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诗经》,中国诗教的源头

来源:抵帆知识网
2014年第01期 第3O卷 (总361期)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J0I】RNAI.OFEDUCATIONALINSTITUTEOFJILINPROVINCE No.0t,014 2VoL 30 Total No.361 《诗经》,中国诗教的源头 张柠,马列锋 (长春市朝阳区教师进修学校,吉林长春130117) 摘要:《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也是中国文学光辉的起点。作为中国文化最主要的源头之一,《诗经》在中国传统 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中起到的是教科书的作用,“诗云”与“子日”并称,在儒家思想统治的封建时代,被奉为圭臬。《诗经》在经 学家那里被反复诠释与附会,带有明显的教典意味,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心世道。 关键词:诗经;诗教;孔子 中图分类号:G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l671—1580(20l4)O1—0oo6—02 闻一多在《诗经讲义》中说:“《诗经》是中国有 文化以来的第一本教科书,而且最初是唯一的教科 书。古时教育以诗教为最重要,简直可说一切教育 的都是人间真善美的东西,没有他所反感的“怪力 乱神”。当代学者扬之水在《诗经别裁》中就指出 “健全的心智,健全的情感,是贯穿始终的脉搏和灵 都包含在《诗经》里面。”“诗教”也即“《诗》教”作 为一个专门的词,最早出现于《礼记经解》。《礼记 经解》成书于汉代,书中假托孔子之 对五经的作 用进行了概括,其中提到《诗经》的作用时说“温柔 敦厚,《诗》教也”。诗教,就是中国古代的素质教 育,关乎人的伦理道德修养,是教化人心、健全人格、 移风易俗、凝炼国魂的最主要的教育方式。中国几 千年来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封建教育发轫于孔子, 魂。”“孔子取《诗》中之句评《诗》之精神日:“思无 邪”,真是最简练也最准确。《诗》中的男女之情,后 来朱子多以‘淫奔之辞’视之,其实婚姻乃人伦端 始,蓄育人口,上古尤其重视,求‘男女及时’本不违 古礼。”夫子重德,但决不是不通人性的卫道士,他 所看重的伦理道德修养,都是尊重人性,体谅人情 的。孔子的仁、爱、礼、孝等观念在《诗经》中处处不 乏呼应。 二、“诗”是世道人心的最真实最直接的抒发 《诗》在孔子的教育思想体系中有着至高无上的地 位,后世儒家的“六艺”说,“五经”说,《诗》都居于 首位。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道出了 朱自清先生研究认为,在孔子的时代,《诗》几 乎是唯一常用的文字教材。《诗》的量与质决定了 它当仁不让的教科书地位。《论语》中记载了诸多 孔子关于“诗”的论说。在他对弟子的教育与引导 《诗》的创作主旨,概括了“采诗”的意义,也确立了 后世诗歌批评乃至文学批评的标准,甚至在相当长 的时间里成为后世文学理论尤其是诗歌理论的轴心 思想。值得注意的是,“兴”“观”“群”“怨”是有次 序的,孔子先说“诗,可以兴”,说明孔子看到了“诗” 的文学性。“兴”是“兴发、感动”之意,即读者的思 想感情受到触动,得以激发。朱光潜先生说,“文艺 的功用在表现作者的情感思想,传达于读者由领会 而感动。”诗本质上就是要抒情的,如果没有“兴发、 中,《诗》的作用显而易见,比如在他与子贡、子夏的 对话中都有“始可与言《诗》已矣”,让人想见他对弟 子学《诗》有得的欣慰之态。 作为中国第一位也是最伟大的一位教育家,孔 子之所以重视《诗经》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感动”的魅力,也就失去了文学上的价值。扬之水 先生说“‘诗三百’,差不多篇篇有情,所谓‘兴、观、 群、怨’,不过也是说着‘有情’二字罢。其实若以一 、在孔子看来,《诗经>传递的是人间正能量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日:思无邪”。诗所表达 收稿日期:20l3一l1一l1 作者简介:张柠(197l一),女,吉林长春人,长春市朝阳区教师进修学校,中学一级,研究方向:初中语文教学。 马列锋(1963一),男,吉林德惠人,长春市朝阳区教师进修学校,中学一级,研究方向:初中语文教学。 6 部《论语》论‘圣人’,则这位圣人实在还是性情中 人,他钟情于《诗》,正是很自然的。”谈到“诗”的感 享乐简单生活的教训,它替中国文化保持了圣洁的 理想。”这段话如果用来评价《诗经》恰如其分。宗 发,清人劳孝舆说“若夫《诗》,则横口之所出,触目 之所见,沛然决江河而出者,皆其肺腑中物,梦寐间 所呻吟也。岂非《诗》之为教所以浸淫人心志而厌 饫之者,至深远而无涯哉?”诗心即人心,孔子所说 的“迩之事父,远之事君”正是看到了“诗”影响之深 远而无涯。 教思想的核心是“善”,《诗经》中“温柔敦厚”的感 情正是“善”的完美呈现。这种“善”与孔子的“仁” 交相辉映,构成了中华民族文化进化史上光荣的起 点,是中华民族最宝贵的精神财富。“‘诗云’与‘子 日’并称,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几乎成为我们日 常生活中的‘圣经’,左右着我们的思维与判断。” 从史料可考的四千余年中,我们处处可以看到 《诗经》的“窈窕”身影,《诗经》“温柔敦厚“的气质, “正而葩”的风采,长久地滋润着中国人的心灵,塑 三、《诗经》婉转含蓄的艺术特征与孔子思想中 的中庸之道不谋而合 “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所体现出的中和之美, 贯穿于《诗经》的大多数篇幅中。现代学者胡怀琛 造了中华民族宽厚多情的性格,成就了“一个民族 在《中国八大诗人》中曾感叹:“《诗经》里的诗,多半 是比兴,并不直说。你看诗人的心,多少忠厚啊!” 对于崇尚“恭、宽、信、敏、慧”,追求“忠、恕、仁、孝、 礼”的孔子来说,《诗经》的这种婉转含蓄,这种“温 柔敦厚”不正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 移风俗”的最好工具吗? 孔子生活于周王朝日渐式微,众诸侯各自为政, 礼崩乐坏,动荡变革的时代,没落贵族的出身,使他 对周王朝有着强烈的归属感,“如有用我者,吾其为 东周乎!”他的政治偶像是周初平定武庚管蔡之乱 的周公旦,“克己复礼”也一直是他自任的使命。 的情怀”。闻一多在《文学的历史动向》中说:“诗似 乎也没有在第二个国度里,像它在这里发挥过的那 样大的社会功能。在我们这里,一出世,它就是宗 教,是政治,是教育,是社交,它是全面的生活。维系 封建精神的是礼乐,阐发礼乐意义的是诗,所以诗支 持了那整个封建时代的文化。”中国古代讲究的是 “诗礼传家”,崇尚的是“诗书继世长”。以《诗经》 为源头,中国的诗歌艺术代有赓续,蔚然大观,诗教 之风也由源及流,敦品励行,抒情言志,居功至伟。 中国被誉为“诗的国度”,这种骄傲首先源自《诗 经》。 汉时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家思想一统 天下,保证了中华民族文化发展的稳定性。《诗经》 则在汉儒的刻意附会下,俨然成了教化之书、美德之 书、规训之书,后人虽有廓清辨正,但终未出儒家思 《诗经》三百零五篇,都是周代的诗,经过长期的历 史沉淀与淘沥,有了“风、雅、颂”的归类,“风”又别 以十五国风。“雅”“颂”总以十篇一“什”,有了编 次,有了名目,已不再是“里巷歌谣”和“民间文学”, 而成了能登庙堂,能与燕集,能定交盟的“阳春白 雪”。通达政事,专对四方,非诗不可。不学诗,不 想的樊篱。.直到“五四“新文化运动”兴起,儒家思 想成为当时的思想者、革命派的众矢之的,《诗经》 才得以刮垢磨光,渐渐地正本清源。现当代研究 仅无以言,恐怕还会有“正墙面而立”之虞。《诗经》 自然而然地成为上层阶级的教科书,甚至左右着人 们的言行。向学于孔子的弟子们作为孔子人生理想 的传承者,学诗自然也就成为其登堂人室的不二法 门了。 《诗经》的学者们,更愿意把它当作“诗”。现代学者 龙榆生先生在《中国韵文史》中说:“《三百篇》为周 代诗歌之总汇,亦即中国纯文学之总泉源。”剥去了 “教”袍的《诗经》,原始而天然,“繁华落尽见真 淳”,绽放出了迷人的艺术魅力和学术魅力。 [参考文献] [1]程俊英.诗经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O6. [2】胡怀琛.中国八大诗人[M】.北京:中华书局.2010. [3]鲍鹏山.中国文学史品读[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 社,2007. 林语堂在《吾国与吾民》中说:“吾觉得中国的 诗在中国代替了宗教的任务,盖宗教的意义为人类 性灵的发抒,为宇宙的微妙与美的感觉,为对于人类 与生物的仁爱与悲悯。宗教无非是一种灵感,或活 跃的情愫。……可是中国人却在诗里头寻获了这灵 感与活跃的情愫。……诗又曾教导中国人一种人生 观,这人生观经由俗谚和诗卷的影响力,已深深渗透 般社会而给予他们一种慈悲的意识,一种丰富的 一[4]闻一多.诗经讲义[M].刘晶雯,整理.天津:天津古籍出版 社,2005. 爱好自然和艺术家风度的忍受人生。经由它的对自 然之感觉,常能医疗一些心灵上的创痕,复经由它的 [5]龙榆生.中国韵文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