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陕西省宝鸡市凤翔县中考语文二模试卷
1. 古诗文默写。
(1) 必做题。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______ , ______ 。 ______ , ______ 。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2) 选做题。
①白居易《卖炭翁》中“ ______ , ______ ”两句形象地写出了老翁的矛盾心理,表现出他的艰难处境,倾注了诗人的无限同情。
②《出师表》中,“ ______ , ______ ”两句印证了刘备礼贤下士的佳话,也是诸葛亮“遂许先帝以驱驰”的原因。
2.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问题。
ㅤㅤ踏青,并非真的是用脚踩踏青苗,而是暂且远离都市的喧嚣和尘埃。当行走于素净的荒.郊野外,去欣赏植物的五彩缤纷,去观看动物的激情活力,一溪流水、一星嫩芽、一只飞鸟、一队迁徙的蚂蚁等,皆能引发踏青者的围观和惊叹。一株树,若直直而立,就很难吸引踏青者zhù足的目光;但一株树,若扭曲如游蛇,弯曲似驼峰,却时常会被人视为风景。人对其.赞叹之余,还前呼后拥地要与其合影留念——审美的异化,导致审美的diān倒与病态:以曲为雅,以直为俗;以正常为不正常,以不正常为正常。大自然孕育万物,其中蕴藏着美,也蕴藏着丑。踏青,究竟想观看什么,想获取什么——对于那些有心人而言,诸如此类,无疑是要预先思忖和琢磨的功课。 (1) 请给下列语句中加点的字注音。
①踏青,并非真的是用脚踩踏青苗,而是暂且远离都市的喧嚣 ______ 和尘埃。 .②但一株树,若扭 ______ 曲如游蛇,弯曲似驼峰,却时常会被人视为风景。 .
第1页,共17页
(2) 根据拼音写汉字。 ______ 足 ①zhù
②diān ______ 倒
3. 小文搜索到了一些关于歌曲《青花瓷》的评论,联想到了以下人物,请你结合名著内容,
选择最符合网友评论内容的人物并说明理由。 A.保尔 B.简•爱
美丽人生:“天青色等烟雨”这一句,实在太有意境。
文化达人:传说,以前烧釉,天青色是很难烧的,要等到下雨那个时候才能烧,因为那个时候,温度和湿度刚刚好,但是你又不知道什么时候会下雨,所以你只可以在那里等。 心灵之窗:原来美丽的天青色是需要等待的,其实人也一样,只有经历等待才能成长。
4. 阅读语段,按要求完成下面的题目。
ㅤㅤ①互联互通是网络空间的_______,共享共治是互联网发展的 ____。②今天,互联网飞速发展, 没有哪个国家能够独自应对网络空间带来的各种风险挑战。③发展好、运用好、治理好互联网,为了让互联网更好造福人类,是国际社会的共同责任。④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是信息时代的必然选择。 (1) 请将下面的短语分别填在第①句的横线上。(只填序号) A.共同愿景 B.基本属性
(2) 第③句有语病,请将修改意见写在下面。 (3) 下列判断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书写“互联网”的“互”字时要注意笔顺,应为:横、撇、横、横钩、横。 B.“共享共治”“飞速发展”“造福人类”的短语类型各不相同。 C.第②句画线部分的句子主干是“国家应对网络空间”。 D.按照复句类型划分,第④句是选择复句。
5. 请你参加以“我劳动,我快乐”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并完成下面的题目。
(1) 同学们搜集了以下材料,打算制作黑板报,请你拟写一个能涵盖材料内容的标题。 ㅤㅤ材料一:《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去年秋季开学实行以来,劳动课正式成为中小学的一门课程。某县各中小学根据不同学段制订了日常生活劳动和学段目标,因材施教、因地制宜开展各类特色劳动课,把劳动教育融入各学科,一系列有声有色的活动为劳动教育“升温”,让学生生活更精彩。
第2页,共17页
ㅤㅤ材料二:新学期,某市各中小学在新课标引领下,持续通过丰富多样的劳动课,提高学生们创造美好生活的能力。以某中学为例,学校依托“开心农场”,开发了“农事劳作”“创意劳动”“美好生活”3个课程群60多门课。在立夏时,学校举办收获节,让学生摘蚕豆、剥蚕豆、吃蚕豆;在立秋时,让学生拿起锄头,种萝卜,施肥。
(2) 学校组织同学们前往郊区农场参加劳动研学,乐乐因请假错过了,请你根据下面的材料写几句话,向他讲述劳动研学的情况。
留言板
ㅤㅤ留言一:丰收的感觉真好!
ㅤㅤ留言二:劳动人民的智慧真令人佩服! ㅤㅤ留言三:埋下了尊重劳动的种子!
(3) 此次活动引发了同学们对“如何开展劳动教育”这一话题的热议,请从下面的词语中任选两个写一句话,谈一谈你对这一问题的思考。 实践融入乐趣品质观念
6. 请将下面的古诗正确、工整、规范地抄写在田字格中。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问题。
清凉境界 杨闻宇
ㅤㅤ①延安胜迹宛如繁星,凤凰山、王家坪、杨家岭、枣园……一坡一峁,一窑一树,各寓不寻常的含意。奔波一日,思绪像滔滔的延河水无法平息。宁静致远,幽境便于沉思,.
第3页,共17页
于是,就近的清凉山就很值得登临了。
ㅤㅤ②清凉山与南岸的市区隔水相望。走过延河大桥,西折不多远,即见右侧石崖上现出四个大字“金仙胜境”。陕北是多石之乡,沟岔崖垴随处可触,坦道曲径间踢踏有声,可这峙立于延河畔的清凉山石,体态庞大,质地细腻,颇显气势地勒狭了延河。而延河,并不好惹,它以亘古不移的韧劲,将石崖切割得棱峥奇峻。
ㅤㅤ③山门上首,有七八丈阔的巨型石壁劈空斜出,淡青色的脉纹烟团云缕似的骤集成一派。每当夕阳西下时,向晚的胭脂霞落进延河,河里泛动的波澜正巧将霞光辉映于山石上,异常瑰丽。也不知是哪个朝代的书法家激情难抑,就势挥笔,斜迎着大桥留下了酣畅淋漓的书法“宛然云霞”。
ㅤㅤ④好景再奇,也就是个景观。是党人来到了延安,这才一更故辙,让整座清凉山投入了拯救古老的中华民族的艰苦斗争。
ㅤㅤ⑤党在延安时,新华通讯社、日报社、延安新华广播电台,印刷厂,就设在清凉山上。在黄河两岸、大江南北炮火连天的战场上,有多少中华儿女怀揣着从这里印刷的进军命令和著作,为了民族的和,英勇奋斗、冲锋陷阵、流血牺牲、前仆后继。“百年积弱叹华夏,八载干戈仗延安。试问九州谁做主?万众瞩目清凉山。” 陈毅的诗作,以真实辽远的历史背景,衬托出清凉山在抗战时期的巍然英姿。
ㅤㅤ⑥谁能料想到,在抗战时期,日本侵略者在中国土地上杀人放火,到处狂轰滥炸,延河畔的这座清凉山上也是频落,雕梁横飞,“火焰山”简直要取代“清凉山”了。亏得万.....................佛洞的石窟坚强、冷静,印刷工作才昼夜不息,安然无恙。
ㅤㅤ⑦兀然而起的清凉山,地近闹市,却又隔水过岸,彼岸那喧嚣的市声虽是不甚可闻,街上人影却是历历可数。自崖上注目闹市,颇有立身于蓬莱阁观望海市蜃楼的味儿;纵目远眺,可尽览延安胜景,南面凤凰山的草木房舍,左首嘉岭山的旭日宝塔,蜿蜒于山川谷壑间的滔滔延水,商铺炊烟,市巷车马,几乎无一遗漏。
ㅤㅤ⑧在陕北,党人赓续了开天辟地的伟业,率领着中华民族,进行了更加艰苦卓绝的奋斗。绵绵的历史云烟,滚滚的长河激浪,寄托着对中华优秀儿女的无限敬仰之情,其壮丽的色彩,并不限于清凉山的四近。吴起镇,是二万五千里长征取得胜利的落脚点;王家坪旧址里陈列的刀钢盔,血迹斑斑,这是从日本侵略者手里夺得的战利品;“四八”烈士陵园有叶挺、王若飞等人的墓碑,为了中华民族,他们永远长眠在这块温暖、厚实的土地上……在那不寻常的岁月里,延安无疑是历史风雷交响得最为激烈的所在。
ㅤㅤ⑨站在“天下奇观”的崖头上,我正思量得不着边际,讲解员拎—锃亮铝壶、端—叠细
第4页,共17页
瓷小碗,满面春风地送上茶水来了:“同志呃,上这么陡的山,累了吧,来尝尝我们清凉山的茶哎。这水是从‘定痂泉’那丈多高的岩石缝里接取的,清莹、甘润,洗洗伤口,伤口就结痂痊愈,熬米汤和粥是格外清香哩。”
ㅤㅤ⑩见我们笑而不语,她便觉察出是需要解释:“你们不信吗?当年在延安,就喜欢这股泉水哩。每当清晨,要是有一匹四蹄蘸雪、通体如墨的骡子前来驮水,这儿的老乡便猜得出,准是那里来贵客了,要款待哩。”
ㅤㅤ⑪定痂泉的水,可清心,可明眸,能让人冷静地回顾既往,也能更清晰地展望未来。这水,莫非是从清凉境界中沁出的精髓!
ㅤㅤ⑫延安的山河上下,百朵红霞,一轮皓月,确实是情意深重,独成一格。面对摊开的留言簿,我在琢磨:善良勤奋的中华民族,究竟是怎样步入了清凉、和谐的升平境界呢?
(选自《报》,有删节)
(1) 作者以游踪为线索,写了清凉山的石、河、霞、泉等景物,请分别概括“河”和“泉”的主要特点。
石:体态庞大,质地细腻。 河:① ______
霞:霞光映石,异常瑰丽。 泉:② ______
(2) 联系上下文,理解下面句子的含义。
陈毅的诗作,以真实辽远的历史背景,衬托出清凉山在抗战时期的巍然英姿。 (3) 删去下面句子加点的部分,全句的表达效果会有怎样的变化?
延河畔的这座清凉山上也是频落,雕梁横飞,“火焰山”简直要取代“清凉山”了。 .....................(4) 作者善于多角度观察描写景物。请以第⑦段为例简要评析。
(5) 此文是游清凉山的游记,作者却用较大篇幅写抗战时期的清凉山,这样安排的用意是什么?
8.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甲]
ㅤㅤ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噫!徽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第5页,共17页
(节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
[乙]
ㅤㅤ延州诸砦多失守,仲淹自请行,迁户部郎中兼知延州。时塞门、承平诸砦既废,用种世衡②策,城③青涧以据贼冲,大兴营田,且听民得互市④,以通有无。 又以民远输劳苦,请建.
⑥鄜城为军,以河中、同、华⑤中下户税租就输之。春夏徙兵就食,可省籴十之三,他所减不.
①
与。
(节选自《宋史•列传》)
[注释]①砦(zhài):同“寨”。②种世衡:字仲平。北宋将领,种家军开山人。③城:筑城墙。④互市:往来贸易。⑤河中、同、华:河中府、同州、华州。⑥籴(dí):买进粮食。 (1)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______ .②是进亦忧 ______ .③以通有无 ______ .④春夏徙兵就食 ______ .
(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______ A.或异二者之为 .B.然则何时而乐耶 .C.且听民得互市 .D.他所减不与 .
为字共三十有四 .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日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
(3) 请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②又以民远输劳苦,请建鄜城为军。
(4) [甲][乙]两文刻画出了范仲淹怎样的人物形象?
9.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问题。
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第6页,共17页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1) 陆游评价李贺的诗“五色炫耀,光夺眼目”。请仿照示例,找出本诗中表现色彩的词语,分析其表达效果。
示例:“塞上燕脂凝夜紫”中的“燕脂”和“紫”,写出寒夜里战士的鲜血凝成暗紫色的情景,表现了战斗的惨烈。
(2) 用典是古诗常用的一种手法,本诗的尾联和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都运用了“黄金台(即幽州台)”的典故,请说说两位诗人分别借“黄金台”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10. 生活中,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观点。它可以是我们对一餐一衣的评价,也可以是我们
对政治大事的感受。纷繁复杂的观点中,你最想表达的是哪一点?请以“我坚持我的观点”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
ㅤㅤ要求:①表达意图明确,内容具体充实。②600字左右。③文中请回避与你有关的人名、校名、地名。
第7页,共17页
答案和解析
1.【答案】【小题1】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小题2】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 【解析】答案:
(1)水何澹澹 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 百草丰茂(重点字:竦峙) (2)①可怜身上衣正单 心忧炭贱愿天寒(重点字:贱) ②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咨臣以当世之事
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我们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根据提示语句写出相应的句子,尤其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理解性识记,注意结合语境填充。 为了保证在默写名句时不出错,关键还是平时要加强背诵和记忆,准确书写。下面几种方法可供借鉴。
1.保持良好的心态,培养识记兴趣。 2.多种方式相结合,提高识记效果。 3.提倡使用名句,巩固识记成果。 4.留心特别词句,规避识记误区。
2.【答案】【小题1】xiāo,niǔ
【小题2】驻,颠 【解析】答案: (1)①xiāo ②niǔ (1)①驻 ②颠
本题考查学生对字音、字形的识记能力。需要学生在平时读课文时,养成仔细观察的习惯,注意读音、字形,并注意在具体语境中体会读音及书写。
汉字的音与形是密不可分的,大部分汉字字形不同,读音不同,意义不同,但汉字中又存在着很多的多音字、形近字和形声字,不易区分。因此,平时学习中对字音与字形辨析要到位,努力做到不误读,不误解,不误写。
第8页,共17页
3.【答案】本题考查阅读拓展。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答案不唯一。保尔在朱赫来的影响下逐步
走上道路,并经历了一系列人生挑战。无论战场上的搏杀、情感上的波折,还是工地上的磨难,都没能使他倒下。他忍受着肉体上和精神上的痛苦,始终坚守“为人类的而斗争”的信念,等待着希望。等待使他更加勇敢,更加坚强,人生也因等待而成长。从这个角度思考,选A保尔最符合。简•爱发现自己爱上罗切斯特后,没有直接表白,而是等待着被理解、被尊重;当他得知罗切斯特疯了的妻子还活着时,离开了桑菲尔德庄园,后来又拒绝圣约翰的求婚,她等待的是平等、真正的爱情。等待让她成长,最终得到了真爱。从这个角度思考,选B简•爱最符合。 答案:
[示例一]最符合的人物是保尔。保尔在朱赫来的影响下逐渐走上道路,并经历了一系列人生挑战。他忍受着肉体上和精神上的痛苦,始终坚守“为人类的而斗争”的信念并等待希望。等待使他更加勇敢、坚强,他也因等待而成长。
[示例二]最符合的人物是简•爱。简•爱发现自己爱上罗切斯特后,没有直接表白,而是等待着被理解、被尊重;当她得知罗切斯特疯了的妻子还活着时,离开了桑菲尔德庄园,后来又拒绝圣约翰的求婚,她等待的是平等、真正的爱情。等待让她成长,最终得到了真爱。
【解析】《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是前苏联作家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所著的一篇小说,于1933年写成。小说通过记叙保尔•柯察金的成长道路告诉人们,一个人只有在的艰难困苦中战胜敌人也战胜自己,只有在把自己的追求和祖国、人民的利益联系在一起的时候,才会创造出奇迹,才会成长为钢铁战士。《简•爱》是英国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创作的长篇小说,是一部具有自传色彩的作品。作品讲述一位从小变成孤儿的英国女子在各种磨难中不断追求自由与尊严,坚持自我,最终获得幸福的故事。
材料阅读题给出一组材料,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以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旨在培养学生综合读写、思考和创新能力。解答此类题,要灵活地联系生活,联系社会实际,用简洁、流畅的语句来表达自己的见解。
4.【答案】【小题1】B
【小题2】 【小题3】 【解析】(1)B A (2)删去“为了”。 (3)B
第9页,共17页
(1)本题考查词语运用。
“互联互通”是基本属性,“共享共治”是共同愿景。所以,第一空选“基本属性”,第二空选“共同愿景”。
(2)本题考查病句修改。句子③成分残缺,可以删去“为了”。 (3)本题考查汉字书写、短语、句子主干和复句。 A.有误,“互”的笔顺是:横,撇折,横撇/横钩,横。 B.正确。
C.有误,画线部分的句子主干是“没有国家应对风险挑战”。 D.有误,④是因果复句。 故选:B。
综合读写题就是给出一段材料,考查学生的审题能力、语言组织能力以及发挥能力,而且材料不仅仅是课本中设置的专题,更多的是会灵活地联系生活,联系社会实际,考查学生在一个具体情境中综合运用语文的能力,看学生是否可以发现问题,是否可以简洁、流畅地表达自己的见解。
5.【答案】【小题1】答案:
(1)示例:新课标引领特色劳动课,提高学生创造能力。
(2)示例:乐乐,这次劳动研学可精彩了,我们体验了收割小麦,还用石磨制作了豆腐,大家都积极参与,研学结束后还在留言板发表了自己的体验和收获,大家更尊重劳动、热爱劳动了。 (3)示例一:开发丰富多彩的劳动实践活动,在活动中根植艰苦奋斗的劳动观念,才是开展劳动教育的正确方式。
示例二:扩大劳动课堂的边界,融入生活,连接科技,让学生体会到劳动的乐趣,培养良好的劳动品质,才是开展劳动教育的正确方式。 【小题2】 【小题3】
【解析】(1)本题考查拟写标题。认真阅读材料,根据“某县各中小学根据不同学段制订了日常生活劳动和学段目标,因材施教、因地制宜开展各类特色劳动课,把劳动教育融入各学科,一系列有声有色的活动为劳动教育‘升温’,让学生生活更精彩”“新学期,某市各中小学在新课标引领下,持续通过丰富多样的劳动课,提高学生们创造美好生活的能力”可拟写为:新课标引领特色劳动课,提高学生创造能力。
(2)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认真观察题干中的材料,一幅图画是“体验收割小麦”,一幅是“体验
第10页,共17页
制作石磨豆腐”。还有三则关于“劳动体会”的留言。结合这些内容,向乐乐讲述劳动研学的情况,言简意赅,表达清晰流畅。
(3)本题考查表达能力。根据要求,从给出的词语中任选两个写一句话,针对“如何开展劳动教育”这一话题,谈谈自己的思考。观点明确,言简意赅,表达清晰流畅。 语言表达要简洁流畅,叙述准确,言词得体,注意正确使用标点。
6.【答案】答案: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汉字的抄写。注意用正楷抄写,做到美观、规范、正确。 做本题时,注意正楷书法要笔划平正,结体整齐,工妙于点画,神韵于结体。
7.【答案】【小题1】韧劲十足,切割石崖;
【小题2】清莹甘润,清心明眸。 【小题3】 【小题4】 【小题5】
【解析】(1)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概括。根据第②段“而延河,并不好惹,它以亘古不移的韧劲,将石崖切割得棱峥奇峻”可知,河的特点是韧劲十足,切割石崖;根据第⑪段“定痂泉的水,可清心,可明眸,能让人冷静地回顾既往,也能更清晰地展望未来”可知,定痂泉清莹甘润,清心明眸。
(2)本题考查对句子含义的理解。联系上下文可知,“陈毅的诗作”指的是第⑤段“百年积弱叹华夏,八载干戈仗延安。试问九州谁做主?万众瞩目清凉山。”,所谓“百年积弱”,是指1840年6月开始的鸦片战争为起点的一连串的列强侵略,从而国力衰弱,民不聊生,国家地位垂糜不堪;“八载干戈”是指八年抗日战争。故文中句子“以真实辽远的历史背景”就是以中华民族百年屈辱历史为背景;“衬托出清凉山在抗战时期的巍然英姿”就是指陈毅的诗作热情洋溢地歌颂了党在延安领导的八年艰苦卓绝的抗战,衬托了清凉山在抗战时期的重要地位。 (3)本题考查词句的赏析。加点部分“雕梁横飞,‘火焰山’简直要取代‘清凉山’了”,体现出前面“频落”的残酷画面和惨状,是对日本侵略者罪恶行径的揭露,体现了作者对日本侵略者的痛恨。删去加点部分后,全句就变成了“延河畔的这座清凉山上也是频落”,缺少对清凉山被日军轰炸后惨状的细腻、形象描绘,大大削弱了对日本侵略者罪恶的刻画。
第11页,共17页
(4)本题考查描写角度的作用。第⑦段中,“兀然而起的清凉山,地近闹市,却又隔水过岸,彼岸那喧嚣的市声虽是不甚可闻,街上人影却是历历可数”一句先是近景描写,整体交代清凉山“兀然而起”和“地近闹市”的特点;接着“自崖上注目闹市,颇有立身于蓬莱阁观望海市蜃楼的味儿”一句和“纵目远眺,可尽览延安胜景南面凤凰山的草木房舍,左首嘉岭山的旭日宝塔,蜿蜒于山川谷壑间的滔滔延水,商铺炊烟,市巷车马,几乎无一遗漏”一句则是描写远处的景象。分别从俯视和远眺两个角度具体细致地描绘清凉山的美景。如此一来使景物描写更具有层次感,十分生动。
(5)本题考查句段的作用。根据第④段“好景再奇,也就是个景观。是党人来到了延安,这才一更故辙,让整座清凉山投入了拯救古老的中华民族的艰苦斗争”可知,作者从这里由前面的写景,转入到写抗战时期的清凉山,目的是追忆党人让整座清凉山投入到拯救古老中华民族的艰苦斗争的那段历史,第⑤段“陈毅的诗作,以真实辽远的历史背景,衬托出清凉山在抗战时期的巍然英姿“表达了作者对党在延安领导的八年艰苦卓绝的抗战的无比敬仰之情;根据第⑫段“我在琢磨:善良勤奋的中华民族,究竟是怎样步入了清凉、和谐的升平境界呢?”和第⑧段“在陕北,党人赓续了开天辟地的伟业,率领着中华民族,进行了更加艰苦卓绝的奋斗”可知,一问一答之中,作者写抗战时期的清凉山,是想让读者明白“当今中华民族步入了清凉、和谐的升平境界”的原因就是“党人赓续了开天辟地的伟业”;根据第⑪段“定痂泉的水,可清心,可明眸,能让人冷静地回顾既往,也能更清晰地展望未来。这水,莫非是从清凉境界中沁出的精髓”可知,作者写抗战时期的清凉山,是想从清凉山的历史沿革中,让人更好地回顾既往,清晰地展望未来。 答案:
(1)韧劲十足,切割石崖;清莹甘润,清心明眸。
(2)陈毅的诗作,以中华民族百年屈辱历史为背景,热情洋溢地歌颂了党在延安领导的八年艰苦卓绝的抗战。
(3)删去加点部分后,全句就只是对清凉山上“频落”的概括描写,缺少了用细节、比喻、对比等手法对轰炸后惨状的细腻、形象描绘,大大削弱了对日本侵略者罪恶的揭露。 (4)作者先整体交代清凉山“兀然而起”和“地近闹市”的特点,接着从俯视和远眺两个角度具体描绘美景。这样描写使景物由近及远铺展开来,颇有层次感。
(5)追忆党人让整座清凉山投入到拯救古老中华民族的艰苦斗争的那段历史,表达了作者无比敬仰之情;从清凉山的历史沿革中,让人更好地回顾既往,清晰地展望未来;明白党人赓续的伟业是当今中华民族步入了清凉、和谐的升平境界的原因。
第12页,共17页
本文通过写延安这个胜地,追忆了党人让整座清凉山投入到拯救古老中华民族的艰苦斗争的那段历史,表达了作者无比敬仰之情。
赏析句子要依据句子本身的特点去分析,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分析。首先要看句子是否使用修辞手法,如果使用了修辞手法就要依据各个修辞手法的作用进行具体的分析;第二如果没有使用修辞方法,就要看看是否使用了特殊的表现手法,比如对比,象征等,有就依据各个表现手法的作用进行分析;第三如果都没有,我们就要从句子里面有特色的词语去分析,比如一系列动词的使用,一系列四字短语的使用等方面去分析,这三点是最常见的,要能够掌握住。
8.【答案】【小题1】曾经。,这,这样。,交换。,迁徙。
【小题2】C 【小题3】略 【小题4】略
【解析】(1)本题考查词语解释。
①句意:我曾经探求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尝,曾经。 ②句意:这样来说在朝廷做官也担忧,是,这,这样。 ③句意:以便边民互通有无。通,交换。
④句意:每年春夏两季调集获取给养。徙,迁徙。 (2)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心理活动/雕刻。 B.表顺承/表修饰。 C.表递进,况且。 D.参与/欣赏。 故选:C。
(3)本题考查句子翻译。
①重点词:微,如果没有;斯,这;吾谁与归,宾语前置句。句意:唉!如果没有这样的人,我还能和谁一道呢?
②重点词:以,因为;军,军事重地。句意:又因为老百姓远路输纳赋税过于劳苦,(他上奏)请求将鄜城建成军事基地。 (4)本题考查人物形象地分析。
甲文中“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徽斯人,吾谁与
第13页,共17页
归”句表现了范仲淹先忧后乐,居安思危;乙文中“大兴营田,且听民得互市,以通有无。又以民远输劳苦,请建鄜城为军,以河中、同、华中下户税租就输之”句表现了范仲淹治邦,扶危济贫。 答案: (1)①曾经。 ②这,这样。 ③交换。 ④迁徙。 (2)C
(3)①唉!如果没有这样的人,我还能和谁一道呢?
②又因为老百姓远路输纳赋税过于劳苦,(他上奏)请求将鄜城建成军事基地。 (4)①先忧后乐,居安思危;②治邦,扶危济贫。 译文: 甲:
唉!我曾经探求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或者不同于以上两种人的心情,这是为什么呢?是由于不因外物和自己处境的变化而喜悲。在朝廷里做就应当心系百姓;处在僻远的江湖间也不能忘记关注国家安危。这样来说在朝廷做官也担忧,在僻远的江湖也担忧。既然这样,那么他们什么时候才会感到快乐呢?大概一定会说“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唉!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写于庆历六年九月十五日。 乙:
延州诸寨大多失守,范仲淹自己请求前往,升迁为户部郎中兼任延州知州。当时塞门、承平各要塞已被废弃,范仲淹采纳种世衡的计策,修筑青涧城来占据敌军进犯的要冲,大兴屯田,并且开放民间贸易,以便边民互通有无。又因为老百姓远路输纳赋税过于劳苦,他上奏请求将鄜城建成军事基地,让河中府、同州、华州的中下户就近送缴税租。每年春夏两季调集获取给养,可以节省买粮开支十分之三,这还不包括其他开支节省的费用。 文言文翻译方法:
对,即对译法。也就是用现代汉语中等值的词去对换被译文言词的方法。
增,即增添法。古汉语的词大多数是单音词,翻译时,要把这些文言单音词加以扩充,使之成为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词。
删,即删减法。有的文言虚词,现代汉语没有相当的词表示它,不能硬译。有的文言虚词,现代
第14页,共17页
汉语虽有同它相当的词,但如果勉强译出来,反而使句子累赘。属于这两种情况的文言虚词,翻译时则删去。
移,即移位法。将文言句子按照现代汉语语法格式,调整语序。凡是与现代汉语的句法结构形式不一致的文言句子,翻译时不能照原句的语序排列,必须将不合现代汉语的语序部分加以调整。 留,即保留法。凡是古今意思相同的词,以及帝号、国号、年号、人名、地名、官名、度量衡单位等,可照录于译文中,不必另作翻译。
换,即替换法。不少文言文所表示的意义,在现代汉语中不是用原词表示,翻译时可用现代汉语中意义相当的词去替换。
9.【答案】【小题1】(1)本题考查对诗歌的理解。一般说来,写悲壮惨烈的战斗场面不宜使用
表现秾艳色彩的词语,而李贺这首诗几乎句句都有鲜明的色彩,其中如金色、胭脂色和紫红色,非但鲜明,而且秾艳,它们和黑色、秋色、玉白色等等交织在一起,构成色彩斑斓的画面。“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是战争场面描写,抓住表示色彩的词语分析。“黑云压城城欲摧”的意思是:敌兵滚滚而来,犹如黑云翻卷,想要摧倒城墙。“黑”暗喻敌军气焰嚣张,渲染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甲光向日金鳞开”一缕日光从云缝里透射下来,映照在守城将士的甲衣上,只见金光闪闪,耀人眼目。“金”指日光,守城将士严阵以待,借日光显示守军威武雄壮,英姿勃发,此刻他们正披坚执锐,严阵以待。
(2)本题考查重点诗句的赏析。“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黄金台是战国时燕昭王在易水东南修筑的,传说他曾把大量黄金放在台上,表示不惜以重金招揽天下士。诗人引用这个故事,写出将士们报效朝廷的决心和忠君爱国的情怀。陈子昂的诗通过描写登楼远眺,凭今吊古所引起的无限感慨,抒发了诗人抑郁已久的悲愤之情。全诗语言苍劲奔放,富有感染力,结构紧凑连贯,又留有充分的空间:前二句俯仰古今,写出时间漫长;第三句登楼眺望,写出空间辽阔;在广阔无垠的时空背景中,第四句描绘了诗人孤独寂寞苦闷的情绪,两相映照,分外动人,读来酣畅淋漓又余音缭绕。 答案:
(1)[示例一]“黑云压城城欲摧”中的“黑”字,写出了敌军人数众多,用浓重的色彩刻画出敌军的嚣张气焰。
[示例二]“甲光向日金鳞开”中的“金”字,表现阳光照耀甲胄时的耀眼夺目,用鲜明的色彩写出了我军将士的英姿勃发不可侵犯。
(1)本诗的作者借“黄金台”的典故,表达了将士们誓死报国的决心;陈子昂则借“黄金台”,
第15页,共17页
表达了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 译文:
雁门太守行 敌兵滚滚而来,犹如黑云翻卷,城墙仿佛将要坍塌;我军严待以来,阳光照耀铠甲,一片金光闪烁。秋色里,响亮军号震天动地;黑夜间战士鲜血凝成暗紫。红旗半卷,援军赶赴易水;夜寒霜重,鼓声郁闷低沉。只为报答君王恩遇,手携宝剑,视死如归。 【小题2】
【解析】《雁门太守行》是唐代诗人李贺运用乐府古题创作的一首描写战争场面的诗歌。此诗用浓艳斑驳的色彩描绘悲壮惨烈的战斗场面,奇异的画面准确地表现了特定时间、特定地点的边塞风光和瞬息万变的战争风云。首句写景又写事,渲染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并借日光显示守军威武雄壮;第二句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渲染战场的悲壮气氛和战斗的残酷;第三句写夜袭和浴血奋战的场面;最后一句引用典故写出将士誓死报效国家的决心。全诗意境苍凉,格调悲壮,具有强烈的震撼力和艺术魅力。
如何鉴赏诗歌:一要知人论世。读懂一首诗,首先要了解诗歌产生的时代背景、作家的生平经历和创作风格。二要把握形象。诗是通过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来反映生活抒发感情,阅读、鉴赏诗歌就要通过认真分析、品味,理解和把握这种形象。三要理解情感。感情是诗歌的生命和灵魂,只有很好地体会诗人在诗中的感情和基调,才能准确理解诗歌的主旨。
10.【答案】我坚持自己的观点“我要把头发剪了。”我很平静地对妈妈说。
“我说你这孩子,脑子一热,想一出是一出!你说头发好不容易才留长,你干吗剪了……”妈妈放下手中的书,一脸气愤地看着我,开始喋喋不休。
我靠着墙,一句话也没说。阳光透过窗户,照到脸上,我甩了甩头发,感到再没有什么重力的压迫了。很好,很舒服,我要的就是这样。不是说“我的青春我做主”吗,何况是我的头发,所以,我要坚持自己的观点,我要自己做主。
剪头发时,看着一绺一绺的头发从白色的围布上滑下,我心中有一种说不出的兴奋。 很小的时候,我是一头短发,类似于男孩的小平头那种。妈妈说这样好收拾,不用成天梳啊洗啊的。我见过自己小时候的照片,整个儿一男孩,以至于弟弟看到我那时的照片,硬说照片上的人是他自己。
因为小时候那一头短发,加上那时的我衣着打扮酷似男孩,还闹过不少笑话。幼儿园时上厕所,女生不让我进,说我是男生,不可以进去。我去报告老师,老师听了也哭笑不得,后来老师建议妈妈把我的头发留起来。直到三年级时,我的头发才能够扎个小辫子。后来妈妈干脆让我留
第16页,共17页
成了长发,而且一留就是这么多年。
记忆中,我好像一直都是在家长的安排下生活,一直处于被动的地位。
一天早晨,在阳光下,我甩了甩头,突然前所未有地感受到长发的重压,心里一下子冒出一个念头:把头发剪了。在下定决心的那一秒,我迅速地闪进了理发店。是该自己做一次主了,过惯了言听计从的生活,也该尝试一下自导自演的新鲜感觉了。
剪完发后,我看着镜子中的自己,笑了。我有点不敢相信,镜子中那个干净利落的女孩就是我。很好很好,我要的就是这个样子。我要做一个全新的我,一个干净利落的我,一个爱阳光爱笑的我,一个可以自由奔跑的我,一个轻松自在嘻嘻哈哈的我。
今天的天气很好,灿烂的阳光满世界都是,我觉得这才是我要的生活。我的青春我做主,我要坚持自己的观点,这种感觉真是好极了!
【解析】这是一篇命题作文。“我坚持我的观点”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材料试图引导学生在这个物欲横流、人心浮躁的年代里不要随波逐流,不要人云亦云,要坚守真我,保持住自己的个性。世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生活中的我们也都是独一无二的,长相、性格、心理等也都是人人不同的,我们要“坚持做自己”。“坚持做自己”当然不是以自我为中心,唯我独尊,随心所欲,拒他人于千里之外,和社会格格不入。“坚持自己的观点”的标准是:追求属于“自我”的目标,听从自己内心的声音,做自己想做的喜欢做的事情。在材料的处理上,应紧紧围绕自身经历和切身体会来选材和组材。本文要求写记叙文,应有必要的细节描写,尤其是心理细节描写,才能恰如其分地揭示主旨。
文章以小见大,通过自己做主剪头发这件小事,却揭示了一个大道理:我的青春我做主,我要坚持自己的观点,不要都生活在别人的安排下。正如作者说的那样,要做一个全新的“我”、一个干净利落的“我”、一个爱阳光爱笑的“我”、一个可以自由奔跑的“我”、一个轻松自在嘻嘻哈哈的“我”。行文流畅,语言通顺,主题突出,是一篇不错的作文。
第17页,共17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dfix.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4080961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