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云南景点导游词】
大理崇圣寺
各位朋友,欢迎来到“南诏故都,魅力古城”—大理。 大理有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素有“文献名邦”之称,大理是白族的聚居地,四千多年前,白族先民就在洱海地区繁衍生息,汉代设县后同中原交往沟通,成为了中央王朝与缅甸、印度交通的中转站。大理自古以来就是云南的交通要塞,历史上南方丝绸之路和茶马古道就在这里交汇。 唐宋时期,南诏、大理国在此建都立国,大理作为南诏国、大理国的都城达五百年之久,与中原文化交流频繁,建寺筑塔,刻石立碑,人文昌盛;大理崇圣寺三塔、弘圣寺塔、佛图寺塔、苍山神祠、感通寺、德化碑等至今保存完好。今天,我们将要游览的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享誉海内外的大理崇圣寺三塔。 各位朋友,现在我们即将到达大理崇圣寺三塔,它是大理乃至云南的标志,国内外享有很高的知名度,是大理重要的旅游景点。 首先,向各位介绍下崇圣寺,崇圣寺位于大理古城西北约1.5公里的苍山应乐峰下。一般认为是南诏国第十代王劝丰佑时所建,时为南诏后期。崇圣寺规模宏大,据文献资料记载崇圣寺“基方7里,为屋890间,佛11400尊,用铜40550斛(hu)”,有“三阁、七楼、九殿、百厦”的规模。南诏之后的大理国,佛教更为发展,有“佛国”、“妙香国”之称,而崇圣寺有“佛都”之称,曾有九位大理国国王逊位后出家为僧,在此修行。崇圣寺建成之后便成为了南诏国和大理国时期的佛教活动的中心,到了大理国时期成为著名的皇家寺院。崇圣寺所崇的圣为:观音,因为当时大理地区盛行观音崇拜。崇圣寺三塔、南诏建极大钟、雨铜观音、证道歌碑和佛都匾、三圣金像被视为崇圣寺的五大重器。只可惜,崇圣寺会遇明朝正德年间的大理大地震,幸运的是三塔犹存。 我们今天所见到的崇圣寺,是在原来的基础上恢复重建的。恢复重建后,整体布局为主次三轴线,分8台、9进、11层次。在主中轴线上,依次建有蛮王礼佛图、十六国王众朝大事石雕照壁、大鹏金翅鸟、山门、天王殿、望海楼等,中轴线两旁和次轴线上错落有致的建有:方丈堂、客堂、罗汉堂、祖师殿等展示了历代经典建筑的精华。整个建筑群跌宕起伏,错落有致,金碧辉煌,大气磅礴。 三塔是崇圣寺前的一组建筑群,所以三塔又名三塔寺,也就是我国明代旅行家徐霞客在《滇游日记》中所写的三塔寺
和现代武侠小说大师金庸在《天龙八部》中所写的“天龙寺”。三塔在《徐霞客游记》中记载:“寺在第十峰之下,唐开元中建,名崇圣。寺前三塔鼎立,而中塔最高,形方,累十二层,故今名为三塔。” 崇圣寺三塔,由一大二小组成。大塔又叫千寻塔,千寻塔与南北两个小塔的距离都是70米,两
小塔相距97.5米,成鼎足之势,布局统一,造型和谐,浑然一体。 文 摘:云南茶马古道导游词)安小雁塔相似。千寻塔一共有16层,塔顶四角各有一只铜铸的金鹏鸟。塔身内壁垂直贯通上下,设有木质楼梯,可以登上塔顶从瞭望小孔中欣赏大理古城全貌。千寻塔矗立在两层高大的台基上,塔前朝东的照壁上各位所见的“永镇山川”这四个苍劲有力的石刻汉字,每个字高达1.7米,原为明黔国公沐英之孙沐世阶所写。1925年大理地震时,除了“川”外,其余三字被毁坏,现在各位所看到的是按沐世阶所书勾勒补刻的。之所以写这四个字,原因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大理地区历史上水患多,恶龙作怪,因此要治水就要先治龙,可龙唯独只尊敬塔,畏惧大鹏,因此只要塔和塔上的大鹏金翅鸟存在,龙就不敢作恶,水患当然也就减少了。另一种说法是,明朝时,地处边疆的大理地区已成为其版图的一部分,为了充分表达对这块版图的坚守之意,在屹立不倒的塔基上“题字刻碑”就再合适不过了。 南北两座小塔的高度相同,都是42.19米,各有10层,是一对八角形密檐式砖塔,八层以上为实心,八层以下则为空心,塔顶各有三只铜葫芦,华贵庄重。外观轮廓线像锥形,属典型的宋代建筑风格。根据相关史料推断,南北小塔的建造晚于千寻塔,是大理国段正严、段正兴时期。现在我们看到的两座小塔已经偏离了垂直线,出现了令人担忧的倾斜状态,但是各位不用担心,因为它们就这样已经倾斜了四百多年了。 崇圣寺三塔,从修建至今,除经历上千年风吹雨打和日晒之外,还经历过30次的强地震的考验。其中,明朝正德年间的大地震,大理古城房屋绝大部分倒塌,千寻塔也折裂如破竹,可十天后竟然奇迹般的自行复合如初。1925年的大地震,城乡房屋倒塌达99%,科千寻塔只是震落了顶上的宝刹,这对于没有石基而直接在土基上修建的三塔来说无疑是又一个奇迹。 崇圣寺三塔作为中国南方最古老、最雄伟的建筑之一,是大理白族文化的象征,是云南古代历史文化的象征。三塔浑然一体,气势雄伟,具有古朴的民族风格。千余年来,三塔几经沧桑,经历风雨的剥蚀和多次强烈的地震仍然巍然屹立,显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具有很高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是研究古代
建筑和历史的重要实物资料。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3年被评为全国四a级旅游区,是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大理的标志和象征,国家级旅游风景名胜区大理的重要人文景观。 各位朋友,我们进入了大理崇圣寺三塔大门,参观了“永镇山川”的巍巍三塔,继续往里走就是钟楼。南诏建极大钟铸于南诏建极十二年,故名南诏建极大钟。徐霞客曾在《游滇日记》中写道:“钟极大,径可丈余,而厚及尺,
其声可八十里。”因而“钟震佛都”曾成为大理著名的十六景之
一。建极大钟毁于清咸丰同治年间。我们看见的重铸的建极大钟,高3.86米,直径2.138米,重16.295吨。是目前中国第四大钟,云南第一大钟。此钟的重建安装在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之日,在恢复“钟震佛都”胜境的时候,也有警示之意。 各位朋友,我们参观拥有云南第一大钟的建极钟楼后,沿着宽阔的通道,登上数十级台阶,就迈入了雄伟的雨铜观音殿。 雨铜观音铸于南诏中兴二年,即公元899年。传说当时大理崇圣寺有一位高僧曾发誓终身募化铸一铜观音像,当铸到观音像的肩部时,所准备的铜已经用尽,正在万般无奈的时候,恰好此时天降铜雨,满地铜珠,,用来铸像,不多不少。于是取名为“雨铜观音”。雨铜观音像高24尺,与三塔和建极大钟,共为崇圣寺五大重器中最重要的三大重器之一。雨铜观音毁于十年文革,如今所看到的雨铜观音殿是在原址上扩大重建的,殿高29.99米,占地面积8100平方米,建筑面积4384平方米,是三塔文物景区的又一个重要景点,于1999年建成,是云南省迎接世博会的精品工程。现在重铸的观音像是根据清末遗存照片精心复制的,在雨铜观音与左右两边的四位观音【水月观音、阿嵯(cuo)耶观音、男身梵僧观音、负石观音】全都铸造的栩栩如生,惟妙惟肖。 我们登上雨铜观音殿二楼,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两幅稀世画卷,分别是《南诏国史图传》和《张胜温画梵像卷》。 《南诏国史图传》成画于公元899年,为南诏国官员张顺和王奉宗所绘,献给南诏国最后一个王:舜化贞。原画为纸本彩绘,长580.2厘米,宽31.5厘米。画卷分为三个部分:巍山起因、祭铁柱、西饵河记,是研究南诏历史、宗教、民俗的珍贵资料。 《张胜温画梵像》又称为《大理国梵像卷》。成画于公元1180年,由大理国绘工张胜温所绘,这幅画卷在云南艺术史上地位极高,有“北有《清明上河图》,南有《张胜温画梵像卷》”的评价,长期以来一直被美誉为“南北双骄”。 各位朋友,现在我们将结束崇圣寺三塔的游览,由于时间的关系,我们只是粗
略的游览它的一部分。如果有时间,各位再次来到大理旅游,我将竭诚为您服务。谢谢大家~ 抚仙湖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今天我们将要游览的就是一个属于智者的世界—抚仙湖。 涓涓细流,滋润着一处水如浑玉的湖—抚仙湖,有人说,抚仙湖的每一滴露珠都渗透着画意,每一缕清风都萦绕着诗情,每一纹清波都涌动着一个美丽的传说。 各位朋友,请看,我们眼前这碧绿澄清的湖泊就是闻名滇中的抚仙湖。抚仙湖由于大部分水域都在澄江县境内,所以也称它为澄江海。如果我们从地图上看,抚仙湖就像个倒放的葫芦。面积212平方公里,是我省第三大湖,“那有谁知道我省第一和第二湖呢?”对了,这位朋友回答的相当准确,我省的第一和第二大湖,分别是滇池和洱海。尽管抚仙湖为第三大湖,但是却是我省第一深水湖,最深处有157.8米,平均水深87米。湖水容量达189亿立方米,相当于12个滇池的水量,6个洱海的水量,蓄水量居我省第一。 抚仙湖南窄北宽,南北长31.5公里,东西最宽处11.5公里。最窄处仅有3.2公里,湖岸线总长90.6公里,属于半封闭高原湖泊。抚仙湖湖水清澈透明,透明度平均为8米,最大可达12.5米,是我国内陆淡水湖中水质最好的湖泊之一。 此湖为什么叫抚仙湖呢?相传玉皇大帝派了石、肖二仙来到人间巡查。他们来到滇中,看见一池碧水,两位仙人被湖光山色所迷倒。忘记了返回天上,变成了两块并肩搭手的巨石,永远的战立在湖边。故名抚仙湖。 各位朋友,现在我们来到了抚仙湖南面山间的海门河。这条河仅长一公里,但是却吸引了无数的游人,这是为什么呢?现在我们来看一下,海门河隔山连着江川的星云湖,河岸石壁上刻有“鱼界石”三字,传说这三个字是清朝乾隆皇帝亲笔。在石壁旁边的那块石碑上,刻有“星云日向抚仙湖,独禁鱼虾不共游,岂是长江限天堑,居然尺水割鸿沟。”的诗句。栖息在星云湖的大头鱼和栖息在抚仙湖的抗浪鱼,每游到此地,就马上调头往回游去,以石为界,互不干扰,不相往来,为天下一奇。正是这奇观,吸引了古往今来的无数游人。 说到这里,我不得不介绍下抚仙湖特有的抗浪鱼。 抗浪鱼和其他的鱼类比较起来,有许多独特之处,归纳起来有五奇。 一奇是它奇特的鱼种。抗浪鱼个头不大,只有五六寸长,和其他鱼类比较起来,它更像苗条淑女。据调查了解,全世界所有的海洋湖泊里,除了抚仙湖外,没有任何地方再有抗浪鱼了。 二奇是它的生活习性,每年立春至立秋这段时间,抗浪鱼便从深水中游向岸边浅滩产卵。
此时湖滩银光闪闪,极为壮观。最为奇特的是抗浪鱼游向湖岸还有一个规律,即在鱼讯期,每10天中只有3天游到湖边,另外7天游回深水里,当地居民把这种景象成为“来3去7”。 三奇,是这儿奇特的捕鱼方式:即不下
湖,不用船,不用鱼钩,不用渔网,在岸边捕捞。如抚仙湖东岸的渔民用“香把”捕鱼,抚仙湖西岸的渔民用鱼笼捕鱼。 四奇,是这儿奇特的吃法,由于抗浪鱼生活在洁净的水中,肚里很干净,所以吃鱼不用清理内脏。于是便产生了许多奇特的吃法。这儿有很多的吃法,至于是什么吃法好吃点呢,还得请各位自己亲自品尝了。 五奇的是卖鱼的方式,到了抚仙湖,您会发现澄江卖抗浪鱼的方法很独特—数双卖。这是为什么呢?这种独特的卖鱼方式与抗浪鱼的生活习性有关,生长在抚仙湖的抗浪鱼也许是因为环境的清洁,使它们的感情也像抚仙湖水样纯洁真挚,无论在深水中游玩,还是在浅滩上嬉戏产卵,都是成双成对,形影不离,像一对对的水底鸳鸯。尽管它们很小,人们也很尊重和珍惜它们这种难分难舍的真挚感情,即使是捕获后晒成鱼干,煮成咸鱼,卖时也是成双成对的卖,不忍心将它们分离。 听了以上介绍,想必大家已经大饱耳福了,所以,来到澄江抚仙湖一定要品尝上等抗浪鱼一饱口福呢~ 吃过了鲜美的抗浪鱼,大家一定还想看些更多的有关这个纯净之湖的更多秘密吧?大家随我来。 请看,现在呈现在我们面前的这座小岛,就是孤山。各位可别小看它哦,此山虽小却内容丰富呢~ 孤山,原名瀛海山。明代以前瀛海山旁边有一座更小的小岛,被称为小瀛海山。两岛之间有一座铁桥相连,可惜的是,明末的一场地震,小瀛海山和铁桥一同沉没。唯独留下了瀛海山,孤山之名由此而来。
孤山名胜成于宋,盛于明,曾建有八殿五阁三亭一堂一庵一塔。八殿即:大佛殿,大雄殿,接引殿,三清殿,活佛殿,子孙殿,雷祖殿,白衣殿等;五阁即:玉皇阁,斗母阁,雄文阁、吕祖阁、凌霄阁等;三亭即:襟海亭,宛在亭,探璃亭等;还有十咏堂,水月庵,铜塔。孤山昔日有“巍然形盛冠南洲”之称,成为滇中名胜之最。 1988年11月,江川县将孤山辟为旅游风景区,进行了绿化,相继修建了亭台楼阁。在码头建孤山门,往南建七曲桥,建南长廊。在烂柯坪建烂柯亭,鱼乐园建观鱼台;在险峰石建险峰亭,重建天生桥;在舍身崖建舍身亭。在龟极峰建瀛海楼,振衣岗建史碑亭。孤山顶中部建金山清苑,北部建环玉山庄,北麓建浩然榭,西北部建情人廊。 岛上曲径通幽,林木繁盛,空气新鲜,楼阁巍峨,形成了
集游乐、食宿、沐浴为一体的风景区,再现了“巍然形盛冠南洲”的风采。 各位朋友,游完孤山,此次我们在抚仙湖的游览活动即将结束,如果各位还有兴趣深入了解这里,欢迎再次来到这里感受纯洁之湖的美丽~谢谢大家
【篇二:云南丽江古城导游词】
美丽的丽江古城
亲爱的游客朋友们大家好,很高兴与大家相聚在美丽的丽江古城。我代表我们
“神游”旅行社诚挚地欢迎你们家到来。我是今天的导游员,我的名字非常好记,徐悲鸿的“徐”,大家叫我小徐就行了。在今天的行程
中如果有什么需要帮忙的尽管对小徐讲,小徐时刻待命为大家服务。 大家是不是第一次到丽江来啊?(是!)好,我们现在就去揭开丽江神秘的面 纱。
丽江古城又名大研镇,与历史文化名城的四川阆中、山西平遥、安徽歙县并称为“保存最为完好的四大古城”。它位于丽江坝中部,北依象山、金虹山、西枕狮子山,东南面临数十里的良田阔野。历史悠久,风光秀美,自然环境雄伟,是古代羌人的后裔、纳西族的故乡。
亲爱的游客们看来今天我们这个团队身体素质都非常棒啊,大家知不知我们现在所处的位臵海拔有多高?丽江古城海拔2400米,也就是说我们现在在海拔2400米的地方。大家都没有出现高原反应,非常好。走进大研镇,大家有没有发现大研镇没有城墙,据说因为古代丽江世袭的统治者均姓木,若筑城墙、木字加上框便成了“困”字、因而古城没有城墙。我们走在丽江彩石铺成的街道上可以看见一座座古朴的民居,当地的居民以木石与泥土构筑起美观适用的住宅,融入了汉、白、藏民居的传统,我们现在看见的就是三坊一照壁”式民宅,即主房、厢房与壁围成的三合院。每房三间两层,朝南的正房供长辈居住,东西厢房一般由下辈住用。房屋多檐下,装饰一块鱼形或叶状木片,名曰“悬鱼”,以祈“吉庆有余”。但在这朴素的民居中,也隐藏着一座宫殿,那就是木府大院,木府大院是一座仿紫禁城的纳西宫廷式建筑,可以说得上是气势恢宏,然而这里面住的不是慈禧,而是纳西族的世袭统治者木府家族。 城内早年依地下涌泉修建的白马龙潭和多处井泉至今尚存,人们创造出“一潭一井三塘水”的用水方法,即头塘饮水、
二塘洗菜、三塘洗衣,清水顺序而下,既科学又卫生。居民还以水洗街,只要放闸堵河,水溢石板路面顺势下泄,便可涤尽污秽,保持街市清。
古城,以江南水乡般的美景,别具风貌的布局及建筑风格特色,被誉为“东方威尼斯”,“高原姑苏”等称号。但古城没有寒山寺的钟声,却有着动听优美的音乐。丽江纳西人历来重教尚文,许多人擅长诗琴书画。在古城多彩的节庆活动中,除了民族歌舞和乡土戏曲,业余演奏的“纳西古乐”最为着名。我们一路走来都听到了优美的音乐,大家肯定想不到这些乐曲都是由七八十岁的老人弹奏出来的吧?他们有“纳西寿星乐团”的美誉。纳西古乐中,最著名的是大型组曲“北石细里”,据谐音俗称“别时谢礼”,汉译“白沙细乐”。白沙细乐相传忽必烈当年南征过丽江,纳西酋长麦良到渡口相迎,二人结为知交。临别时,忽必烈留下半支乐队,他们与纳西乐工共同创作的。
闻名于世的丽江壁画,分布在古城及周围15座寺庙内,这些明清壁画,具有多种宗教及各教派内容融合并存的突出特点。遗存于丽江白沙村大宝积宫的大型壁画《无量寿如来会》,把汉传佛教、藏传
佛教和道教的百尊神佛像绘在一起,反映了纳西族宗教文化的特点。 请大家往丽江城的西北看,我们可以看到一座雄伟的雪山,这座山叫做“玉龙山。”主峰海拨5596米,雪山终年积雪,至今尚未被人类征服,还是一座处女峰。在纳西族的传说中,玉龙山是“三朵神”的化身,所以在纳西人心目中玉龙山是一座神山。玉龙山上不仅有奇特的雪景,因其山体气候的垂直分布,植被和自然景观也极其丰富。雪山下有草甸,牦牛在广阔的原始森林旁悠然散步,远处的木屋里不时传出纳西姑娘的歌声,冰川,峡谷,瀑布,还有漫山的杜鹃花,玉龙山可以被称为世外桃源啊!
但是,玉龙雪山不轻易被人看到她白雪皑皑的顶峰,因为她很容易被云雾遮住,只有当太阳出来时,才会打开让您一睹芳容,但很快又没有了。
在玉龙雪山景区内,从云杉坪索道处往下步行几百米便可以到白水河。白水河有
打扮得花枝招展的牦牛,游客朋友们注意这些牦牛不是免费的,同它合影或骑行,每次收费10元。白水河的对面有一块草坪,它叫做云杉坪。杉坪纳西语称“吾鲁游翠阁”,意为“玉龙山中的殉情之地”。 玉龙山的一侧有一个巨大的峡谷,虎跳峡,又称“金沙劈流”。 金沙江穿峡而过,江面险窄,最窄处仅有30米,相传老虎能一跃过江,
故称“虎跳峡”。 全峡长约16公里,高差3900米,全长分上虎跳、中虎跳、下虎跳三段,有18个险滩错落排列在峡谷中,平均不到一里就有一个。浪涛翻卷,胜过著名的美国科罗拉多大峡谷。为世界最深的峡谷之一。此外在虎跳峡沿江的岩壁上,有 12个珍贵的古岩画鱼,使这条世界大峡谷又添奇观。如果能穿够越这样一条峡谷,所有的惊险,壮阔,山川的秀美及困难都经历了,那么世界上就没有什么好畏惧的了。
好了,我们现在去下一个景点。位于丽江城西8千米处有一个高原湖泊,也是丽江县境内最大的湖泊,“拉什海”。山水相映,碧翠环抱是它的特征,拉市海每年都引来越冬的水鸟,有调查显示,这片水域每年有3万只左右的水鸟来此越冬,其中包括斑头雁、中华秋沙鸭、黑颈鹤、天鹅、白鹭等57种鸟类和珍稀濒危鸟类。这里已建立了包括拉市海在内的4个高原湿地自然保护区。这里是候鸟的乐园。
拉什海旁边的这条古路叫做啊“茶马古道”,是过去交通不便时,商人贩运茶
叶盐巴去藏区换毛皮等物的地方。走在茶马古道上必须经过一个古镇,束河古镇,它是“茶马古道”上保存完好的重要集镇,是纳西族从农耕文明向商业文明过渡的活标本,古镇核心保护区面积约一平方公里,有1000多户人家,3000多人。 束河,即是丽江古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依山傍水,建立于明代万历年间的大石桥,大觉宫,至今还保存完好,这些多元的文化景观,都是丽江古城的补充与延伸。
如果说丽江古城已变成越来越热闹的城市的话,束河古镇就可以说是一个真正
宁静的世外山村。
刚才我们看过了高原湖泊--拉什海,俗话说“好事成双”,美景更是成双成对的出现,现在我们来看看拉什海大的“妹妹”, 泸沽湖。泸沽湖因当地摩梭语称“落水”为“泸沽”,因而得名。泸沽湖总面积
77700余亩,最深处达90米,为云南省第二深水湖。这里的人们都说泸沽湖是天堂滴下的雨露,一天之中变幻无穷,日出时分,湖水是舍红的,太阳冉冉升起,周围山川倒映其中,湖水又变成了翠绿的,夕阳西下,风平浪静,湖水又变成了墨绿色的,到了晚上,天上星星闪动,湖面更是波光粼粼。
泸沽湖四周崇山峻岭,一年有三个月以上的积雪期。泸沽湖森林资源丰富,风光秀美,青山四合。独木舟是湖区主要交通工具。泸沽湖畔居住着摩梭人,至今仍保留着母系社会的生活方式,男不娶,女不嫁,各自居住母家, 家中以“母亲”为首,以“女性”为主,是神奇的“东方女儿国“ ,过去有许多游客对这样的婚俗很好奇,便追着摩梭人问,其实这是对她们的不尊重,小徐当然相信这样的事情不会在我们的队伍里出现。
(我看今天我们这个团队里有几位男士,请问你们看过三国演义吗?好的,那么知道诸葛亮“五月渡泸”的故事发生在哪里吗?没错就是丽江。)万里长江从青藏高原南下,其上游金沙江到了丽江县石鼓镇,突然掉头北转,形成了v 形的大湾,这就是著名的长江第一湾。这里水流很急,地理位臵十分重要,是历史上兵家必争之地。忽必烈就是从这里南下,恢复的大理,红二方面军也是从这里渡江北上。但由于江面宽阔,看过去江水平缓如镜。江湾两岸绿柳依依,白云蓝天下群山隐隐,不远处就是整齐 划一的田原、炊烟袅袅的村镇,在这样一片高原上竟有如江南水乡一般的景致,让人啧啧称奇。长江第一湾不仅是丽江的重要风景名胜区,而且是进入老君山景区的咽喉重地。
既然提到了老君山风景区我们必须得去看一看,为什么叫老君山呢?相传这
里是太上老君是炼丹的地方。从万里长江第一湾,溯江而上,就到了被誉为“滇省众山之祖”的老君山。九十九龙潭、丹霞地貌、黎明被称为该风景区三绝。常言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难道圣贤就没有犯错的吗?传说太上老君炼丹经过此地时误落宝镜,形成山顶99个清潭子,挨了玉皇大帝一顿臭骂。但99个清潭到今天演化成个清澈见底的龙潭,对于我们来说可是好事啊!再说黎明,难不成是因大明星黎明而得名吗???开个玩笑!黎明之奇在于这里的太阳一天三次升起又三次落下。因为这里有三座异形高峰前后相错,并且一峰比一峰高,每年农历 冬至日前后约两个月时间里,每天上午约八点半,太阳从第一座山峰右腰部升起,缓缓向右上爬升,约半小时后隐入第二座山峰后,这时刚刚才迎来“日出”的黎明 街马上又“日落”,一会儿,太阳第二次从第二座山峰右侧升出,半小时后又隐入山峰后,再过半小时后太阳第三次从第三座山峰右侧上部升起。短短时间看到三次 “日出”、“日落”,这种辉煌壮丽的奇景,也许只有在黎明这个地方,才能领略得到。丽江老君山丹霞地貌区
丹霞风光不仅分布广,面积大,而且山体壮观、景色绚丽、发育典型,具有顶平、身陡、麓缓的明显特点。相当于1.4个广东丹霞山,是国内面积最大、发育最完整的丹霞地貌
康熙微服私访记里有个石头记,丽江却有个石头城,他就是宝山石头城。 历史上把这里称作是“百户人家一石居”,为什么有这么一说呢?如果不是我们今天亲眼所见,也许永远想不到108户人家在一块面积仅0.5平方公里的天然巨石上生活。进入城内,依石而建的人家瓦顶毗邻,按“五横三纵”的自然格局分布,房子的柱子,房檐取自自然之石,不足为奇,奇的是屋里的,桌,灶,床,甚至舀水的栗瓜都是用天然石料改造而成的。宝山石城还有一个奇特的洞穴,“滴血求子洞”洞内泉水常年不断,泉水乳白色,这里的人们都说如果婚后不离的或只生女不生男
【篇三:茶马古道风景区导词】
茶马古道风景区 导游词 一 概 况
茶马古道风景区位于湖南省益阳市安化县境内,距离益阳市区150公里。素以南方最后一支马帮和最完整的茶马古道遗存著称于世,这里保留了原生态的高山民居风光和峡谷风光,远离尘嚣,秀美独特,故被称为“高山之城,茶马遗风”。
茶马古道风景区地处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区,气候温和湿润,可谓冬无严寒,夏无酷暑,1、2月稍冷,7、8月较热而无持续高温,其他各月均为气候舒适季节。因地处高山,早晚偏凉。年平均气温16.2——17.6摄氏度,无霜期长达275天,日照1335.8小时,降水1706.1毫米。
茶马古道风景区是一处融山水风光和历史文化于一体的风景区。在这里,您可以体验骑马观光的乐趣,也可以探寻马帮文化的历史遗存。景区内林秀水美,山高谷深,集“雄、奇、险、秀、幽”等风景特色于一身:
雄者:景区内峡谷深涧,危崖耸立,雄浑有力,气势磅礴,充满雄伟之美。
奇者:景区内处处可见奇峰怪石,或拟人,或拟兽,形态各异,气象万千,造型丰富,鬼斧神工。
险者:景区内的游道大多依崖壁而建,虽然增加了足够的安全措施,仍不失惊险刺激,正如古诗云“栈道依松划,危楼叠石连”。
秀者:即秀丽之美。景区内林木葱郁,溪水潺潺,阴柔共媚。远山逶迤,四季繁花,苍翠欲滴,富有高山民居特色的木屋民居掩映期间,秀美极致。
幽者:乃幽深、幽静之美。这里山高谷深,群山围闭,远离尘嚣,是超脱逸世、凡尘不染之佳境。行于林间小道,便会油然产生超凡、隐逸之情,是闲暇度假,修心养性的风水宝地。有诗赞曰:“古壁嶙峋跨石台,悠然盘径绝尘埃,一溪水色浸台径,四面涛声入玉杯”。 茶马古道风景区下辖三个单元景区:关山峡谷游览区、高城文化体验景区、川岩景区。关山峡谷以“雄、险”见长,适合探险攀爬体验,惊险刺激;高城是体验高山人家民俗民风以及安化茶文化的景区,适合休闲度假,是厌倦城市喧嚣的人们可以“让心放下的地方”;川岩景区景观秀美奇特,阴凉而幽雅,被人称作“骑在马背上的峡谷”,带给人骑马观光的独特体 验。
二 历史文化遗迹
茶马古道风景区位于大熊山森林公园北麓,自古就是一方圣土,留下了众多的传说、故事、历史遗存。 (一)大熊山的由来
古人常根据天上星宿来确定方位和测定季节时令,因此,古代山川河流的命名多与天上星宿相对应。大熊座,即北斗七星,“斗柄东指,天下皆春;斗柄南指,天下皆夏;斗柄西指,天下皆秋;斗柄北指,天下皆冬。”为玄武之神(即真武星君、真武大帝)镇守。 (二)安化黑茶
安化黑茶是采用安化境内山区特有的大叶茶群体品种为原料,经过杀青、揉捻、渥堆、烘焙、干燥以及人工后发酵、自然陈化等独特工艺形成的具有独特风味的黑茶。品质色泽乌黑油润,汤色橙黄,香气纯正,茶味醇和,耐冲泡。 安化黑茶系列产品包括:
1、花卷茶:即俗称的“安化千两茶”,根据包装重量的不同分为千两、五百两、百两、十两茶等,是传统的人工踩制紧压茶类。
2、砖茶:有黑砖茶、花砖茶、茯砖茶等,是以机制为主的紧压茶类。 3、三尖茶:按档次分为天尖、贡尖、生尖茶三种,有散装,也有紧压类。
安化地处亚热带气候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境内崇山峻岭,云雾缭绕,有“山崖水畔,不种自生”的宜茶环境;特定的环境形成了具有特殊制茶品质的国家级茶树良种——云台山大叶茶群体品种。 安化黑茶历史悠久,早在唐代《膳夫经手录》(公元856年)中,便有“渠江薄片,其色如铁”的记载,而直到宋熙宁五年(公元1072年)才开梅山置县,故安化有“先有茶,后有县”的说法。明洪武二十三年(公元1391年),安化黑茶就被定为贡茶,供奉朝廷品用,一直延续到清代,后世称为“四保贡茶”。明万历年间,安化黑茶被定为官茶运陕甘茶马司,作为朝廷与边疆少数民族以货易货的商品,换取马匹,供战事使用。
“茶事斯为盛,人烟两岸稠”,安化黑茶极盛时期,从宋朝时期的安化苞芷园、丁家湾一带,发展至资水沿岸的小淹、江南、边江、唐家观、酉州、黄沙坪、东坪、洞市等地,明末清初,仅黄沙坪一地,有名字可考的茶行即有52家之多;据专家考证,其时江南镇茶叶装卸码头达14处之多,脚帮(装卸工)达500多人。全县制茶、贩茶的茶行、茶庄达300余家,湖南80%的茶出自安化,盛况空前,成为湖南省乃至全国重要的茶叶产销集散地。据史料记载,明清时期,安化是全国最大的黑茶产区,黑茶产量占全国总量的40%。
资料链接:2005年农历正月初四,中央电视台《鉴宝》栏目将安化20世纪50年代生产的一篓天尖茶成功拍卖出48万元的天价。 (三)安化茶马古道
“茶马”一词,一是源于唐朝开始的茶马交易机制。古代中原政权为了加强军事力量,以茶叶等商品与边疆游牧民族换取战马,并设有专门的管理机构“茶马司”,“掌榷茶之利,以佐邦用;凡市马于四夷,率以茶易之”。二是山区茶农以茶叶换取生活物资,由于山道崎岖,交通不便,多用马匹作为驮运工具,因此,茶和马联系在一起。由此引申出了“茶马之路”,即留存至今所谓的“茶马古道”。
茶能清解脂肪,祛除油腻,补充人体必须的维生素和微量元素。而对于地处边陲的游牧民族,以牛羊肉为主,“不得茶,则困以病”,喝茶成了他们赖以生存的习惯,而因常年迁徙的生活特性,游牧民族的喝茶种类以紧压茶为主,主要是因为紧压茶方便携带,易于储存且耐冲泡。安化黑茶的品质特征正符合西北少数民族的饮茶需求,因此,从明代被朝廷定为官茶开始,安化黑茶逐步取代其他茶类,成为了西北少数民族饮用的主要茶类,经陕西、甘肃等地茶商销往
内蒙、青海、宁夏、新疆等少数民族地区,直至民国年间政局动荡,交通阻塞才逐步衰落。
安化地处山区,山多地少,有“山崖水畔,不种自生”的宜茶环境,自古“活家口者,唯茶一项”,随着黑茶产销的兴盛,商家为了收购和运输茶叶的便利,在安化县境内集资修建茶马
专道,这些道路翻山越岭,以青石板铺就,沿途建风雨廊桥、茶亭、栓马柱等供歇息之用,绵延数百里。借助资水横贯全境的地利之便,茶商在安化山区内收购茶叶后,沿茶马专道驮运至江边集镇,再通过水运销往外地。据专家考证,古代安化黑茶的运销线路是经资江运往洞庭湖,再转运湖北沙市,经襄樊、老河口至泾阳、晋阳、祁县,然后销往西北边陲。因此,也就形成了安化茶马古道与其他地区茶马古道截然不同的“船舱马背式”的独有特色。
直至今日,安化县内仍留存了大量的茶马古道遗迹,有的仅剩小段路基,有的绵延数里,其中,保存较为完整的有黄花林场腰子界一段、江南至洞市黄花溪一段、陈王次庄至山口一段、洞市老街一段、永锡桥一段等等。茶马古道风景区内,保留了最为完整的一段茶马古道,由山下联环村至高城村绵延几公里的青石板路,由于未进行旅游开发前仍未通公路,这里依然靠马匹作为主要的交通运输工具,当地人一直对茶马古道多有维护,才完好地保留了下来。每逢山下市集圩日,山里人用马匹驮着木材、山货、茶叶等去山下的市集换取生活物资,成群结队,蔚为壮观,也正因如此,安化县内保留了南方最后一支马帮,也算是安化茶马文化历史的一桩幸事吧。在川岩景区内,现今仍保留了安泰廊桥、永济茶亭旧址、川岩茶叶禁碑等茶马古道遗存,仿佛在遥忆着那一片历史的风景。
资料链接:在安化,茶和马密不可分,黑茶的兴盛,带动了马帮的发展,以至于马在人们的生活中,已深深地植入到了民间的习俗和人们的心中。人们对马既崇敬又依赖,本地清代民间的木雕、石雕多见马的生肖图。在当地骑马拜访亲友,必须在门前十余步提前下马,否则视为对主人不恭。民间木匠用的架板工具称“木马”,小孩夹竹竿玩耍曰“竹马”,这些俗称沿袭至今。在山下的洞市乡,至今还传承着这么一个民俗:入春以后,早晨放牧叫“春露牛,夏露马”。而安化乃至益阳当地的许多地名也多以“马”命名,如白马村、鹿马村、鹿马溪、马尾上、马嘴坳、马迹塘等等。 三 川岩景区
川岩景区属于茶马古道风景区的一个单元景区,具有“奇石、飞瀑、水秀、林幽”的高山峡谷景观特点。景区内游道是湘中罕有保存至今的茶马古道路线之一,曾是古代安化茶叶以马驮运经湘西至川藏的重要通道,景区内现仍保留了安泰廊桥、永济茶亭旧址、川岩茶叶禁碑等茶马古道遗存。游川岩景区,可骑马观美景,充分感受古茶马文化遗韵。 1、高城览胜
登览胜台,可远眺高城全景,高城水街、田中一丘田、九龟寻母等景尽收眼底。 2、方外桃源
至登仙台,由高至低透视川岩峡谷谷口全景,雨后初晴之时,云雾缥缈,如登临仙界,下观
凡间,峡谷人家,小桥流水,恍如远离人间,不知有秦汉的世外桃源。
3、安泰桥
为茶马古道遗迹。安化地处山区,山多地少,有“山崖水畔,不种自生”的宜茶环境,自古“活家口者,唯茶一项”,随着黑茶产销的兴盛,人们为了运输茶叶的便利,集资修建茶马专道,这些道路翻山越岭,沿途建风雨廊桥、茶亭、栓马柱等供歇息之用,绵延数百里。桥名“安泰”,意指过此桥者,平安畅顺,前途大吉。寄托了家人对马帮外出贩运茶叶换取家用,出入平安的心理愿望。 4、和合石 订盟台
和合石,俗称“接吻石”、“姻缘石”。大熊山乃真武星君福地,众仙云集,和合二圣到此,贪恋川岩美色,不忍离去,遂化身于此。
盟者,立誓缔约也,自古有“海誓山盟”之说,寓意爱情坚贞,如山海般坚定不移。登台拜和合二圣,指山订盟,可保永结同心、婚姻美满。此台亦为观赏和合石,取景拍摄之最佳位置。
资料链接:和合二圣是民间喜神,主婚姻和合,他们手中一人执荷花,一人捧盒,盒盖稍微掀起,内有一群蝙蝠,从盒内飞出。“荷”与“和”、“盒”与“合”同音,取和谐好合之意。纹样以此内容组成,常见用于木雕、漆画、砖刻、刺绣、剪纸和木版年画等处。民间有供奉和合二圣求夫妻白头偕老,永结同心的习俗。 5、仙泉 永济茶亭
真武星君乃太上老君第八十二化身,仙位尊崇。传说此水来自天上瑶池,饮之可得仙气,延年益寿。仙人过此伫足,取水饮之。世人谓之“仙泉”。
永济茶亭,为茶马古道遗存。为马帮休憩之地,惜已坍毁。 (指认护泉天神、金甲神兽、海狮石、仙人桥等景。) 6、川岩碑廊
石壁壁立,形如“川”字,谓之“川岩”之来历。
石壁下,仍存留各时代捐路碑和茶叶禁碑等多块,印证了茶马古道的历史。
安化黑茶历史悠久,早在唐代《膳夫经手录》(公元856年)中,便有“渠江薄片,其色如铁”的记载,而直到宋熙宁五年(公元1072年)才开梅山置县,故安化有“先有茶,后有县”的说法。明洪武二十三年(公元1391年),安化黑茶就被定为贡茶,供奉朝廷品用,一直延续到清代,后世称为“四保贡茶”。明万历年间,安化黑茶被定为官茶运陕甘茶马司,作为朝廷与边疆少数民族以货易货的商品,换取马匹,供战事使用。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