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高等教育快速发展过程中大学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来源:抵帆知识网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2008年8月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AUG.2008 第5卷第8期 Joumal of Hubei University ofEco f 生塑 翌 :翌!!12 1 : : 高等教育快速发展过程中 大学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阮金 (云南财经大学党委宣传部,云南昆明650221) 摘 要:在我国高等教育快速发展过程中,大学文化从衰微到觉醒,;l起广泛关注。然而,在此过程中普遍缺失 大学文化自觉。本文从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大学文化的衰微与觉醒、从觉醒到自觉再到大学文化的与时俱进等方 面进行论述以期对现实有所帮助。 关键词:大学文化:传承;整合创新;发展 在我国高等教育快速发展过程中,大学文化从衰微到觉 究热潮 “21世纪大学之路该怎么走?它在社会生活和人的 醒.引起广泛关注。然而。在此过程中普遍缺失大学文化自觉。 成长中应该起到怎样的作用?人们不得不从思想意识的更高 尊重文化规律,唤起大学文化自觉,寻找源头活水,吸取时代 层面上去思考什么是大学.它的基本属性、功能定位、办学宗 甘露.在传承中积淀.在整合创新中发展,这是大学文化建设 旨等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当今中国大学比历史上任何时期更 的必然选择 需要找到一种在大学制度、管理模式之上起统摄作用的形而 一、高等教育快速发展过程中大学文化的衰微与觉醒 上的要素——大学的精神或日灵魂”④ 上个世纪末到本世纪初.我国高等教育用了不到十年的 在学界对大学文化进行深入研究的同时.许多大学在办 时间.实现了从精英教育到大众化教育的转变,支撑高等教育 学实践中开始高度重视文化建设。特别是一些知名高校.把文 庞大规模的是一所所快速发展中的大学。在扩大招生规模的 化建设作为建设一流大学或高水平大学的重要内容.取得了 直接刺激下.学校硬件建设迅速加强。一座座大学城、一幢幢 很好的效果 大楼拔地而起.且普遍追求高标准,讲究豪华和气派。在市场 这就是中国大学文化的觉醒 化取向的改革大潮中.大学在“服务经济社会”的过程中变成 二、从觉醒到自觉:在传承中发展大学文化 了经济社会的“附庸”。在追求设施“现代化”的过程中,在追 文化觉醒是文化衰微或失落后的醒悟.是思想上的一种 逐“世界潮流”的同时,丢失了可贵的大学精神.丧失了大学的 警醒。大学文化的建设不仅要有觉醒.更要体现为自觉。费孝 独立性.背上了不堪重负的经济债务,冷淡了学校的软件建 通先生说.“文化自觉是指生活在一定社会中的人对其文化有 设。硬件“硬”起来了,大学的风骨却“软化”了。有研究者认为: ‘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的特色和它发展 “在大学从社会经济发展舞台的边缘走向中心的过程中.由于 的趋向。自知之明是为了加强对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取得 多重原因。虽然有一些大学仍在守望着大学精神。但从整体上 适应新环境、新时代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⑤ 来看.在大学和社会发展中曾发挥看重要作用的大学精神却 据此,大学的文化自觉是广义文化自觉的一种微观体现。 日渐失落 ” 的学者深深忧虑:“随着物质无限度的发展。大 意指大学人尤其是大学的领导者对自身的大学文化要有自知 学中人的灵魂已被物质欲望挤满了 ”②并历数中国大学十大 之明,对所在学校文化的形成过程、文化传统、所具有的特色 缺失:大学理念缺失、大学精神缺失、大学教师理想缺失、大学 和发展趋向要有清醒的认识。同时,要能够顺应经济全球化、 独立性缺失、大学学制度缺失、大学行政服务缺失、大学教授 文化多元化和大学自身和谐发展、科学发展的需要.传统与现 话语缺失、大学特色缺失、大学学术评论缺失、大学信任缺失。 代相结合,继承与创新相结合,努力构建传统深厚、开放包容、 人们于是发出疑问:硬件和软件一腿长,一腿短的大学.到底 整体协调、个性鲜明的大学文化 能走多远? 大学文化自觉的缺失对学校发展会造成不可估量的危 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特别是进入21世纪后.在全 害。在大学文化建设实践中。一些大学人尤其是大学领导缺乏 球化、市场化、信息化背景下,经济、科技、文化竞争加剧。审视 对自己学校的文化自觉。主要表现有:一是文化短视.割裂历 中国高等教育,人们发现.“20世纪末我国大学进入了前所未 史,丢掉传统,盲目跟风,一届领导一套做法.换一个校长换一 有的历史发展时期、但与此同时 也出现了大学文化品位下 条校训,文化建设常常推倒重来.在反复变换中丧失了自己的 降、大学精神失落等大学文化衰微的表征”③.大学面临的挑战 特色和传统;二是文化自尊,认为自己的学校历史悠久.积淀 和问题越来越多。面对这样的现实.学界应当把目光投在大 深厚,从而自尊自大,封闭保守;三是文化趋同.对自身的传统 学文化建设的研究上,兴起对“大学理念”、“大学精神”的研 和特色挖掘不深,提炼不够,缺少自觉传承的意识和行动.“即 ・158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大学文化的无个性无特色无批判性和无创新性,为一种大学 看.促进国际交流与合作本身就是大学的使命之一。大学的国 际交流与合作实质都是文化交流 不同文化背景、不同信仰、 不同价值观念的人同在一所大学合作共事.无疑对大学文化 文化的清一色和一统化现象”.导致“精神文化的过于政治 化.制度文化的过于刻板化,环境文化的过于世俗化”;⑥四是 文化偏见.认为文化只是“老学校”的专利.年轻学校往往被斥 为无文化.缺少“美人之美”的大度。 提出新的课题和挑战 我们面对的是一个文化冲突、文化共融 与文化多元发展的时代.大学文化建设不仅要注重传统,也必 这些表现对大学文化的建设都是有危害的。文化从本源 上讲就是“人化”。文化无处不在,文化无时不有。任何一个民 须要与时俱进.美美与共,走多元文化共存、交流、会通之路, 从而形成传统深厚、开放包容、整体协调、个性鲜明的大学文 化。 在整合创新中发展大学文化.必须坚持正确方向。江泽民 同志指出:“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要发展面向现代 族、任何一个区域.任何一个组织,都有其文化。同样,每一所 大学都有文化.都有应该传承的文化传统,只不过积淀厚重程 度不同、价值取向不同、文化风格不同而已。因此.无论是老大 学.还是年轻大学,文化建设都不能推倒重来,而要寻根溯源、 挖掘凝炼、尊重传统、选择鉴别、传承发展。也就是说,任何一 所大学在文化建设的每一个阶段.都应当全面、理性地审视自 身的文化系统,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将那些真正优秀的文化 沉淀下来,薪火相传,历久弥新,成为学校宝贵的精神财富。 因此.大学文化自觉是建设大学文化的关键 从觉醒到自 觉.乃是把理论付诸实践.把思想变为行动的过程。传承与发 展文化.既是大学的本质所在.也是自身文化建设之路。大学 文化建设不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文化自觉就是要寻求根 基,寻找源头活水,吸取时代甘露,滋养参天大树。 如果大学人缺少对自身文化的理性的、清醒的认识,大学 文化建设就没有一个准确的逻辑起点.也就不会有针对性的 措施 企业文化理论中有一种文化审计的观点.就是说企业家 要通过对有关企业文化信息的收集、整理、分析.对企业文化 作出综合评价.以对现有企业文化有一个全面的、客观的认 识.为下一步企业文化建设奠定基础。将这一理论运用到大学 文化建设实践中.就会发现,大学对自身文化的自觉是建设大 学文化的关键 三、与时俱进:在整合创新中发展大学文化 以上分析了大学的文化自觉.强调大学文化建设要寻根 溯源、挖掘凝练、尊重传统、选择鉴别、传承发展。这主要是从 大学文化的连续性、稳定性出发.注重形成大学文化的传统, 防止割断历史文脉.导致“猴子掰玉米”的结果。 然而.传承不是一成不变的传递。传承是承上启下、继往 开来的永续过程 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和大学本身的历史演 进,“传统不是一个凝固的概念,在连接和传衍中会发生变异, 会被不断赋予新的内容”.“文化传统在传承的过程中.不仅需 要增添新的内容新的典范.而且需要对异质文化的吸收和融 合”。⑦ 大学文化应该既是一个相对稳定.又是一个开放的动态 的体系;既有排他性,又有融合性。当不同文化相遇时.大学人 尤其是大学的领导者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整合.接 纳、吸收优秀的文化因素.摒弃自身文化中消极的、失去价值 的因素,实现“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建 设多元文化共处共生.又具有自身鲜明特色的大学文化。 从我国大学文化建设面临的国际环境看.经济全球化促 进世界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与会通.世界不同民族文化的交 流与会通为经济全球化奠定基础。从大学自身的特点和功能 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 化.以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⑨这 一论述既有面向现代化的总的性质要求.又有面向世界空间 上扩展的尺度和面向未来时间上发展的尺度 这是我们必须 坚持的根本方向和要求 同时还必须处理好不同文化间的关系.构建大学文化建 设的开放体系。张岱年先生指出:东西文化都包含着相互对立 的积极成分和消极成分,“有些要素有必然关系,必须并取;有 些要素则无必然关系.却可取此舍彼”.因而文化是“可析取 的”.应对东西文化“加以分别抉择”。同时他强调:“在现在中 国.全盘接受西洋文化与谋求旧文化之复活.同样都是死路一 条 ”文化发展的正确道路是在抉择东西文化之优长的基础上 进行“创造的综合”,亦即“拔夺(扬弃)东西两方旧文化而创成 新的文化” ⑨现代大学文化建设也应当如此。 这种文化的可析取性和中西文化成功交融的历史和现实 为构建大学文化建设的开放体系提供了理论和事实根据 我 们要在实践中积极探索,按照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 来的要求,大学文化建设要打破闭关自守、固步自封.走向开 放,先进的大学文化不可能在自我封闭中生成。发展先进的大 学文化应该在多种文化的相互激荡和竞争中.着眼于世界文 化发展的前沿,善于在弘扬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吸收世界各种 文化的优秀成果,结合自身传统和学科等各方面的特点.通过 综合创新,不断在内容和形式上推进发展.才能形成有生命 力、吸引力和感召力的大学文化 注释: ①刘宝存:大学精神的失落与重塑学术界2004,(1)。 ②刘尧:中国大学的十大缺失,当代教育论坛,2006,(7)。 ③④傅林、胡显章:大学文化研究综述,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4 (1)。 ⑤费孝通:对文化的历史性和社会性的思考.文化研究f中国人民大 学书报资料中心),2004(6):3。 ⑥睦依凡:关于大学文化建设的理性思考,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4 (1)。 ( 刘梦溪:百年中国:文化传统的流失与重建.部级领导干部历史文 化讲座,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7.276。 ⑧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 人民出版社,2002.11(38)。 ( 张岱年文集(第1卷),新世界出版社,2004.1(257)。 ・15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