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文化的无个性无特色无批判性和无创新性,为一种大学 看.促进国际交流与合作本身就是大学的使命之一。大学的国 际交流与合作实质都是文化交流 不同文化背景、不同信仰、 不同价值观念的人同在一所大学合作共事.无疑对大学文化 文化的清一色和一统化现象”.导致“精神文化的过于政治 化.制度文化的过于刻板化,环境文化的过于世俗化”;⑥四是 文化偏见.认为文化只是“老学校”的专利.年轻学校往往被斥 为无文化.缺少“美人之美”的大度。 提出新的课题和挑战 我们面对的是一个文化冲突、文化共融 与文化多元发展的时代.大学文化建设不仅要注重传统,也必 这些表现对大学文化的建设都是有危害的。文化从本源 上讲就是“人化”。文化无处不在,文化无时不有。任何一个民 须要与时俱进.美美与共,走多元文化共存、交流、会通之路, 从而形成传统深厚、开放包容、整体协调、个性鲜明的大学文 化。 在整合创新中发展大学文化.必须坚持正确方向。江泽民 同志指出:“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要发展面向现代 族、任何一个区域.任何一个组织,都有其文化。同样,每一所 大学都有文化.都有应该传承的文化传统,只不过积淀厚重程 度不同、价值取向不同、文化风格不同而已。因此.无论是老大 学.还是年轻大学,文化建设都不能推倒重来,而要寻根溯源、 挖掘凝炼、尊重传统、选择鉴别、传承发展。也就是说,任何一 所大学在文化建设的每一个阶段.都应当全面、理性地审视自 身的文化系统,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将那些真正优秀的文化 沉淀下来,薪火相传,历久弥新,成为学校宝贵的精神财富。 因此.大学文化自觉是建设大学文化的关键 从觉醒到自 觉.乃是把理论付诸实践.把思想变为行动的过程。传承与发 展文化.既是大学的本质所在.也是自身文化建设之路。大学 文化建设不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文化自觉就是要寻求根 基,寻找源头活水,吸取时代甘露,滋养参天大树。 如果大学人缺少对自身文化的理性的、清醒的认识,大学 文化建设就没有一个准确的逻辑起点.也就不会有针对性的 措施 企业文化理论中有一种文化审计的观点.就是说企业家 要通过对有关企业文化信息的收集、整理、分析.对企业文化 作出综合评价.以对现有企业文化有一个全面的、客观的认 识.为下一步企业文化建设奠定基础。将这一理论运用到大学 文化建设实践中.就会发现,大学对自身文化的自觉是建设大 学文化的关键 三、与时俱进:在整合创新中发展大学文化 以上分析了大学的文化自觉.强调大学文化建设要寻根 溯源、挖掘凝练、尊重传统、选择鉴别、传承发展。这主要是从 大学文化的连续性、稳定性出发.注重形成大学文化的传统, 防止割断历史文脉.导致“猴子掰玉米”的结果。 然而.传承不是一成不变的传递。传承是承上启下、继往 开来的永续过程 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和大学本身的历史演 进,“传统不是一个凝固的概念,在连接和传衍中会发生变异, 会被不断赋予新的内容”.“文化传统在传承的过程中.不仅需 要增添新的内容新的典范.而且需要对异质文化的吸收和融 合”。⑦ 大学文化应该既是一个相对稳定.又是一个开放的动态 的体系;既有排他性,又有融合性。当不同文化相遇时.大学人 尤其是大学的领导者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整合.接 纳、吸收优秀的文化因素.摒弃自身文化中消极的、失去价值 的因素,实现“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建 设多元文化共处共生.又具有自身鲜明特色的大学文化。 从我国大学文化建设面临的国际环境看.经济全球化促 进世界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与会通.世界不同民族文化的交 流与会通为经济全球化奠定基础。从大学自身的特点和功能 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 化.以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⑨这 一论述既有面向现代化的总的性质要求.又有面向世界空间 上扩展的尺度和面向未来时间上发展的尺度 这是我们必须 坚持的根本方向和要求 同时还必须处理好不同文化间的关系.构建大学文化建 设的开放体系。张岱年先生指出:东西文化都包含着相互对立 的积极成分和消极成分,“有些要素有必然关系,必须并取;有 些要素则无必然关系.却可取此舍彼”.因而文化是“可析取 的”.应对东西文化“加以分别抉择”。同时他强调:“在现在中 国.全盘接受西洋文化与谋求旧文化之复活.同样都是死路一 条 ”文化发展的正确道路是在抉择东西文化之优长的基础上 进行“创造的综合”,亦即“拔夺(扬弃)东西两方旧文化而创成 新的文化” ⑨现代大学文化建设也应当如此。 这种文化的可析取性和中西文化成功交融的历史和现实 为构建大学文化建设的开放体系提供了理论和事实根据 我 们要在实践中积极探索,按照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 来的要求,大学文化建设要打破闭关自守、固步自封.走向开 放,先进的大学文化不可能在自我封闭中生成。发展先进的大 学文化应该在多种文化的相互激荡和竞争中.着眼于世界文 化发展的前沿,善于在弘扬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吸收世界各种 文化的优秀成果,结合自身传统和学科等各方面的特点.通过 综合创新,不断在内容和形式上推进发展.才能形成有生命 力、吸引力和感召力的大学文化 注释: ①刘宝存:大学精神的失落与重塑学术界2004,(1)。 ②刘尧:中国大学的十大缺失,当代教育论坛,2006,(7)。 ③④傅林、胡显章:大学文化研究综述,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4 (1)。 ⑤费孝通:对文化的历史性和社会性的思考.文化研究f中国人民大 学书报资料中心),2004(6):3。 ⑥睦依凡:关于大学文化建设的理性思考,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4 (1)。 ( 刘梦溪:百年中国:文化传统的流失与重建.部级领导干部历史文 化讲座,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7.276。 ⑧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 人民出版社,2002.11(38)。 ( 张岱年文集(第1卷),新世界出版社,2004.1(257)。 ・15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