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对小学生成长的研究
[摘要]家庭是孩子们的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也是教育孩子们体验人类社会生活的首要场所。家庭是社会生活的基本单位。各种社会关系通过家庭影响孩子。小学生家庭教育在教育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对我国教育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城乡经济因素造成的家庭教育差距仍然十分突出,尤其是在农村贫困地区,这严重影响了我国教育的整体发展。父母的素质直接影响到父母对子女教育和学业的支持。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儿童成长的摇篮,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基础,是学校教育的补充。从根本上说,家庭教育就是“教孩子做人”。人是人的基础,良好的品质是成功的基础。从某种意义上说,孩子们会走什么样的路,他们会成为什么样的人,他们能否成为社会上有用的人才,都与他们的家庭教育密切相关。关键词:家庭教育,学生成长
普及义务教育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但众多资料表明,农村小学生家庭教育还是存在着许多问题,部分学生因家庭贫困而中途退学;教育投入力度不够,家长教育观念落后等。这些问题直接影响着农村小学生教育的发展,尤其在偏远的山区农村更是严重。面对当前我国独生子女的日益增多、离异家庭子女的日趋广大现象,家庭教育问题越来越引人关注。他们有的性格懦弱、孤僻,缺乏进取心,意志薄弱,没有自制力,胆小怕事,沉默寡言,做事没有信心,心理欠缺,怀疑同学看不起他;有的专门找别人的缺点,讥笑别人,从不思考自己的短处;有的凡事都以“自我”为中心,对他人他事漠不关心或蛮不讲理,从不考虑他人。又有的则生性激动,对所见所闻极易做出过激行为;有的学生孤僻离群,沉默寡言。下面笔者来谈谈良好的家庭教育对小学生健康成长的意义。 一、 和谐的家庭生活能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
孩子现在的生活是以家庭为重心,因此愉快和谐的家庭生活、亲情的给予对其良好身心的发展影响极大。儿童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培养毫无疑问需要父母的共同努力。培养心理素质良好的儿童并不容易,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父母亲之间的关系和谐。如果儿童在成长过程中看到父母之间存在着很少的尊重及和善,常 一
常有语言上甚至身体上的冲突,儿童一定会慢慢地把家庭看成战场,看成是忍耐而不是欢乐的地方。事实证明,家庭不和、父母离异,容易造成儿童恐惧、悲观等不良情绪,乃至形成消极心理。
良好的家庭环境对孩子的成长非常重要。家庭成员之间要有和谐的情感氛围,加强家庭文化建设,形成良好的“家规民风”,让孩子们生活在一个有教养、有文化氛围的良好环境中。
二、父母的人格魅力决定孩子的言行
在古代,有一个孟子母亲三次搬家的故事。它告诉人们环境对儿童的影响非常重要。在现代社会,家庭、幼儿园和社会环境对儿童的影响也非常重要。俗话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环境是孩子的第三位老师。”家庭教育既是摇篮教育,也是终身教育。家庭教育由于其特殊的地位和影响,在我国庞大的教育系统工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农村家庭,家长的工作比较繁忙,一般都有老人抚养孩子,所以我们老师有很多困惑。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必须是良好的幼儿园教育和良好的家庭教育密切合作的结果。然而,我经常觉得,经过一周艰苦的幼儿园教育后,很难抗拒家庭“消极”教育。农村经济条件落后,无法形成良好的学习环境。
孩子出生以后有几十年的时间在家庭度过,父母的一言一行,整个家庭的气氛,育儿方式,父母的期盼,父母关系等,家庭中所发生的一切,都在向孩子渗透,影响着孩子的身心发展。孩子在家庭中不仅学习知识,掌握生活、劳动的技能,也发展着智力、能力和兴趣,形成自己独特的个性,他们在家庭中既可接受良好的教育,也可能受到不良影响,这就要求家长重视家庭因素对孩子的影响。首先,父母与孩子双方言语交往是儿童智力和人格发展不可缺少的因素。儿童不断的得到丰富的言语刺激,这样会促使他们的智力和人格迅速而多方面的发展。研究表明,不同层次的家庭,父母所用的语言内容和质量的不同,直接影响着儿童个性品质的发展。在文化水平较低下的家庭中,由于使用语言不准确,词汇贫乏,甚至经常使用一些粗鲁的语言,造成儿童语言能力差,智力发展迟缓,同时也形成许多不良的心理品质,如语言的攻击、撒谎、说脏话、凶话、打架等。再有,父母和孩子的交往是相互反馈的过程。父母依据孩子反应状态,决定着对孩子下一步应该采取什么行动。反馈越多,对促进儿童个性发展越有利。 二
三、教育观念落后导致孩子的学习情绪差
在贫困的农村地区,由于家庭教育观念落后,小学生对学习感到严重厌倦。造成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是农村家长视野不开阔,知识水平太低,对小学生的学习态度不明确。其次,“无用知识”的概念再次兴起。现在培养一名大学毕业生需要很多家庭负担,这对于收入很少的农村家庭来说是一个沉重的负担;此外,农村毕业生很难找到理想的工作。这种“高投入、低产出”的做法,使许多注重“效益”的农村家长产生了“读书无用”的观念,降低了培养孩子的积极性。一些农村地区甚至存在“读书赔钱”的谬误。我认为大学毕业是为了挣钱,高中毕业是为了挣钱,初中毕业也是为了挣钱。大学投入了这么多钱,毕业后很难找到工作。不知道什么时候能挣到足够的钱。最好早点出来挣钱。第三,小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因为在农村,小学生只学习书本知识,无法获得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条件,长期形成枯燥乏味的学习局面。最后,它掩盖了初中和高中大量辍学的潜在因素。 许多家长自身素质不高,他们不愿让自己的孩子成为愚昧无知的一代,不想让历史的遗憾在自己的孩子身上重现。家长对孩子的最大希望是读好书、上大学、干大事。因此,对孩子要求就是学习成绩好,考出高分,考上好大学,将来从事脑力劳动或较轻的体力劳动,获得较高的经济收入。这些家长的教育方法,大多是简单粗暴,信奉“不打不成才”,
孩子一旦有错,父母往往不问青红皂白,责骂、殴打一顿,惩罚完了还说:“管你,是为了你好。”他们全然不顾自己的行为会给孩子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另外,由于的经济收入不足,对孩子的教育投入力度太小和农村经济无力投入教育,长期对孩子的教育就慢慢淡化了,最终导致孩子厌学。
四、 几种正确的家庭教育方法(一)激励教育
在家庭当中,父母亲应着重从正面对子女进行教育。可选用古往今来的众多英雄人物作为孩子学习的楷模,从小在孩子心目中树立学习的榜样,从具体的人物入手,用讲故事或选用身边发生的事,深入浅出地向孩子进行社会公德教育,如尊老爱幼、遵纪守法、爱护公物、保护环境、见义勇为等,让孩子基本懂得什 三
么事可为,什么事不可为,懂得一个具有健康人格的人,应当具备良好的社会公德,否则,将会遭到周围及社会的厌恶和谴责。 (二) 父母应该培养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
如语言习惯、劳动习惯、生活卫生习惯等,这些习惯的养成,对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所以,家长应有意识地培养孩子在家庭中养成良好的习惯,如:说话要有礼貌、讲究个人卫生、主动做家务等。 (三) 关注正面教育
可以有选择地利用案例对孩子进行教育,在教育的过程中家长应讲清危害,达到避免孩子模仿的目的。家庭生活并不是封闭的,社会上各种信息会通过各种渠道流入家庭中,对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一些反面信息,公共场所一些违反公共道德的行为等,家长应对孩子讲清这些行为给社会、给他人、最终给自己带来的危害,让孩子区分是非,懂得利弊,达到教育的目的。
总之,在对小学生的教育中,家长和教师必须通过课堂内外的各种活动来促进学生注意力的发展。尤其要重视家庭教育,因为绝大多数家长不具备专业心理知识和专业文化知识。经常容易陷入不修身、不教知识、不做正事、不纠错的陷阱,即理论与实践不结合,势必影响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只有将这两种功能有机地结合到家庭教育中,才能相互促进。 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