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赠别郑炼赴襄阳翻译、赏析、真题

来源:抵帆知识网


(2020年全国新高考Ⅰ卷)

赠别郑炼赴襄阳

杜甫

戎马交驰际,柴门老病身。

把①君诗过日,念此别惊神。

地阔峨眉晚,天高岘首春②。

为于耆旧内③,试觅姓庞人④。

[注释]

① 把:握,执。②岘首山,在襄阳。③耆旧:年高望重的人。④姓庞人:指庞德公,汉末襄阳高士。

[诗歌大意]

现在正是兵荒马乱之际,自己困居柴门,年老又多病。

天天读着您的诗度过难捱的时光,想到即将与您离别,怎不叫人惊心伤神!

暮色沉沉中,天地一片广阔,我与您在蜀地作别,您回到高天下的故乡襄阳时正值春

天。

希望您回到故乡后,替我在年高望重的人当中寻找贤人庞德公的踪迹。

[诗歌赏析]

这是一首赠别诗。杜甫的朋友郑炼即将离开蜀地准备回家乡襄阳,杜甫与之作别时写下此诗赠送朋友,表达对朋友的不舍与关切之情。本诗的主要表现手法为叙事、描写与用典。

首联即点明“困局”,将个人遭逢与国家离乱结合起来,这是典型的杜甫式写法。颔联紧承上联,在两般伤心事上又递一层。诗人正为国事、自身惆怅不已时,又闻好友将别,无疑雪上加霜,因而惊神。“过日”是度日之意,用“度”平仄仍调,但为什么非要用“过日”呢?这涉及到一个典故。陈后主叔宝被隋文帝囚禁,每天与身边人饮酒至醉,隋文帝先是想规劝他节饮,随后又说:“任其性,不尔,何以过日。”(随他去吧,不这样,他怎么度日)杜甫用此典的意思是,一则指郑炼的诗好,读之如饮醇酒;二则指时世艰难,欲沉于酒。颈联出句为实写,写暮色沉沉,天高地阔中的离别,借景抒内心之沉重;对句为虚写,想象朋友回到高天下的故乡,一个“春”字突转,含有对朋友的宽慰与祝福。写法上与《天末怀李白》的“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有异曲同工之妙。峨眉山离杜甫所居草堂400多里,诗人不可能送朋友至山下而别。这里用峨眉代指蜀地,目的是引出下句的“岘首”——襄阳的代指,意在说明两地距离遥远。距离遥远,地阔天高,当然寓不舍之意。而“地阔”、“山高”亦有典故在。蔡琰《胡笳十八拍》:“山高地阔兮,见汝无期。”杜甫引《笳曲》上半句,但让人却能联想到“见汝无期”来,这隐隐是一种生离死别般的忧伤!不过,此联还是留有希望在的。联末一个“春”字,所含的即是一种温暖。虽路途遥远,再见无期,但诗人希望友人在道路尽头遇到一个春天!尾联暗含希望偕隐之意,在臆想中,

诗人不禁悠然神往,离愁别绪也似稍稍宽解。

此诗作于公元762年。当年,郑炼离开严武幕府,准备起身回家乡襄阳。对于这位诗友的离去,杜甫很是伤感。杜甫喜欢他的品格、学问,把他称作“郑子”;当然也很喜欢他的诗,他甚至说,把玩着郑炼的诗可以消永日。如今,友人离去,诗人怎不伤情?全诗表达的情感复杂而多变,由自伤到不舍,再到宽解与希望,几番转折,表达婉曲。此诗章法严谨有序,起承转合法度井然,虽非名篇,但确是上乘之作。

[鉴赏题]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诗的首联简单交代了兵荒马乱的时代背景和诗人年老多病的艰难境况。

B.虽然日后仍有朋友的诗篇陪伴,但面对离别,诗人还是感到心惊神伤。

C.诗人请郑炼在襄阳寻访庞德公那样的高士,表达了对先贤的仰慕之情。

D.全诗情感表达含蓄蕴藉,格律谨严,比较典型地体现了杜甫诗的风格。

2.诗的颈联写到峨眉、岘首两座山,对表达离情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1.B

2.峨眉山位于蜀地,岘首山位于襄阳,二者相距遥远,以两山相距之远代指自己与朋友的远离,不舍之情见于言外。与朋友在峨眉山下作别之际,就想到朋友要去的故乡襄阳岘首山,关切之情自然流露。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