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文化社会学转向与大学文化研究范式变革

来源:抵帆知识网
 理论探讨 1

文化社会学转向与大学文化研究范式变革

张应强 许士密

  【摘 要】 伴随着文化社会学的转向,大学文化研究必须突破原有的学术话语和研究范式的局限,实现新的变革。从CulturalSociology的视角出发,大学文化研究可以而且应当成为社会文化分析与批判的契入点,通过大学文化的研究与分析来把握我们身处其中的社会生活。  【关键词】 文化社会学 大学文化 研究范式  【中图分类号】 G64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8418(2009)05-0001-03

  【作者简介】 张应强,华中科技大学教科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湖北 武汉 430074 许士密,枣庄学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副教授,华中科技大学教科院博士生。山东 枣庄 277160

)。后来的甘斯、布迪厄和汤普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腾飞以及社会生活的巨“CulturalSociology”

大变化带来了文化剧烈的嬗变与重构。萨特的存在主义、萨伊德的东方中心说、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等西方文化思潮纷然杂陈。随着西方“文化研究”成果及范式的不断引介,学界引发了一股文化研究的热潮。时至今日,文化研究已成为一门显学,其跨学科的运思理路、强烈的参与意识、尖锐的批判精神使之日益成为一种被广泛运用的、有效的分析手段乃至时髦话语。现时产生的各种有份量的学术话语似乎都难以回避并被置于该语境之中。随着一浪高过一浪的文化研究热潮,高等教育理论界越来越多的学者主张“文化的观点是高等教育研究应持的一个

[1]

基本观点,也是一个适切的观点”。

森对社会分层的解剖,则明显以文化为视域剖析社会生活和社会现象。20世纪80年代以来,从“文化分析入手研究社会生活和社会现象”的文化社会学已成为人们对生活于其中的当代社会进行反省和思索的一种最具批判性的认识活动。本文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使用文化社会学这一概念。

一直以来,社会学家通常是带着结构色镜参与文化形式或文化现象研究。比如,韦伯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在社会学中具有很大的影响,但“它对文化社会学的影响却只是给了宗教社会学一种特殊的位置”。类似地,对涂尔干而言,宗教文化同样是他的社会学思想的核心成份。可是,直到最近“涂尔干关于社会结构的著作对美国社会学的

[3]

影响远大于他关于文化的论述”。就是说,以社会

如同“文化”的多义性一样,“文化研究”也是一个有着丰富内涵的范畴。不能把“文化研究”顾名思义地理解为对文化的研究。英国威尔士大学哲学教授安德鲁・爱德加和彼德・塞奇威克认为,“文

(CulturalStudies)包括两层含义[2]:一是泛化研究”

学视角和方法进行的文化现象研究,只是促生了文化社会学内部一批亚领域的成长,实际的文化社会学名目下空旷如野、形同虚设,又好像是众多亚学科

于是有“边缘性”的讨论,有“从哪方面指对文化的多个方面的研究。这是一种较为传统、的集合……

文化’都只是‘结构’之配角”的说法。宽泛或广义的理解。在此意义上,“文化研究”等同‘

20世纪的动荡年代,青年运动、女权主义运动于“以社会学视角和方法研究文化现象”的“文化社

会学”(西方学者称之为“TheSociologyofCul2及后结构主义思潮等推动了文化的复兴,文化视域)。早期的一些经典理论,像韦伯、ture”涂尔干对宗

的研究越来越成为显势。尤其是80年代以来,当文化成为人文社会科学的一个日益重要的概念时,文化社会学经历后帕森斯时代的一系列“再造”之后,将原本只作配角的被动,转换为用文化语境直接参与研讨社会问题的主动。这时期,无论是美国基于实证的文化社会学的中层研究,还是欧洲基于结构

教现象的关怀等代表以社会学视角审视文化的一类。二是特指对生活于其中的社会进行反省和思索最具批判性的、独特的学术研究领域。在此意义上,“文化研究”等同于“从文化分析入手研究社会生活和社会现象”的“文化社会学”(西方学者称之为

2

 江苏高教 2009年第5期

化背景中加以剖析,没有把大学文化研究视为对当代社会进行反省和思索的立场、策略甚至技术手段,造成大学文化研究缺乏方法论的指导。

方法论指导的缺失使得大学文化研究显得仓促和浮浅,难以达到应有的深度和厚度。大学文化研究在很大程度上已经偏离了“文化研究”的本意,甚至丢失了其原有的精髓与要旨,在很大程度上只是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问题域或一种全新的话语方式与言说方式,而作为其思想精髓的批判品性以及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却为我们所遗忘。大学文化研究更多的是理想化的、“应然”的大学文化研究,更多的是体现了研究者心目中大学的“应然”状态。

研究者所面对的“大学文化”犹如镜中的影像,看似真实,实则虚幻。大学文化研究表现出惊人的一致性:无论是关于“大学文化”所作的宏观论述,抑或是关于具体大学的个案研究,其结论往往是彼此雷同。大学文化研究更多的是“主题先行”式的研究:预先假定“大学”是卓然于世界之外的、具有超脱品性的场所,从而将自己关于“大学”的种种想

(hightheory),主义、后结构主义的文化“高雅理论”

都强烈表现了这种主动。

近一二十年来,文化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已从原来的人格文化、宗教、艺术、流行文化、仪式、文化变迁等文化现象,转而投向阶级分层、流动、性别和组织等社会问题。文化社会学已经不再是关于不同文化形式或文化现象的单一研究,如对大众文化、艺术、宗教等的专题研究;而是一个关于整体社会生活或社会现象的研究,正在实现SociologyofCulture向

CulturalSociology的转向

[4]

。这种转向,表明了一种

参与的、批判的、实践的态度,为文化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认识论和方法论视野。

当接触并引介西方文化研究范式时,尽管在中国存在“重新语境化”的必要性,需要经历一个霍尔所说的“重新阐发”的过程,但得到的绝不应仅仅是一全新的问题域或话语方式与言说方式,更多的是应该进行一种本土意义的独特剖析与阐释。

然而由于中西方文化语境的不同,文化社会学进入中国以后,人们习惯把文化社会学简单地解读

为“以社会学视角和方法研究文化现象”的“Sociol2象加诸其上。在这类研究中,价值理想和事实分析

(以文化为研究对象)、ogyofCulture”而文化社会学之间往往缺乏规范性论证的展开,所展示的许多价的精髓与要旨———“从文化分析入手研究社会生活

(以文化为研究和社会现象”的“CulturalSociology”策略)被遮蔽。作为对生活于其中的当代社会进行反省和思索最具批判性的、独特的学术研究领域,文化研究产生了极大的变形与错位。

由于误读文化社会学而造成文化研究的缺失与错位不可避免地波及大学文化研究。近年来,大学的“全民关注”和“全面危机”使得高等教育研究涉及的内容相当广泛,呈现多样性。大学文化越来越多地被纳入学者的研究视域之中。人们从不同的角度对大学文化进行探讨,致力于其概念的界定,大学文化内涵、功能、特性的廓清,并从实践层面研究大学文化建设等问题。大学文化研究的问题域宏观上可以概括为三类:一是基本理论,主要讨论了大学

文化的界定、本质、内涵、特性(征)、功能以及组织文化理论研究的有关问题;二是应用对策,主要探讨大学文化的实践和建设问题;三是中外比较,主要介绍国外的大学文化,并与国内情况做比较

[5]

值愿景不是法理性的,而表现为单纯的审美主义的主观愿望,无法在现实中得到确实的验证[7]。

许多从事大学文化研究的学者意识到,大学文化研究已不能仅仅局限在教育学的理论框架之内,必须突破原有的学术话语和研究范式的局限。“没有一种研究方法能揭示一切”,“各门社会科学及其主要的专业所展开的广泛的论述,为我们提供了解高等教育的基本工具,我们可以把它们应用到高等教育部门”,教育家们“可以用他们认为合适的任何方式把这些观点结合起来,丰富他们自己的见识,提

[8]

高他们对可能不被注意的微小差别的敏感性”。

应该说,以大学文化为研究对象的教育学研究范式是不可或缺的,甚至是大学文化研究的主要领域。但如果把大学文化研究简单地等同于“大学文化的研究”,大学文化研究范式势必存在一定的缺失与错位。突出表现为人们将大学文化视为某种具有超越独立品性与普遍永恒价值的事物,而没有把大学文化放在整个社会文化背景中来加以剖析。

事实上,如果把大学文化视为一种具有特定时空规定的社会结构的话,我们可以而且应该从两个方面去理解“大学文化研究”:首先,大学文化研究是关于“大学文化”这一特定文化现象的研究,可以为“基于教育学视角的大学文化研究”;其次,大学文化研究是关于“大学文化”的“文化研究”,可以将其称之为“作为研究策略的大学文化研究”,或称之为“基于文化社会学视角的大学文化研究”。

应该说,大学文化研究方兴未艾,大学文化研究内容不断丰富,认识逐渐深刻。但经过考察、梳理现有的研究文献可以发现,人们习惯于从教育学的视角研究大学文化,教育学层面的大学文化研究“是“可以说,迄今为止大学文化研究的所有问题,基本上集中在教育学的层面”;人们习惯于将“大学文化研究”解读为“大学文化的研究”,就大学文化谈大学文化,而没有把大学文化放在更广阔的社会文

[6]

我国大学文化研究最全面、取得成果最多的领域”,将其称为“作为研究对象的大学文化研究”,或称之

 理论探讨 3

研究立场与视角选择的不同意味着迥然相异的运思理路。由于对理论以及学科划界的固有偏好,基于教育学视角的大学文化研究的必然结果就是将“大学文化”作为一个学科来研究,以构建自己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以及话语系统为第一要务,而对于大学文化系统内外所存在的一些根本性问题,如教育与政治的关联、大学文化与社会文化的关系等则缺乏必要的关心。

大学文化更为缺乏的其实是那种“作为研究策略的、基于文化社会学视角的大学文化研究”。我们更为缺乏的其实是那种通过教育来透视社会、通过大学文化来透视社会文化的研究。在这种研究中,大学文化不再是大学围墙内的单一文本,而成为社会文化系统的一个重要的自变量与因变量:一方面,大学文化是社会文化的一个微缩景观,社会转型期大量时效性、消费性、功利性行为必然对大学造成极大的震荡;另一方面,大学文化对某些价值理念的大学文化的现代化,既要改造传统大学文化、回应外来大学文化,更要直面社会文化对其的影响。

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合理性,大学文化与社会文化的关系将是一个相依相异、共生博弈的文化悖论。伴随着社会进步、政治民主、经济发展、科技革命、文化繁荣等诸方面的进程,在大学繁荣的背后,大学文化隐藏着深刻的存在合法性危机。在物质主义、实用主义、工具主义以及功利主义等文化观念的浸淫和影响下,大学文化和高等教育本质受到了严重的侵蚀和损害,进而导致了大学主体性的丧失和大学文化的式微等诸多弊病。大学的发展路径与大学所应有的文化内涵和文化要求渐行渐远。大学文化困境的实质是某些社会文化对其的侵蚀和占领。“如

[10]不能有效脱困,大学文化之基础将会被解构。”

在这种现实图景中,伴随着文化社会学的转向,大学文化研究范式必须实现新的变革。从文化社会学(CulturalSociology)的视角出发,大学文化研究可

坚守与传承,也在一定程度上能起到传承优秀文化、以而且应当成为社会文化分析与批判的契入点,对

我们所处的时代与社会做出深刻理解和剖析;可以引领社会文化风尚的作用。

众所周知,大学产生以来就是人类智慧和知识产生、汇集和向外辐射和传播的场所。作为现代社会的“核心组织”和“动力站”,大学的命运注定与整个社会连为一体。那种企图专注知识内在逻辑而不顾世俗文化的生存方式已不再可能。相反大学更多的可能则是寻找知识发展与社会进步的连结点,在服务社会,满足社会需要基础上发展学术功能,在对外思想交流中开拓服务领域,拓展文化内涵。

作为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文化从属于社会文化、衍生于社会文化,但又不完全依附于社会文化。大学文化的个性魅力在于它崇尚理性、崇尚科学,在于它拥有独立的判断力与合理的价值体系,总是以理性的、反思的态度与主导文化保持着一定的距离[9]。大学文化在与社会文化依附与独立两极间的摆动中,渴求一个相对宽松的环境以履行自己视为金科玉律的“大学自治、学术自由”等原则。大学文化与社会文化交流融汇的同时,博弈与冲突也是其存在的常态之一。近百年来,大学文化在大学世俗化、现代化的进程中围绕着如何认识和处理社会文化之间的相互关系,一直存在着理性与功利、学术自由与文化专制、多元开放与闭关自守的激烈的冲突和斗争。

除却大学文化内部传统与现代、本土与外来文化的博弈与冲突,大学文化与社会文化的博弈与冲突更应当引起我们的高度关注。大学文化既是社会文化的“剧中人”,又是一个社会文化的“剧作者”。大学文化必须对社会文化表现出批判性和超越性,否则便有可能由于与世俗合流而丧失自己的存在意义。这种批判和超越表现出一定的文化紧张。实现

(7).

[2]AndrewEdgar,Sedgwick.KeyConceptsinCulturalTheory[M].New

York:Routledge,1999:101-102.

[3]Crane,Diana1999.TheSociologyofCulture[M].EmergingTheoret2

icalPerspectives,Cambridge:Blackwell.1994:2.

[4]周 怡.文化社会学的转向:分层世界的另一种语境[J].社会学

而且应当成为人们对生活于其中的当代社会进行反省和思索的一种最具批判性的立场、策略甚至技术手段,通过大学文化的研究与分析来把握我们身处其中的社会生活。惟其如此,我们才能探寻事物的真相,看到大学文化的真实形态以及构筑这种形态的具体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背景;大学文化研究才能有益于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的大学文化建设,有益于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参考文献】

[1]张应强.现代大学精神的批判与重建[J].高等教育研究,2006,

研究,2003,(4).

[5]傅 林,胡显章.大学文化研究综述[J].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

学版),2005,(1).

[6]廖小平.大学文化研究的四种范式及其批判[J].吉首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6,(3).

[7]李朝晖.“大学文化研究”辨析[J].江苏高教,2006,(2).[8]伯顿・克拉克.高等教育新论—多学科的研究[M].杭州:浙江

教育出版社,2001.

[9]陈勇江.当代中国大学文化的特殊本质及其内容[J].南京航空

航天大学学报(社科版),2003,(2).

[10]汪永平.社会转型时期大学精神的困境[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5,(1).

(责任编辑 沈广斌)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