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抵帆知识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寄人两首》【唐】张泌

《寄人两首》【唐】张泌

来源:抵帆知识网
《寄人两首》【唐】张泌

2020032301 #庄子北冥有鱼原文 #秋夕原文、翻译及赏析 #月夜原文、翻译及赏析

文学 古诗 张泌

朗诵:唐诗300首张泌《寄人》_腾讯视频 唐诗寄人张泌_腾讯视频

《寄人》张泌视频朗诵“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原创-... 少儿唐诗三百首《寄人》(张泌)-教育-高清正版视频在线观看–爱奇艺 唐诗寄人_寄人张泌_寄人古诗_亲亲宝贝视频

张泌《寄人》原文、译文、赏析、朗读

寄人张泌-教育-高清完整正版视频在线观看-优酷

338.唐诗三百首|寄人(张泌)在线收听_王老师带你读唐诗三百首_...

唐诗寄人_寄人张泌_寄人古诗_亲亲宝贝视频

寄人两首 【唐】 张泌 其一

别梦依依到谢家,小廊回合曲阑斜。 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

其二

酷怜风月为多情,还到春时别恨生。 倚柱寻思倍惆怅,一场春梦不分明。

寄人张泌_寄人译文鉴赏_寄人翻译赏析_诗词宝典

【译文】

离别后梦里依稀来到谢家,徘徊在小回廊阑干畔底下。 醒来只见庭前多情的明月,它还在临照离人临照落花。 【译文】

离别之后在梦中又依依来到谢家,小廊曲折回环,栏杆横斜。 只有庭前的春月最多情,还为离别的人照着落花。 【译文】

别后思念深深,经常梦到你家。院中风景依旧,小廊曲阑仍在。 只有天上春月最是多情,还为离人照着庭院落花。 【译文】

别梦中隐约来到了谢家,徘徊在小回廊栏杆底下。 只有天上春月最是多情,还为离人照着庭院落花。

【作品简介】

此诗是作者与情人别后的寄怀诗,描写梦境及梦醒后的情景,写出了诗人的相思之深切与苦怨。诗的首句写梦中重聚,难舍难离;二句写依旧当年环境,往日欢情;三句写明月有情,伊人无义;四句写落花有恨,慰藉无人。前两句写入梦的原因与梦中所见的景物,是向对方表明自己思忆之深;后两句写出多情的明月依旧照人,是对这位女子的埋怨之情。以明月有情,寄希望于对方,含蓄深厚,曲折委婉,真切感人,动人心弦。

这首题为《寄人》的诗,就是用来代替一封信的。诗人曾与一女

子相爱,后来却彼此分手了。然而诗人对她始终没有忘怀。在封建宗法社会的“礼教”阻隔下,既不能直截痛快地倾吐衷肠,只好借用诗的形式,曲折而又隐约地加以表达,希望她到底能够了解自己。这是题为《寄人》的原因。

【注释】 依依:恋恋不舍。

谢家:泛指闺中女子。晋谢奕之女谢道韫、唐李德裕之妾谢秋娘等皆有盛名,故后人多以\"谢家\"代闺中女子。

:指女方家中。 唐人常用谢娘、萧娘称所爱之人。女方不一定姓谢,不过是假托。

\"小廊\"句:指梦中所见景物。 回合:回环、回绕。阑:栏杆。 :四面环绕。

\"多情\"句:指梦后所见。

春庭月:指春夜照在庭院中的月色。 离人:诗人自指。 :这里指寻梦人。

【作者简介】 张泌_360百科

张泌(bì)(生卒年不详),《全唐诗》作曰字子澄,安徽淮南人。五代后蜀词人。是花间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其词用字工炼,章法巧妙,描绘细腻,用语流便。► 49篇诗文

字子澄,淮南人。生卒年不详。初官句容尉上书陈治道,南唐后主征为监察御史,累官至内史舍人。随后主归宋,仍入史馆,迁虞部郎中。后归家毗陵(今江苏常州)。现存词二十七首。其作大多为艳

情词,风格介乎温庭筠、韦庄之间而倾禹于韦庄。用字工炼,章法巧妙,描绘细腻,用语流便。

【创作背景】

清人李良年《词坛纪事》云:“张泌仕南唐为内史舍人。初与邻女浣衣相善,作《江神子》词……后经年不复相见,张夜梦之,写七绝云云。”根据这条资料以及从这首诗深情婉转的内容来看,诗人张泌曾与一女子相爱,后来却彼此分手了。然而诗人对她始终没有忘怀。但在封建礼教的阻隔下,不能直截痛快地倾吐衷肠,只好借用诗的形式,曲折而又隐约地加以表达,希望她能够了解自己。这也是题为《寄人》的原因。

【赏析】

以诗代柬,来表达自己心里要说的话,这是古代常有的事。这首题为《寄人》的诗,就是用来代替一封信的。

从这诗深情宛转的内容看来,诗人曾与一女子相爱,后来却彼此分手了。然而诗人对她始终没有忘怀。在封建宗法社会的“礼教”阻隔下,既不能直截痛快地倾吐衷肠,只好借用诗的形式,曲折而又隐约地加以表达,希望她到底能够了解自己。这是题为《寄人》的原因。

诗是从叙述一个梦境开始的。“谢家”,代指女子的家,盖以东晋才女谢道韫借称其人。大概诗人曾经在女子家里待过,或者在她家里和她见过面。曲径回廊,本来都是当年旧游或定情的地方。因此,诗人在进入梦境以后,就觉得自己飘飘荡荡地进到了她的家里。这里的环境是这样熟悉:院子里四面走廊,那是两人曾经谈过心的地方;曲折的阑干,也象往常一样,似乎还留着自己抚摸过的手迹,可是,眼前廊阑依旧,独不见所思之人。他的梦魂绕遍回廊,倚尽阑干,他失望地徘徊着,追忆着,直到连自己也不知道怎样脱出这种难堪的梦境。崔护《题都城南庄》诗:“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周邦彦《玉楼春》词:“当时相候赤阑桥,今日独寻黄叶路。”一种物是人非的依恋心情,写得同样动人。然而,“别梦”两句却以梦境出之,则前此旧游,往日欢情,别后相思,都在不言之中,而在梦里也难寻觅所爱之人,那惆怅的情怀就加倍使人难堪了。

人是再也找不到了,那么,还剩下些什么呢?这时候,一轮皎月,正好把它幽冷的清光洒在园子里,地上的片片落花,反射出惨淡的颜色。花是落了,然而曾经映照过枝上芳菲的明月,依然如此多情地临照着,似乎还没有忘记一对爱侣在这里结下的一段恋情呢!这后两句诗就是诗人要告诉她的话。

正因为这首诗是“寄人”的。前两句写入梦之由与梦中所见之景,是向对方表明自己思忆之深;后两句写出多情的明月依旧照人,那就更是对这位女子的鱼沉雁杳,有点埋怨了。“花”固然已经落了,然而,春庭的明月还是多情的,诗人言外之意,还是希望彼此一通音问的。

这首诗创造的艺术形象,鲜明准确,而又含蓄深厚。诗人善于通过富有典型意义的景物描写,来表达自己深沉曲折的思相感情,运用得十分成功。他只写小廊曲阑、庭前花月,不需要更多语言,却比作者自己直接诉说心头的千言万语更有动人心弦的力量。

【赏析】

“别梦”,别离之后的梦境。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梦中所见实际上是心中所思念。

“依依”,到谢家的形态和心情,是饱含感情的、身不由己的。梦中来到这里绝非偶然,而是自己心心念念、魂牵梦绕。

“谢家”,所思念之人姓谢吗?未必,也不必要。“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王、谢是东晋时的两大家族。“王与司马氏共天下”的民间传语是王氏家族势力的证明。谢家也毫不逊色,有名相谢安,还有他才情过人的侄女谢道韫,曹雪芹说“堪怜咏絮才”,指的就是她。诗词中常用指代,用才情兼备谢道韫指代自己心中思念

的女子,对此女子的评价也就不言而喻了。

“小廊回合曲阑斜”,初看觉得这是刻意重复的句子,写了小廊,又写阑干,大概为了凑字数。抄了几遍后才发觉其中不同,“小廊回合”写庭院之幽深,“曲阑斜”写庭院的地势起伏,高低错落。因为有坡度,才会有斜斜的栏杆。在中国园林中,游廊是观景的通道,就像一个善解人意的导游,引领着人逐渐走进园林的风景。游廊设计得美丽多姿,窥斑见豹便可知园林景致之美。这么精美的庭院,是那位女子的住所,也应是张泌熟悉的地方,留下了许多美好的回忆,因而才会一而再,再而三的梦回此处。明写环境暗写人,更饱藏着无限的回忆和留恋的情感。诗人只写他看见的,却把他心中激烈的、或浓重的情感掩藏其中,跟读诗的人捉迷藏,谁都可以看这些美景,但是只有细心的人才能找到真实的情感。(我找了20多年才刚刚找到一点,实在不能算细心人。)

“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对这一大句,有两个疑问,一个是“春庭月”为什么照“落花”。另一个“离人”是谁?

第一个问题。“春庭月”,春天的月亮。因为人立于春意盎然的庭院中,看到明月高悬,就仿佛这月亮是属于春天庭院的。把月亮也看做人一样,各家庭院里住着的是各家的人、各家的月亮。这个比喻很可爱。“落花”,应该是秋天,“落花时节又逢君”中“落花”是秋天的代名词。为什么春天的月亮照的却是落花呢?想了又想,才明白这一句诗中时间的暗转。春天句是回忆,落花句是当下。美好的回忆和凄凉的当下交织在一起形成情感的张力。或许,春天时两人还在一起花前月下,或许还曾依依惜别,道不尽的珍重;春去秋来,思念之情更重,梦中的小院也是满地落花,人却不能再相见,只有当时的明月仍来相伴。

第二问题。“离人”可以是张泌,他是思念的发出者,他是一个离小园的人,他梦回故园,满怀离情,只见明月,难见所思之人。“离人”也可以是张泌所思念的女子,他不能回去,梦里故园中的她形单影只,伫立满园落花中,思念着自己。而自己尚不如明月有情,仍与她当庭相伴。写出“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之境。

回首再看诗的题目《寄人》,不明说寄给谁,却有着“心有灵犀一点通”的深情在。明白的人,不需多说已经心领神会;不明白的人,自是不相干,更无需多说。

再看此诗下对张泌有一段介绍——据清代沈熊所编《古今词话》说:“泌与临女浣衣善,经年夜必梦之,女别字(另嫁人),泌寄以诗云云,浣衣流泪不已。”

【赏析】

此题原有二首,这是第一首,写与情人分别后的相思。据清代沈雄《古今词话·词评》说,张泌年轻时和邻女相爱,多年不再相见,夜必梦之,于是以诗代柬寄给她,故诗题为《寄人》。

诗的首二句写梦境,后二句写梦醒。“别梦依依到谢家”,久别不见,积思成梦。“谢家”,借用东晋时代的大族谢氏代指所思慕的女子家。“小廊回合曲阑斜”,这是梦中之景,是作者旧日与情人相见或定情的地方:庭院四面回绕的小廊,曲折的阑杆。小廊依旧,曲栏如前,这熟悉的环境,清晰的印象,深刻的记忆,怎不牵动作者的万千思绪!往日的欢情,今日的相思,皆融入这历历分明的梦境中。一觉醒来,闲步幽静的庭院,梦中所见终是虚空,反增加惆怅和凄苦。后两句便写梦醒所见实景。“春”和“落花”点明时当暮春。暮春之夜,落花遍地,四周围悄无人声,天边的一轮明月,曾经在他和情人会见的日子里,照过枝上的芳菲,而今依旧把它流水一般的月光,静静地倾泻在庭院的残枝落花上。月是最能撩人情思的,相思深切的作者感到此时此地的明月依旧多情,好象颇能理解自己的相思之苦。但是,自己所相思的人却不理解自己的相思之苦,长期不通音问,这就有点抱怨的意味了。

这是一首深沉感人的怀人之作。全诗在艺术上运用委婉的抒情手

法,蕴藉有味。作者选择富有典型意义的景物,融情入景,景中寓情,以景写情。化无情之月为多情,形象鲜明生动,全诗不言“思”字,却句句含相思之意,诗意含蓄隽永。

【赏析】

张泌是五代时期南唐的诗词作家,官至内史舍人。这首诗写于他的青年时代。有位名叫 “浣衣”的邻家女子,与张泌相爱一年,感情非常深厚。张泌每夜都梦见浣衣。但是,浣衣出嫁他人。张泌便写了这首诗。浣衣读后,泪流不止。(详见《词林纪事》 卷一)

这首诗以梦为线索,写别后相思之苦。首二句,写梦中; 末二句,写梦醒。两者皆以所见景物抒情,相互映照,委婉缠绵。

开篇删繁就简,从分别之后的梦境写起。梦为两人分离而生,足见往昔相爱甚笃,别后终日都在相思。否则,便无梦可言。“依依”,生动地展现了梦魂的隐约遐飞。“谢家”,本指东晋才女谢道韫的家,此处指代诗人女友的家院,点明了相思的对象。第二句紧承 “家”字,写了梦中所见谢家的 “小廊”和栏杆。并分别用“回合”、“曲”、“斜”做了描绘。这萦回曲折的实景,与魂游梦绕谐和一致,创造了缠绵徘徊的氛围,自然会勾起深情的思忆。诗人写有两首《江城子》,记述他与浣花姑娘的情事,也提到庭廊、栏杆。其词曰:

碧阑干外小中庭。雨初晴,晓莺声。飞絮落花,时节近清明。睡起卷帘无一事,匀面了,没心情。

浣花溪上见卿卿,脸波秋水明,黛眉轻。绿云高绾,金簇小蜻蜒。好是问他来得么?和笑道: “莫多情”。

据此可知,那小廊、栏杆,是他俩卿卿我我、倾诉衷肠的见证,

记录了情侣美丽的倩影和甜腻的笑语。点出这些地方,就概括了昔日欢爱的一切。总之,首二句,表达了诗人对美好往事的深切怀恋,笼罩着温情脉脉的意绪。

末二句,写梦醒所见,充满了孤寂凄怨的情调。从“春庭月”三字可知,一场甜蜜的美梦消散之后,回到失恋的现实,作者心情沉郁,从屋内徘徊到庭院,痴呆呆地抬头望着春夜的明月。接着他又随着月光的下射,垂头默默地看着地上的落红缤英。盛开的花朵凋落,恰好与爱侣离去、情场失意相似。目触此景,诗人不胜悲伤。“只有” 、“犹为”相呼应,暗含着伤今忆昔之情: 现在唯有天上的月亮还是一如既往那么多情,但是它此时照射的不再是双双对对的倩影,而是离散独游者的孤身,不再是香艳如鲜花的热恋,而是衰残如落花的失恋。强调月光依然“多情”,实是埋怨对方无情。哀与怨结为一体,与前两句所写梦中的欢乐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寄给对方,容易触发她的反思和自责。所以,《词林纪事》载,浣花姑娘读了此诗后,“流泪而已”。

【赏析】

这是一首写别后怀人的诗,题为《寄人》即以诗代柬,寄与所思之人。

诗从别后入梦说起。“依依”是依恋惜别意,“谢家”代指所恋女子之家。唐人常以谢女泛指女郎,如李贺诗“檀郎谢女眠何处,楼台月明燕夜语。”诗人思极成梦,在进入梦境后,只觉得自己飘飘荡荡地进入了心上人的家,梦中所见,一切是那么熟悉亲切:四面环绕的小廊,曲折逶迤的栏杆……还是当年的景象,在梦中出现又是如此的分明,依然唤起许多美好温馨的回忆。但是回廊寂寂,阑干斜迤,人去院空,岂不令人惆怅失望。

后两句写梦醒后所见:“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诗人在现实中由于某种原因不能与心上人相见,不能直截痛快地与之一诉衷肠,只好求之于梦,但“悠悠梦里无寻处”,令人不免迷惘和伤感。往事已成陈迹,人是再也找不着了,可是那皎洁的月光,在这暮春清冷的夜晚,在这落花纷纷的庭院,依然多情地洒在我这个满怀离情的人身上,这又该是多么令人伤心的现实。落花遍地,既是凋零残败、凄凉伤悲的景象,又象征着那美好的爱情已一去不返。而月之多情也正反衬出人之无情,往日这月光想必曾照着这对爱侣在花前相聚,而今月色依旧,所照的只有孤独的离人。诗人用翻进一层的写法,含蓄深沉地表现了自己的思想感情。张泌另有《浣溪沙》词:“旧欢新梦觉来时,黄昏微雨画帘垂。”也是写这样的情感体验。

清沈雄《古今词话》中说:“(泌)少与邻女浣衣善,经年不见,夜必梦之。女别字,泌寄以诗云:'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浣衣流泪而已。”是则此诗之本事也,大约是可信的。

诗题为“寄人”,实写离情,但又不是直写,而是述梦,借梦境来反映离情,表现自己质朴无华的怀念与追忆。同时,借用景物的描写进行暗示,小廊曲栏,庭院花月,自己的一片相思相忆之情,自然含而不露地包蕴于其间了。

【名家点评】

《唐诗绝句类选》:末二句无情翻出有情。

《唐诗选脉会通评林》:张泌《寄人》二诗,俱情痴之语。 《网师园唐诗笺》:蕴藉(末二句下)。

《精选评注五朝诗学津梁》:以多情春光为寓意,末二句结构佳妙。

《词苑丛谈》:张泌仕南唐为内史舍人,初与邻女浣衣相善,作《江神子》词云:\"浣花溪上见卿卿,眼波明,黛眉轻。高绾绿云,低

簇小蜻蜓。好是问他知得么?和笑道,莫多情。\"后经年不复相见。张夜梦之,寄绝句云:\"别梦依依到谢家……\"

《养一斋诗话》:佖(泌)有《寄人》一绝,云:\"别梦依依到谢家……\"比之司空表圣\"故国春归未有涯,小栏高槛别人家。五更惆怅回孤枕,犹自残灯照落花\",风流略似。

【英汉对照】 寄人 张泌

别梦依依到谢家, 小廊回合曲阑斜。 多情只有春庭月, 犹为离人照落花。

A MESSAGE Zhang Bi

I go in a dream to the house of Xie Through a zigzag porch with arching rails To a court where the spring moon lights for ever Phantom flowers and a single figure.

【作品格律】

这首七言绝句的用韵方式为首句入韵仄起式;其韵脚是:六麻,可“九佳(半)六麻”通押(平水韵)。

别梦依依到谢家, ●●○○●●△ 小廊回合曲阑斜。

⊙○⊙●●○△ 多情只有春庭月, ○○●●○○● 犹为离人照落花。 ⊙●⊙○●●△

(说明:○平声 ●仄声 ⊙可平可仄 △平韵 ▲仄韵)

韦庄《台城》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张泌《寄人》

别梦依依到谢家,小廊回合曲阑斜。 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两首诗作者所表现的思想感情。

:前一首表现的是怀古伤今之情,或历史沧桑物是人非的感概:后一首表现的是别后相思

上面两首诗的后半篇在艺术手法上同中有异,请对此作简要分析。 :同 : 这两首诗后半篇都用了拟人手法,将无知之物(前为柳,后为月)人格化,赋其以生命. 异 : 前诗写柳之无情,以物之无情反衬人之多情;后诗写月之多情,以其多情映衬(烘托)出离别之苦。

《台城》是唐代韦庄的作品,这首诗借景寄慨,语言含蓄蕴藉,流露出浓重的对时事的感伤情绪。诗人身处晚唐,此时的唐王朝全面走向衰落,昔日的繁华已荡然无存,如梦一场,取而代之的是兵荒马

乱民不聊生。诗人凭吊台城古迹,回顾六朝旧事,今之视昔如来者视今,六朝的先盛后衰的命运使诗人联想到唐王朝,怀古伤今。

《寄人》是唐末五代诗人张泌的作品。此诗是作者与情人别后的寄怀诗,描写梦境及梦醒后的情景,写出了诗人的相思之深切与苦怨。诗的首句写梦中重聚,难舍难离;二句写依旧当年环境,往日欢情;三句写明月有情,伊人无义;四句写落花有恨,慰藉无人。前两句写入梦的原因与梦中所见的景物,是向对方表明自己思忆之深;后两句写出多情的明月依旧照人,是对这位女子的埋怨之情。以明月有情,寄希望于对方,含蓄深厚,曲折委婉,真切感人,动人心弦。

快照-精英家教网

忆扬州 徐凝

萧娘脸薄难胜泪,桃叶眉长易觉愁。 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 寄人 张泌

别梦依依到谢家,小廊回合曲阑斜。 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

在写作上使用了相同的表现手法,请列出两种并举例说明。 :拟人手法。《忆扬州》中“二分无赖是扬州”,说月“无赖”,人格化了。《寄人》中“多情只有春庭月”说月“多情”,属拟人手法。

借代手法。《忆扬州》中的“萧娘”“桃叶”,代指所思念的佳人。《寄人》中“别梦依依到谢家”,“谢家”代女方的家。

借景抒情。两诗均借“明月”这个意象来抒情。

两诗都表现了一个怎样的共同主旨?

:都表现了月夜怀人这一共同主旨(或表现了对佳人的思念)。

台 城① 刘禹锡 台城六代竞豪华,结绮临春②事最奢。 万户千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

韦庄《台城》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注:

台城:六朝首都建业城旧址,在今南京城内鸡鸣山北麓、玄武湖南侧,六朝时是帝王荒淫享乐的场所。

结绮临春:南朝陈后主在台城营造结绮、临春、望仙三座高楼,以供游玩,并自谱《玉树后庭花》,中有“玉树后庭花,花开不复久”之句。

对这两首诗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刘诗中的“六代”与韦诗中的“六朝”同指历史上建都金陵的六个朝代,即东吴、东晋、宋、齐、梁、陈。

B.刘诗着一“竞”字,幻化出无数幅争奇斗艳、富丽堂皇的六代皇宫图。下句“最”字与之相接,引人联想,似见重重帘幕之内、香雾缥缈之中,翠袖红毡、轻歌曼舞的情景。

C.韦诗“无情”二字是说台城柳并不管人间兴亡,它照样生长,照样“烟笼十里堤”。说柳无情,正写出诗人有情。

D.刘诗“成野草”一句同韦诗“鸟空鸣”一句都是以乐景写哀情。草和鸟都不解世事兴衰,草绿鸟啼,描绘出了一派繁盛欢乐的景象。

关于这两首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两首诗都是凭吊古迹之作,吊古中都寄寓了深刻的历史教训,抒写了诗人的盛衰兴亡之感,流露出浓重的伤感情绪。

B.刘诗中指出造就“万户千门成野草”的凄凉结局,乃是因为陈后主纵情声色、不理朝政,暗含了对当时唐代统治者的批评。

C.韦诗全诗写景,以霏霏细雨、江草、啼鸟和柳色着意营造了一种四望迷蒙、烟笼雾绕、如梦如幻的氛围,而一座荒凉破败的台城就隐藏在其中。

D.两首诗都运用了对比手法。刘诗把野草丛生的荒凉破败与昔日“万户千门”的热闹繁盛比照,韦诗则用江雨、江草、啼鸟、柳色等景象同如梦如幻般转瞬即逝的六代豪华相比照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dfix.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