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抵帆知识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古诗阅读

古诗阅读

来源:抵帆知识网
一、古诗阅读(10分)

江畔独步寻花

黄师塔前江水东,春光懒困倚微风。 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还?

注释:①黄师塔:一位姓黄的僧人的墓所。

②无主:没有主人,没有归属。 ③可:到底,究竟。 1、“独步”的意思是 ,描写的季节

是 ,这种天气里最容易让人感到 (用诗中词回答)(3分)

2、后两句诗的意思是 (2分)

3、最后一句采用 语气,结合前文,我们知道其实作者的意思是明确的,即 ,表达了诗人 思想感情。(3分)

4、描写这个季节的古诗我们学过不少,请写出两个。(2分)

(1) , (2) ,

二、古诗阅读

从军行

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注释:楼兰:汉代西域小国,泛指侵扰西北地区的敌人。 1、解释词语(7分)

行 穿 金甲

2、第一、二句用 、 、 等景物,描绘了 的环境,第三、四句的意思是 。

3、这是一首 诗,描写了 ,表现了 。气势 ,境界 ,感情 。

(三)古诗阅读(13分)

游子吟 孟郊(唐)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1、本诗用“寸草心”比喻 ,用“三春晖”比喻 。(4分)

2、本诗诗句表达作者看见的是: ,诗句中是作者猜测母亲的心意是: ,诗句中是作者规劝天下的儿子不忘母恩的是 (3分)

3、这是一首赞美母爱的诗,请你自己创作一首歌颂母爱的小诗写下来。(6分)

四、古诗阅读(7分)

早春(唐.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注释:(1)天街:京街的街道。(2)酥:酥油。(3)绝胜:大大超过。 (4)皇都:指京都长安。

1、这首诗第 句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用 比喻 。(2分)

2、第四句中“烟柳满皇都”写的是 (时节)的景色,诗人把早春景色和它进行比较。(1分) 3、诗中与“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相照应的一句是 (1分)

4、这首诗前两句写景,描写了 、 两种景色;

后两句抒情表达了诗人 之情。(3分)

五、古诗阅读

溪居即事

唐 崔道融

篱外谁家不系船,春风吹入钓鱼湾。 小童疑是有村客,急向柴门去却关。

注释:溪居:溪边村舍。关:门闩。这里指柴门的闩子。

1、诗人给我们勾画了一幅恬静、平和的水乡风景画,临水的 ,掩着的 ,疏疏落落的 ,碧波粼粼的 ,漂荡的 ,奔走的 „„。(3分) 2、“谁家”即不知是哪一家的,因为“ ”,船便被吹进“ ”。“ ”二字,不仅点出了时令,也道出了船的动因。(3分) 3、“ ”、“ ”二字,把儿童那种好奇、兴奋、粗疏、急切的心理状态描绘得惟妙惟肖,刻画了一个 的农村儿童形象。(3分)

六、古诗阅读

芙蓉楼送辛渐 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1、这首诗是诗人送别 ,送别时间是 ,送别地点是 ,朋友要到达的地点是 。(2分) 2、第一句诗中“ ”、“ ”二字写出了雨大连绵,悄然而至(1分)

3、诗人以晶莹透明,清澈无瑕的“玉壶”自喻,既表时了自己 的品格,又表达了他对 。(2分) 4、诗人为什么说“楚山孤”呢?(2分)

5、在古代诗歌中,写送别的名句较多,你能写出几句来吗?(2分) , 。 , 。

七、(一)古诗阅读

绝句

江清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1、这首诗的一、二句抓住了 、 、 、 景物来描写。 2、有人说这首诗“施浓彩于图中,有令人迷神夺魂的魅力。”读了一、二句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请你写下来。(3分)

3、诗中的三四句与王安石的哪两句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4、诗中第一句,作者巧妙地以 衬 ;第二句以 衬 ;一、二句和三四句中,又以 衬 。表达了诗人 思想感情。

八、古诗阅读(8分)

月 夜 唐·刘方平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注释:①更深:夜深 ②半人家:指斜月照亮了半个庭院。

③阑干:纵横的样子。 ④偏知:出乎意料的感知。 1、诗中一、二两句是 描写,通过 的手法,更加衬托出 (2分)

2、三、四两句是 描写,通过写 表现月夜中透露的春意。“新”的意思是 。(2分) 3、写出后两句诗意。(2分)

(2分) 4、本诗通过描写 表达 (2分)

九、 古诗阅读

观祈雨 李约

桑条无叶土生烟,箫管迎龙水庙前。朱门几处看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 1、根据对“桑条无叶土生烟”一句诗的理解填空。

诗人紧紧抓住春旱的特点:桑树无叶,故只有“ ”;庄稼枯死,故只见“ ”,再加上 ,更形象地写出了 的严重。

2、写祈雨的原因的诗句是

3、这首诗用了 写作手法,把 和 作比较,前者 (心情),后者 (心情),反差强烈。

4、全诗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生活的 和对不平现实的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dfix.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4080961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