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古诗阅读

来源:抵帆知识网
xxxXXXXX学校XXXX年学年度第二学期第二次月考

XXX年级xx班级

姓名:____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____

题号 得分

评卷人 得分 一、语言表达

(每空? 分,共? 分)

一、语言表达 总分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题。 雨 陈与义①

潇潇十日雨,稳送祝融②归。燕子经年梦 ,梧桐昨暮非。 一凉恩到骨,四壁③事多违。衮衮繁华地④,西风吹客衣。

注:①陈与义(1090-1138):字去非,号简斋,洛阳人。这首诗作于政和八年(1118),当时作者正闲居京城等候授职。②祝融:火神,这里指夏季。③四壁:家徒四壁,指穷困。④衮衮:众多,这里指众多居高位而无所作为的官吏。繁华地:指京城。

25.第二联两句诗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26.前人认为这首诗写雨是妙在“若即若离”,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简述理由。 2、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小题。 绵谷回寄蔡氏昆仲 罗隐

一年两度锦江游,前值东风后值秋。 芳草有情皆碍马,好云无处不遮楼。 山牵别恨和肠断,水带离声入梦流。 今日因君试回首,淡烟乔木隔绵州。

[注释]绵谷:地名,今四川广元县。“蔡氏昆仲”,是罗隐游锦江时认识的两兄弟。

22.这首诗依次表现了诗人怎样不同的感情?请作具体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诗歌中间两联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题。 冥冥寒食雨 刘一止

冥冥寒食雨,客意向谁亲? 泉乱如争壑,花寒欲傍人。 生涯长刺促,老气尚轮囷。 不负年年债,清诗断送春。

【注】①刘一止(1078~1161),湖州归安(今浙江吴兴)人。官至中书舍人给事中,此诗作于宋室 南渡之后。②刺促:奔走忙碌。③轮囷:形容虽年老但志气盘曲在胸的样子。 14.诗的颔联意蕴浓深,请简要赏析。

15.诗中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联系诗句简要谈谈。 4、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下题。 送别杜审言① 宋之问

卧病人事绝,嗟君万里行。河桥不相送,江树远含情。 别路追孙楚②,维舟吊屈平。可惜龙泉剑,流落在丰城。 春夜别友人 陈子昂

银烛吐青烟,金樽对绮筵。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 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年。

【注】①公元698年,杜审言坐事贬吉州司户参军,宋之问写此诗以赠。

②孙楚,西晋文学家,名重一时,但“多所凌傲,缺乡曲之誉”,年四十始参镇东军事。

18.宋之问诗首联中的“嗟”字内涵丰富,除了离别的伤感外,还含有多重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19.同为送别诗,两首诗都情真意切,感人至深。但在抒情方式上又各有特点,请分别结合两首诗的颈联简要分析。 5、阅读下而的宋词,回答小题。 沙塞子① 朱敦儒

万里飘零南越,山引泪,酒添愁。不见风楼龙阀、又惊秋。 九日江亭闲望,蛮树绕,瘴云浮。肠断红蕉花晚、水西流。

【注】朱敦儒,北宋词人。本词为靖康之难后,作者流落岭南时所作。 15.结合上阕的内容,简要说明词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16.下阙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小题。 南柯子﹒淮西客舍接得陈敬止书,有寄 毛奇龄

驿馆吹芦叶,都亭舞柘枝。相逢风雪满淮西,记得去年残烛照征衣。 曲水东流浅,盘山北望迷。长安书远寄来稀,又是一年秋色到天涯。

【注】①毛奇龄,清代词人。②柘枝:指柘枝舞。《梦溪笔谈》:“寇莱公好《柘枝》舞,会客必舞《柘枝》”③征衣:旅人之衣。

21.全词表达了作者哪些情感?请简要概括。 22.词虽短,时空转换却多,请简述。

23.有人评价本词“别有凄凉”,作者是用哪些手法表达“凄凉”的?请简要分析。 7、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下题。 卖花声 张舜民

楼上久踟躇。地远身孤。拟将憔悴吊三闾。自是长安日下影,流落江湖。 烂醉且消除。不醉何如。又看暝色满平芜。试问寒沙新到雁,应有来书。

【注】张舜民,北宋文学家、画家。元丰四年从高遵裕征西夏,无功而返。次年十月遭劾奏,谪监郴州。南行途经岳阳作此词。

18.“三闾”指谁?借吊“三闾”表达词人什么样的心境? 19.简要赏析“又看暝色满平芜”中“满”字的妙处。

20.词中抒情主人公“踟躇”的原因有哪些?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8、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金陵望汉江 李白 汉江回万里,派作九龙盘①。 横溃豁中国,崔嵬飞迅湍。 六帝沦亡后②,三吴不足观③。 我君混区宇,垂拱众流安。 今日任公子,沧浪罢钓竿④。

【注】①派:河的支流,长江在湖北、江西一带,分为很多直流,②六帝:代指六朝,③三吴,古吴地后分为三,即吴兴、吴郡、会稽,④这两句的意思是,当今任公子已无须垂钓了,因为江海中已无巨鱼,比喻一无危害国家的巨寇。任公子是《庄子》中的传说人物,他用很大的钓钩和极多的食饵钓起一条巨大鱼。 8、诗的前四句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这样写有什么用意?(6份) 9、诗中运用任公子的典故,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5份) 9、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题目。 浣溪沙 秦观

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淡烟流水画屏幽。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宝帘闲挂小银钩。 【注】①淡烟流水:指画屏上的一幅《淡烟流水图》。

23.“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在全词中有什么作用?概括分析词中刻画的主人公形象。

24.对“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一句,梁启超曾称赞为“奇语”。这一句“奇”在哪里?请赏析。

参考答案

一、语言表达

1、25.秋已来临,燕子将要南归,一年恍若一梦。梧桐经一场雨打,已与昨晚的不同了。作者借燕子、梧桐在雨中的感受,表达了自己怀旧、失落的感情。(第一句如理解为“燕子将要南飞,想到一别就是一年,以后对旧巢只能在梦中见到”,也可给分。)

26.同意。虽然诗题是“雨”,但作者却不是正面描写雨势、雨景,而是通过写动植物和人在雨中的感受来写雨,这就给人一种若即若离的感觉。(若答不同意,只要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解析】 25.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第二联两句诗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主要是考查诗歌的情感。首先应明确颔联所写内容,然后再理解其中蕴藏的感情。“燕子经年梦 ,梧桐昨暮非”,颔联主要是借景抒情,“燕子”“梧桐”都是传统的意象,明确传统意象燕子、梧桐的含义是答题关键。“燕子经年梦”较难理解。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对于此类题目,应按照如下思路进行解答:1.审题:主要审两点:一是所给语言片段的位置和内部的层次(前面说的“句”“联”“片”等);二是所给语言材料是整首诗还是诗中的片段,弄清这一点至关重要,因为这涉及分析情感题的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如材料是局部的,则要联系全诗甚至标题来分析;如是整体,则要分成几个局部来看。比如本题就是针对诗歌的颔联提问,提问的同时,不仅考查情感,同时也考查诗句的意思。2.答题:(1)答题时特别强调:①置身诗境。通过阅读,置身诗境,借助已有的生活体会与审美经验,与诗人取得共鸣;借助联想与想象,进入诗人所描绘的境界中,获得新奇的审美体验。②以意逆志。从作品的整体出发,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理解诗作的主旨,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 26.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前人认为这首诗写雨是妙在‘若即若离’,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这是考查写景的方式。主要要理解“若即若离”的含义:“好象接近,又好象不接近。①形容对人保持一定距离。②形容事物含混不清。”“若即”指接近,始终体现在题目上,通过动植物和人的感受能感觉到雨;“若离”体现在诗中没有直接点出“雨”,而是通过写动植物何人在雨中的感受来间接写。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从直接与间接的角度看:正面和侧面描写,虚写(想象联想)与实写。如虚实结合(“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景物描写可以从正面入手,直接描写景物的特点,使人一目了然;也可以不从正面景物入手,而是从与其有关的侧面景物写起,来揭示该事物的特点,同时还能提供给读者丰富的想象空间。比如本题就主要从侧面角度入手来写,不是从正面来写雨势和雨景,而是通过写动植物和人在雨中的感受来写。两种方法结合运用,可以使景物的特点,更加鲜明更加突出。“虚”与“实”,具体点说就是无形与有形、抽象与具体,想象回忆与现实。如“愁”是虚的,因为它是无形的、抽象的,而“一江春水”、“舴艋舟”、“春草萋萋”“杨柳岸晓风残月”是实的,古诗词常借助具体、可感的事物来抒发某种感情寄托某种情怀,或借助想象或回忆来写现实的境遇和况味。实景是诗人描写的现实客观景物,虚景是诗人通过联想或想像而虚拟的景物,虚实结合更能表达出一种浓溢的情思。从运用修辞的角度考虑:比喻、对比、夸张、比拟、借代、双关、反问、设问、互文等。从运用的表现手法的角度考虑:衬托、对比、渲染、烘托、引用典故、象征、铺陈、白描。从景物的动静的角度来写:动静景结合、以动写静、以静写动。从观察的角度立足点层次来写:远看与近观结合、仰视平视与俯视结合、空间的上下结合、高低结合。从调动感觉的角度来写(诸觉结合):视觉(形色)、听觉(声)、嗅觉(气味)、味觉、触觉或通感。从分析景物的全景与特写景来考虑:粗笔勾勒与工笔细描(点面结合)。从分析景物的色彩搭配的角度来考虑:突出景物的色彩,注重色彩的多样与谐调。

2、22.先写游览锦江之喜悦,次写离别友人之怅恨,再写与朋友之深情和对锦江之留恋。诗歌开始叙写一年两次游览锦江,字里行间流露喜悦之情。接着取景寄情,写告别锦江山水的离愁别恨,极言别去之难,以表达对蔡氏兄弟的友情,寄托对他们的怀念。末联回首远望,又因寄书蔡氏兄弟之便,再抒发对锦江的留恋之情。

23.表现手法:以情取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或:移情手法,拟人手法,颔联中“芳草”“碍马”,“好云”“遮楼”,诗人将人的感情赋予碧草和好云,说它们像友人一样,为了殷勤地挽留自己而有意绊马蹄遮楼台,表现了朋友对客人(自己)的热情和殷勤。颈联说山牵着“别恨”、水带着“离声”,表现了诗人自己对朋友的依恋难舍。 【解析】

22.本题考查的是对诗人情感主旨探讨的一道试题,情感主旨类试题在作答的时候一定要抓住体现情感的关键词汇,比如“愁”“苦”等这样的词语能直接体现情感。同时要注意结合诗词下面所给的注释,只有把所给的信息都用上了,答题也就有了准度。注意在作答本题的时候一定要明确题干的要求,“这首诗依次表现了诗人怎样不同的感情?”考生只要结合对诗歌的理解,先写游览锦江之喜悦,次写离别友人之怅恨,再写与朋友之深情和对锦江之留恋。诗歌开始叙写一年两次游览锦江,字里行间流露喜悦之情。接着取景寄情,写告别锦江山水的离愁别恨,极言别去之难,以表达对蔡氏兄弟的友情,寄托对他们的怀念。末联回首远望,又因寄书蔡氏兄弟之便,再抒发对锦江的留恋之情。 23.此题考查赏析诗歌运用的表现手法的能力。解答此题,可根据对常见的表现手法的知识把握,结合着诗句关键词句分析作答。本题考查手法的问法上很隐晦,根据对诗歌的理解可得出:表现手法:以情取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或:移情手法,拟人手法)颔联中“芳草”“碍马”,“好云”“遮楼”,诗人将人的感情赋予碧草和好云,说它们像友人一样,为了殷勤地挽留自己而有意绊马蹄遮楼台,表现了朋友对客人(自己)的热情和殷勤。颈联说山牵着“别恨”、水带着“离声”,表现了诗人自己对朋友的依恋难舍。

3、14.“泉乱如争壑”,一个“争”写出山泉猛涨之势;“花寒欲傍人”“傍”字拟人,写出寒雨中花瑟瑟发抖,要向人的怀抱汲取温暖。(2分)本应是春暖花开时节,但因春雨绵绵不绝,寒气袭人,所以山泉暴涨,花瑟瑟不安,这两句渲染出凄凉的环境氛围。(2分)表达了诗人孤寂思乡之情。(1分)

15.“寒食”冷雨,“客意” “向谁亲”表现了诗人身在异乡的孤寂之感、思乡念土之情;“生涯长刺促”表现了诗人的常年在外奔走不休,暗寓其宦海浮沉的身世之叹;“老气尚轮囷”表现诗人南渡之后,不忘国事,依然老气郁勃在胸的昂扬气概;尾联则表现出年华虚度,无所作为的的感慨。(答出3点满分) 【解析】 14.

试题分析:注意赏析诗句的手法,情感。手法主要是拟人、炼字、和情景交融,情感结合全诗进行探究。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赏析诗句的意蕴就是对诗歌进行全面的赏析,即通过什么手法,表达什么情感,首先从手法上赏析“拟人”和“情节交融”,答题时结合诗句对手法进行解释,然后点明表达效果,情节交融注意先对诗句进行简单的描述,然后概括意境,最后点明情感。 15.

试题分析:注意结合诗中的重点词语“客意”“生涯”“老气”和注释中的“南渡”作答。 【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此题注意结合诗中的重点词语“客意”“生涯”“老气”和注释中的“南渡”作答。

4、18.一为故人被贬、宦海沉浮而感伤;二是抒发因病不能亲自送别友人的遗憾之情。三是在愤懑不平友人遭遇中寄托抚慰与希望。(答出一点给1分,两点3分,三点5分)

19.宋诗用典抒情(1分),借用孙楚和屈原的典故表达友人才学高超却仕途坎坷,寄托诗人对友人的同情和惋惜。(2分)陈诗借景抒情(1分),高高的树荫遮掩了西向低沉的明月,银河淹没在破晓的曙光中,表现时间催人离别和面对离别的不舍之情。(2分) 【解析】 18.

试题分析:注意结合诗中的重点词语“不相送”“可惜”“流落”“坐事贬”作答。 【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此题注意结合诗中的重点词语“不相送”“可惜”“流落”“坐事贬”作答。 19.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分析手法的题目,注意答出手法,然后结合诗句进行分析,最后答出效果,此题主要是借景抒情和用典等。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诗歌的艺术手法主要有抒情方式,主要是直抒胸臆、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古讽今和即事感怀,表现手法主要有对比、衬托、动静、虚实、用典等,然后是修辞主要是比喻、拟人、夸张、借代等,答题时注意辨析,先明确手法人后根据诗歌解释手法,最后答出效果。

5、15.词人飘零异域,触景生情,眼含泪水,借酒浇愁,徒增哀愁,表达了流落异乡的悲苦之情和浓烈的思乡之情;山河破碎,故国不再,时光飞逝,回归无期,表达了深沉的亡国之痛和怀国之情。

16.一是借景抒情,借树木错杂缠绕、瘴云浮动而不见天日的蛮荒之景,抒发了词人沉郁伤感之情;二是以乐景写哀情,用红蕉的明艳美丽和江水西流反衬了词人内心悲痛之深。 【解析】 15.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情感的赏析的题目,答题时注意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词语,主要词语有“万里飘零”“ 愁”“ 肠断”“ 晚” 以及注解“本词为靖康之难后,作者流落岭南时所作。”。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易错警示】把握思想感情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1.确定诗歌类型。通过读题目、作者和诗歌的题材,看出这是一首什么类型的诗,明确这诗词写的是什么,探究作者的写作意图。2.抓关键句,体味情感。从律诗的一般规律来看,艺术中心在中间两联,思想中心在首尾两联。(注重绝句的三四句,律诗的首尾联)3.抓意象和重点词语,弄清诗句含义,特别是“诗眼”的含义,深悟情感。4.品艺术特色和抒情方式。在艺术特色上主要运用了什么表达技巧,收到了怎样的表达效果。运用什么样的抒情方式表达出来的,可从“抓意象与重点词语”入手。此题主要抓住表达情感的词语和注解的说明。 16.

试题分析:这是分析手法的题目,手法主要考查的是抒情方式,在本诗中主要是借景抒情。另外还考查了景和情的关系,是渲染,衬托还是反衬。答题时结合诗句进行分析。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有三个层面的内容:(一)、修辞方法:比喻、拟人、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夸张、衬托、用典、化用、互文、反复等;(二)、表达方式及表现手法:1.表达方式: 记叙、议论、描写、抒情。诗歌的形象性与抒情性要借助各种艺术手法来表现,我们要了解一些常见的艺术手法。诗词中主要运用叙述、描述、议论、抒情四种表达方式,这其中描写、抒情是考查的重点。抒情可分为直接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描写: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声色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等。2.表现手法:赋、比、兴;抑扬变化、铺陈描写、象征联想等。(三)、篇章结构:首句标目、开门见山、曲笔入题、卒章显志、以景结情、总分得当、以小见大、层层深入、过渡照应、伏笔铺垫等。该题中考核描写手法,结合意境分析即可。此题的景“红蕉花”为艳丽之景,当然是反衬作者的哀情。

6、21.收到友人书信的喜悦之情;久居在外对家人的思念之情;路途遥远不见家乡的迷惘之情;难见家书前途难料的惆怅之情。

22.去年家里出发相别,现在驿馆喜得书信,来年不知天涯何处。

23.①今昔对比,透着凄凉:去年还在家中,今年山峦朦胧遮挡视线,不见家乡,心中满是思念、迷惘,凄凉。②借景抒情,营造氛围:芦叶、风雪、残烛、盘山、秋色等景物苍凉、萧瑟,物物含情,充满凄凉。 【解析】 21.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分析词的情感的题目,是词的必考的题目之一。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词的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语进行分析。此题注意注意抓住“驿馆”“征衣”“北望迷”“长安书稀”等词语抒发收到友人书信的喜悦之情;久居在外对家人的思念之情;路途遥远不见家乡的迷惘之情;难见家书前途难料的惆怅之情。 【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词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一般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直接抒发的情感,一般比较直观,容易找出来,但是间接抒情,在作答的时候需要揣摩词句背后的深意。如本题“曲水东流浅,盘山北望迷”,用过写景,表达路途遥远不见家乡的迷惘之情。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词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一般词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词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词句。如本题“长安书远寄来稀”借助“书信稀少”表达家书难见的惆怅之情。 22.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查诗的构思特色的题目,根据题干要求“词虽短,时空转换却多”,找出词句中涉及时间和空间的内容,然后分析时空如何转换的,最后分析时空转换带来的效果。“驿馆吹芦叶”此时此刻身在驿馆,“记得去年残烛照征衣”回忆去年的情景,“又是一年秋色到天涯”来年不知道天涯何处。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时空”一词就是说时间与空间,而转换就是相互转化互换,所谓的“时空转换艺术”就是为了衬托诗人当时的情景情感所表现得以物寄情托景喻情的表现手法。答题时需要找出时间变化的词语,空间变化的词语,然后分析转换带来的效果即可。如本题去年家里出发相别,现在驿馆喜得书信,来年不知天涯何处。 2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手法。由题干确定范围,用哪些手法表达“凄凉”。首先最直接的是通读全词,借“芦叶、风雪、残烛、盘山、秋色”多方面表达“苍凉、萧瑟”之情。去年还在家中,今年山峦朦胧遮挡视线,不见家乡,心中满是思念、迷惘,凄凉。今昔对比,内心透着凄凉。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思路点拨】规范答题:第一步,指出运用了哪种手法。第二步,分析怎样运用了这种手法。第三步,简析这种手法在塑造形象和表情达意中作用。诗歌的表达技巧 1.修辞方法:比喻、拟人、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夸张、衬托、用典、化用、互文、反复等。 2.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描写、抒情。 抒情:可分为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描写:可分为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乐景写哀、哀景写乐等。 3.表现手法:赋、比、兴;抑扬变化、铺陈描写、象征、联想、衬托、对比、想象、联想、照应、托物言志等。4.篇章结构:开门见山、曲笔入题、卒章显志、以景结情、总分得当、以小见大、层层深入、过渡照应、伏笔铺垫等。5.思想感情有:迷恋、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6.作用:深化意境、深化主旨、意境深远、意境优美、意味深长、耐人寻味、言近旨远等。如本题主要涉及的是借景抒情,借“芦叶、风雪、残烛、盘山、秋色”多方面表达“苍凉、萧瑟”之情。今昔对比,内心充斥着凄凉去年还在家中,今年山峦朦胧遮挡视线,不见家乡,心中满是思念、迷惘,凄凉。 7、18.屈原(1分)。忠而被谤的悲愤和远离国都的凄凉。(2分)

19.满:有“布满”之意,动态地表现了夜色渐深,最终笼罩原野的过程(1分),营造出苍茫悲凉的氛围(1分),衬托出诗人年华空逝、报国无门的悲苦与凄怆。(1分)富有表现力。(1分)

20.①远离君王(忠而被贬)的苦闷;②流落江湖的孤独;③年华空逝的悲苦;④思乡(或思君)的惆怅。(4分,每点1分。) 【解析】

18.【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三闾’指谁?借吊‘三闾’表达词人什么样的心境”,这是考查诗歌中的典故及运用典故的作用。第一问比较简单,课本内曾经学过《渔父》这篇文章,可以知道“三闾”是指屈原;对于第二问,考生应先明确用典的目的,再结合诗歌的注释和主旨作答。“拟将憔悴吊三闾”,“拟”即效仿之意。“憔悴”形容人瘦弱,面色不好看: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枯涸。引申为劳苦,失意。“三闾”,战国时楚国官名,屈原贬后任此职,此处指屈原。屈原“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后西汉贾谊因统治阶级内部矛盾而受毁谤与排挤,在汉文帝三年(公元前177年) 被贬为长沙王太傅以后作《吊屈原赋》,他认为自己政治上的遭遇同屈原相似,因而赋中不但慨叹屈原生前的不幸,对他寄以极大的同情;同时也以屈原坎坷的一生作自喻,揭露了统治者的是非不分、黑白颠倒,抒发了自己不受重用的不平和不甘屈服的心情。此处诗人吊屈原也有此意,借屈原才华横溢,正直不屈,忠君爱国却 几遭放逐的悲惨遭遇,表达了自己“信而见疑,忠而被谤”悲愤苦闷和远谪异地的凄凉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典故包括古代的历史人物活动、神话传说、古代诗文的句子等。运用典故可以收到言简意丰、语言含蓄而不直露的特点。鉴赏诗歌的用典主要明确两点:一是典故的来源及其含义,二是用典的作用。用典的作用在唐以前诗歌中主要表现为增加诗歌的容量,使诗典雅耐读,富于文采;在唐以后的诗词曲中主要是怀古伤今,咏史言志。一般而言,古诗词中的用典有以下几种情形:引用前任语句,用事,即运用历史故事,引用神话故事。本题是运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个人情怀。

19.【试题分析】题干要求“简要赏析‘又看暝色满平芜’中‘满’字的妙处”,这是考查诗歌炼字的技巧。“又看暝色满平芜”,“暝色”即暮色,夜色。“平芜”即草木丛生的平旷原野。浑浑噩噩,昏昏沉沉中又见暮色渐起,渐浓,笼罩整个旷野。“满”有“布满”“充满”之意,一则写出夜色渐浓的动态过程,写出时光偷逝,写出诗人内心隐隐年华空逝报国无门的悲苦。二则也写出暮色之浓,遍布之广,以昏沉苍茫的夜色衬托出诗人凄怆的内心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诗眼,一般是动词或形容词。析诗眼就是抓诗句中最精练传神的动词或形容词品味,看其在拓深诗的意境、传达诗人情感上起的作用。炼字,指锤炼词语,指诗人经过反复琢磨,从词汇宝库中挑选出最妥切、最精确、最形象生动的词语来描摹事物或表情达意;析炼字,就是品味用得好的词语深藏的情感或品味其更为形象生动的效果。炼字类答题: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答题步骤:(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比如本题中的“满”字,应先理解“满”的意思,然后再结合“满”修饰的对象来体会其效果。

20.【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词中抒情主人公‘踟躇’的原因有哪些”,首先找到“踟躇”一词所在的位置,然后再结合上下文理解其原因。“楼上久踟躇”, “踟躇”,徘徊不前,逗留之意。起句即以“久踟蹰”写出心思沉重。且因这句话在词作的开头,故应关注后面的内容,“地远身孤”“流落江湖”,写流落江湖的孤独;“拟将憔悴吊三闾”,借屈原的典故来写自己忠而被贬的苦闷;“试问寒沙新到雁,应有来书”,写思乡之惆怅。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对于此类题目,应按照如下思路进行解答:1.审题:主要审两点:一是所给语言片段的位置和内部的层次(前面说的“句”“联”“片”等);二是所给语言材料是整首诗还是诗中的片段,弄清这一点至关重要,因为这涉及分析情感题的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如材料是局部的,则要联系全诗甚至标题来分析;如是整体,则要分成几个局部来看。比如本题,看似是针对局部设问,但细细分析即可知道,应关注整首词作,因“踟躇”一词处于词作的开头,故应关涉下文所有的内容。2.答题:(1)答题时特别强调:①置身诗境。通过阅读,置身诗境,借助已有的生活体会与审美经验,与诗人取得共鸣;借助联想与想象,进入诗人所描绘的境界中,获得新奇的审美体验。②以意逆志。从作品的整体出发,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理解诗作的主旨,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

8、

9、23.①交代了地点和时间,奠定了全词轻轻的寂寞和淡淡的哀愁的感情基调。②全词刻画了一位闲居慵懒而又满怀愁绪的闺中女子的形象。

24.①比喻奇,“飞花”和“梦”,“丝雨”和“愁”,本来不相类似,但作者却发现了它们之间的“轻”和“细”的共同点,将四样原本不相干的事物组成了新奇的比喻。②构思奇,一般的比喻都是以具体喻抽象,但作者却反其道

而行之,不说梦似飞花,愁如丝雨,却说飞花如梦,丝雨如愁,这样从抒情主人公的感受出发,更能让读者感受到主人公的孤寂和忧愁。(如有其它答案,如答通感等,也可酌情给分) 【解析】

23.题干问的是“‘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在全词中有什么作用?概括分析词中刻画的主人公形象。”答案包括两部分,学生要分别作答。“漠漠轻寒上小楼”笔意轻灵,如微风拂面,让人不自觉地融入其中,为全词奠定了一种清冷的基调。随后一句还是写天气,强调轻寒。初春之寒,昏晓最甚。更何况阴云遮日,寒意自然更深一步,难怪会让人误以为是深秋时节。全词虽然没有明显描绘主人公愁苦的句子,我们却分明可以清楚地看见隐藏在她内心的悲伤。要分析诗歌中塑造的人物形象,答案构成:(1)什么形象;——身份(2)形象的基本特征;——性格(结合诗句简析形象)(3)形象的意义。——情感。简答题答案也应有以下三部分构成: 1.诗歌塑造了(描述了)什么形象(意境)。2.形象(意境)的基本特征(如何展现的)。3.形象的意义(作者的情感、理想、追求、品性等)。 常用方法:1.在整体理解的基础上,从诗句中确定人物形象的身份;2.从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情、细节、侧面描写中剖析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3.要知人论世,关注背景;要特别注意作者及其经历、注释、题目等;要注意分析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但不能任意拔高。先“盖帽”,即说出诗歌形象的总体特征,再以此为“中心论点”,从诗歌的具体语词方面对这个论点进行分析论证。全词刻画了一位闲居慵懒而又满怀愁绪的闺中女子的形象。

24.题干对“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一句,梁启超曾称赞为“奇语”。这一句“奇”在哪里?请赏析。回答此题,要抓住题干中的“奇”和“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一句在读懂诗句意思和理解注释的基础上作答。抓住诗歌的表达技巧,主要包括:修辞技巧、表现手法、描写手法、抒情手法。修辞技巧主要考查:比喻、比拟、借代、对偶、夸张„„。表现手法包括:衬托、渲染、对比„„。描写手法包括:动静、虚实、点面、正侧、白描、细节等。抒情方式包括:直抒胸臆、借景抒情、融情于景、触景生情等。诗歌中“飞花”和“梦”,“丝雨”和“愁”,本来不相类似,但作者却发现了它们之间的“轻”和“细”的共同点,将四样原本不相干的事物组成了新奇的比喻。一般的比喻都是以具体喻抽象,但作者却反其道而行之,不说梦似飞花,愁如丝雨,却说飞花如梦,丝雨如愁,这样从抒情主人公的感受出发,更能让读者感受到主人公的孤寂和忧愁。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