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中国现代的文化危机和文化认同问题探讨

来源:抵帆知识网
理论新探 ■ C ’ 田 ,Ill" 中国现代的文化危机和文化认同问题探讨 田华,余映 (中南大学文学院,湖南长沙410002) 摘要:自19世纪中叶以来,中国的文化危机随着时序的迁移 而不断加深,一直到今天还看不出脱出危机的迹象。不但如此, 今天中国的文化危机反而更为深入了,因为在这个世纪末的年代 里,世界各地,尤其是西方,都出现了极其严重的文化危机,而这 些外面的危机现在都与中国原有的危机合流了。这可以从我国 新一代知识分子的文字中窥见出来,其中充满了“后结构”、“东 方主义”、“解构、“文化多元”种种最流行的时尚论说。本文将从 种种文化危机和文化认同的现象入手,深入讨论危机背后的根源 问题。 关键词:文化危机;文化认同;西方文化;传统文化 中国分类号:GO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1l1(2010)04—0289—02 一个世纪以来,文化危机和文化认同在中国相伴而生,并随 着时间的推移而互相激荡。中外史学家的论断大致都以西方经 济势力的入侵为现代中国文化危机的起源。因为史学家认为中 国史已无内在发展的动力,一切变动都起于被动地应付西方势力 的冲击。如果把这个一般性的历史理论移用于文化危机和文化 认同的问题上,就是把中国文化看作一静物,而不是动力,因此只 能被动地接受改造,成了一个“化”的对象——“西化”、“苏维埃 化”、“世界化”或“现代化”,而不能主动地自我转化。那么是何 种原因导致了这些问题的产生呢? 我们都知道近些年来,在一般中国人的意识中,中国文化传 统的位置有了很大的提升,不但一部分知识分子表现出重新认识 文化传统的严肃要求,甚至官方也开始对中国文化,尤其是儒学, 发生了兴趣,在各大高校的选修课程中也陆续开设了国学基础这 门课程。这些变化都是很可喜的,但文化危机仍非在短期内所能 挽回的。这里有很多方面的原因:首先是1949年文化大革命以 后,由于民间社会被彻底改造,中国传统的文化价值已经失去了 存在的依据,许多基本价值不是遭到唾弃,便是受到歪曲。旧的 价值系统残破不堪,但新的价值系统却并未出现,这种精神和思 想的文化真空状态使得中国知识人“顺手乱抓”一切东西来填补 空白。虽然这一行为的主要动力来自文化认同的新追求,但寻求 文化认同如果不出之以严格的认知态度,其结局只能是加深文化 的危机。 其次,大陆学人的反传统激情现在虽有开始退潮的迹象,但 新的“国学”研究仅在萌芽阶段,目前还不足以承担阐明中国历 史和文化的任务。在20世纪前半叶国学原建立起了深厚的基 础,但是50年代起,大陆上的人文研究便已为意识形态所全面笼 罩,以往“国学”研究的业绩被彻底否定了,甚至“国学”这个名词 也长期被禁忌。在这种情况下要想复活“国学”谈何容易?而在 现今文化多元化的趋势下,中国文化也面临着被歪曲利用的局 面,以致诸如袁世凯“祀孑 和《新青年》“打到孔家店”这样的历 史重演也未可知。 面对如此的文化危机,今天无论是在中国大陆、台湾、香港或 海外,中国知识分子中都不乏倡导文化认同的人。但可惜的是他 们很少从内部对自己文化传统的价值作出令人信服的新理解和 阐发。相反地,他们的主要论据是西方流行的一套又一套的“说 词”,这些“说词”并非不可用,但如果文化认同不是出于对自己 族群的历史,文化传统、价值等的深刻认识,而主要是为西方新兴 的理论所激励,或利用西方流行的“说词”来支持某种特殊的政 治立场,则这种“认同”是很脆弱的。 但无论如何,中国的文化认同论者似乎在思想上还是认同西 方的“文化霸权”。这一心理的矛盾则始于上世纪初,国粹学派 一方面痛斥当时中国学人“尊西方若帝天,视西籍如神圣”,另一 方面则奉达尔文、斯宾塞的社会进化论为无上的真理。一百多年 来,在中国文化界发生影响的知识分子,始终摆脱不掉“尊西方 若帝天,视西籍如神圣”的心态。西方知识界稍有风吹草动,不 用三五年中国知识分子中便会有人闻风而动。所以清末的“神 圣”是达尔文、斯宾塞一派的社会进化论,“五四”时代是科学主 义、实证主义,三四十年代时马克思主义,而现在则是“东方主 义”,解构主义之类。我们打开国门引进西方的先进理论,这本 无可厚非,是为我们的文化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可以借西方文化 的朝气锐气来打掉一点我们本文化的惰性和暮气,这本是好事。 但令人惋惜的是中国知识分子对自己的历史、文化、传统的认识 却越来越疏远了,因为古文训练在这一百年中是一个不断堕退的 过程。到了今天,很少有人能够离开某种西方的思维架构,而直 接面对中国的文学、思想和历史了。 那么是什么原因使中国知识分子如此地“视西籍如神圣” 呢?众所周知19世纪晚期,冯桂芬、张之洞等人提倡了“中学为 体,西学为用”,但之后被严复、胡礼垣等人驳斥后,便逐渐无人 问津。20世纪以来,无论是“国粹派”或“西化派”都或明或暗地 以西方为模式而铸造中国的现代认同。在社会达尔文主义的笼 罩之下,中国知识界接受了西方观点:一是所有社会都依循一定 的进化阶段而发展;二是西方不但比中国超前至少一个阶段,而 且代表了社会发展的最完美的方式。正是因为受着这两个观念 的支配,中国寻求现代认同的人自然义无反顾地“师法西方”了。 整体而论,“西方”永远是中国现代认同的核心部分,比较有影响 力的中国知识分子似乎都不承认自己的文化传统还能在民族的 认同中发挥什么积极的作用。闻一多就曾说过“民族主义是西 洋的产物,我们所谓‘古’里,并没有这东西”,更说“中国文化精 神”有三个代表,即“儒家、道家、墨家”,顺序为“偷儿、骗子、土 匪”。而闻一多的这种言论便是来自西方学人的观点,民族主义 在中国便成为了彻底否定自己文化传统的为力量了。 这正是中国现代文化认同陷入困境的主要根源:知识分子一 心一意以“西方”为范式,并借助于西方的“新思想”、“新方法” 来重建中国而在这个过程中,中国的文化传统却没有获得其应有 的位置,并且被看作“现代化”的阻碍,“现代化”每受一次挫折, 推动者都对文化传统的憎恶便随之更深一层。但是冷战后的事 文学界.289. 理论新探 文学界l 实和研究使我们认识到民族文化传统有一种看不见的韧力,绝 非现代经济、政治的力量所能完全取代的。中国文化认同危机的 主要原因之一便是对于文化传统缺乏足够的认识。以前不少知 识分子只是一味以情绪的语言诅咒传统,其结果只是加深了危 机。中国的知识分子在“五四”以后首先认同的是西方的“德先 生”(民主)和“赛先生”(科学),而不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从此中 国的民族认同与现代认同竟分裂了。应该说民族文化的认同和 客观知识的追求都是现代价值,但这两个价值之间却存在着必然 的紧张关系,是因为民族文化的认同和追求客观知识分裂的结 果。 肯往前看的人们,应该虚心接受这个科学工艺的世界文化和它背 后的精神文明,让那个世界文化充分和我们的老文化自由接触, 自由切磋琢磨,借它的锐气朝气来打掉一点我们老文化的惰性和 暮气。将来文化大变动的结晶品,当然是一个中国本位的文化, 那是毫无可颖的。”可见“全盘西化”论者当时所提倡的不过是一 种主观态度,并不是真的认为中国可以百分百地变成西方。 四 我们今天觉悟到一切文化都是个别的,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 以上只是出现的各种现象,现在我们要分析这一现象背后的 原因,以前我们会常说:中国一向以“天朝”自居,视一切外国人 为夷狄,但清中叶以来屡败于西方帝国主义,受尽屈辱,终于在心 理上为西方所征服,从此进亡自尊大一变初为极端的自卑。这一 心理的解释虽嫌简单,但至少可以说明中国人为什么长期以西方 的范本。前几年社会学家研究西方各国民族主义的兴起与演变, 特别重视“羡憎交织”这一心理因素,这对我们理解中国以后的 各种曲折是有很大参考价值的。所谓“羡憎交织”的心理状态起 于企羡和憎恶的情绪控制,而又不可能得到满足。它的社会学基 础有两个方面:一是一个民族自认为对于它所企羡的对象基本上 是平等的;二是在现实上它和对方是处于不平等状态,以至于这 价值,虽然有共同的存在原则,但其实现仍然需要靠各文化内部 自己寻找途径,自创方式自己解决。前几年有史学家提出“厚” 与“薄”的观点,对于我们世界各民族解决自身的民族认同是有 启发的。所谓的“厚”是指每一社会或文化的特殊性,“薄”则指 人类的普遍性。因为一切不同种族、文化、社会的人都是“人 ’, 所以人的普遍性是无法否认的;但是没有一个人是不属于任何特 殊社会或文化的,因此人的特殊性也不能抹杀。但两者相比较, 人的特殊社会、文化背景更重要,“薄”是从“厚”中出来的,也只 有在“厚”中,“薄”才能发展。在平常的日子里,人都生活在他的 特殊社会文化之中,并在其中追求某些普遍原则的充分实现,但 应该注意的是,我们不能仅注重这些“薄”的普遍原则,而更应注 重“厚”的文化背景。“薄”怎样在“厚”中落实才是真正的关键 所在。而这只有每一文化中的人自己从内部去寻找最合适的途 径和方法 理论上存在的平等几乎没有实现的可能。 对比以上的条件,我们便可发现“羡憎交织”的心理在20世 纪的中国也是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中国正好符合“羡憎交织” 一参考文献: [1]余英时.现代危机与思想人物[M].北京:生活・读书・ 新知三联书店.2005年1月 的两个实际条件:一是中国的文明足以与西方比肩,这是世界公 认的事实;--是中国在19世纪与西方的地位强弱悬殊,处于绝对 不平等的地位。正是由于理论上的平等,但实际地位上的不同 等,中国长期师法西方不成,长期受挫之中由强烈的企羡心理转 化为强烈的妒恨心理。虽然,当时晚清士大夫或知识分子提出的 模仿西方的言论相当刺耳,但他们却从未对自己的民族失去信 心。只有对自己民族有坚强的自信心的知识分子才敢于指出自 己民族的自身弱点,去学习其它民族优秀的东西来改进自己的文 化,从而相信它可以变得更强大。所以我们不能对提倡模仿西方 的知识分子一棍子打死,举个最极端的例子,当时有知识分子提 出“全盘西化”的主张,胡适1935在评论“本位文化”时说:“我们 [2]周宪.中国文学与文化的认同[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 社.2008年1月 [3]张旭东.全球化时代的文化认同:西方普遍主义话语的 历史批判(第二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8月 [4](美)曼纽尔・卡斯特著.曹荣泽译.认同的力量[M].北 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9月 (田华(1986一),女,河南鹤壁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美 学;余映(1987一)女,湖北孝感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美学) (上接第264页) (4)加强宣传,效仿宣传“吸烟有害健康”、“股市有风险,人 市需谨慎”的办法。 3网瘾的戒除 既然网瘾的产生是科技发展与人性固有弱点的矛盾产物,那 么网瘾的戒除就不是个人家庭或学校和医疗部门的事情,而是需 要整个社会观念的改善和具有约束力的制度的配合。我认为应 针对网络自身的特点,在现有监管措施的基础上,加大力度: (1)限制网吧的营业时间,通宵营业对成年人来说也同样有 害健康。 综上所述,已不能将上网简单看作一种娱乐、休闲或交流处 理信息的方式,这种新的传媒已悄然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可以预 见地,也必将在未来大放异彩,而网瘾问题更需我们严肃对待。 参考文献: [1]林绚辉.网络成瘾现象研究概述[J]∥中国临床心理学 杂志,2002,22 (2)审查网吧的营业资格,比照对烟酒销售的审查。敦促网 吧严格限制未成年人人内,未成年人在家上网多少会受到家长的 监护。 [2]陈侠等.关于网络成瘾的心理学研究[N]∥心理科学进 展,2003—9—15(8) [3]金伯利.网虫综合症——网瘾的症状与康复策略[M]∥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0,124 (3)除了对色情、暴力内容的监管外,对虚假、夸张、违背日常 逻辑和具有灌输、心理暗示性质的内容应予以防范。 ・290・文学界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