通过老师实例讲解、任务分配,学生分组讨论,教师个别指导,完成教学任务。突出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这也是新课标的要求。其中采用小组制,充分发挥学生的协作意识和自主探究精神,让学生在完成任务中去快乐学习,这样既关注了学习过程、学习效果,又关注了学生的情感态度,使学生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特长、体现个性特点。

学生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他们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兴致参与课堂活动,成为课堂教学主体部分,从而使课堂教学呈现出丰富性、多变性和复杂性。在课堂上,教师只有乐于与学生对话,专心致志倾听学生的发言,体验学生的情绪,不失时机地抓住来自学生思维的闪光点,精当点拨、精心唤起、

思考:以城乡人口迁移为例,人口迁移对迁出地和学生课培养学生迁入地分别有哪些影响 下讨论的知识应与思考 用与思考能力 精巧引导,才能让课堂教学在“预设”的基础上焕发“生成”的活力,让教学闪动灵性的光芒。 (一)成功之处

首先我觉得这节课我为学生营造宽松的质疑氛围,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经历一个探索发现的过程,从而发展思维,获取知识,形成技能。如教材第16页的探索,通过阅读找出人口迁移的流向,以及新大陆发现前后人口迁移的特点。在“我国当代人口迁移”这一课题中,我根据我国改革开放后人口的迁移的路径,暗示人口迁移的意义。 (二)需改进之处

根据经验,本节课内容较简单。但是,要将引起迁移的原因全部区分清楚还是有一定的困难。所以,本节课必需要有后续练习,在完成教学任务后,应该安排学生多做练习。

本节课探究活动较多,应该注意课堂时间控制,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活动。根据学生情况适当调整。基础差一些的可以把一些问题作为课后思考题,利用课外时间解决。

面对学生稍纵即逝的生成信息,我们教师要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智慧。要敢于应势利导,打破计划,对预定的目标、内容进行反思和调整;要善于运用生成性的教学资源,精妙点拨,让教学充满灵性,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的课堂。 作者简介:李苗:毕业于山西师范大学,人文地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从事高中地理教学5年,对高中地理教材非常熟悉,教学经验丰富。

通讯地址:河北省唐山市滦南县兆才大街75号滦南县第二高级中学地理组 联系电话: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