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新时代医学院校思政课目标培养的一点思考

来源:抵帆知识网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新时代医学院校思政课目标培养的一点思考

作者:恭元芳

来源:《丝路视野》2018年第31期

【摘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我们进行意识形态教育的主阵地,医学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有其特殊性,针对这个特殊性,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要帮助学生树立敬畏意识,树立哲学理念,树立仁学理念,树立和谐意识,方能适应时代的需要。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和谐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提高人民健康水平部署制定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指出健康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也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追求。这一纲要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出发,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更好保障人民健康做出了制度性安排。要能更好的保障人民健康,发挥制度的引领作用,关键的因素就是医务工作者。而医学院校的思政课如何发挥作用,和我们未来的医务工作者能否在《纲要》的引领下真正促成健康中国这一目标有着密切的联系。教育部陈宝生部长更是强调,推进“三进”工作,要立德树人、全程思政。结合学校医学生的现状和新时代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要求,对医学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目标培养作如下思考。

帮助学生树立敬畏意识。古希腊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说过,医术包括三要素——疾病、病人和医生。病人必须和医生一道来对付疾病,才会有好的疗效。所以,医患之间不应有矛盾和对立,我们共同的敌人是疾病,在与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医务工作者要有敬畏意识。敬畏生命,因为生命属于每一个人只有一次;敬畏病人,他们把生命交给我们,是对我们的信任,更重要的是病人成了我们医生成长的老师;敬畏医学,医学还有太多的秘密不为人所知,我们要更多的钻研业务,勇于探索,才能在未知的领域有新的认识和发现,进而才能做出更大的成绩。敬畏意识能让医务工作者更理性、更懂感恩、更能珍爱生命。通常,在患者入院后,经过漫长的等待,多项繁琐的检查和化验,很多时候,患者会感觉自己是躺在一条冰冷流水线上,我们要教育学生随时牢记,医院不是维修厂,患者也不是一个有零件破损的机器,患者应该得到更多的、更温暖的理解和关怀。因为生命是神圣的,医学的宗旨恰恰是维护生命、敬畏生命。在我们的教育中渗透这个理念是更好的达成2030健康中国目标的助推器。

帮助学生树立哲学理念。思想政治理论课里包含哲学思想,但学生是否真正能把哲学思想和自己的医学工作融会贯通,这还需要我们进一步努力。我国古代思想就强调说,做事要“通天理、近人隋、达国法”。从医学的角度看,这正如郎景和院士所说,“天理”者,乃是自然规律、疾病发生和发展的过程;“人情”者,指人的思想、意识、情感和意愿;“国法”者,即诊治原则、规范、技术路线、方法和技巧以及国家法规政策。给患者治病或者做医务工作理当努力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做到“通天理、近人情、达国法”。患者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而不是流水线上的一个零部件;我们诊治的不仅是人的病,更是病的人。这些看似医学理论的哲学常识,往往会被我们的医学生忽略其哲学性。

医学不是纯科学。医学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综合和交叉的学科。医学的发展、医生的技能远远滞后于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医疗服务也常常不能满足医疗的现实发展需求。医学的特点是研究人类自身,但人类自身的未知数很多,在研究中有其特殊性,对研究对象不可以随便拆卸、随心取材,或者进行这样那样的试验。更重要的是他具有独特性,任何人的生命都具有独特性。因此,在医学中不仅要考虑普遍性,更要考虑特殊性。还应更加学习人文思想、树立哲学理念、更好的推动健康中国战略的发展。树立哲学理念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充电和提升的过程。

帮助学生树立仁学的理念。美国哲学家Richard说过,“真理不过是我们关于什么是真的共识,我们关于什么是真的共识不过是一种社会和历史状态,而并非科学和客观的准确性。”因此,对医学而言,未能认知、或认知不全是难免的。我们对疾病的诊治也往往不能完全到位,所谓医疗也并不总意味着能治愈某种疾病,多数情况下,医疗意味着关怀、体恤和减轻病人的痛苦。作为医务工作人员都应该知道,医疗只是“有时去治愈,常常是帮助,总是去慰藉”(sometime to cure,often to help,always to console)。医生的注意力要集中在患者的体验上,而不是仅仅集中到关注疾病的过程本身。这样,我们的医疗思想和医疗服务就一定会好很多。所以,医生给病人开出的第一张处方应该是关爱,因为医学或医疗的本质是仁学或人学。我们培养的医务工作人员应该有很高的人文素养,因为医务工作的对象是有生命的人。不可见病不见人,也不可只医病不医人。

医患关系是一个小范围的社会关系、人际关系,也从实践中体现了医学的社会性和人文性。医患关系涉及社会及公众对医学、医疗的认知和理解,医患关系也反映医务工作者与患者及家属的观念和行为。影响医患关系的因素包括体制改革、增加投入、降低价格、提高技术、加强沟通、改善服务等多种途径和各方面的工作,不能误解为建立正常的医患关系,只是医务工作者和患者两方面努力就可以达成的。但作为医务工作人员,加强人文理念,提高个人修养,是改善医患关系的根本和关键。所以,在学习工作中培养自己对人对事的良好沟通能力,有利于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和工作关系。科学原则和人文原则是疾病的诊治过程中都要遵循的两个原则,对患者的管理,既要规范化,体现科学性,也要个性化,更多体现人文原则。要做到这点,对患者的尊重、与患者的合作和沟通是前提。

我们培养的医务工作者要善于在诊治过程中进行人文思考,给病人以最大的受益,又给病人以最小的损害,并能将这一观念贯穿始终。这不仅体现我们的工作要以人为本,以病人为中心,也有利于改善医疗环境,改善医患关系。从另一个角度来讲,也只有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医生和患者才能真正携手共同对抗疾病,我们医务工作者也才能真正兑现曾经作为医学生的誓言,竭尽全力除人类之病痛,助健康之完美。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